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本课培养的核心素养
本课教学是“深度学习:核心素养落地的学校实践”主题研究活动的展示课,执教者首先定位本课要着力围绕哪些核心素养展开深度学习。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基于此,本课核心素养的培养以自主发展中的“健康生活”和社会参与中的“责任担当”为重点元素。“健康生活”要求学生具有积极的心理品质,自信自爱、坚韧乐观,学生要学会做情绪和情感的主人,具有抗挫折能力。“责任担当”要求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感,通过体味美好情感,创造正面情感体验,传递情感正能量,让学生逐渐学会关爱他人、关爱社会。
为此,执教者确立的教学目标是:
知道美好情感表达着我们的愿望,促进我们的精神发展;
懂得情由心生,了解创造正面情感体验的方法与途径,正确对待负面情感,培养积极心理品质;
在问题情境中,注重情感参与、体验,学会传递情感正能量,树立社会责任感。
二、本课设计的教学思路
本课是部编新教材《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做情绪情感的主人”相关内容,新教材编写的思路为关注自己的情感状态—不断创造、积累美好的情感体验—向他人传递情感正能量,使生命更有意義。故执教者在深度解读教材基础上,明确教学起点与提升点,整体观照,局部突破,精心设计了“情感·品味”“情感·创造”“情感·成长”三个板块,通过层层递进的精彩活动,师生互动交流,引导学生深度思考,有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成智情升华。
三、让深度学习真实发生
淮阴师范学院伍红林教授指出,深度学习的条件为:明确起与提升点,明确重难点的突破策略;对学生与教材进行深度解读;提供“脚手架”,提供学习机会(启发而非替代),多元互动,促进深度思考,注重情感参与等。因此,深度学习是指在教师创设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中,学生全身心投入,高阶认知参与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深度学习的价值内涵是促进深刻理解,引发深度思维,积聚价值体验。本课教学正是有效开展了这样的深度学习。
1.深度学习需要保持积极的教学状态
积极投入的教学状态是展开深度学习的先决条件。在本课教学中,执教者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让学生有安全感、归属感,学生在课堂上敞开心扉、畅所欲言,教与学协同发展,形成师生、生生互动合作的一个学习场。与此同时,教师的教学状态也是积极投入的,要让学生有情,首先教师要有情,“注重情感”是教师教学成功的重要方面。本课更是注重情感因素,为此在本课学习活动中出现了不少感人的情景,重点举一例加以说明。
例如,在“情感·品味”环节,执教者设计了“我的情感回忆”分享时刻,其以身说情,讲述了自己高中时代与班主任的故事,为学生的讲述作了较好的铺垫。学生们一个个走上讲台,拿出带着温情回忆的美好物件品味情感。其中有小学毕业时同学送的钥匙扣,这是美好的友情;有爸爸送的指南针,鼓励的话语“向着人生正确的方向不断前行”时时萦绕在他的耳边,这是美好的亲情;有小学时的毕业照,学生描述学习生活时带着浓浓的师生情,更有骄傲感、胜任感;有已故奶奶送的银手镯,学生饱含情感,讲述时潸然泪下,满含对奶奶深深的思念,场面感人至深……这些美好情感的回忆让学生感悟到:生活中美好的人和事物,让我们身心愉悦,逐渐丰富我们对生活、对人生的美好情感,也促进我们的精神发展。
2.深度学习需要进行深刻的情感体验
面对抽象、复杂的情感问题,体验、感悟始终是道德与法治学科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判断与选择、形成正确的思想和价值取向的有效方式。本课教学巧妙地创设了多个形象、生动、具体的问题情境,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情感体验。
例如,在导入环节,执教者播放了《幸福的中国味》微视频,让学生感受到一双小小的筷子承载了悠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悟到其中蕴含的启迪、传承、明礼、关爱、思念、睦邻、友善等美好情感,给予其直观的情感冲击力。
