美国“世界粮仓”是怎么炼成的

来源 :支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yatow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核心提示:国际标准、农场制度、惊人的高产以及以农业补贴为特征的强势出口政策,让美国仍然保持着世界农业第一强国的地位。
  乔大可(媒体人)
  最近,国家粮食局表示,我国农业资源目前开发潜力有限,农产品对外依存度比较高,2012年农产品贸易逆差达480多亿美元,粮食的进口首次突破了7000万吨,粮食自给率降到90%以下,突破了传统观点所认为的“自给率95%”国家粮食安全目标。由于对粮食的需求激增,以及粮食价格的上涨,中国从美国进口粮食的比重越来越大。进入本世纪以来,中国实际上已成为美国粮食的第一大进口国。
  农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农产品加工业则是带动农业经济快速发展的支柱产业。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水平还有很大差距,还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家庭农场制度150年“不动摇”
  美国是当今世界当仁不让的农业第一强国。
  国土面积宽广,土地资源丰富。这是美国天生拥有的自然优势。然而迄今,美国农业人口仅占总人口的1.5%左右,其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却占到世界总量的20%。在美国,一个农业人口所生产的农产品,可以养活100人以上。如果折合成GDP,其农业生产人员单人GDP超过6万美元,一个人能够管理的农场面积,达到150公顷。
  对于许多发展中国家来说,这样高度发达的农业,仍然是一个神话。支撑这个神话的现实基础,需要从美国的家庭农场制度中去找寻。
  和近代以来许多国家曾经经历的土地所有制的颠覆性变动不同,美国的家庭农场制度肇始于1862年,且150年来未经大的变动。其农场产权制度的稳定,堪称一个奇迹。
  1862年,由林肯总统颁布的《宅地法》,为美国农业奠定了家庭农场的基础。借助于这个稳固的基础,1865 年南北战争结束之后,随着南部奴隶庄园经济的瓦解,农场制度开始在全国铺开。到了一百年后的1960年,美国全面实现农业现代化。
  根据2010年的数据,美国共有204万个农场,其平均规模为193.4公顷;农业劳动力有200多万人,占全国劳动力总数的1.5%左右。小型农场的数量超过90%,占整个农业资产的70%。
  农场主在美国是个令人羡慕又饱受揶揄的群体。令人羡慕,是因为拥有一块自己的农场亲身劳作,一直是“美国梦”里最原始、最迷人的一部分。饱受揶揄,则主要体现在社会文化对农夫或农场主的习惯性调侃上。笔者2012年在美国中部访问时,看到美国的小农场主开着卡车送孩子上学,所抱的电脑依然是老旧的台式机,其情其景,让人想起“开学季”送子入学的中国农民。
  专业的农民和充裕的资金
  从朴实和“落伍”上来说,美国农民和中国农民没什么两样。
  说到农场主,也并不意味着他一定拥有大量的土地,很多人的土地其实是租赁而来。这样做的好处,一是可以随着资金的积累快速扩大农场面积,二是可以避免拥有土地所有权而可能出现的债务和风险,并能更快地对市场形势变化作出反应。
  也正因如此,在美国只要拥有相应的资金,经营农场本身并不是一个门槛十分高的行业。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围绕农场主的工作,美国农业的社会分工已经极度细化。
  细化到哪个程度呢?举例来说,中国的农民在土地上劳作,播种、施肥、灌溉、收获、病虫防治、运输、销售,基本上都需要自己亲自去完成。即便在机械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农民依然需要相当程度的参与,包括租赁机械的谈判、监督等工作。
  但在美国,农场主可以放心地将这一切外包。种什么,有专业的协会和科技人员给出建议;拿到当季种植物的可行性报告,农场主就可以向银行申请贷款;从播种季开始,选种、翻耕、播种、施肥、灌溉等阶段性工作,全部可以交给专业的公司去完成。农场主最需要做的工作是日常的田间管理,但即便是这样的工作,也因信息化甚至卫星遥感技术的普及,变得极为轻松。
  到了收获季,如果你在美国中部和南部旅行,会看到十分壮观的场面。美国的农田,基本都在高速公路两边,田间的道路与高速公路直接相通。专业的大型收获机械,奔忙在一望无垠的平原上,美国人就在田间露天地建起一个一个的大粮仓。收割后的粮食,现场初步加工,进入粮仓储存。此后便是大规模的转运。
  在这种情况下,普通的美国农场并不需要多少人。三四个家庭成员即能管好一个数百公顷的大农场。这些成员中,年轻人一般毕业于当地的大学农科,家庭的主人则具备多年的种植经验。而农场除了种植,也常能见到大片的马厩、狗舍。
