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教育民主化的推动下,20世纪80年代心来,每所学校管理向着民主方向发展的趋势进一步加强,最典型的表现是均树立了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理念。学校本质是一种人类的组织,在这种组织里成人和儿童互相交往,并拥有共同的目的,即传授和学习知识 、技能和态度。
关键词:以人为本;素质教育;创新
促进每一位老师,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学校应该把人视为第一要素,即管理者要相信人、依靠人,尊重人、为了人进行管理。
一、以人为本, 让每一个孩子做最好的自己
“尊重每一个学生、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以人为本理念在各中小学处处体现。无论是校园走廊中的盲道,还是学校里各专用处室的盲文,都让我感受到:学校尊重每一个学生,一切以学生为中心。在学校里,没有好学生、坏学生之分,“你就是你自己,你是什么样的人,你就努力使你成为什么样的人,但你要尽力挖掘潜力,最大限度地完善自我。”书中有这样的介绍:在纽约183小学里,每一个年级都有一个特殊的班级,那些智力或身体有缺陷、语言或心理有障碍、学习或行为有困难的特殊学生没有被排挤,而是受到了更大的“关照”,他们都可以在这里获得特别帮助。即每班均由两位教师负责该班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特殊学生在并不特殊的环境中,受到了在学习和生活方面的特别关爱。
在外国各中小学,各类学校各个班级学生数均为20人左右,是比较典型的小班化教学,小组交流学习的特点特别突出。在课堂上,学生也比较“自由”,他们可以席地而坐,但错落有致的小组交流学习,师生的和谐交流随处可见。更让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在课堂中因材施教、关注差异,处处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课堂中有的同学在自主阅读,有的在和教师交流,还有的在网上查找资料。经了解得知,如果孩子本节课的学业提前学完,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做更有意义的事情,如拓展阅读,网上学习等。当然,小班化教学为这种因材施教提供了一方沃土,但教师以人为本,关注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也是显而易见的。
二、一专多能,高素质教师成就孩子的发展
近年来,各国都普遍认识到,教育观念、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改革,都必须以教师的专业素养、专业能力的提高为起点,因此,教师专业化成为当前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一个突出动向。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在于教师。目前,世界各国都把提高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化作为本国教育改革的重要 组成部分,并为此加强了对中小学教师教育的改革,建立了以教师资格证书为主的教师任用制度,改善教师的地位和待遇。在国外,我很佩服每一位老师一人可以教多门课程,语言、数学、历史、科学、艺术、体育等等,可以说每一位老师都是全才。每位老师手中都有多个教学执照,这些执照的取得是要经过专业考试的,持照教学是美国教育的一个特色,也是不断促进教师自培的一种方式。在美国,老师的专业素养和一专多能是显而易见的。尽管美国在教师的专业发展方面没有国内做的系统,但只有具备硕士以上学位才有资格走进教师队伍的入门坎和新教师三年的连续考核期,不得不让我佩服她们的教师专业基础还是非常雄厚的。
三、求实创新,处处关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时代呼唤创造性人才,创造性人才需要创造教育。未来教育的挑战,不仅是针对学生,更重要的是针对教师。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创新的能力,将是21世纪教育的宝贵财富。《走进外国中小学教育》一书介绍了好多国家特别是美国的教育特别注重创造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动手实践、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勇于创新,这是美国教育的一个重要法宝。例如:对计算机的学习,有些学校采取分层推进,分类指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办法,学生从入门初知到简单操作,熟练操作,用电脑写报告、制表格、获取信息和交互学习,到修理机器,设计图纸方案,用电脑谱曲等,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 这让我想起我曾经看过的一位作家写的《创造性能不能教》一书中,作者讲述了一件非常有趣的事。在国内,作者就开始让三岁的儿子接受中国画的启蒙教育,儿子的国画有板有眼、像模像样。来到美国后,作者把有着绘画天赋的儿子送进了迈阿密大学美术学院办的绘画学习班,可是在这个班里,儿子却无法落笔画画,因为老师什么也不教,只让学生涂鸦似的乱画,甚为不满的作者立即让儿子退出了这个“误人子弟”的绘画班。可后来,作者通过观察,发现美国孩子在绘画的时候有着充分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们从不问“像不像”,而是问“好不好”,也就是画得独特不独特。而中国孩子评判一幅画好坏的标准却是“像不像”,像不像老师的画,像不像现实中的实物。我想如果没有一个参照物,中国的孩子就根本无法下笔。 由此,我不禁想到:我也是一位教师,参加课程改革也有十多年了,素质教育天天高喊,可是,我们的素质教育和外国的素质教育究竟有何区别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也看了好多这方面的书籍,每每看完我都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和反省之中。
我们正在进行课改,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快乐还给学生,让孩子们在极度轻松自如的心境下自主探索与体验生命本体的状态,例如我们现在开设的活动课或综合实践课就是要培养学生创造力和运用知识和能力的活动,还可以增加一些了解社会、接触社会的活动,让每个学生都有权利选择体验的职位,学会承担、学会接受。但是,我们对学生所进行的素质教育还仅仅只限于各个学校,学校不可能包容整个社会,它不可能给学生一个真實的环境让他们去感受,去体验,而社会又没有积极有效地配合学校,建设相应的设施,开展各种相应的活动,所以,素质教育只浮于表面,还没有深入。素质教育要走向完全成熟,需要教育者有开放的视野,有创新的教育理念。“仿我者死,创我者生”,陶行知先生这句话道出了教育的真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为了让课堂成为学生自主创新的天地,教师必须十分重视创造性的教学设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在引导和启发学生发展、创新的同时,自身也要不断创造新的经验、新的知识、新的价值,做到在继承的同时有所超越。经验诚可贵,创新价更高。创造是教育的核心、灵魂,愿中国教育创造之花像陶先生所期望的那样开得更美更艳!
