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国际贸易理论》课程长期以来,因为教学内容抽象,教学方法落后,教学手段单一,出现了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事倍功半,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现象,因此《国际贸易理论》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文章从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几个方面阐述了改革的思路,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
一、《国际贸易理论》课程改革的动因
《国际贸易理论》课程长期以来,因为教学内容抽象,教学方法落后,教学手段单一,出现了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事倍功半,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现象。具体来说存在以下问题:
(一)教学目标错位
国际贸易理论这门课与世界经济活动紧密联系,每天每个国家都在进行着这国际贸易实践,而这些实践背后是国际贸易自由化活动的真实反映,也是与每个国家在国际分工中所处位置、能够获取国际贸易比较利益多少的真实写照。所以这门课其实有很强的现实性,讲好这门课不仅要密切关注世界经济活动,紧密结合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跨国公司的新动向,也要紧密结合我国国际贸易政策的新趋势、新变化,国际贸易活动的新动向、新数据。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这门课的积极性,才能正确理解这门课的实质内涵,也才能提高学生用国际贸易理论分析国际经济事务的能力。
(二)实践实训不足
这门课多年来被认为是理论课程,以传授知识为主,因此缺乏一些必要的实践实训环节。实际上,由于这门课与世界经济活动紧密联系,上课环节离不开最新发生的国际贸易活动作为案例,离不开用我国最新的、具体的国际贸易活动数据作支撑,也离不开一些大型跨国公司的定价策略做为依据。因此多开展一些实践实训活动对于学生理解国际贸易现实、正确理解我国当今在世界舞台上的位置非常重要。
(三)讲课方式单调、被动
长期以来,我们学校学生以农村学生为主,知识面相对狭窄,对国际经济知识掌握不多,再加上在校期间接收信息的渠道比较单一,大多通过上网、订手机报或者收听广播等方法获取最新经济新闻,因此对国际贸易知识积累较少,对国际贸易课程不感兴趣。老师也或多或少存在停留在书本知识的传授、即成理论的讲解上,教学形式也局限于“纸上谈兵”,讲课方式是“坐而论道”,学生是被动的记笔记、做练习,死记硬背,学习目的仅仅为了应付考试。因此学习态度消极,学习效果不佳,造成理论和社会现实相脱节,更谈不上提高学生用理论分析现实活动的能力。
二、新形势下《国际贸易理论》课程改革的方向
1.教学理念的再定位
根据以就业为导向的“工学结合“精神,首先对《国际贸易理论》课程的教学总目标进行再定位,树立”立足服务、着眼就业、工学结合、教研相长“的教学理念,以就业为导向,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以各种分析国际贸易案例为驱动力,发挥国际贸易面宽、宽度广的特点,培养学生培养学生利用国际贸易理论分析国际经济实务的能力。
因此《国际贸易理论》课程的教学理念旨在贯彻 “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思想,注重从感性认识(实例导入)上升到理性认识(理论学习)再回到实践(实训和实习)的过程设计。
2.教学内容的再确定
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重点讲授国际贸易基础知识,突出对学生国际贸易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它要求以项目为主体,以任务为驱动,以职业能力形成和基于工作过程为逻辑构建教学目标,组织课程内容。
教学内容确定后,我们按照行业和岗位需求对职业素质与能力培养的要求制订了该课程的教学理论大纲和实训大纲,依据不同项目的知识结构,分解了不同的任务目标,体现了工学结合中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行动导向的教學模式。模块一是国际贸易基本概念、产生与发展;模块二是国际贸易理论;模块三是国际贸易政策;模块四是国际贸易措施;模块五是国际贸易的实践;模块六是国际贸易规则。
3.多媒体技术和网络资源应用于教学
建立并提供多媒体的立体化教学资源使本课程具有完善的多媒体、网络教学等现代教学条件,是《国际贸易理论》在教学资源和教学场所方面应作出的一项重要工作,比如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演示系统,使教学图、文、声并茂,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登陆各个公共的精品课程网站以及中国商务部网站、中国海关网站等,主动学习,不仅可以加强对课堂理论的消化理解,还可以了解最新的国际贸易法律规定和政策变化,扩大知识面。
4.注重课堂内外的实践
为了提高课堂效果,也由于这门课程的时效性强,再新的教材也存在着数据、资料落后的情况,因此本课程每学期最后两周安排学生在校内机房通过上网上实训课。对我系国贸专业的学生来说,知识的获得与能力的培养,除课堂教学外,还可以利用课外时间拓展教学活动,比如通过名师讲坛给学生讲解一些实训知识。另外,项目五的内容是“国际贸易自由化实践”,这个项目要求学生调查某一个跨国公司,撰写调查报告了解目前我市跨国公司的营销策略,定价机制,从而加深对外直接投资概念、特点及发展趋势的理解。
5.对《国际贸易理论》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本课程以“双元强化”为基本教学模式(实践技能培训和理论培养相结合的职业教育形式),综合运用“任务型教学模式”、“案例教学模式”和“模拟仿真教学模式”,旨在创立“学生参与、能力主导”的教学模式。
