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21世纪的教育是信息化教育,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因此,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信息化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发展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把信息技术渗透、运用到学科教学中,促进教学相长,能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信息技术;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整合
目前,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多媒体教学技术被大量地引入课堂。一方面,它能化抽象为形象、化微观为宏观、化静态为动态、化不可操作为可操作,对化解知识难点、提高综合能力、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觉器官的功能,使学生有可能全身心地投入,以解决真实、复杂的物理问题。因此,信息化课堂有传统课堂教学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它能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手段、方法、过程等全方位地进行优化和拓展。
一、能生动逼真地展现物理现象
物理现象中有很多很难甚至不能用肉眼看清的,有些即使借助最现代的仪器也很难看到。利用计算机的模拟功能,我们可以把一个原本无法看到或看清的现象清楚地呈现到学生的面前。如笔者在课件“平抛运动”的动态演示中,把闪光照片运动起来,学生看了印象很深,效果不错。
二、能深入浅出地揭示物理知识的形成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可帮助学生直观地感知物理过程。运用多媒体展示信息的优势,结合教学内容,围绕教学目标,选用文字、图片、声音、动画、视频等不同形态的信息对课文的内容、情境、模型、状态、物理过程等进行生动的呈现,就能深入浅出地揭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如笔者在“光的直线传播”一课的多媒体课件设计时,就充分运用了信息技术的优越功能,配合课文内容的揭示过程,连续展示“光源的发光”“光直线传播的应用”“点光源成影”“线光源成影”“面光源成影”“日月食”“无影灯”等多个动画和一些相关的视频图像,把有关内容逐渐从浅入深、从近到远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有了这些知识的铺垫,学生对光的直线传播就有了生动而深刻的印象。
三、能得心应手地进行仿真实验,从不可操作拓展到可操作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实验几乎贯穿了物理学习的整个过程。多媒体可以方便地把物理仿真实验运用于课堂,輔助物理课堂教学。在教学中,教师讲解了物理定律之后,马上运用电脑技术仿真演示相关实验,既加深了学生对定律的理解,又增加了物理课堂的趣味性。笔者在任教高三毕业班课程时,曾在校园网络上引入相关物理实验,各班同时观看后,在实验室放手让学生自己亲自动手操作,由学生独立或相互协作完成课本的电学、力学、光学等有关物理问题的实验,在花费时间不多的情况下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能及时方便地开展习作交流,从被动感知拓展到主动探究
传统的物理教学主要是教师讲,教师演示实验,学生则是被动地听和看,不利于学生个性能力的培养。在信息社会里,教师不再是学生知识的唯一源泉,图书和各种网络信息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宝库。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要变被动地接受知识为主动参与探究并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多媒体也要从演示教具转变为学生探究问题、获取知识的认知工具,让学生充分利用现代媒体来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表达信息。当学生有问题时,可以及时提出或利用计算机网络与同学讨论,对某个物理现象有自己的观点时,也可以提出供大家研讨和交流,教师提供解答。这样的多向交流会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现代教学思想。总之,信息化课堂不仅增大了知识容量,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而且营造了一种积极主动获取知识的学习氛围,从而丰富了教学内容,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达到了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五、实验效果的理想化
物理研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法便是近似,于是便有了许多理想化的模型。中学物理教学中有许多这样的术语,如光滑(无摩擦)、空气阻力不计、理想气体(任何条件下都遵循气体的实验规律)、质点、匀速直线运动等,但每一位物理教师都明白,这些在实际中都无法找到完全相符的实例。当然,许多现象可以通过巧妙地设计达到近乎完美的近似。比如:为了减小摩擦力而采用的气垫、磁悬浮、真空等,但真正的理想化在现实中是绝不会出现的,有些现象甚至连近似都无法达到。但在计算机中,则可以完全不必担心次要因素对现象的影响,因为程序设计过程中,可以预先将这些因素排除在外,让学生观察到真正理想化的物理现象。
总之,在教育领域引入信息技术并与物理课堂教学有机整合,对深化物理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多媒体教学具有生动、形象、个别化、交互性等优越性。在模拟和探究方面可以实现对系统(事物)的模拟,直接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能力;作为教与学的工具,能有效地帮助教师和学生处理教学事物(备课、实验演示、计算、作业、交流);在通讯网络方面,可以广泛地获取最新的教学信息,进行学术交流,并作为教学平台开展远程教育。在信息化的课程中,学生学的知识可以更多、更广,效率更高,这对提高教学质量非常重要。可以预见,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机整合,是深化物理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信息技术;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整合