关键词:以人为本;素质教育;创新
促进每一位老师,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学校应该把人视为第一要素,即管理者要相信人、依靠人,尊重人、为了人进行管理。
一、以人为本, 让每一个孩子做最好的自己
“尊重每一个学生、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以人为本理念在各中小学处处体现。无论是校园走廊中的盲道,还是学校里各专用处室的盲文,都让我感受到:学校尊重每一个学生,一切以学生为中心。在学校里,没有好学生、坏学生之分,“你就是你自己,你是什么样的人,你就努力使你成为什么样的人,但你要尽力挖掘潜力,最大限度地完善自我。”书中有这样的介绍:在纽约183小学里,每一个年级都有一个特殊的班级,那些智力或身体有缺陷、语言或心理有障碍、学习或行为有困难的特殊学生没有被排挤,而是受到了更大的“关照”,他们都可以在这里获得特别帮助。即每班均由两位教师负责该班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特殊学生在并不特殊的环境中,受到了在学习和生活方面的特别关爱。
在外国各中小学,各类学校各个班级学生数均为20人左右,是比较典型的小班化教学,小组交流学习的特点特别突出。在课堂上,学生也比较“自由”,他们可以席地而坐,但错落有致的小组交流学习,师生的和谐交流随处可见。更让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在课堂中因材施教、关注差异,处处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课堂中有的同学在自主阅读,有的在和教师交流,还有的在网上查找资料。经了解得知,如果孩子本节课的学业提前学完,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做更有意义的事情,如拓展阅读,网上学习等。当然,小班化教学为这种因材施教提供了一方沃土,但教师以人为本,关注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也是显而易见的。
二、一专多能,高素质教师成就孩子的发展
近年来,各国都普遍认识到,教育观念、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改革,都必须以教师的专业素养、专业能力的提高为起点,因此,教师专业化成为当前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一个突出动向。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在于教师。目前,世界各国都把提高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化作为本国教育改革的重要 组成部分,并为此加强了对中小学教师教育的改革,建立了以教师资格证书为主的教师任用制度,改善教师的地位和待遇。在国外,我很佩服每一位老师一人可以教多门课程,语言、数学、历史、科学、艺术、体育等等,可以说每一位老师都是全才。每位老师手中都有多个教学执照,这些执照的取得是要经过专业考试的,持照教学是美国教育的一个特色,也是不断促进教师自培的一种方式。在美国,老师的专业素养和一专多能是显而易见的。尽管美国在教师的专业发展方面没有国内做的系统,但只有具备硕士以上学位才有资格走进教师队伍的入门坎和新教师三年的连续考核期,不得不让我佩服她们的教师专业基础还是非常雄厚的。
三、求实创新,处处关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时代呼唤创造性人才,创造性人才需要创造教育。未来教育的挑战,不仅是针对学生,更重要的是针对教师。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创新的能力,将是21世纪教育的宝贵财富。《走进外国中小学教育》一书介绍了好多国家特别是美国的教育特别注重创造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动手实践、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勇于创新,这是美国教育的一个重要法宝。例如:对计算机的学习,有些学校采取分层推进,分类指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办法,学生从入门初知到简单操作,熟练操作,用电脑写报告、制表格、获取信息和交互学习,到修理机器,设计图纸方案,用电脑谱曲等,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 这让我想起我曾经看过的一位作家写的《创造性能不能教》一书中,作者讲述了一件非常有趣的事。在国内,作者就开始让三岁的儿子接受中国画的启蒙教育,儿子的国画有板有眼、像模像样。来到美国后,作者把有着绘画天赋的儿子送进了迈阿密大学美术学院办的绘画学习班,可是在这个班里,儿子却无法落笔画画,因为老师什么也不教,只让学生涂鸦似的乱画,甚为不满的作者立即让儿子退出了这个“误人子弟”的绘画班。可后来,作者通过观察,发现美国孩子在绘画的时候有着充分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们从不问“像不像”,而是问“好不好”,也就是画得独特不独特。而中国孩子评判一幅画好坏的标准却是“像不像”,像不像老师的画,像不像现实中的实物。我想如果没有一个参照物,中国的孩子就根本无法下笔。 由此,我不禁想到:我也是一位教师,参加课程改革也有十多年了,素质教育天天高喊,可是,我们的素质教育和外国的素质教育究竟有何区别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也看了好多这方面的书籍,每每看完我都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和反省之中。
我们正在进行课改,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快乐还给学生,让孩子们在极度轻松自如的心境下自主探索与体验生命本体的状态,例如我们现在开设的活动课或综合实践课就是要培养学生创造力和运用知识和能力的活动,还可以增加一些了解社会、接触社会的活动,让每个学生都有权利选择体验的职位,学会承担、学会接受。但是,我们对学生所进行的素质教育还仅仅只限于各个学校,学校不可能包容整个社会,它不可能给学生一个真實的环境让他们去感受,去体验,而社会又没有积极有效地配合学校,建设相应的设施,开展各种相应的活动,所以,素质教育只浮于表面,还没有深入。素质教育要走向完全成熟,需要教育者有开放的视野,有创新的教育理念。“仿我者死,创我者生”,陶行知先生这句话道出了教育的真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为了让课堂成为学生自主创新的天地,教师必须十分重视创造性的教学设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在引导和启发学生发展、创新的同时,自身也要不断创造新的经验、新的知识、新的价值,做到在继承的同时有所超越。经验诚可贵,创新价更高。创造是教育的核心、灵魂,愿中国教育创造之花像陶先生所期望的那样开得更美更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