再如,执教者在突破本课难点“传递情感正能量”上,契合所教班情,很好地利用了班级活动“走进儿童福利院情感教育活动”,创造了深刻的情感体验情境。在教学现场,执教者采访了班主任:“为什么组织大家参加这样的活动?”“这项活动以期带给同学们的收获是什么?”同时,又设计问题让学生进行情感判断与选择:“如果你的父母或有人觉得这种活动浪费了你的时间,你会再去吗?为什么?”“如果想改变现实生活中冷漠的环境,我们可以如何做?”通过这样深度的交流,学生真切地认识到:在情感体验中,我们并不总是被动地接受外部环境的影响,也可以用自己的热情和行动来影响环境。学生在“爱的传递”活动中健康成长,懂得关爱他人、关爱社会的意义,凸显社会责任感,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生命更有价值。
3.深度学习需要打开学生的学科思维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在正常条件下,只要有适当的外界刺激和个体本身努力,每个个体都能发展和加强自己的任何一种智力。在本课教学中,执教者运用了不同的认知模式打开不同学生的思维模式。执教者组织了微视频、“情感回忆”分享活动、朗读名人名言、现场采访、“传递温暖、传递爱”的书写活动以及小组探究合作等多种方式的教学活动,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深度思考,学生的学科思维得到有效培养。
例如,在“体验负面情感,善于把负面情感转变为成长的助力”这一教学重点上,教师创设了恰当的问题情境,组织学生观看人物访谈节目“吴京的少年经历”,精心设计了问题串:①此时的吴京会有怎样的情感体验?②从小到大,你有过这类负面情感体验吗?③面对负面情感,吴京是怎么做的?④现在的他说起这段经历时又是怎样的感受?⑤吴京的故事给了你哪些启发?随着问题的层层深入,师生共同剖析人物的情感发展,教师的一系列追问很到位,预设与生成精彩纷呈,在培养学生的分析力、思辨力、抗挫折力的同时,学科育人价值得以充分体现,学科核心素养得以落地生根。
本课教学是“深度学习:核心素养落地的学校实践”主题研究活动的展示课,执教者首先定位本课要着力围绕哪些核心素养展开深度学习。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基于此,本课核心素养的培养以自主发展中的“健康生活”和社会参与中的“责任担当”为重点元素。“健康生活”要求学生具有积极的心理品质,自信自爱、坚韧乐观,学生要学会做情绪和情感的主人,具有抗挫折能力。“责任担当”要求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感,通过体味美好情感,创造正面情感体验,传递情感正能量,让学生逐渐学会关爱他人、关爱社会。
为此,执教者确立的教学目标是:
知道美好情感表达着我们的愿望,促进我们的精神发展;
懂得情由心生,了解创造正面情感体验的方法与途径,正确对待负面情感,培养积极心理品质;
在问题情境中,注重情感参与、体验,学会传递情感正能量,树立社会责任感。
二、本课设计的教学思路
本课是部编新教材《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做情绪情感的主人”相关内容,新教材编写的思路为关注自己的情感状态—不断创造、积累美好的情感体验—向他人传递情感正能量,使生命更有意義。故执教者在深度解读教材基础上,明确教学起点与提升点,整体观照,局部突破,精心设计了“情感·品味”“情感·创造”“情感·成长”三个板块,通过层层递进的精彩活动,师生互动交流,引导学生深度思考,有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成智情升华。
三、让深度学习真实发生
淮阴师范学院伍红林教授指出,深度学习的条件为:明确起与提升点,明确重难点的突破策略;对学生与教材进行深度解读;提供“脚手架”,提供学习机会(启发而非替代),多元互动,促进深度思考,注重情感参与等。因此,深度学习是指在教师创设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中,学生全身心投入,高阶认知参与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深度学习的价值内涵是促进深刻理解,引发深度思维,积聚价值体验。本课教学正是有效开展了这样的深度学习。
