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数学思想 数学方法 渗透转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2A-0086-01
学习数学思想方法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迁移,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思维能力。那么,在日常教学中,如何有效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呢?笔者试以小学数学中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为例,谈谈自己的思考与实践。
一、在新知与旧知的联系中接触转化的数学思想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与之前学过的多个知识点有着密切的联系。例如,其与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有联系,因此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进行计算公式的探究;其还与学生运用过的分割法有密切联系,即可以将平行四边形放在方格纸上,通过数其所占小方格的个数来粗略地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种方法虽然粗糙却很实用,在实际生活中测不规则多边形的面积往往采用的正是这种方法,因此有其现实意义。
这两种方法事实上存在着一个共同点,即它们都是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一个或多个长方形(包括数方格中的近似),这种转化的思想方法在教学中有两种选择:一是显性的,即在上述两种方法使用的过程中,向学生介绍两种方法的名称,并简单介绍其使用场合,重在培养学生的显性知识;二是隐性的,即在两种方法使用的过程中,不直接介绍方法的名称,重点在于方法的运用,让学生自己去揣摩、感受这种转化方法使用的场合,重在培养学生的缄默知识。
在笔者的教学选择与实践中,记录下了这样的教学场景(为了便于理解,在原意未变的情况下,笔者对文字进行了一些整理):教师出示一个四角可自由转动的四边形,首先调整为一个矩形,然后向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知道如何计算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吗?
生:长乘以宽。
教师再将其变形为一个平行四边形,然后再次提出问题:大家看,现在的图形是一个平行四边形,但边长与刚才的长方形边长是一样的。对于一个知道了四边长度的平行四边形而言,我们怎样去确定它的面积呢?
进行这样的图形变化有助于促进学生的思考,有的学生会下意识地认为面积不变,因为边长没有发生变化。也有的学生通过观察认为虽然边长没有变化,但平行四边形看起来比长方形要“扁”一些,因此面积应该变小,但到底变小了多少,学生也不会计算。值得一提的是,班上有一个学生用极限推理的方法确认了面积是变小的,他的方法是将长方形的变化推至极限,则会变成平行的两对边相互接触,此时就不占面积了,所以肯定变小,但具体应该如何计算,该生仍然是不知道的。
正是这样的分析,使得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如何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而探究平行四边形的计算面积正是从分析开始的,在笔者与学生的共同分析下,学生自然而然地想到要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可直接计算面积的图形——矩形,才能计算出其面积。
二、在探究过程中感知等效及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如果说以上分析还只是一种思维活动的开始,那真正探究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过程,就是转化的数学思想直接运用的过程,学生将在运用的过程中感知转化是在什么情境下可以运用,具体又该如何运用。
第一步,在黑板上画出刚才边长相等的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以供学生随时对比。同时可以板书正在探究的问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该如何计算?
第二步,将上述准备的教具继续呈现在学生面前,演示这个四边形由矩形向平行四边形转变的过程,要注意的是此演变过程不能只演变一次,也就是说要转变多次,以在学生面前呈现出多个不同的平行四边形。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感受到,在转变的过程中,平行四边形的边长并没有改变。那么,到底是什么改变了才导致面积发生了变化呢?学生带着疑问去观察、对比,进而猜想到是因为平行四边形底边上的高发生了变化,导致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发生了变化,从而猜想到底边上的高影响着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准备一个预案,用以将学生的思维引向研究平行四边形的底边与高上。具体是这样的:向学生出示面积相等的一个长方形与一个平行四边形,让学生进行观察并比较。教师提出相应的问题:这两个四边形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又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其中第二个问题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里除了面积相同之外,还有平行四边形的底边与长方形的长相同,平行四边形的高与长方形的宽相同。这种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思维引导,可以很好地将学生的思维点引向预设的方向。
第三步,用转变来验证上述猜想。在猜想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能与底边的边长和高有关之后,如何用实验来证实呢?可以过平行四边形的两个顶点作对边上的高,这样就将平行四边形分割成一个三角形与另一个四边形,外加一个另构成的三角形(具体图略);通过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可以发现一个平行四边形可以转化为与之面积相等的矩形,这个矩形的长就是平行四边形的底边长度,宽就是平行四边形底边上的高。猜想由此得到证实。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们可以发现,只有设计适合小学生认知特点的知识发生过程,才能有效地实施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
