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陆续发生了几次大地震。每次地震,农村及城镇居民的房屋财产都遭受了巨大的损失,此次汶川大地震更不例外。由于大多数房产无法得到保险赔偿。损毁商品房的按揭归还成为一个突出问题。由此,巨灾保险体系的建立迫在眉睫。
关键词:地震;巨灾保险
一、我国巨灾保险面临的问题
年初南方部分地区的雨雪冰冻灾害,以及不久前发生的汶川大地震,都给国家和公众补了一堂深刻的巨灾风险课。不少专家指出,接踵而至的巨灾不仅造成了大量的人身伤亡,其所带来的经济损失和灾后重建压力也是无法估量的。只有尽快建立巨灾保险制度,将其作为我国灾害救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才能增强国家应对各种超强自然灾害的能力。
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目前的商业保险市场发展还不成熟。社会公众的风险意识不强,导致商业保险还无法充分发挥其在社会管理和风险防范中的重要作用。多年以来的中央政府主导型的巨灾风险管理模式,使得社会对国家救助和财政资助具有相当大的依赖性。在这种情况下,政府支持下的巨灾保险体系应该是适应我国国情的模式选择。2007年8月30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表决通过的《突发事件应对法》也明确规定,我国将建立国家财政支持的巨灾风险保险体系,并鼓励单位和公民参加保险。
目前对于我国城乡绝大多数居民家庭特别是农民而言,房屋财产是其最大的财产,甚至是唯一的财产。因此,面对今后可能发生的巨灾,首先需要得到保障的应当是居民的房屋财产,而巨灾保险体系建立也应当以此人手作为突破口。
巨灾保险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建立一个以政府为主导,商业保险体系为框架,国家财政提供支持,全球再保险市场分散风险的多层次、多方位的保障体系,不仅需要多个部门和地区的密切协作配合,而且需要做大量的跨行业、跨领域和跨地域的基础性工作。这在我国还需要做大量的工作。因此,我们可以一美国加州的巨灾保险体系为借鉴,来建立我国的巨灾保险体系。
二、美国加州巨灾保险体系
加州住宅地震保险复原基金由政府拨款和被保险人缴纳而来,当然也包括基金发行债券、进行投资的收入。基金的建立,由加州政府持续拨款,该拨款构成基金的主要成分。基金还需要向被保险人收取地震附加费,地震附加费构成基金的另一重要来源。附加费虽不属于保险费,但其性质却与保险费相似,并且与保险费同时缴纳。然而,地震附加费的缴纳并非强制性的,而是要求加州境内购买建筑物住宅保险的被保险人缴纳。该项附加费,先由保险人收取,后由保险人将所收附加费缴存州库。此外,加州住宅地震复原基金委员会还可以发行债券,其收入亦归入地震复原基金。
基金建立的目的在于,为加州境内居住的人,因地震造成房屋结构毁损提供补偿。基金所保障的住宅,仅包括加州境内供居住用的家庭式建筑物、个人所有的公寓建筑物、以及活动房屋。不包括:商业用、工业用,或营业用房屋及这些房屋内的财产。但是,如果家庭住房用作出租,通常也在基金保障范围之内。
发生地震之后,对地震中发生结构毁损的房屋,如果其房主已经缴纳地震附加费,住宅地震复原基金应当予以补偿。通常来说,每一房屋的毁损,补偿不超过1.5万美元,在给付之前,尚需扣除一小部分自负额。补偿之所以如此有限,可能是由于基金刚建立时规模较小决定的。但是,如果基金数额已经超过7亿5千万美元,则补偿的最高金额可以增加4000美元。如果基金数额超过12亿5千万美元,补偿限额可以再增加5000美元。对地震之后,因地震造成房屋不能居住所产生的费用,比如,租住他人房屋的费用,基金也给予一定补偿。
值得说明的是,对超过上述最高限额的损失,基金不予补偿。并且,代为收取附加费的保险公司,对超过部分也不给予赔付。事实上,保险公司与附加费缴纳人之间不存在直接的法律关系,因此对基金的支付不负责任。
三、对我国借鉴作用
在我国,住宅地震基金的制度尚未设立,汶川大地震之后,如何应对地震灾害的问题浮出水面。笔者认为,可以借鉴美国加州住宅地震复原基金的成功运作经验,建立我国的政策性住房保险制度。采取共同基金的方式,按照政府支持、市场化运作的原则,对保险公司和保户进行财政补贴和税收方面的优惠,并通过国际再保险公司寻求风险的分摊,充分发挥保险对财政投入的放大效应,提高防灾抗灾资金的配置效率,让今后受灾地区居民能够获得数百倍于财政补贴的保险赔偿,从而满足恢复生产生活的资金需求。