  这就是一个寻常的美国农场。在这里,蕴藏着当今世界最发达的农业的秘密。
  疯狂的出口
  农场制度的长期稳定、农业技术的高度发达、农业生产要素的无障碍流动,让美国人的收获季变得分外充实。
  但这么多的农产品,美国市场根本消化不了。它必须依赖广阔的国际市场,否则就会出现上世纪四十年代的农产品过剩。
  从二战之后,农产品出口或者说高度外向型的农业生产,成为美国农业经济最引人瞩目的特征之一。
  查阅美国农业部的网站,可以清晰地看到从1976年至2013年6月的美国农产品每个月的进出口数据。笔者初步统计发现,在过去的330个月中,除了1986年的5月和7月、2005年的4月、6月、9月以及2006年的1月、4月、8月这8个月之外,其余的322个月,美国农产品国际贸易均是顺差。
  其中,2013年1月,美国农产品出口总值达到130亿美元,进口89亿美元,顺差超过41亿美元。今年前6个月,美国农产品出口超过600亿美元,顺差近150亿美元。
  为了维持如此大规模的农业出口,保持稳固的粮食生产世界话语权,美国人除了夯实生产基础,另外最常用的一招就是:农产品补贴。
  美国人开始使用农业补贴工具源于1933年。此后,在80年的农业补贴政策进化中,逐步找到了一条既能绕过WTO规则、又能真正平衡国内国际市场的完整而系统的补贴体系。当然,美国国内的政治因素尤其是大选的需要,也是农业补贴政策调整的重要因素。   多种形式的农业补贴
  大致说来,美国农业补贴的政策工具主要包括贷款差额补贴、直接收入补贴、反周期补贴和资源保育补贴、农产品贸易补贴五大类。
  1996年以前,美国政府主要采取贷款差额补贴的方式,由其农业部事前确定一个目标价格,如果商品贷款利率高于目标价格或收获后全国平均市场价格低于目标价格,其差额由政府支付给农民。所涉及的农产品主要是大宗谷物产品。差额补贴的实质是政府为农产品提供保护价格。1996年以后,这种政策工具被直接支付所取代。
  所谓直接支付,又名“直接收入补贴”。这种补贴与农产品的生产、价格不挂钩,由政府按照基期的补贴产量和补贴面积直接确定补贴数量。在此基础上,农民自主决定种植面积和种植种类。
  直接支付常常造成一个让很多外国人看不懂的现象:美国政府掏钱给农场主,最后的结果是农场主直接撂荒。
  2002年美国的农业法案提出的新补贴工具“反周期补贴”。它实际上是贷款差额补贴与直接收入补贴相互混合的产物。其实施过程是:事先由农业部确定一个目标价格,如果市场价格加上直接支付高于目标价格,则不启动反周期补贴;如果市场价格加上直接支付低于目标价格,政府就用反周期补贴来弥补两者之间的差额。
  资源保育补贴则主要用于自然灾害发生后的土地资源保护。
  从国际农产品市场份额上看,美国小麦出口占世界市场的45%、大豆占34%、玉米占22%,农产品出口额占美国农业销售总额的比重高达25%。因此,农产品出口对于稳定美国国内农业生产和提高农场主收益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与此相适应,美国政府的农产品出口补贴以出口信贷和鼓励市场进入为重点,主要补贴项目包括了出口信贷担保、新兴市场项目及市场进入项目和出口提高项目。开发、维持、拓展美国农产品的国际市场,特别是那些高附加值农产品的市场,在国际农产品市场上遭遇不公平竞争的出口企业,都能获得美国政府的补贴。
  单个农场主每年获得5万美元以上的补贴,在美国是十分常见的事情。这些名目繁多的补贴政策,为美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留下了极大的空间。
  20世纪90年代初期,美国农业财政支出大致在460亿美元左右,占美国联邦政府预算支出的比重为3.7%;进入21世纪以来,农业补贴的急剧增加导致农业财政支出大大增加,2000年达到757亿美元,占联邦政府预算支出的比重上升到4.2%;2002年美国农业法案实施之后,农业财政支出总量与所占比重进一步提高,一方面加大美国联邦政府的财政压力,另一方面,却为美国维持世界范围内的粮食主导权立下了汗马功劳。
  以2000年的数据为例。当年,美国对小麦的直接补贴为每吨45美元,对玉米的直接补贴为每吨27美元。换句话说,美国的小麦和玉米分别从政府补贴中获得了45美元/吨和27美元/吨的降价空间,从而使美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获得了比较价格竞争优势。
  跃居第一大产业
  如此发达的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贸易,尚缺一个极端重要的中间环节,那就是农产品加工。
  美国的农产品加工业极为发达,实际上已成为该国超过汽车、电子产品、军火制造等产业的第一大产业。