首先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案例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对国际贸易业务中的具体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其次,采用课堂精讲、讲练结合的方法,辅以讨论、答疑和考核,使学生准确掌握知识点;
第三步采用任务型教学法,为学生提供实际案例资料,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讨论国际贸易流程实训的步骤,进行小组竞赛,使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实际作业的能力;
第四步然后采用实践教学法,通过让学生撰写实训报告,加深对国际贸易相关知识点进行理解,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实现知识向技能的转化。
(四)对传统的评价考核体系进行改革
传统的教学评价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平时学习的评价,二是期末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传统的评价方式的弊端在于无法考察学生的实践能力,平时学习主要在于交作业和考勤,期末学习主要是以名词解释、单选、多选、简答、论述等形式组成的一张笔试卷。一张试卷定乾坤,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改革传统的评价考核体系主要在于注重职业能力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以考核内容为实践手段,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相结合,试卷考试和任务操作相结合。
三、《国际贸易理论》课程改革建设的努力方向
1.利用各种渠道普及并强化学生国际贸易知识。新生入学教育进行专业知识培训。
2.构建精品课程网站。利用网站可以提供电子教案(PPT)、讲稿、大纲、题库、案例库、录像、光盘等教学配套资源,形成纸质优秀教材、电子音像、网络课程等有机结合的立体化教学解决方案。
3.以工学结合的大课堂代替固定教室。我们应该用工学结合的大课堂代替固定的教师,比如利用“周末面对面”、“国际商务大讲堂“、”校内实验室“、”校外实训基地“等平台扩展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国际贸易知识。还可以让学生走出教室进行跨国公司的调查,更直接获取国际商务方面的第一手资料。
参考文献
[1]徐凤:工学结合视角下高职国际贸易实务的教学改革探讨[J].《管理观察》,2009
[2]张小萍,万玲:对《国际贸易理论》开放式课堂教学 的探讨[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10
[3]姚蓓艳:《国际贸易理论》讨论式 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时代经贸(中旬刊),2011
(作者单位:河南牧业经济学院)
关键词: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
一、《国际贸易理论》课程改革的动因
《国际贸易理论》课程长期以来,因为教学内容抽象,教学方法落后,教学手段单一,出现了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事倍功半,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现象。具体来说存在以下问题:
(一)教学目标错位
国际贸易理论这门课与世界经济活动紧密联系,每天每个国家都在进行着这国际贸易实践,而这些实践背后是国际贸易自由化活动的真实反映,也是与每个国家在国际分工中所处位置、能够获取国际贸易比较利益多少的真实写照。所以这门课其实有很强的现实性,讲好这门课不仅要密切关注世界经济活动,紧密结合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跨国公司的新动向,也要紧密结合我国国际贸易政策的新趋势、新变化,国际贸易活动的新动向、新数据。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这门课的积极性,才能正确理解这门课的实质内涵,也才能提高学生用国际贸易理论分析国际经济事务的能力。
(二)实践实训不足
这门课多年来被认为是理论课程,以传授知识为主,因此缺乏一些必要的实践实训环节。实际上,由于这门课与世界经济活动紧密联系,上课环节离不开最新发生的国际贸易活动作为案例,离不开用我国最新的、具体的国际贸易活动数据作支撑,也离不开一些大型跨国公司的定价策略做为依据。因此多开展一些实践实训活动对于学生理解国际贸易现实、正确理解我国当今在世界舞台上的位置非常重要。
(三)讲课方式单调、被动
长期以来,我们学校学生以农村学生为主,知识面相对狭窄,对国际经济知识掌握不多,再加上在校期间接收信息的渠道比较单一,大多通过上网、订手机报或者收听广播等方法获取最新经济新闻,因此对国际贸易知识积累较少,对国际贸易课程不感兴趣。老师也或多或少存在停留在书本知识的传授、即成理论的讲解上,教学形式也局限于“纸上谈兵”,讲课方式是“坐而论道”,学生是被动的记笔记、做练习,死记硬背,学习目的仅仅为了应付考试。因此学习态度消极,学习效果不佳,造成理论和社会现实相脱节,更谈不上提高学生用理论分析现实活动的能力。
二、新形势下《国际贸易理论》课程改革的方向
1.教学理念的再定位
根据以就业为导向的“工学结合“精神,首先对《国际贸易理论》课程的教学总目标进行再定位,树立”立足服务、着眼就业、工学结合、教研相长“的教学理念,以就业为导向,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以各种分析国际贸易案例为驱动力,发挥国际贸易面宽、宽度广的特点,培养学生培养学生利用国际贸易理论分析国际经济实务的能力。