目前,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多媒体教学技术被大量地引入课堂。一方面,它能化抽象为形象、化微观为宏观、化静态为动态、化不可操作为可操作,对化解知识难点、提高综合能力、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觉器官的功能,使学生有可能全身心地投入,以解决真实、复杂的物理问题。因此,信息化课堂有传统课堂教学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它能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手段、方法、过程等全方位地进行优化和拓展。
一、能生动逼真地展现物理现象
物理现象中有很多很难甚至不能用肉眼看清的,有些即使借助最现代的仪器也很难看到。利用计算机的模拟功能,我们可以把一个原本无法看到或看清的现象清楚地呈现到学生的面前。如笔者在课件“平抛运动”的动态演示中,把闪光照片运动起来,学生看了印象很深,效果不错。
二、能深入浅出地揭示物理知识的形成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可帮助学生直观地感知物理过程。运用多媒体展示信息的优势,结合教学内容,围绕教学目标,选用文字、图片、声音、动画、视频等不同形态的信息对课文的内容、情境、模型、状态、物理过程等进行生动的呈现,就能深入浅出地揭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如笔者在“光的直线传播”一课的多媒体课件设计时,就充分运用了信息技术的优越功能,配合课文内容的揭示过程,连续展示“光源的发光”“光直线传播的应用”“点光源成影”“线光源成影”“面光源成影”“日月食”“无影灯”等多个动画和一些相关的视频图像,把有关内容逐渐从浅入深、从近到远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有了这些知识的铺垫,学生对光的直线传播就有了生动而深刻的印象。
三、能得心应手地进行仿真实验,从不可操作拓展到可操作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实验几乎贯穿了物理学习的整个过程。多媒体可以方便地把物理仿真实验运用于课堂,輔助物理课堂教学。在教学中,教师讲解了物理定律之后,马上运用电脑技术仿真演示相关实验,既加深了学生对定律的理解,又增加了物理课堂的趣味性。笔者在任教高三毕业班课程时,曾在校园网络上引入相关物理实验,各班同时观看后,在实验室放手让学生自己亲自动手操作,由学生独立或相互协作完成课本的电学、力学、光学等有关物理问题的实验,在花费时间不多的情况下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能及时方便地开展习作交流,从被动感知拓展到主动探究
传统的物理教学主要是教师讲,教师演示实验,学生则是被动地听和看,不利于学生个性能力的培养。在信息社会里,教师不再是学生知识的唯一源泉,图书和各种网络信息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宝库。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要变被动地接受知识为主动参与探究并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多媒体也要从演示教具转变为学生探究问题、获取知识的认知工具,让学生充分利用现代媒体来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表达信息。当学生有问题时,可以及时提出或利用计算机网络与同学讨论,对某个物理现象有自己的观点时,也可以提出供大家研讨和交流,教师提供解答。这样的多向交流会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现代教学思想。总之,信息化课堂不仅增大了知识容量,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而且营造了一种积极主动获取知识的学习氛围,从而丰富了教学内容,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达到了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五、实验效果的理想化
物理研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法便是近似,于是便有了许多理想化的模型。中学物理教学中有许多这样的术语,如光滑(无摩擦)、空气阻力不计、理想气体(任何条件下都遵循气体的实验规律)、质点、匀速直线运动等,但每一位物理教师都明白,这些在实际中都无法找到完全相符的实例。当然,许多现象可以通过巧妙地设计达到近乎完美的近似。比如:为了减小摩擦力而采用的气垫、磁悬浮、真空等,但真正的理想化在现实中是绝不会出现的,有些现象甚至连近似都无法达到。但在计算机中,则可以完全不必担心次要因素对现象的影响,因为程序设计过程中,可以预先将这些因素排除在外,让学生观察到真正理想化的物理现象。
总之,在教育领域引入信息技术并与物理课堂教学有机整合,对深化物理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多媒体教学具有生动、形象、个别化、交互性等优越性。在模拟和探究方面可以实现对系统(事物)的模拟,直接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能力;作为教与学的工具,能有效地帮助教师和学生处理教学事物(备课、实验演示、计算、作业、交流);在通讯网络方面,可以广泛地获取最新的教学信息,进行学术交流,并作为教学平台开展远程教育。在信息化的课程中,学生学的知识可以更多、更广,效率更高,这对提高教学质量非常重要。可以预见,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机整合,是深化物理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