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历史现场研判古诗文注释的修改

来源 :语文建设·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linliul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诗文注释是教材编写过程中的重要部分,也是教师在使用教材时非常关注的地方。对于新编教材的老课文(以人教版为参照)而言,一个注释的改动,往往会引起教师的疑惑:为什么改?为什么这样改?
  事实上,新编教材时,编者会以权威版本对古诗文逐一核对校正,同时根据辞书和权威注本对原来的注释进行查证和修订。当然,如同古诗文有不同版本一样,注释也各有说法,各有所本。在不同辞书、不同注本出现抵牾的情况下,还需要借助各类文献资料,以“回到历史现场”的态度和方法对争议处进行研判,力求注释的准确、合适。
  一、《孙权劝学》中的“过”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孙权劝学》中“及鲁肃过寻阳”的“过”,原来教材的注释为“到”,这句话的意思即“到了鲁肃到寻阳(的时候)”。统编本教材将此处注为“经过”,这句话的意思就变成“到了鲁肃经过寻阳(的时候)”。由“到”变成“经过”,是什么原因呢?
  首先,从“过”的义项来看,“过”可以表示“至、到达”的意思,如:“来过竹里馆,日与道相亲。”(裴迪《竹里馆》)
  “过”还可以表示“经过”的意思,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从词义上看,“至、到达”和“经过”都属于“过”的义项,《汉语大字典》(四川辞书出版社、崇文书:局)在“过”字条目下也收录了这两个义项。换言之,从“及鲁肃过寻阳”一句的单独句意来看,无论是“到了鲁肃到寻阳(的时候)”,还是“到了鲁肃经过寻阳(的时候)”,都说得通。
  其次,结合全文(特别是下文)来看。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鲁肃在寻阳“与蒙论议”,并对吕蒙的才略“大晾”,之后鲁肃做了什么?课文的结尾是“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遂”,引出了鲁肃“论议大晾”后的举动。这个举动有两个层次:一是对吕蒙刮目相看后“拜蒙母”和“结友”,另—是“分别”。“拜蒙母”和“结友”的举动与前面鲁肃和吕蒙论议的情形逻辑关系紧密,所以我们通常关注得比较多,也由此容易忽略鲁肃在论议之后“遂……别”的举动。从文气上看,“遂拜蒙母,结友而别”的“而”字,将鲁肃的举动最终落在了“别”上,也就是说,“拜蒙母”和“结友”在很大程度上是为“别”蓄势的。如果联系前文的“及鲁肃过寻阳”,可以推测:寻阳是鲁肃此行经过处,而非目的地。
  最后,借助其他材料做实上述的推测。关于鲁肃与吕蒙论议一事,还可见《三国志·吴志·吕蒙传》:
  鲁肃代周瑜,当之陆口,过蒙屯下。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君宜顾之。”遂往诣蒙。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肃造次应曰:“临时施宜。”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熊虎也,计安可不豫定?”因为肃画五策。肃于是越席就之,拊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这段记载写得很清楚,鲁肃代替了周瑜,前往陆口,途经吕蒙驻军地。鲁肃原来心里还比较轻视吕蒙,受人劝说才去拜访。当他与吕蒙酒后讨论如何对付关羽时,吕蒙谋划了五条计策,鲁肃为之惊讶,于是叩拜了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成朋友才告别。由此可知,《孙权劝学》中鲁肃的目的地确实不是寻阳,“过”解释为“经过”更准确。
  二、《木兰诗》中的“唧唧”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人教版教材里对“唧唧”的注释为“织布机的声音”,统编本教材改为“吧息声”。也许有人第一反应是:“唧唧”作为拟声词,怎么会表示叹息声呢?