因此《国际贸易理论》课程的教学理念旨在贯彻 “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思想,注重从感性认识(实例导入)上升到理性认识(理论学习)再回到实践(实训和实习)的过程设计。
2.教学内容的再确定
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重点讲授国际贸易基础知识,突出对学生国际贸易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它要求以项目为主体,以任务为驱动,以职业能力形成和基于工作过程为逻辑构建教学目标,组织课程内容。
教学内容确定后,我们按照行业和岗位需求对职业素质与能力培养的要求制订了该课程的教学理论大纲和实训大纲,依据不同项目的知识结构,分解了不同的任务目标,体现了工学结合中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行动导向的教學模式。模块一是国际贸易基本概念、产生与发展;模块二是国际贸易理论;模块三是国际贸易政策;模块四是国际贸易措施;模块五是国际贸易的实践;模块六是国际贸易规则。
3.多媒体技术和网络资源应用于教学
建立并提供多媒体的立体化教学资源使本课程具有完善的多媒体、网络教学等现代教学条件,是《国际贸易理论》在教学资源和教学场所方面应作出的一项重要工作,比如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演示系统,使教学图、文、声并茂,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登陆各个公共的精品课程网站以及中国商务部网站、中国海关网站等,主动学习,不仅可以加强对课堂理论的消化理解,还可以了解最新的国际贸易法律规定和政策变化,扩大知识面。
4.注重课堂内外的实践
为了提高课堂效果,也由于这门课程的时效性强,再新的教材也存在着数据、资料落后的情况,因此本课程每学期最后两周安排学生在校内机房通过上网上实训课。对我系国贸专业的学生来说,知识的获得与能力的培养,除课堂教学外,还可以利用课外时间拓展教学活动,比如通过名师讲坛给学生讲解一些实训知识。另外,项目五的内容是“国际贸易自由化实践”,这个项目要求学生调查某一个跨国公司,撰写调查报告了解目前我市跨国公司的营销策略,定价机制,从而加深对外直接投资概念、特点及发展趋势的理解。
5.对《国际贸易理论》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本课程以“双元强化”为基本教学模式(实践技能培训和理论培养相结合的职业教育形式),综合运用“任务型教学模式”、“案例教学模式”和“模拟仿真教学模式”,旨在创立“学生参与、能力主导”的教学模式。
首先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案例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对国际贸易业务中的具体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其次,采用课堂精讲、讲练结合的方法,辅以讨论、答疑和考核,使学生准确掌握知识点;
第三步采用任务型教学法,为学生提供实际案例资料,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讨论国际贸易流程实训的步骤,进行小组竞赛,使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实际作业的能力;
第四步然后采用实践教学法,通过让学生撰写实训报告,加深对国际贸易相关知识点进行理解,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实现知识向技能的转化。
(四)对传统的评价考核体系进行改革
传统的教学评价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平时学习的评价,二是期末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传统的评价方式的弊端在于无法考察学生的实践能力,平时学习主要在于交作业和考勤,期末学习主要是以名词解释、单选、多选、简答、论述等形式组成的一张笔试卷。一张试卷定乾坤,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改革传统的评价考核体系主要在于注重职业能力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以考核内容为实践手段,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相结合,试卷考试和任务操作相结合。
三、《国际贸易理论》课程改革建设的努力方向
1.利用各种渠道普及并强化学生国际贸易知识。新生入学教育进行专业知识培训。
2.构建精品课程网站。利用网站可以提供电子教案(PPT)、讲稿、大纲、题库、案例库、录像、光盘等教学配套资源,形成纸质优秀教材、电子音像、网络课程等有机结合的立体化教学解决方案。
3.以工学结合的大课堂代替固定教室。我们应该用工学结合的大课堂代替固定的教师,比如利用“周末面对面”、“国际商务大讲堂“、”校内实验室“、”校外实训基地“等平台扩展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国际贸易知识。还可以让学生走出教室进行跨国公司的调查,更直接获取国际商务方面的第一手资料。
参考文献
[1]徐凤:工学结合视角下高职国际贸易实务的教学改革探讨[J].《管理观察》,2009
[2]张小萍,万玲:对《国际贸易理论》开放式课堂教学 的探讨[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10
[3]姚蓓艳:《国际贸易理论》讨论式 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时代经贸(中旬刊),2011
(作者单位:河南牧业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