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体翻译角度比较《匆匆》的两个英译本

来源 :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jkstar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从文体学角度来对朱自清散文《匆匆》的两个译文进行了比较和探讨,主要从词汇、句法和修辞角度分别比较。在翻译过程中,从文体角度考虑翻译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原作风格的翻译研究,当然还要进一步结合语义和语用手段评估翻译质量。
  关键词:文体分析;分析模式;翻译比较
  中图分类号:I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8-0305-02
  一、引言
  尤金·奈达指出,所谓翻译,是指译语从语义到文体都能最贴切原文,用最自然的话语再现原语信息。[1](P12)这让我们充分认识到在检验翻译交际的成败时,不能仅仅局限于语义分析,还要重视文体特征是否传达。所以,针对不同的文体特征有不同的翻译形式,本文选取了我国翻译家张培基以及朱纯深对朱自清先生的作品《匆匆》的翻译文本,从词汇,句法以及修辞之类文体角度展开分析,判断原作的风格是否在译作中得以体现,以及以何种手段体现,运用这种比较可以较为科学和系统的进行翻译分析和批评,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二、文体分析翻译的尝试
  本文选取了《匆匆》译文及我国翻译家张培基和朱纯深的译文与原文对比,根据上述文体分析表从三个方面展开分析,尝试从文体角度分析二者的翻译。
  (一)词汇层面
  1、译文的抽象名词比较
  张译文:days、moment、quota、time、world、trace、thought、transition、revolution、reverie、presence、heart
  朱译文:days、time、shift、rush、moment、revolution、silence、haste、world、escape、hesitating、nakedness、trip
  与原文相比较,译文明显在抽象名词上多于原文,分析译文所多出原文的名词,可以看出这些词语有三个来源:其一,部分词汇是作者为了行文需要,在表达相同意思时往往使用不同的词汇,如朱译文中的rush和haste等;另外,由于汉语文章中“无主语”句式的特点,往往在译为英语时,为了明确直观的表达意思,需要译者为之补充主语,如朱译文中的shift,张译文中的transition等。
  2、译文的形容词比较
  张译文:transient、green、present、gone、swift、slanting、squirish、small、fixed、lost、new、fleeting、teeming、bygone、gentle、thin、rising、gossamer-like、naked、stark
  朱译文:empty、soundless、traceless、swift、slanting、small、withholding、agile、whole、new、bustling、bygone、light、naked、same、stark、fair
  上述数据说明,原文的13个形容词在两篇译文都有对应词,属性特征均表现出来了。相比而言,张译文有几处他词类转译为形容词类,比如原文中“青”指的是杨柳树叶变青,为动词,其译文中转译为动词+形容词形式,turn green因此动词“青”形容词化。可以反映出作者的翻译风格。
  3、译文的动词比较
  张译文:go、come、wither、turn、blossom、flower、tell、return、stolen、hide、run、know、wear、count、find、entitle、slip、fall、drip、leave、ooze、tickle、keep、get up、cast、edge away、caught、flow、wash、vanish、hane、pass、reach、brush、open、meet、have、buried、flash、live、do、waver、wander、disperse、vaporate、leave behind、twinkle、take、make、pass
  朱译文:gone、die、blossom、fall、bloom、tell、leave、return、stolen、hide、made、stay、know、give、feel、get、take、find、slid、disappear、drip、start、well、come、keep、mark、have、tread、caught、flow、wash、wear、eat、pass、reflect、reach、hold、stride、glide、open、meet、bury、heave、begin、flash、fly、hesitate、rush、disperse、evaporate
  原文的43个动词在译文中均有对应,对汉率为100%,但两译文的动词数目均比原文稍微多些,不难发现,译文中都有做助动词作用的do表强调等,所以为适应文章表达某种效果,译文往往增加助动词等方式,合乎英文文体,也由此造成动词多于原文的现象。
  总体上来说,两译文使用动词数目相同,但是具体到一些动词上,二者的选词却有所不同,比如:
  原文: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
  张译:I don't know how many days I am entitled to altogether.