(责编 黎雪娟)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2A-0086-01
学习数学思想方法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迁移,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思维能力。那么,在日常教学中,如何有效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呢?笔者试以小学数学中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为例,谈谈自己的思考与实践。
一、在新知与旧知的联系中接触转化的数学思想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与之前学过的多个知识点有着密切的联系。例如,其与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有联系,因此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进行计算公式的探究;其还与学生运用过的分割法有密切联系,即可以将平行四边形放在方格纸上,通过数其所占小方格的个数来粗略地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种方法虽然粗糙却很实用,在实际生活中测不规则多边形的面积往往采用的正是这种方法,因此有其现实意义。
这两种方法事实上存在着一个共同点,即它们都是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一个或多个长方形(包括数方格中的近似),这种转化的思想方法在教学中有两种选择:一是显性的,即在上述两种方法使用的过程中,向学生介绍两种方法的名称,并简单介绍其使用场合,重在培养学生的显性知识;二是隐性的,即在两种方法使用的过程中,不直接介绍方法的名称,重点在于方法的运用,让学生自己去揣摩、感受这种转化方法使用的场合,重在培养学生的缄默知识。
在笔者的教学选择与实践中,记录下了这样的教学场景(为了便于理解,在原意未变的情况下,笔者对文字进行了一些整理):教师出示一个四角可自由转动的四边形,首先调整为一个矩形,然后向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知道如何计算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吗?
生:长乘以宽。
教师再将其变形为一个平行四边形,然后再次提出问题:大家看,现在的图形是一个平行四边形,但边长与刚才的长方形边长是一样的。对于一个知道了四边长度的平行四边形而言,我们怎样去确定它的面积呢?
进行这样的图形变化有助于促进学生的思考,有的学生会下意识地认为面积不变,因为边长没有发生变化。也有的学生通过观察认为虽然边长没有变化,但平行四边形看起来比长方形要“扁”一些,因此面积应该变小,但到底变小了多少,学生也不会计算。值得一提的是,班上有一个学生用极限推理的方法确认了面积是变小的,他的方法是将长方形的变化推至极限,则会变成平行的两对边相互接触,此时就不占面积了,所以肯定变小,但具体应该如何计算,该生仍然是不知道的。
正是这样的分析,使得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如何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而探究平行四边形的计算面积正是从分析开始的,在笔者与学生的共同分析下,学生自然而然地想到要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可直接计算面积的图形——矩形,才能计算出其面积。
二、在探究过程中感知等效及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如果说以上分析还只是一种思维活动的开始,那真正探究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过程,就是转化的数学思想直接运用的过程,学生将在运用的过程中感知转化是在什么情境下可以运用,具体又该如何运用。
第一步,在黑板上画出刚才边长相等的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以供学生随时对比。同时可以板书正在探究的问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该如何计算?
第二步,将上述准备的教具继续呈现在学生面前,演示这个四边形由矩形向平行四边形转变的过程,要注意的是此演变过程不能只演变一次,也就是说要转变多次,以在学生面前呈现出多个不同的平行四边形。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感受到,在转变的过程中,平行四边形的边长并没有改变。那么,到底是什么改变了才导致面积发生了变化呢?学生带着疑问去观察、对比,进而猜想到是因为平行四边形底边上的高发生了变化,导致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发生了变化,从而猜想到底边上的高影响着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准备一个预案,用以将学生的思维引向研究平行四边形的底边与高上。具体是这样的:向学生出示面积相等的一个长方形与一个平行四边形,让学生进行观察并比较。教师提出相应的问题:这两个四边形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又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其中第二个问题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里除了面积相同之外,还有平行四边形的底边与长方形的长相同,平行四边形的高与长方形的宽相同。这种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思维引导,可以很好地将学生的思维点引向预设的方向。
第三步,用转变来验证上述猜想。在猜想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能与底边的边长和高有关之后,如何用实验来证实呢?可以过平行四边形的两个顶点作对边上的高,这样就将平行四边形分割成一个三角形与另一个四边形,外加一个另构成的三角形(具体图略);通过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可以发现一个平行四边形可以转化为与之面积相等的矩形,这个矩形的长就是平行四边形的底边长度,宽就是平行四边形底边上的高。猜想由此得到证实。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们可以发现,只有设计适合小学生认知特点的知识发生过程,才能有效地实施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
(责编 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