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从文体学角度来对朱自清散文《匆匆》的两个译文进行了比较和探讨,主要从词汇、句法和修辞角度分别比较。在翻译过程中,从文体角度考虑翻译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原作风格的翻译研究,当然还要进一步结合语义和语用手段评估翻译质量。
关键词:文体分析;分析模式;翻译比较
中图分类号:I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8-0305-02
一、引言
尤金·奈达指出,所谓翻译,是指译语从语义到文体都能最贴切原文,用最自然的话语再现原语信息。[1](P12)这让我们充分认识到在检验翻译交际的成败时,不能仅仅局限于语义分析,还要重视文体特征是否传达。所以,针对不同的文体特征有不同的翻译形式,本文选取了我国翻译家张培基以及朱纯深对朱自清先生的作品《匆匆》的翻译文本,从词汇,句法以及修辞之类文体角度展开分析,判断原作的风格是否在译作中得以体现,以及以何种手段体现,运用这种比较可以较为科学和系统的进行翻译分析和批评,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二、文体分析翻译的尝试
本文选取了《匆匆》译文及我国翻译家张培基和朱纯深的译文与原文对比,根据上述文体分析表从三个方面展开分析,尝试从文体角度分析二者的翻译。
(一)词汇层面
1、译文的抽象名词比较
张译文:days、moment、quota、time、world、trace、thought、transition、revolution、reverie、presence、heart
朱译文:days、time、shift、rush、moment、revolution、silence、haste、world、escape、hesitating、nakedness、trip
与原文相比较,译文明显在抽象名词上多于原文,分析译文所多出原文的名词,可以看出这些词语有三个来源:其一,部分词汇是作者为了行文需要,在表达相同意思时往往使用不同的词汇,如朱译文中的rush和haste等;另外,由于汉语文章中“无主语”句式的特点,往往在译为英语时,为了明确直观的表达意思,需要译者为之补充主语,如朱译文中的shift,张译文中的transition等。
2、译文的形容词比较
张译文:transient、green、present、gone、swift、slanting、squirish、small、fixed、lost、new、fleeting、teeming、bygone、gentle、thin、rising、gossamer-like、naked、stark
朱译文:empty、soundless、traceless、swift、slanting、small、withholding、agile、whole、new、bustling、bygone、light、naked、same、stark、fair
上述数据说明,原文的13个形容词在两篇译文都有对应词,属性特征均表现出来了。相比而言,张译文有几处他词类转译为形容词类,比如原文中“青”指的是杨柳树叶变青,为动词,其译文中转译为动词+形容词形式,turn green因此动词“青”形容词化。可以反映出作者的翻译风格。
3、译文的动词比较
张译文:go、come、wither、turn、blossom、flower、tell、return、stolen、hide、run、know、wear、count、find、entitle、slip、fall、drip、leave、ooze、tickle、keep、get up、cast、edge away、caught、flow、wash、vanish、hane、pass、reach、brush、open、meet、have、buried、flash、live、do、waver、wander、disperse、vaporate、leave behind、twinkle、take、make、pass
朱译文:gone、die、blossom、fall、bloom、tell、leave、return、stolen、hide、made、stay、know、give、feel、get、take、find、slid、disappear、drip、start、well、come、keep、mark、have、tread、caught、flow、wash、wear、eat、pass、reflect、reach、hold、stride、glide、open、meet、bury、heave、begin、flash、fly、hesitate、rush、disperse、evaporate
原文的43个动词在译文中均有对应,对汉率为100%,但两译文的动词数目均比原文稍微多些,不难发现,译文中都有做助动词作用的do表强调等,所以为适应文章表达某种效果,译文往往增加助动词等方式,合乎英文文体,也由此造成动词多于原文的现象。
总体上来说,两译文使用动词数目相同,但是具体到一些动词上,二者的选词却有所不同,比如:
原文: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
张译:I don't know how many days I am entitled to altogether.
朱译:I don't know how many days I have been given to spend.
此处二者都用了被动形式,对于核心词“给”,张译entitle表达对生命的敬畏,而朱使用的是give这一范指词汇,正与汉语中的给相对应,在此处未尝不可。
总体来说,在词汇层面上,译文有保留原文的属性词特征,但也为了适应目标语文体需求适当调整和精确了部分用词。
(二)句法层面 1、平行句处理上的比较
如在文章的开头部分:
张译文:If swallows go away,they will come back again.If willows wither,they will turn green again.If peach blossoms fade,they will flower again.
朱译文:Swallows may have gone,but there is a time of return;willow trees may have died back,but there is a time of regreening;peach blossoms may have fallen,but they will bloom again.
