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与现代的理性连接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xu00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加强传统文化教育这个主题在理论上其实无须论证。我们生活于其中的这片古老国度,上下五千年来已经形成了丰富的传统文化,渗透在日常生活里,体现在言谈举止间。然而,与“独尊儒术”的年代相比,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就必然要求当代中国人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努力寻求传统与现代的理性连接。之所以还要提出这样一个主题,是因为要回答这些问题:为什么我们在今天仍然需要讨论它,以及应该如何正确地讨论它?尤其是作为传统文化教育重要载体的语文教材,应该如何编排以发挥其作用?
  这就涉及传统文化教育在当代中国的经验和教训。传统文化曾经被当作“四旧”的代名词而加以批判,似乎只要讲到传统文化,就是迂腐、过时,就会立即联想到鲁迅所说的“吃人的礼教”。基于此,援引西方文化中的典型观念来批判中国传统文化成为某种思想解放的标志,在现代文明中发现传统文化的不适用性成为某种思想进步的象征,从而使传统文化受到了冷落。回头来看曾经的语文教科书,在所有课文中,古典文学作品所占比例很小,且以短小的写景、状物、抒发个人感情的诗词和故事性的文言文为主,与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几乎无关。今天传统文化断裂的现实正是这一历史过程的结果,重新倡导也应该直面这个现实,严肃反思这段历史。在此基础上研究今天的语文教材应该怎样编排、由谁编排以及编排准则等问题,才能更好地改进传统文化教育。
  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普遍使用的语文教材的编排来看,一个很明显的特点是现代文与文言文按单元分开,小学和初中低年级教科书中现代文数量远远超过文言文数量,这一特点背后是简单的“二元对立”思维方式,即现代文与文言文根本对立、完全不同,其根源在于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根本对立的思想。我们往往将这一思想指向五四时期,然而,对传统文化失落的讨论不必与现代文化的建立对立起来。认真检阅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者的思想,会发现五四并不是一个中华文化大断裂的时期,这已经在学界形成共识。当时知识分子批判的锋芒所向,主要在于儒学的独尊地位以及与自由民主思想格格不入的礼教,而这两点并不等于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翻阅五四新文化运动倡导者的文章,我们可以体会到他们对“传统”怀有一份崇敬之情,比如他们对待孔子的态度并不是彻底的批判,在蔡元培的《中国伦理学史》、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等著作中,都对孔子进行了中肯的评价。孔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积极进取精神也得到陈独秀、鲁迅等人的肯定。新文化运动倡导者抛弃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内容,但并非全盘否定,他们还在研究先秦诸子思想、梳理中国小说史、采用清代朴学方法等,这些现象都表明,他们始终置身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从未离开。实际上,许多现代文化的大师本身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扮演了领袖角色的胡适说:“原来在我十几岁的时候,我就已经深受老子和墨子的影响。这两位中国古代哲学家,对我的影响实在很大。墨子主‘非攻’,他底‘非攻’的理论实在是篇名著,尤其是三篇里的《非攻上》实在是最合乎逻辑的反战名著;反对那些人类理智上最矛盾、最无理性、最违反逻辑的好战的人性。”[1]鲁迅从小受到系统的私塾教育,熟读以四书五经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书籍,他认为自己“就是思想上,也何尝不中些庄周韩非的毒,时而很随便,时而很峻急”[2]。对于建设新文化,鲁迅始终认为应该“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3]。这种例子无法一一列举,总而言之,五四时期的知识分子并没有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对立起来,他们作为传统文化的继承者,秉持吸其精华、剔其糟粕的态度对待中华古老文明,并以此为基础努力建造现代文化。可见,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是一以贯之的,没有完全断裂,更不存在绝对对立。因此,在语文教材的编排上,没有必要严格按单元来将现代文和文言文截然分开,现代文中表达的爱国主题、思想主题、歌颂英雄主题等,同样可以在文言文中找到,现代文的艺术技巧、构思方式、行文逻辑,也同样可以在文言文中找到。这样看来,完全可以在从古至今的文学作品中选取一些典型作为课文,让学生通过阅读这些作品,感受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演变,使语文教科书变得更厚重,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另外,语文教材的编排应该立足于将中国传统文化内化为学生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才能成为他们将来发挥创新能力、推动现代文化发展的力量源泉。从五四一代大师们的学习经历来看,传统文化是完全融入其生命的。这可以借鉴台湾的方式,那里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属于现代文化发展之一支。在小学阶段,传统文化思想的培养和古文训练就已开始;在高中阶段,《中华文化基本教材》作为文科必修课程,其内容完全是“四书”。2010年,台湾教育主管部门又通过了新的“国文科新课程”纲要,根据这一纲要,高中课程中的文言文所占比重达到45%~65%,皆出自《论语》《孟子》《庄子》《墨子》《韩非子》《礼记》等经典。可见,不论是文章的比例,还是选材的视野,台湾的语文教材都远远大于大陆。更重要的是,他们的传统文化教育从小学就开始,而且从小学开始,其语文教学的着眼点就已深入到精神文化层面。在这种教育之下,台湾的流行音乐、电视剧等现代艺术形式都带有深深的传统文化印记,琼瑶、邓丽君、白先勇、周杰伦等都有以流行的形式演绎传统文化的作品,在大陆乃至海外受到青少年的欢迎。这就有力地反映出传统文化不仅不会与现代文化截然对立,反而可以与现代文化有机配合,使两者都焕发出活力与魅力;同时也充分说明语文教材提高设计目标,将有力推动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和演进。