  其实,“唧唧”这个词在古诗文中(包括南北朝时期)用来表示叹息声,是很常见的。如:
  1.唧唧抚心叹,蛾眉误杀人。(施荣泰《咏王昭君》)
  2.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白居易《琵琶行》)
  3.年年岂无叹,此叹何唧唧。(元稹《长庆历》)
  4.夫笑而呵呵,叹而唧唧,皆天籁也。(王若虚《滹南诗话》卷二)
  同时,对“唧唧复唧唧”中“唧唧”作“叹息声”解,有辞书和权威注本为依据。例如《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商务印书馆),在“唧唧”表示“叹息声”的义项里舉的例子就是《木兰诗》中的“唧唧复唧唧”。余冠英先生选注的《乐府诗选》(中华书局),对“唧唧复唧唧”这句话作了比较详细的解释:“唧唧,叹息声。第一句《文苑英华》作‘唧唧何力力’,注云:‘力力’又作‘历历’。开头六句从《折杨柳枝歌》来,《折杨柳枝歌》有‘敕敕何力力’一句。‘敕敕’‘唧唧’‘力力’‘历历’以及《地驱乐歌辞》的‘侧侧’都是写叹息声。”
  将“唧唧”释作“织布机的声音”虽然在这首诗里说得通,但存在证据不足的缺憾。有人对汉魏六朝以及唐宋元明清时期四十余部总集类文献进行梳理后发现,织布机的声音主要用“札札、扎扎、促促、哑哑”形容,而不用“唧唧”形容。笔者所能见到的古诗文语料中,也未找到表示织布机声意思的其他例子。换句话说,“唧唧”表示织布机声的例子,除了“唧唧复唧唧”可以作为“孤证”外(如果成立的话),暂时没有其他有力的证据。笔者认为,“唧唧”表示织布机声很大程度上是“通俗化”和“中学化”的一种临时义项,虽然方便了师生理解(“唧唧”从现在的读音听起来似乎更像织布机声,而不是叹气声),但与这个词真正的意思或者说权威注解并不一致。
  也许还有人疑问:原来将“唧唧”解释成织布机的声音似乎更好理解,前两句“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写木兰织布,后两句“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写木兰停止织布开始叹息;现在第一句“唧唧复唧唧”如果表示叹息,第二句为何又去写木兰“当户织”呢?   回答这个问题,就涉及读诗的方法了。读诗与读其他文学作品有一个不太一样的地方——它可以不是线性的。例如《木兰诗》中,“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这种运用互文手法的语句,就明显不能一句一句单独解释,而要将上下句合起来作整体性理解。同理,“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四句也应当作一个整体来理解,前两句和后两句是同一个场面、同一个意思的反复叙述,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唉唉唉,木兰对着门织布;没有听到织布机的声音(因为是唉唉唉的叹息声),只听见木兰在叹息。
  三、《陋室铭》中的“白丁”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人教版教材对白丁的注释为“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统编本教材的注释为“平民,指没有功名的人”。关于“白丁”的这两种解释都说得通,也都有依据。如《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中,“白丁”条目有义项“不学无术或缺乏知识的人”,所用例句即此句;而《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中,“白丁”条目有“没有功名、没有官职的平民”义项,也以此句为例。
  权威性相当的不同辞书,出现了对同一句中同一词注释不一致的现象,统编本教材为什么选取“平民,指没有功名的人”这个义项呢?
  这里,我们首先需要了解一下“白丁”在唐代诗文中的使用情况。在《全唐诗》《全唐诗补编》《全唐文》《全唐文补编》中,“白丁”用例如下:
  1.白丁门外远,俗子眼前无。(牟融《题朱庆馀闲居四首》其一)
  2.洎老检黄籍,依前住白丁。(寒山《诗三百三首》其八十)
  3.官府征白丁,言采蓝溪玉。(韦应物《采玉行》)
  4.白丁攘臂犯长安,翠辇苍黄路屈盘。(罗隐《中元甲子以辛丑驾幸蜀四首》其四)
  5.白丁一云取,难甚网珊瑚。(皮日休《太湖石》)
  6.时遇白丁攘辟,鲸鳄相吞,四海沸腾,诸藩蚁聚。(澄玉《疏山白云禅院记》)
  7.宜于京兆蒲同岐华等州府兵内及白丁中,简一十二万人,名为长从宿卫。(《置长从宿卫敕》)
  8.白丁西州李慈艺。(《李慈艺授上护军制》)
  9.频年征役,唯取勋官,牵挽辛苦,与白丁无别。(《陈破百济军事表》)
  《全唐诗》等四部总集反映了唐代诗文的整体面貌,而这四部总集中的“白丁”基本包括两个义项:“没有功名、没有官职的平民”和“无军籍的壮丁”(这个义项在前述两本辞书中均有),都不是指没有学问的人。由此大体可知,“白丁”在唐代诗文中表示“没有什么学问的人”这个义项虽不可断定没有,但至少是比较少见的。
  其次,从课文要表达的意思来看,用“平民,指没有功名的人”的解释也很合理。“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意在表明,虽然这是陋室,但往来的都是大知识分子和有身份地位的人,这符合作者在前文所表示的自己德行美好,由此陋室“有仙则名,有龙则灵”。
  最后,从注释的简洁、经济角度看,用“平民,指没有功名的人”可以很好地完成注解的任务,没有必要再用“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这样一个包含了兩个层次义项的注释,徒增学生理解的负担。