张的译文选用的是三个独立的句子,由于结构上不够紧凑,构成的层次感也不甚强烈。而朱的译文选用三个分句,将具有代表性但表示同类“有去有回”的景象联系在了一起,表达同一层意思,与后文形成对比。所以此处遵从原文句式更易于突出时间的“一去不复返”。
2、句型主被动的比较:
原文: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呢?
张译文:Why should I be made to pass through this world for nothing?
朱译文:It is not fair though:why should I have made such a trip for nothing!
张的译文采用被动语态,与《圣经》中上帝造物观点一致,符合西方人观念,易于读者理解。而朱的译文使用了主动语态,比较汉语化,不太符合西方人观念。
所以,由于英汉文本表达习惯上的不同倾向性,译者对句式的理解和变形也至关重要。
(三)修辞层面
使用词语的比喻意义或是夸张,转喻等修辞手段往往会为文章增色,笔者也选取出两个译本中的区别明显部分以供体会:
原文: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
张译文:Living in this world with its fleeting days and teeming millions,what can I do but waver and wander and live a transient life?
朱译文:What can I do,in this bustling world,with my days flying in their escape?
张译文中选用用teeming millions,来再现原文的“千门万户”,与原文使用的夸张手法达到吻合,属于貌不似而神似。而朱的译文中使用所用的bustling world,貌似忠实于原文,实际上仅有语言形式的对应,而非思想内涵的等值,所以译文未能达全意。
三、结语
本文从词汇、句法、修辞三个层面比较了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匆匆》的两个译作,提供了一种从文体角度分析翻译的模式,且有待进一步尝试运用,同时也启发我们原作与译作的可比之处在于两点,一是译作是否忠实地再现了原作的内容,二是译作是否再现了原作的风格,即文体特征。[3]由此可以说,文体与翻译不再是衣柜与衣服的关系了,二者是一体的,相互融合促进的。当然至于译作与原作是否实现了同样的功能,是否能得到与原作读者相同的反应,此研究方法还一定局限性,因为变量因素还是很多的难以彻底比较,且由于文体分析具有局限性,它只是语言形式上的分析,适用于我们对原作风格的翻译研究,却无法帮助我们准确定位原文与译文思想内容的一致性,所以还有待于进一步结合语义及语用手段来完善。
参考文献:
[1]Nida E A Taber C.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M].Leiden,Netherlands.Brill E J,1969.
[2]左飚.论文化的可译性[J].上海:上海科技翻译,1999.
[3]许钧.文学翻译批评研究[M].南京:译林出版社,1992.
关键词:文体分析;分析模式;翻译比较
中图分类号:I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8-0305-02
一、引言
尤金·奈达指出,所谓翻译,是指译语从语义到文体都能最贴切原文,用最自然的话语再现原语信息。[1](P12)这让我们充分认识到在检验翻译交际的成败时,不能仅仅局限于语义分析,还要重视文体特征是否传达。所以,针对不同的文体特征有不同的翻译形式,本文选取了我国翻译家张培基以及朱纯深对朱自清先生的作品《匆匆》的翻译文本,从词汇,句法以及修辞之类文体角度展开分析,判断原作的风格是否在译作中得以体现,以及以何种手段体现,运用这种比较可以较为科学和系统的进行翻译分析和批评,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二、文体分析翻译的尝试
本文选取了《匆匆》译文及我国翻译家张培基和朱纯深的译文与原文对比,根据上述文体分析表从三个方面展开分析,尝试从文体角度分析二者的翻译。
(一)词汇层面
1、译文的抽象名词比较
张译文:days、moment、quota、time、world、trace、thought、transition、revolution、reverie、presence、heart
朱译文:days、time、shift、rush、moment、revolution、silence、haste、world、escape、hesitating、nakedness、trip
与原文相比较,译文明显在抽象名词上多于原文,分析译文所多出原文的名词,可以看出这些词语有三个来源:其一,部分词汇是作者为了行文需要,在表达相同意思时往往使用不同的词汇,如朱译文中的rush和haste等;另外,由于汉语文章中“无主语”句式的特点,往往在译为英语时,为了明确直观的表达意思,需要译者为之补充主语,如朱译文中的shift,张译文中的transition等。
2、译文的形容词比较
张译文:transient、green、present、gone、swift、slanting、squirish、small、fixed、lost、new、fleeting、teeming、bygone、gentle、thin、rising、gossamer-like、naked、stark
朱译文:empty、soundless、traceless、swift、slanting、small、withholding、agile、whole、new、bustling、bygone、light、naked、same、stark、fair
上述数据说明,原文的13个形容词在两篇译文都有对应词,属性特征均表现出来了。相比而言,张译文有几处他词类转译为形容词类,比如原文中“青”指的是杨柳树叶变青,为动词,其译文中转译为动词+形容词形式,turn green因此动词“青”形容词化。可以反映出作者的翻译风格。
3、译文的动词比较
