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总觉得有太多的问题要思考,有太多的疑惑要解答。一方面,不断接受素质教育的洗礼,另一方面,又在实践中重复着应试的题海训练;一方面,努力遵循着教育的理念去教学,另一方面,我的教学成绩——学生的成绩却不如要求死记硬背的同行;一方面,传媒对语文教学不断的口诛笔代,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另一方面,我看到的又是语文教改的轰轰烈烈,形势一遍大好。一方面,我看到实施教革的课堂活跃的气氛,另一方,回到现实的我,看到的又是语文课的死气沉沉……
语文教学本身注重的是过程,学是过程,教亦是过程。如果我们尽力把这个“过程”凸现,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也就不会再招来什么非议了。关键是我们怎样才能“凸现”这一过程。我想这就必须充分张扬我们的个性,一千个观众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学生有一千张课表,一千个语文老师也应该有一千种教法。而如何张扬我们的个性,我认为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批判,在批判中谋求新生。在中学各科中,可以说中学语文遭到的非议最多,遭到批判最多。为什么,一方面,有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所决定,另一方面当然也有语文教师本身的问题所致。因此,面对批判,语文教师更需要清醒的头脑,善待批判,抱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勇敢地面对这一切,进行自我批判。须知,外界的批判矛头直指语文教学,在指出我们有问题的同时,也恰恰证明了语文学科的重要性。试想想,在教育中,有哪一门学科能像语文那样被人赋于重建精神家园的重任。认识到这一点,语文教师才能真正地挺起胸膛,坦然地面对别人的批判,以批判的眼光重新审视自己所从事的事业。而语文教师需要批判的东西,我认为也的确太多了。
首先,语文教师了解语文吗?说语文老师不了解语文,也许过份了一点,但事实却的确是如此。语文到底“姓”什么?从最初的工具说,到现在反响热烈的“人文性”。争论是热烈的,讨论范围是广泛的,但最终的结论却是模糊的。新课标给语文的定性是:“语文是重要的交具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依然肯定了工具性的存在,只是变成了“重要的交际工具”,承认了语文的工具性,依然将技术主义至上,必将会忽视人的思想自由,人的精神自由。
其次,语文教师了解所用的教材吗?这一问似乎又抹杀了我们语文教师的苦劳。说实话,没有哪一门功课的教师备课象语文教师那样仔细、认真的。有时为正一字之音,一字之意,甚至于要翻箱倒柜。但关键是语文老师是否对自己所从事的这门课程的每一段、每一年级、每一学期、每一单元、每一篇课文、每一节课的质量标准都有一个十分明确的概念,并且能清楚如何操作就能达到这样的要求。其他功课如数理化,要这样做完全有可能,因为其教材的编排是严格地按照知识逻辑来排列的,而且前后呈现严密的顺序性、衔接性和递升性。其教学的进度可以一目了然。而语文则不然,其编排不具备逻辑性。小学里讲记叙、议论、说明、抒性、议论、描写,初中里还讲,高中、大学里也讲。因而就牵涉到语文学习目标的问题。其目标往往是模糊的、宽乏的。而且,其他功课所学的内容,往往是教材内容,如数理化、政史地,教材内容即学习内容,而语文则不然,功夫在书外,“课文无非是个例子”,语文教学只是以教材内容的教学为跳板,其目的是通过举一返三的过程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教材内容本身不能成为知识点、能力点,语文教学注重的应是教学的过程。
二、真诚,真诚地唤醒每一位学生。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虽然目前大力推广素质教育,以人为本,但在依然由纯考分决定升学的市场下,“应试教育”依然是一如既往,只不过是将一大堆复习资料,练习册全打上了素质教育的旗号。在这样情况下,所谓的素质教育,实际上就成了培养应试素质的教育。教师与学生之间活生生的师生关系被异化成相互工具化的关系,“教师把学生看成是产生分数的机器,以学生所获得的高分作为自己评定职称、获得优厚待遇,提高自己地位的工具,学生则把教师看作是帮助自己获得高分升入理想的高一级学校的工具。”教师被贬为传授知识的手段,学生被贬为传授的产品。从而,用同一个目标培养人,用同一个模式教育人,用同一个标准评价人。让优秀生在陪读中慢慢丧失灵气,让后进生在陪坐中慢慢丧失生气。因而,长期的语文教改,从本质上讲只是语文教师的自我表演,与学生无关,所以,要做一个有个性的语文教师,首先必须唤醒自己,清醒地认识到学生是一个活生生的生命体,敬畏他,爱护他,提升他,促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的主体地位。
三、创造,在创造中创造生命的价值。创造生命的价值的意义有两个。一是在创造性的教育教学中创造自己的生命价值,一是通过创造性的教育教学培养学生创造的个性。
受时代、社会对教师职业价值和劳动性质认识的局限,在传统的观念里,教师的职业尊严和欢乐,主要取决于社会公正的外在的承认与给予,取决于结果而不是过程本身。一个好教师,一个受人尊重的教师,其被人传颂的往往不是他的学识、他的人品、他的人格,更多是他们所教学生的考试成绩。因而,“红烛” 、“园丁” 、““春蚕”等成了教师的象征。而这恰恰抹杀了最能体现教师这一特殊职业的尊严与欢乐的本质——创造。
教师创造性的教還表现在教师要善于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创造的灵感。“思维的火花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花朵,也是最脆弱的花朵。”在实施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的过程中实施创造教学,教师必须充分体现求异性、新颖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完全遵循固有的程序和模式,要善于捕捉学生的思维火花,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合理地组织教学的内容和过程,灵活地采取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造灵感,同时也将自己的创造性寓于整个课堂教学之中,在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的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创新能力。