  朱译:I don't know how many days I have been given to spend.
  此处二者都用了被动形式,对于核心词“给”,张译entitle表达对生命的敬畏,而朱使用的是give这一范指词汇,正与汉语中的给相对应,在此处未尝不可。
  总体来说,在词汇层面上,译文有保留原文的属性词特征,但也为了适应目标语文体需求适当调整和精确了部分用词。
  (二)句法层面   1、平行句处理上的比较
  如在文章的开头部分:
  张译文:If swallows go away,they will come back again.If willows wither,they will turn green again.If peach blossoms fade,they will flower again.
  朱译文:Swallows may have gone,but there is a time of return;willow trees may have died back,but there is a time of regreening;peach blossoms may have fallen,but they will bloom again.
  张的译文选用的是三个独立的句子,由于结构上不够紧凑,构成的层次感也不甚强烈。而朱的译文选用三个分句,将具有代表性但表示同类“有去有回”的景象联系在了一起,表达同一层意思,与后文形成对比。所以此处遵从原文句式更易于突出时间的“一去不复返”。
  2、句型主被动的比较:
  原文: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呢?
  张译文:Why should I be made to pass through this world for nothing?
  朱译文:It is not fair though:why should I have made such a trip for nothing!
  张的译文采用被动语态,与《圣经》中上帝造物观点一致,符合西方人观念,易于读者理解。而朱的译文使用了主动语态,比较汉语化,不太符合西方人观念。
  所以,由于英汉文本表达习惯上的不同倾向性,译者对句式的理解和变形也至关重要。
  (三)修辞层面
  使用词语的比喻意义或是夸张,转喻等修辞手段往往会为文章增色,笔者也选取出两个译本中的区别明显部分以供体会:
  原文: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
  张译文:Living in this world with its fleeting days and teeming millions,what can I do but waver and wander and live a transient life?
  朱译文:What can I do,in this bustling world,with my days flying in their escape?
  张译文中选用用teeming millions,来再现原文的“千门万户”,与原文使用的夸张手法达到吻合,属于貌不似而神似。而朱的译文中使用所用的bustling world,貌似忠实于原文,实际上仅有语言形式的对应,而非思想内涵的等值,所以译文未能达全意。
  三、结语
  本文从词汇、句法、修辞三个层面比较了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匆匆》的两个译作,提供了一种从文体角度分析翻译的模式,且有待进一步尝试运用,同时也启发我们原作与译作的可比之处在于两点,一是译作是否忠实地再现了原作的内容,二是译作是否再现了原作的风格,即文体特征。[3]由此可以说,文体与翻译不再是衣柜与衣服的关系了,二者是一体的,相互融合促进的。当然至于译作与原作是否实现了同样的功能,是否能得到与原作读者相同的反应,此研究方法还一定局限性,因为变量因素还是很多的难以彻底比较,且由于文体分析具有局限性,它只是语言形式上的分析,适用于我们对原作风格的翻译研究,却无法帮助我们准确定位原文与译文思想内容的一致性,所以还有待于进一步结合语义及语用手段来完善。
  参考文献:
  [1]Nida E A Taber C.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M].Leiden,Netherlands.Brill E J,1969.
  [2]左飚.论文化的可译性[J].上海:上海科技翻译,1999.