1.深度学习需要保持积极的教学状态
积极投入的教学状态是展开深度学习的先决条件。在本课教学中,执教者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让学生有安全感、归属感,学生在课堂上敞开心扉、畅所欲言,教与学协同发展,形成师生、生生互动合作的一个学习场。与此同时,教师的教学状态也是积极投入的,要让学生有情,首先教师要有情,“注重情感”是教师教学成功的重要方面。本课更是注重情感因素,为此在本课学习活动中出现了不少感人的情景,重点举一例加以说明。
例如,在“情感·品味”环节,执教者设计了“我的情感回忆”分享时刻,其以身说情,讲述了自己高中时代与班主任的故事,为学生的讲述作了较好的铺垫。学生们一个个走上讲台,拿出带着温情回忆的美好物件品味情感。其中有小学毕业时同学送的钥匙扣,这是美好的友情;有爸爸送的指南针,鼓励的话语“向着人生正确的方向不断前行”时时萦绕在他的耳边,这是美好的亲情;有小学时的毕业照,学生描述学习生活时带着浓浓的师生情,更有骄傲感、胜任感;有已故奶奶送的银手镯,学生饱含情感,讲述时潸然泪下,满含对奶奶深深的思念,场面感人至深……这些美好情感的回忆让学生感悟到:生活中美好的人和事物,让我们身心愉悦,逐渐丰富我们对生活、对人生的美好情感,也促进我们的精神发展。
2.深度学习需要进行深刻的情感体验
面对抽象、复杂的情感问题,体验、感悟始终是道德与法治学科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判断与选择、形成正确的思想和价值取向的有效方式。本课教学巧妙地创设了多个形象、生动、具体的问题情境,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情感体验。
例如,在导入环节,执教者播放了《幸福的中国味》微视频,让学生感受到一双小小的筷子承载了悠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悟到其中蕴含的启迪、传承、明礼、关爱、思念、睦邻、友善等美好情感,给予其直观的情感冲击力。
再如,执教者在突破本课难点“传递情感正能量”上,契合所教班情,很好地利用了班级活动“走进儿童福利院情感教育活动”,创造了深刻的情感体验情境。在教学现场,执教者采访了班主任:“为什么组织大家参加这样的活动?”“这项活动以期带给同学们的收获是什么?”同时,又设计问题让学生进行情感判断与选择:“如果你的父母或有人觉得这种活动浪费了你的时间,你会再去吗?为什么?”“如果想改变现实生活中冷漠的环境,我们可以如何做?”通过这样深度的交流,学生真切地认识到:在情感体验中,我们并不总是被动地接受外部环境的影响,也可以用自己的热情和行动来影响环境。学生在“爱的传递”活动中健康成长,懂得关爱他人、关爱社会的意义,凸显社会责任感,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生命更有价值。
3.深度学习需要打开学生的学科思维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在正常条件下,只要有适当的外界刺激和个体本身努力,每个个体都能发展和加强自己的任何一种智力。在本课教学中,执教者运用了不同的认知模式打开不同学生的思维模式。执教者组织了微视频、“情感回忆”分享活动、朗读名人名言、现场采访、“传递温暖、传递爱”的书写活动以及小组探究合作等多种方式的教学活动,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深度思考,学生的学科思维得到有效培养。
例如,在“体验负面情感,善于把负面情感转变为成长的助力”这一教学重点上,教师创设了恰当的问题情境,组织学生观看人物访谈节目“吴京的少年经历”,精心设计了问题串:①此时的吴京会有怎样的情感体验?②从小到大,你有过这类负面情感体验吗?③面对负面情感,吴京是怎么做的?④现在的他说起这段经历时又是怎样的感受?⑤吴京的故事给了你哪些启发?随着问题的层层深入,师生共同剖析人物的情感发展,教师的一系列追问很到位,预设与生成精彩纷呈,在培养学生的分析力、思辨力、抗挫折力的同时,学科育人价值得以充分体现,学科核心素养得以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