  2002年5月13日,美国颁布新的农业法。这部重要的法律完全可以看作是美国人对21世纪农业的总体规划。新的农业法以向农场主“提供可靠的收入安全网”为主要目标,在农产品补贴、资源保护、农产品贸易促进、农业信贷、食品营养、农村发展、科研和技术推广、林业发展、能源发展、作物保险和灾害救助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措施。
  观察美国21世纪初的农业发展规划可以看出,其农业科研的重点为发展农业生物技术。农业生物技术的重点研究领域则包含农作物的高产和抗病、提高畜禽的免疫能力、扩大生物能源的来源、利用发酵工程研发具有商业价值的微生物;通过常规农业、发酵工程和食品加工工业的结合,扩大人类食物的来源,提高食品的营养价值等各个方面。
  而对农产品加工的支持政策,就包含在上述具体的农业政策里。
  在美国,农产品从种植到加工的全环节,都十分重视科技手段和市场监管,在此基础上建起完善的产销体系。
  农产品的生产,在美国早就不是问题。而重视农产品加工利用技术的开发,把农产品产后的贮藏、运输、保鲜、加工放在农业的首位,则是美国农业政策里心照不宣的地方。
  农产品的保鲜产业,是农产品加工业的第一道关卡。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世界许多经济发达国家陆续实现了农产品保鲜产业化,美国再次领先世界。到1976年,美国农产品保鲜规模达到70%以上,远高于除日本之外的发达国家。由此带来的后果是:80%以上的粮食和50%以上的果蔬实现工业化转化,工业食品的产值占到整个食品产值的80%-90%。
  美国对农产品的采后保鲜与加工的投入,已占农业全部投入的70%,以农产品加工为基础的食品加工业,由此一跃而成美国制造业中规模最大的行业。
  “标准化”的魅力
  在美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过程中,“标准化”是一个不能越过的关键词。
  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美国要求食品加工业在管理上实行“良好生产操作规程(GMP)”,在安全控制上普遍实行“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体系和ISO9000族质量保证体系,使食品生产从最终产品检验为主的控制方式,过渡为生产全过程的质量控制。这也成为本世纪全世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趋势。
  为了保证产品质量,在加工基地的选择上,美国企业不仅考虑加工品种的专业化、规模化,还认真选择基地的气候生态条件和化肥种类等因素。粮油加工业中,以专用粉为例,日本有60多种,英国有70多种,美国则达到100多种,令人惊叹。
  强大的加工业带来的是对高新技术广泛应用的需求。到了这一步,美国的农产品加工业,开始真正步入高新技术产业的领域。
  食品化学、生物技术等高科技,由此进入农产品加工领域。如今,瞬间高温杀菌技术、微胶囊技术、微生物发酵技术、膜分离技术、微波技术、真空冷冻干燥技术、无菌贮存与包装技术、超高压技术、超微粉碎技术、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膨化与挤压技术、基因工程技术等,已在美国的农产品加工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并将迅速普及与深化。
  与此同时,随着美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安全、绿色、休闲农产品的消费渐成主流和方向。据统计,美国休闲产品消费量每年每人平均达8.6公斤,荷兰为6.5公斤、英国为5.7公斤。农产品加工从品种多样性开始转向追求安全性和健康性,在果蔬的加工处理方面,力求保持鲜嫩、营养、方便、可口,除传统的速冻、罐头、脱水产品外,近年发展趋势为最少处理的果蔬切割产品。
  加工领域短短40年的科技“急行军”,让美国农业在告别高产高效之后,再次领先世界:它得以建立国际市场标准,推行以美国人自身利益为主导的农产品价格、价值体系。
  这些国际标准,加上稳定的农业制度、惊人的高产以及以农业补贴为特征的强势出口政策,让美国在目前仍然维持着“世界粮仓”的地位。(支点杂志2013年10月刊)
其他文献
核心提示:在民营企业、国有企业等本土“后起之秀”的追赶下,这些年来许多雄踞《财富》500强企业榜单的跨国公司传统优势在逐渐淡化,面临“光环”黯淡后的困境。  2013年6月6日至8日,第十二届财富全球论坛(以下简称“财富论坛”)再度携手中国。本刊记者深入财富论坛采访发现,在民营企业、国有企业等本土“后起之秀”的追赶下,这些年来许多雄踞《财富》500强企业榜单的跨国公司传统优势在逐渐淡化,面临“光环
期刊