  [3]许钧.文学翻译批评研究[M].南京:译林出版社,1992.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根据山区农村公路的具体特点,结合山区农村公路的地形条件,对小半径弯道、连续弯道、视距不良、长大纵坡等问题严重影响农村公路的行车安全进行分析,并在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此外,本文也对险要的路侧环境对山区农村公路安全问题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农村公路;弯道半径;连续弯道;视距;长大纵坡  中图分类号:U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8-0205
期刊
摘 要:本文从日常学习、教学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入手,从定义、语言结构、上下文三方面切题,分析了“以”字介、连词性的归属问题,旨在对学习和教学有所帮助。  关键词:介词“以”;连词“以”;句法特征;语言结构  中图分类号:H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8-0268-02  古汉语中的“以”兼类较多,用法颇活,特别是用作介词和连词时,争论较多。有时对同一类型句子中的
期刊
摘 要: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是纽马克提出的翻译理论中的两种基本方法。本文以中国日报双语栏目中有关世界杯的相关报道为例,从词汇,句型和修辞层面分析运用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方法,探讨如何运用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实现软新闻翻译的最佳效果。  关键词:语义翻译;交际翻译;软新闻翻译;世界杯  中图分类号:H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8-0285-02  一、引言  信息
期刊
摘 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与数理统计法,对沈阳市区四所职业学院体育教学开展现状进行调研,结果显示:由于受场地器材、设施的现状,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教学方法,教学形式,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等因素的影响。沈阳市职业学院体育教学开展并不理想。  关键词:职业体育;教学现状;调查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8-0229-01  一、引言  
期刊
摘 要:大多数学者过分关注虚拟语气的语言形式,而忽略了其在真实交际下所具备的人际意义和人际功能。通过检索英语语料库,其语料显示虚拟语气在英语母语者中被大量使用,表达丰富的意义。本文将以美国当代口语语料库为语料和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为理论基础,以wish为例分析虚拟语气所具备的人际功能。  关键词:虚拟语气;口语语料库;人际功能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
期刊
摘 要:明清时代是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黄金期,为迎合新生市民阶层的需要产生了不少为市民所喜闻乐见的文化书籍,然而这些书籍,高雅与低俗并存。明清小说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单线结构到网线结构的发展模式,人物形象也从脸谱化发展至性格多样化,且血肉饱满,更加符合现实人性发展的状况,本文从下面几部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来分析其情爱观的的变化,尤其是女性形象的丰富发展所带来的变化。愈加丰富饱满的女性人物形象的塑造表现在对
期刊
摘 要:近年来,英语英语学习倦怠引起了我国研究者的重视。本文对过去五年(2007-2011)刊登在CNKI上有关英语学习倦怠研究方面的文24篇文章进行梳理,对英语学习倦怠研究趋势、研究方法、研究群体及研究内容进行分析总结,并指出研究的不足之处和展望。  关键词:英语学习倦怠;研究趋势;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群体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8-
期刊
摘 要:本文结合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已经取得的成果,从提高大学英语学习过程中的审美能力为切入点,探讨新形势下如何提高当代大学生英语综合能力。英语学习应该是在以学生的听说读写译五项基本技能为基础的学生英语审美能力的提高和对英语国家文学文化的感知能力的提高。本文拟从当前提高大学生英语审美能力的必要性,面临的挑战以及笔者试行的一些方法来说明其可行性。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审美能力;必要性  中图分
期刊
摘 要:英语阅读能力的提高是实现大学生高等教育的关键。对新疆高职高专院校英语专业学生进行个案研究,分析其英语阅读策略总体使用情况及在英语阅读策略使用上的差异,为今后的英语教学提供依据和可操作性的建议有助于帮助学生掌握有效的阅读策略,提高阅读能力从而提高整体英语水平。  关键词:高职高专院校学生;英语阅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8-0
期刊
摘 要:托尼·莫里森是第一位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黑人女作家,她的小说《所罗门之歌》讲述了一个黑人青年“奶娃”在他姑姑派拉特的引导下的成长过程。托尼·莫里森的小说主题都具有极为深刻的意象,《所罗门之歌》中的象征手法不仅充分地表现了作者创作的主题,并且成为贯穿整部小说情节以及故事变幻发展的重要线索。因此探析《所罗门之歌》象征意象,对加深其作品的理解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就奶娃和派拉特的象征意义进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