  以上探讨的是“如何编排”,与之相关的是“由谁编排”。所谓传统文化并不仅仅是精英阶层的那一部分,在更广大的民间,乡村道德、日常人伦习俗等基本的生活形态保持了传统有效的、坚韧的部分。然而在新中国以后相当长的时期内,这一层次的文化根基被破坏,最终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由此造成教育思想高度单一化,带来了高度集中统一的教育体制。在这一体制之下,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培养规格和招生考试都是统一的,各种民间教育形式从此不再具有合法性。同时,一系列管理措施和制度的制定,使教育行政部门成为主导者,知识分子只能按照规定行事,各种教育探索受到约束。我们认为,“国家运动”的形式并不适合传统文化教育的推行,在语文教材的编排和设计过程中,应该避免不必要的政治干预。“国家运动”是一种政治行为,在这一形式之下,参与者之间是一种政治关系;而传统文化教育是一种文化行为,参与者之间是一种文化关系。正如王富仁先生所言:“政治的作用在现实社会是有形的、直接的,而文化的作用在现实社会则是无形的、间接的。政治与文化的直接对立永远是政治战胜文化,政治权利压倒知识分子。这同时也改变着整个社会对文化、对知识分子的感受和理解。”[4]“国家运动”的形式很可能造成教育行政部门高度集中统一的指挥,完成各种任务、指标等功利性行为将取代任重道远的精神文化建设,急躁冒进情绪将使教师脱离学生实际、脱离文化业务知识的学习,并违背教育自身的规律。   我们认为,在教育行政部门充分发挥引导和管理作用的前提下,应该充分重视广大民间知识分子的教育探索,吸纳更多的学者加入教材内容的讨论,在公开、平等、自由的氛围中各抒己见,形成一套全新的教学大纲,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充分融合起来。另外,各类民间艺术形式也应该纳入视野,因为它们传承了大量传统文化瑰宝,尤其是其中丰富的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都可以适当进入语文教材,所以,在编排语文教材的过程中,民间艺术家的意见也可以听取。当然,拒绝不必要的政治干预,并不意味着完全无视当前社会的基本价值取向,在教育过程中,应该始终坚持传统文化教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求大同的时代价值,既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又要积极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今天我们重提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应该具有严肃的现实思考和对未来负责的理性思考,这也是编排语文教材时应考虑的准则。因为一个民族的文化发展是连续性的,是一个继承旧有文明、吸纳新兴事物的过程,所以要站在现代文化的角度来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一方面,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富有生命力的精华,铸造了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意识,比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追求崇高人格的重德精神、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厚德载物的宽容精神等,它们仍然是现代文化的精髓,对于建设现代人格有重要作用,这些内容理所当然成为语文教材内容的取材范围;另一方面,在外来文化不断涌入的情况下,我们还要充分考虑传统文化如何与外来文化对话,这在教材编写方面主要体现为如何实现中国文学作品与外国文学作品的有机组合与相互呼应。中国文化是世界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要开眼看世界,这不仅是为了吸取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化精华,更是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反观自身的传统文化,明确哪些内容是顺应时代潮流的、应该继续传承的,以此不断为现代文化注入活力,推动中华文明的可持续发展。以上两方面决定了语文教材所涉及的传统文化主题要有选择性。中华文化是博大精深的,但并非全部都值得继承和发扬,我们要选取的是团结友爱、诚实守信、爱国爱民等优秀传统美德,是《文心雕龙》《文赋》等重要文论典籍,是《周易》《老子》等古代哲学论著,是唐诗、宋词等文学作品,而像帝王权术、纲常名教、尊卑等级、迷信思想等糟粕则应该坚决避免。
  中华五千年传统文化应该与现代文化理性连接,这不仅是文化自身发展的需要,而且是现代中国增强民族凝聚力、提升国际竞争软实力的需要,更是塑造现代中国人健全人格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语文课作为与中华传统文化直接相关的一门学科,必须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改革语文教材的编排方式则是一条必由之路,把增加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的比重作为教育改革的重点,做到传统与现代的理性连接,充分发挥教育的传播、继承性,把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胡适.胡适口述自传[M].北京:华文出版社,1992:65.
  [2]鲁迅.写在《坟》后面[A].鲁迅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301.
  [3]鲁迅.文化偏至论[A].鲁迅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57.
  [4]王富仁.“新国学”论纲(下)[J].社会科学战线,2005(3).