核心提示:汽车产业的革命,其本质是能源的革命。因此,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过程中,用氢燃料电池作为汽车的动力来源,或将成为未来产业革命的一个重要方向。  汽车产业的未来是新能源汽车,而新能源汽车的核心是电池。  就全国范围而言,50万辆电动汽车的市场保有量,并不会对电网负载造成很大影响;但如果发展到500万辆,所需要的电量将是一个可怕的数字。按每辆电动车电池组容量20kwh计算,这么多电动汽车在某一时
期刊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赫伯特·西蒙说:棋手不是在寻求“最佳”走法,只需寻求“好的”走法。  从“富士康公租房”到“凤凰山公租房”,从“谷尚居”楼盘到光谷地产大厦,从当初艰难度日到去年实现纳税额6200万元。武汉光谷地产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光谷地产”)凭借着“好的”走法,一跃成为房地产开发一级资质企业,实现了一个又一个突破。  日前,记者走访了光谷地产本部及旗下多个房产项目,寻找超越式发展的背后力量。 
期刊
核心提示:面对行业的波峰与波谷,企业的战略是选择扩张还是收缩?这将考验决策者的智慧与胆识。  本月起,A股2000余家公司将陆续公布业绩半年报。对有的企业来说,这是一种荣耀,持续增长的业绩足以对得起所有股东的期望。但对有些企业来讲,这也是一种煎熬,因为难看的报告让他们自己都不忍心再多看一遍那些干瘪的数据。  商海沉浮,惊涛骇浪不断。特别是历经百年一遇的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有多少企业从创富浪尖上摔下
期刊
核心提示:皖三角已成为安徽赶超中部其他省份新的增长引擎  台商罗新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他在苏州市场前线亲自督战,但产品供应仍将面临断货的风险。  “今年下半年,我们将再添加价值超过1亿元的200台设备,满足市场供应需求。”罗新发接受《支点》记者采访时表示。  去年底,罗新发投资的这家企业——安徽绿创精密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绿创精密”)落户安徽江南产业集中区,从洽谈到投产用了不到两个月时间
期刊
核心提示:联合办公作为一种新生态的办公形式,能够帮助企业降低办公成本,同时创造良好的交流环境,还能提升工作效率。企业在“云”时代可以获得更多的发展机遇。  也许你已经对“云计算”耳熟能详,但是对于“云办公”呢?  在美国佐治亚州亚特兰大以北约25英里的郊区村,有一个叫“漫游亚特兰大”的“云办公”场所。这里,你可以申请一张桌子,预定会议室,共享办公设备和服务,甚至从咖啡馆购买食品。而“亚特兰大果冻”
期刊
核心提示:在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同时,鹰潭市把节能减排的压力转化成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倒逼动力。  每天早上,李锦清来到办公室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查看国际国内铜价的行情走势。作为宏盛五金材料有限公司的总经理,李锦清在福州闽清做了二十几年的铜材生意,如今是当地多家小五金企业的铜原料供应商。  “现在美元指数强劲上扬,抑制了铜价的上涨。”李锦清说,他的铜材相当一部分是从江西鹰潭运过来的,而现在他遇到了
期刊
英国经济学家安格斯·麦迪森比较了中国和欧洲从公元1世纪到18世纪的经济走势后发现:以1990年美元估价的人均GDP,在1世纪到10世纪,欧洲为550美元,中国只有450美元。这种位势直到宋朝建立时才发生明显改变,当时中国仍维持在450美元,而欧洲则下降到422美元。300多年后即公元1300年,欧洲经济结束长期停滞状态,表现出增长态势,但同期的中国表现更为强劲,当时欧洲的人均GDP提高至576美元
期刊
近两年,企业家“退休”蔚然成风。4月10日凌晨,史玉柱在微博中宣布辞去巨人网络CEO;5月8日,招商银行正式宣布马蔚华卸任;5月10日,马云在杭州举行阿里集团CEO交接仪式。加上美的何享健、格力朱江洪、海尔杨绵绵等家电巨头纷纷谢幕,中国企业界呈现出一派新老交替的热闹景象,随着第一代创始人日渐老去,“退休”和“交班”将进入高潮。  马云的退休理由是“到了这个年龄,思维上已经固定了,赖在这个位置上对公
期刊
核心提示:随着“新白药,大健康”战略的实施,云南白药“金字招牌”下迅速聚集众多全新的健康产品。然而,牙膏的异军突起,并不意味着其成功经验可复制到任何产品上。  随着新茶上市高峰的来临,一款名为“红瑞徕”的滇红茶在市场上锋芒毕露。业内鲜有人料到,这款滇红茶的背后老板竟是中国老字号药企——云南白药集团。  自1999年以来的十多年间,云南白药已从一家产品单一的制药企业发展成为拥有“药品、日用品、健康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