近年来我国部分省区已经开展了政策性农房保险,中国人保承保了近2500万户,财政投入1亿多元,保险公司承担的风险责任就达到了3300亿元。在福建省,每个农户得到农房保险财政补贴6元,就获得了5000元的保额。显然,这种实际功能和保障效果完全可以作为政策性住房保险制度建立过程中的一种借鉴。
我国住房基金的建立,由地方政府与基金缴纳入共同出资,基金可以发行债券,进行投资,其所得应归于基金。之所以由地方财政拨款,是因为在我国并非每个地区都属于地震高发区,正如在美国只有类似于加州这样的地区才属于地震高发区一样。加州可以建立自己的住宅地震基金,我国的地震高发区,比如四川、云南等处于地震断裂带上的省份也可以建立这样的基金制度,将地方政府拨款作为基金的一个主要来源。基金缴纳人应当缴纳数额较小的附加费,因为我国的经济尚不发达,过高的附加费会增加民众的负担。
基金的用途,应当用于地震之后的损失补偿。地震之后,一旦出现房屋垮塌、裂痕等基金补偿范围内的事故,基金应当承担补偿责任。不过,房屋在地震中毁损的程度不同,补偿数额应当不同。最后,补偿数额应当向加州一样有所限制。加州规定,每起事故补偿不超过1.5万美元,我们也应当规定一个限额,毕竟,基金的总数是有限的。同时,我们也应当像加州一样,建立一个补偿数额随基金总数增加而增加的制度。也就是说,基金建立之初。补偿的数额不应过高,但随着基金总数的增加,补偿的数额也应该逐渐增加。
但是我们还应该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在地震保险制度建设过程中,应当注意方法和路径选择。第一,以省为单位建立的方法。考虑到我国幅员辽阔,地区间地震风险程度差异大,财政收入和承担能力不均衡,当前以省为单位建立城乡居民地震保险保障体系符合我国国情。第二,先试点再推广、先易后难的方法。因地震保险项目牵涉面较广,费率测算比较复杂,可以考虑先在自然灾害易发区试行,首先选择需求迫切、条件较为成熟的省市。经过一段时期的试点并积累了一些经验之后,再向其他地区全面推广。先易后难,逐步推进。同时,为了让这种保险制度能够有效推广和运作,国家有必要通过颁布法令的形式进行保障。第三,协调推进的方法。地震保险制度建设涉及的部门众多,具体工作也比较繁杂,应明确地震保险的主办部门,注重地震保险保障体系推动的协调性,各部门齐心协力,共同推动,才能高效地推动地震保险保障体系建立。
关键词:地震;巨灾保险
一、我国巨灾保险面临的问题
年初南方部分地区的雨雪冰冻灾害,以及不久前发生的汶川大地震,都给国家和公众补了一堂深刻的巨灾风险课。不少专家指出,接踵而至的巨灾不仅造成了大量的人身伤亡,其所带来的经济损失和灾后重建压力也是无法估量的。只有尽快建立巨灾保险制度,将其作为我国灾害救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才能增强国家应对各种超强自然灾害的能力。
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目前的商业保险市场发展还不成熟。社会公众的风险意识不强,导致商业保险还无法充分发挥其在社会管理和风险防范中的重要作用。多年以来的中央政府主导型的巨灾风险管理模式,使得社会对国家救助和财政资助具有相当大的依赖性。在这种情况下,政府支持下的巨灾保险体系应该是适应我国国情的模式选择。2007年8月30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表决通过的《突发事件应对法》也明确规定,我国将建立国家财政支持的巨灾风险保险体系,并鼓励单位和公民参加保险。
目前对于我国城乡绝大多数居民家庭特别是农民而言,房屋财产是其最大的财产,甚至是唯一的财产。因此,面对今后可能发生的巨灾,首先需要得到保障的应当是居民的房屋财产,而巨灾保险体系建立也应当以此人手作为突破口。
巨灾保险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建立一个以政府为主导,商业保险体系为框架,国家财政提供支持,全球再保险市场分散风险的多层次、多方位的保障体系,不仅需要多个部门和地区的密切协作配合,而且需要做大量的跨行业、跨领域和跨地域的基础性工作。这在我国还需要做大量的工作。因此,我们可以一美国加州的巨灾保险体系为借鉴,来建立我国的巨灾保险体系。
二、美国加州巨灾保险体系