批判地审视自己的事业,真诚地热爱着自己的学生,创造性地从事自己的工作。那么,不管现实情况怎样,我想,我们一定能挺起自己的胸膛说:“我的未来不是梦。”因为只要我们这样去关注教学这一过程,投入这一过程,即使暂时没有结果,也一定有希望。
语文教学本身注重的是过程,学是过程,教亦是过程。如果我们尽力把这个“过程”凸现,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也就不会再招来什么非议了。关键是我们怎样才能“凸现”这一过程。我想这就必须充分张扬我们的个性,一千个观众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学生有一千张课表,一千个语文老师也应该有一千种教法。而如何张扬我们的个性,我认为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批判,在批判中谋求新生。在中学各科中,可以说中学语文遭到的非议最多,遭到批判最多。为什么,一方面,有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所决定,另一方面当然也有语文教师本身的问题所致。因此,面对批判,语文教师更需要清醒的头脑,善待批判,抱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勇敢地面对这一切,进行自我批判。须知,外界的批判矛头直指语文教学,在指出我们有问题的同时,也恰恰证明了语文学科的重要性。试想想,在教育中,有哪一门学科能像语文那样被人赋于重建精神家园的重任。认识到这一点,语文教师才能真正地挺起胸膛,坦然地面对别人的批判,以批判的眼光重新审视自己所从事的事业。而语文教师需要批判的东西,我认为也的确太多了。
首先,语文教师了解语文吗?说语文老师不了解语文,也许过份了一点,但事实却的确是如此。语文到底“姓”什么?从最初的工具说,到现在反响热烈的“人文性”。争论是热烈的,讨论范围是广泛的,但最终的结论却是模糊的。新课标给语文的定性是:“语文是重要的交具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依然肯定了工具性的存在,只是变成了“重要的交际工具”,承认了语文的工具性,依然将技术主义至上,必将会忽视人的思想自由,人的精神自由。
其次,语文教师了解所用的教材吗?这一问似乎又抹杀了我们语文教师的苦劳。说实话,没有哪一门功课的教师备课象语文教师那样仔细、认真的。有时为正一字之音,一字之意,甚至于要翻箱倒柜。但关键是语文老师是否对自己所从事的这门课程的每一段、每一年级、每一学期、每一单元、每一篇课文、每一节课的质量标准都有一个十分明确的概念,并且能清楚如何操作就能达到这样的要求。其他功课如数理化,要这样做完全有可能,因为其教材的编排是严格地按照知识逻辑来排列的,而且前后呈现严密的顺序性、衔接性和递升性。其教学的进度可以一目了然。而语文则不然,其编排不具备逻辑性。小学里讲记叙、议论、说明、抒性、议论、描写,初中里还讲,高中、大学里也讲。因而就牵涉到语文学习目标的问题。其目标往往是模糊的、宽乏的。而且,其他功课所学的内容,往往是教材内容,如数理化、政史地,教材内容即学习内容,而语文则不然,功夫在书外,“课文无非是个例子”,语文教学只是以教材内容的教学为跳板,其目的是通过举一返三的过程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教材内容本身不能成为知识点、能力点,语文教学注重的应是教学的过程。
二、真诚,真诚地唤醒每一位学生。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虽然目前大力推广素质教育,以人为本,但在依然由纯考分决定升学的市场下,“应试教育”依然是一如既往,只不过是将一大堆复习资料,练习册全打上了素质教育的旗号。在这样情况下,所谓的素质教育,实际上就成了培养应试素质的教育。教师与学生之间活生生的师生关系被异化成相互工具化的关系,“教师把学生看成是产生分数的机器,以学生所获得的高分作为自己评定职称、获得优厚待遇,提高自己地位的工具,学生则把教师看作是帮助自己获得高分升入理想的高一级学校的工具。”教师被贬为传授知识的手段,学生被贬为传授的产品。从而,用同一个目标培养人,用同一个模式教育人,用同一个标准评价人。让优秀生在陪读中慢慢丧失灵气,让后进生在陪坐中慢慢丧失生气。因而,长期的语文教改,从本质上讲只是语文教师的自我表演,与学生无关,所以,要做一个有个性的语文教师,首先必须唤醒自己,清醒地认识到学生是一个活生生的生命体,敬畏他,爱护他,提升他,促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的主体地位。
三、创造,在创造中创造生命的价值。创造生命的价值的意义有两个。一是在创造性的教育教学中创造自己的生命价值,一是通过创造性的教育教学培养学生创造的个性。
受时代、社会对教师职业价值和劳动性质认识的局限,在传统的观念里,教师的职业尊严和欢乐,主要取决于社会公正的外在的承认与给予,取决于结果而不是过程本身。一个好教师,一个受人尊重的教师,其被人传颂的往往不是他的学识、他的人品、他的人格,更多是他们所教学生的考试成绩。因而,“红烛” 、“园丁” 、““春蚕”等成了教师的象征。而这恰恰抹杀了最能体现教师这一特殊职业的尊严与欢乐的本质——创造。
教师创造性的教還表现在教师要善于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创造的灵感。“思维的火花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花朵,也是最脆弱的花朵。”在实施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的过程中实施创造教学,教师必须充分体现求异性、新颖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完全遵循固有的程序和模式,要善于捕捉学生的思维火花,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合理地组织教学的内容和过程,灵活地采取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造灵感,同时也将自己的创造性寓于整个课堂教学之中,在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的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创新能力。
批判地审视自己的事业,真诚地热爱着自己的学生,创造性地从事自己的工作。那么,不管现实情况怎样,我想,我们一定能挺起自己的胸膛说:“我的未来不是梦。”因为只要我们这样去关注教学这一过程,投入这一过程,即使暂时没有结果,也一定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