张译文:go、come、wither、turn、blossom、flower、tell、return、stolen、hide、run、know、wear、count、find、entitle、slip、fall、drip、leave、ooze、tickle、keep、get up、cast、edge away、caught、flow、wash、vanish、hane、pass、reach、brush、open、meet、have、buried、flash、live、do、waver、wander、disperse、vaporate、leave behind、twinkle、take、make、pass
朱译文:gone、die、blossom、fall、bloom、tell、leave、return、stolen、hide、made、stay、know、give、feel、get、take、find、slid、disappear、drip、start、well、come、keep、mark、have、tread、caught、flow、wash、wear、eat、pass、reflect、reach、hold、stride、glide、open、meet、bury、heave、begin、flash、fly、hesitate、rush、disperse、evaporate
原文的43个动词在译文中均有对应,对汉率为100%,但两译文的动词数目均比原文稍微多些,不难发现,译文中都有做助动词作用的do表强调等,所以为适应文章表达某种效果,译文往往增加助动词等方式,合乎英文文体,也由此造成动词多于原文的现象。
总体上来说,两译文使用动词数目相同,但是具体到一些动词上,二者的选词却有所不同,比如:
原文: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
张译:I don't know how many days I am entitled to altogether.
朱译:I don't know how many days I have been given to spend.
此处二者都用了被动形式,对于核心词“给”,张译entitle表达对生命的敬畏,而朱使用的是give这一范指词汇,正与汉语中的给相对应,在此处未尝不可。
总体来说,在词汇层面上,译文有保留原文的属性词特征,但也为了适应目标语文体需求适当调整和精确了部分用词。
(二)句法层面 1、平行句处理上的比较
如在文章的开头部分:
张译文:If swallows go away,they will come back again.If willows wither,they will turn green again.If peach blossoms fade,they will flower again.
朱译文:Swallows may have gone,but there is a time of return;willow trees may have died back,but there is a time of regreening;peach blossoms may have fallen,but they will bloom again.
张的译文选用的是三个独立的句子,由于结构上不够紧凑,构成的层次感也不甚强烈。而朱的译文选用三个分句,将具有代表性但表示同类“有去有回”的景象联系在了一起,表达同一层意思,与后文形成对比。所以此处遵从原文句式更易于突出时间的“一去不复返”。
2、句型主被动的比较:
原文: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呢?
张译文:Why should I be made to pass through this world for nothing?
朱译文:It is not fair though:why should I have made such a trip for nothing!
张的译文采用被动语态,与《圣经》中上帝造物观点一致,符合西方人观念,易于读者理解。而朱的译文使用了主动语态,比较汉语化,不太符合西方人观念。
所以,由于英汉文本表达习惯上的不同倾向性,译者对句式的理解和变形也至关重要。
(三)修辞层面
使用词语的比喻意义或是夸张,转喻等修辞手段往往会为文章增色,笔者也选取出两个译本中的区别明显部分以供体会:
原文: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
张译文:Living in this world with its fleeting days and teeming millions,what can I do but waver and wander and live a transient life?
朱译文:What can I do,in this bustling world,with my days flying in their escape?
张译文中选用用teeming millions,来再现原文的“千门万户”,与原文使用的夸张手法达到吻合,属于貌不似而神似。而朱的译文中使用所用的bustling world,貌似忠实于原文,实际上仅有语言形式的对应,而非思想内涵的等值,所以译文未能达全意。
三、结语
本文从词汇、句法、修辞三个层面比较了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匆匆》的两个译作,提供了一种从文体角度分析翻译的模式,且有待进一步尝试运用,同时也启发我们原作与译作的可比之处在于两点,一是译作是否忠实地再现了原作的内容,二是译作是否再现了原作的风格,即文体特征。[3]由此可以说,文体与翻译不再是衣柜与衣服的关系了,二者是一体的,相互融合促进的。当然至于译作与原作是否实现了同样的功能,是否能得到与原作读者相同的反应,此研究方法还一定局限性,因为变量因素还是很多的难以彻底比较,且由于文体分析具有局限性,它只是语言形式上的分析,适用于我们对原作风格的翻译研究,却无法帮助我们准确定位原文与译文思想内容的一致性,所以还有待于进一步结合语义及语用手段来完善。
参考文献:
[1]Nida E A Taber C.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M].Leiden,Netherlands.Brill E J,1969.
[2]左飚.论文化的可译性[J].上海:上海科技翻译,1999.
[3]许钧.文学翻译批评研究[M].南京:译林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