加州住宅地震保险复原基金由政府拨款和被保险人缴纳而来,当然也包括基金发行债券、进行投资的收入。基金的建立,由加州政府持续拨款,该拨款构成基金的主要成分。基金还需要向被保险人收取地震附加费,地震附加费构成基金的另一重要来源。附加费虽不属于保险费,但其性质却与保险费相似,并且与保险费同时缴纳。然而,地震附加费的缴纳并非强制性的,而是要求加州境内购买建筑物住宅保险的被保险人缴纳。该项附加费,先由保险人收取,后由保险人将所收附加费缴存州库。此外,加州住宅地震复原基金委员会还可以发行债券,其收入亦归入地震复原基金。
基金建立的目的在于,为加州境内居住的人,因地震造成房屋结构毁损提供补偿。基金所保障的住宅,仅包括加州境内供居住用的家庭式建筑物、个人所有的公寓建筑物、以及活动房屋。不包括:商业用、工业用,或营业用房屋及这些房屋内的财产。但是,如果家庭住房用作出租,通常也在基金保障范围之内。
发生地震之后,对地震中发生结构毁损的房屋,如果其房主已经缴纳地震附加费,住宅地震复原基金应当予以补偿。通常来说,每一房屋的毁损,补偿不超过1.5万美元,在给付之前,尚需扣除一小部分自负额。补偿之所以如此有限,可能是由于基金刚建立时规模较小决定的。但是,如果基金数额已经超过7亿5千万美元,则补偿的最高金额可以增加4000美元。如果基金数额超过12亿5千万美元,补偿限额可以再增加5000美元。对地震之后,因地震造成房屋不能居住所产生的费用,比如,租住他人房屋的费用,基金也给予一定补偿。
值得说明的是,对超过上述最高限额的损失,基金不予补偿。并且,代为收取附加费的保险公司,对超过部分也不给予赔付。事实上,保险公司与附加费缴纳人之间不存在直接的法律关系,因此对基金的支付不负责任。
三、对我国借鉴作用
在我国,住宅地震基金的制度尚未设立,汶川大地震之后,如何应对地震灾害的问题浮出水面。笔者认为,可以借鉴美国加州住宅地震复原基金的成功运作经验,建立我国的政策性住房保险制度。采取共同基金的方式,按照政府支持、市场化运作的原则,对保险公司和保户进行财政补贴和税收方面的优惠,并通过国际再保险公司寻求风险的分摊,充分发挥保险对财政投入的放大效应,提高防灾抗灾资金的配置效率,让今后受灾地区居民能够获得数百倍于财政补贴的保险赔偿,从而满足恢复生产生活的资金需求。
近年来我国部分省区已经开展了政策性农房保险,中国人保承保了近2500万户,财政投入1亿多元,保险公司承担的风险责任就达到了3300亿元。在福建省,每个农户得到农房保险财政补贴6元,就获得了5000元的保额。显然,这种实际功能和保障效果完全可以作为政策性住房保险制度建立过程中的一种借鉴。
我国住房基金的建立,由地方政府与基金缴纳入共同出资,基金可以发行债券,进行投资,其所得应归于基金。之所以由地方财政拨款,是因为在我国并非每个地区都属于地震高发区,正如在美国只有类似于加州这样的地区才属于地震高发区一样。加州可以建立自己的住宅地震基金,我国的地震高发区,比如四川、云南等处于地震断裂带上的省份也可以建立这样的基金制度,将地方政府拨款作为基金的一个主要来源。基金缴纳人应当缴纳数额较小的附加费,因为我国的经济尚不发达,过高的附加费会增加民众的负担。
基金的用途,应当用于地震之后的损失补偿。地震之后,一旦出现房屋垮塌、裂痕等基金补偿范围内的事故,基金应当承担补偿责任。不过,房屋在地震中毁损的程度不同,补偿数额应当不同。最后,补偿数额应当向加州一样有所限制。加州规定,每起事故补偿不超过1.5万美元,我们也应当规定一个限额,毕竟,基金的总数是有限的。同时,我们也应当像加州一样,建立一个补偿数额随基金总数增加而增加的制度。也就是说,基金建立之初。补偿的数额不应过高,但随着基金总数的增加,补偿的数额也应该逐渐增加。
但是我们还应该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在地震保险制度建设过程中,应当注意方法和路径选择。第一,以省为单位建立的方法。考虑到我国幅员辽阔,地区间地震风险程度差异大,财政收入和承担能力不均衡,当前以省为单位建立城乡居民地震保险保障体系符合我国国情。第二,先试点再推广、先易后难的方法。因地震保险项目牵涉面较广,费率测算比较复杂,可以考虑先在自然灾害易发区试行,首先选择需求迫切、条件较为成熟的省市。经过一段时期的试点并积累了一些经验之后,再向其他地区全面推广。先易后难,逐步推进。同时,为了让这种保险制度能够有效推广和运作,国家有必要通过颁布法令的形式进行保障。第三,协调推进的方法。地震保险制度建设涉及的部门众多,具体工作也比较繁杂,应明确地震保险的主办部门,注重地震保险保障体系推动的协调性,各部门齐心协力,共同推动,才能高效地推动地震保险保障体系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