  当然,也许还会有人疑问:“没有功名的人”这种解释从情感上看是不是有些“势利”?理解这个问题,首先应明确,“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用文学的笔法来展示进出陋室人的身份——大知识分子和有功名地位的人,意在反衬“陋室不陋”,大可不必去做实理解作者对待平民的态度。其次,即便要做实,也不宜用当下的价值判断去理解古人。用历史的眼光看,“没有功名的人”的解释或许更贴近古代文人的意识——士这个阶层相比于农、工、商等阶层有较强的自我优越感。和刘禹锡同一时期的韩愈,在诗中就写过:“开门问谁来,无非卿大夫。……凡此座中人,十九持钧枢。”(《示儿》)基于这种状况,王力先生在对《陋室铭》的分析中说:“‘往来无白丁’也表现了他(刘禹锡)是不接近劳动人民的。”换言之,“没有功名的人”的注解,也许正客观地反映出作者的历史局限,但由此也还原了历史的现场。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恰恰体现了教材注释对准确的追求。
其他文献
如今,在有些语文课堂上,板书已渐行渐远了。  在众多的语文课堂教学方法中,板书颇具传统色彩,曾经备受熏视,但随着多媒体教学手段进驻课堂,板书的位置已被极具视听冲击力的声光电取代,渐渐“退居二线”去了。以我之所能见,不要说常态的语文课,即便是有些公开课、评优课、示范课,现在也已经很难再见到那种构思精巧、构图精美的板书了。  也许,拎着电脑、揣着U盘进教室的现象我们早已司空见惯;也许,课堂上白始至终轻
伍尔夫在《怎样读小说》一文中说:“如果你想真正掌握某个小说家—某个大艺术家——给你的一切,你不仅需要有非常敏锐的感受力,还需要有非常大胆的想象力。”高尔斯华绥小说《品质》讲述了格斯拉兄弟的故事,他们视鞋为生命,每一双靴子都是凝结了心血的艺术品,宁可饿死也不肯偷工减料。对这样一篇近乎赞美诗的小说,作者似乎“用错了笔墨”,大篇幅描写格斯拉兄弟接订货单时的情景,却省略了满足读者正常好奇心的诸多内容。这些
《陈太丘与友期行》(也作《陈太丘与友期》)选自古代志人志怪小说《世说新语》,全文仅103字,却演绎了一场关于“信”的精彩辩论。各版本教材都将其作为初冲生研读文言文的入门篇目,视作衔接中小学语文教学,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积极性的典范素材。  由于内容浅显易懂,长期以来,对这篇文章的教学几乎已成定式,“明礼诚信”的主题分析、“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的问题探讨,频繁地出现在课堂教学中。然而,这不但脱离了《
朱子学,又称闽学,由于它发端于南宋初年福建理学家杨时、游酢、罗从彦、李侗等人,朱熹通过他们传承了周敦颐、程颢、程颐等人的理学思想,并建立起庞大完整且更为严密的理学思想体系,所以一般将朱熹作为闽学的创始者和领袖。朱子思想是我国继儒家思想之后又一思想领域的重要成就,从宋末至清代近800 年间一直处于主流思想地位,被官方认定为正统的哲学思想。钱穆曾评价:“在中国历史上,前古有孔子,近古有朱子,此两人皆在
与其他同时期的文人相比,郭沫若是一个惯于仰望星空的人。且不说他的诗文集就命名为《星空》,他还有一篇长达4.5万字的天文历法长文《释支干》,让世人惊叹。甚至他那篇飞奔、狂叫、爆炸式的新体诗《天狗》:我是一条天狗啊/我把月来吞了/我把日来吞了/我把全宇宙来吞了/我便是我了……至今还在我们的耳边燃烧。《天上的街市》同样是作者在远离喧嚣的安静之处,写下的又一篇驰骋想象、眺望星空的作品。  此诗写于1921
【摘要】2021年语文中考浙江嘉兴卷以项目化学习构建表现性评价,对中考命题进行探索。试卷整合结构、命题语料与情境,拓展考查内容,重视对学习策略的考查;注重综合情境、活动、过程与问题的解决因素,设计表现性任务。嘉兴卷的变革,给教与学诸多启示:教师需要确立大单元教学的理念,整合情境,组织学生的探究活动,并让学生形成表达。  【关键词】项目化学习,表现性评价,中考命题,嘉兴卷  语文课程改革深入推进,采
【摘要】自读课文是统编初中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在了解其编排特点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教材搭建的阅读支架引导学生自读,设计自主学习单,采用初读自测单、回读思考单和博读拓展单,给学生打造自读的路径;通过活动探究引导学生自读体验,促进他们为完成任务而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  【关键词】自读课文,编排特点,教学策略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一个突出特点是构建了“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
作为在教学一线工作的语文老师,我们都深知阅读的重要性,但我们又不得不花更多的时间在教学课文和大量的练习上。长期处于这种让人矛盾又纠结的境况中,我们迫切需要一本书来给自己力量,让自己对语文教学充满希望。我想,《阅读的力量》这本书是最佳的选择。  翻开书页,序言《自由阅读有力量》让我读了茅塞顿开:为什么我们辛辛苦苦教学,辅导学生作业,却收效甚微?原来直接教学对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没有功效,基本上在浪费时
书名:英美文学作品选  作者:张丽丽 张静  出版社: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年  ISBN:9787564327293  定价:39元  阅读并研究英美文学作品,不仅是提高语言学习及应用水平的有效手段,更是提升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而英美文学发展过程中最为关键的部分是那些经典作品。于是,研读文学经典成为培养人文精神的必由之路。由张丽丽、张静合编、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英美文学作
王益民兄赠予我他的新著《论语说文评教》,典雅的装帧与别致的书名—下子就吸引了我,细读则更是颇有感触。我觉得,化用鲁迅先生的诗句,敢遣“想法”上笔端,是这本书给我的最大启发。这是一本非常适合对语文教学写作还比较迷茫的教师阅读的书,它会告诉你如何以自己的笔开启教学研究之路,告诉你语文教学写作写什么、怎么写,以及为何写。  一、写什么:教中思,做中得  《论语说文评教》分为八个部分,即说理念、说文本、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