其他文献
2014年高考作文题,一律“供料”作文题型,基本特点是以材料“命意”。其“命意”形态可以分为两大类:二元对立与非二元对立。二元对立题本已式微,而今大有卷土重来之势。在全国18道作文题中,二元对立题有9道,占了半壁江山,可视为主力题型。非二元对立题,包括一元、二元、多元题,二元以上居多。以下对这两大类题的特点与应对策略做一探讨,敬请命题者与师生指教。  一、二元对立题:从选择、分析矛盾入手  二元对
历来各种教材和写作教学序列大都把“观察、认识、思考生活”作为作文教学的第一篇章,这是基于“生活即写作源头”的认识,然而这一个众人认可的“作文教学第一课”很少在实际教学中得到有效的实践。以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为例,“你的生活很重要”是必修一写作专题一的内容设置,据笔者观察多所学校十多位教师的高一作文起始教学,真正设计教学并花心思教好这“作文教学第一课”的极少。原因有这样两点:一是以考代教现象很严重,高
毫无疑问,“修辞”应该是语文教学的一项核心课程内容,在语文教学中应当占据重要位置。事实上,在人称“少慢差费”的语文教学中,修辞教学的问题更多,成为人们批判的重中之重。究其原因,修辞教学的课程内容存在严重问题,修辞教学方式方法简单、机械,加之受到“淡化知识”大潮的强烈冲击,弱化和虚化就成了修辞教学无奈的现状。  修辞教学课程内容的主要问题是脱离学生认识的实际需要,缺乏有用性。以比喻为例,顾德希先生早
《论语》以词约义丰著称。语文出版社《〈论语〉选读》共十五课,每课选入若干章,配有注释和详细的译文。学生通过阅读原文和译文基本上能够读出《论语》的字面意思。孔子生活及《论语》生成的时代,春秋诗性文化风韵犹存,加之孔子及孔门弟子良好的“诗学”修养,又善于采用适当的方式方法把丰富的思想内容锤炼在简短的语句当中,“文简”而“意长”,“质朴”而“含蓄”,造成了浓郁的“诗味”。因此,孔子和弟子一番对话的用意是
编者按  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肩负着教书育人的时代重任。2020年是“十三五”的收官之年,也是“十四五”的规划之年,我们要力图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全面谋划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发展。近年来,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教师队伍规模素质持续提升、教师发展体系不断完善、教师管理改革深入推进、教师地位待遇稳步提升。同时,教师队伍建设在体制机制上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推进改革。2
【教学创意】  《汉家寨》是人教课标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散文部分”第一单元的略读课文,单元目标是“深化对文学作品和对现实生活的体验,提高文学素养和文化素养”。鉴于文本意蕴与单元目标,结合学生情况,将教学目标放在文化视野中进行确定:1.理解“汉家寨”独特的环境,在个性化的言语中把握作者的情思,探究“汉家寨”的意蕴。2.感悟“坚守”的精神美及其现实意义,提升文化素养。  【教学策略
本来想模仿哈姆雷特的句式,说“这是一个问题”。后来一想,状元们已经“用脚投票”,作出了明确选择,所以加一个问号。  我对高考“状元”的品质一直是有质疑的,但必须承认,这次他们的选择是明智的。  这里,北大、港大只是一个代称,泛指内地的“名牌大学”和香港地区的大学。早在几年前家长向我咨询时,我就毫不含糊,认为在香港上任何一所大学,都比内地的名校更值。因为,这不是两所学校的竞争,而是两种教育体制、教育
琦君《髻》一文堪称经典,在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都有很高的评价。一般论述集中在髻的象征性,即作者母亲和姨娘的发型蕴含着心结的对立。母亲坚持自己的古板发髻,在委屈中坚守传统妇德,又不失自尊。姨娘的发髻,则显示出炫耀,甚至示威。父亲去世之后,经历了人世沧桑,母亲和“我”都改变了,对姨娘变得理解、同情而且“相依为命”。作者感悟了人生爱恨情仇的虚幻,获得了精神的解脱。  这样的理解应该说是比较到位的,但是,仅
《悼念一棵枫树》是牛汉的代表作。当年甫一发表,立即赢得了好评。  这首诗写于一个特殊的年代。那时,诗人牛汉作为“牛鬼蛇神”,被发配到湖北咸宁向阳湖“五七干校”劳动改造,已经四个年头。绝大部分干校“学员”已奉命返回北京,只有他和少数有“问题”的人,仍被留了下来。管制放松了,活儿也不那么累了,没什么事的时候,除了读当初下干校时带来的《洛尔迦诗抄》、李贺的《歌诗集》和《全唐诗》,就是在干校的荒山野地里转
2011年3月23日—25日,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举办的浙江省“小、初、高语文同课异构教学比较研究活动”在杭州江南实验学校举行。三个学段的几位执教教师分年段相继呈现了《纽约客》《背影》及想象作文训练专题课,力图用这种同课异构的形式,呈现相同课型在不同阶段的认知梯度、知识梯度、教学梯度。在评课环节中,讨论的焦点是相同的课型如何善待读者意识、文本意识、作者意识。下面笔者以《背影》为例,探讨不同阶段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