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高考作文题,一律“供料”作文题型,基本特点是以材料“命意”。其“命意”形态可以分为两大类:二元对立与非二元对立。二元对立题本已式微,而今大有卷土重来之势。在全国18道作文题中,二元对立题有9道,占了半壁江山,可视为主力题型。非二元对立题,包括一元、二元、多元题,二元以上居多。以下对这两大类题的特点与应对策略做一探讨,敬请命题者与师生指教。
一、二元对立题:从选择、分析矛盾入手
二元对立题,指的是材料所示观点存在矛盾(相反)关系。二元对立与非二元对立题的最大区别是,前者所示的属性、观点以矛盾的方式呈现,无须考生自己从事物中去揭示矛盾,只要选择其中一对矛盾进行分析即可。后者不论是呈现单一还是多种属性、观点,相互间不存在矛盾关系,需要考生自己去发现、探寻其矛盾。因此,在考查认知能力上,后者比前者难度高,后者也更接近自然写作状况。辩证认知观,主要体现的是矛盾思维。对事物矛盾的认知,本应由作者自己发现、提出,不该由命题者越俎代庖。揭示矛盾的要求,是认知事物的基本要求,是论辩写作的基本能力。二元对立题不能检测考生揭示矛盾的能力,而检测这一能力,恰是写作考试重要的目标效能之一,从这一点上说,二元对立题不是一个好题型。
二元对立题有上海卷:
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
其中最明显的矛盾:自由与不自由(限制)。从材料还可以析出相关矛盾:目的与手段、或然与必然、可选择与无可选择等矛盾。
福建卷:
有些人一提到空谷就想起悬崖峭壁,而另一些人想到的却是栈道桥梁。
矛盾:正视困难与无视困难,畏惧困难与不畏困难,裹足不前与勇往直前,悲观与乐观……
浙江卷:
门与路,永远相连。门是路的终点,也是路的起点。它可以挡住你的脚步,也可以让你走向世界。
大学的门,一边连接已知,一边通往未知。学习、探索、创造,是它的通行证;大学的路,从过去到未来,无数脚印在此交集,有的很浅,有的很深。
矛盾:终点与起点、挡住与放行、封闭与开放、已知与未知、过去与未来、浅与深等。
此外,还有湖北卷:“游客上山”受他人意见影响的不同状况(好看与不好看、半途而废与一往无前、主见与盲从);广东卷:“黑白胶片的时代”与“数码科技的时代”对照片的不同感悟(得与失、利与弊、优与劣、多与少、稀为贵与多则滥……);辽宁卷:“祖孙二人倚窗远眺夜景……”(科技昌明与环境破坏、人工与天然、得与失);山东卷:“从窗子这个画框看到的图画”(雅与俗、闹与静);江苏卷:“青春不朽”的讨论(不朽与朽、青春与衰老);安徽卷:剧本台词是否可改动的不同意见(自我与他人、主与次、全局与局部、原创与再创作),这些都属于二元对立题。
论辩(议论文)写作最基本的思维方法,就是辩证分析法。分析法中首要的是分析矛盾:分析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分析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
二元对立题,矛盾是现成的,考生首先要对材料所含矛盾进行选择。选择要探讨的矛盾,即确立论题。如题目包含多对矛盾,就要分析哪一对矛盾是主要矛盾(或自己对哪一对矛盾有较深的感悟);题目提供的是单一矛盾,就要分析什么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事物的主要矛盾与矛盾的主要方面,不是一成不变的,具体情况应具体分析。
如上海卷可析出多对矛盾:自由与限制、目的与手段、或然与必然、可选择与无可选择。如果你觉得在当下社会或学校语境中,“目的与手段”是主要矛盾,且对这对矛盾深有感触,可以将其确定为主要矛盾,作为文章的论题。下一步是分析矛盾:确定“目的与手段”何为矛盾的主要方面,探讨二者的辩证关系。从抽象层面上看,难以确定矛盾的主要、次要方面及其辩证关系,必须放在具体语境中来分析。
假定以题目“穿越沙漠”为具体语境,在一般情况下,矛盾的一方:行为的目的当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但由于在本论题中,目的已确定——走出沙漠,这个目的已无须讨论,因此,在具体分析中,它便转化为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另一方,达成目的的手段,本来其重要性小于目的的确立,由于其尚未确定,它决定了目的能否达成,因此,在这一具体语境下,便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亦即文章分析的重点。——如果目的尚不确定,或未达成共识,那么,毫无疑问,在“目的与手段”的矛盾中,“目的”是首先要考虑的。
一旦确定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手段”,它便成为文章分析——讨论、说理的重点。穿越沙漠的“道路与方式”固然很多,选择是“自由”的,但它取决于“穿越沙漠”的条件,因而它也是不自由的。要获得自由,就要懂得分析条件,根据所具备的条件,才能对穿越沙漠的“道路与方式”做出正确选择。
条件有主观与客观条件,主观条件:要有信心、体力、判断力等;客观条件:路况、气候、时机、物资保障等。分析出主观、客观条件后,还可以进一步分析哪些是其中最重要的条件。这也仍然需要针对具体情况考虑。如果缺的是信心,就要增强信心;缺的是粮食与水,就要着重讨论物资保障。这一分析过程,就构成了文章的思路、层次与主次。
如果材料并非直接提供多对矛盾,需要自己从材料中揭示或引申出多对矛盾,就要力求选择较为新颖、深刻的矛盾,以体现自己的思想智慧。
例如,福建卷包含的矛盾有:正视困难与无视困难,畏惧困难与知难而进,裹足不前与勇往直前,悲观与乐观……其中,第一对矛盾比较有特点,也比较有智慧。因为从有些人“想到悬崖峭壁”中,考生最容易想到的是负面的畏难、害怕,较少人能从正面提炼出“正视困难”的意思,如能提出“要战胜困难,先要正视困难”的观点,就很抢眼。这个观点就包含着分析条件:正视困难是战胜困难的充分必要条件,即矛盾的主要方面,可对此做深入的阐述。
如果能想到“悲观与乐观”也不错,因为这对矛盾相对于“畏惧困难与知难而进”的矛盾来说,更隐蔽一些,抽象程度更高些,更具本质性、人生感、哲理性,所体现的思想力更强。在对其进行讨论时,也得具体分析,不能简单地批评悲观,肯定乐观。悲观与乐观二者在一定条件下是会相互转化的。悲观固然不好,但“置之死地而后生”,充分考虑事物的消极面,不被它击垮,战胜自我,克服悲观,正视困难,便会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从而战胜困难;同样,乐观是好的,但如果无视、轻视困难,盲目乐观,准备不足,也会走向反面。“乐极”会“生悲”,“悲极”也会“生乐”,这就是辩证分析法。 具体分析的方法,除了分析矛盾外,方法还很多,如分析概念,分析原因,分析过程,分析结果,分析异同,分析利弊,分析本质……这些方法可以根据说理的需要,有选择、有侧重地灵活运用。例如广东卷,可以先分析原因:为什么黑白照片时代照片很少,质量不好,却很珍贵;而数码技术时代照片多,照片质量高,反而不太值得珍惜?原因是物以稀为贵,多则滥、则贱。再进一步分析本质:人的情感投入量多少,往往决定了事物的价值高低,情感价值高于实用价值,老照片寄寓了对亲人、故人的深深思念之情,因此,弥足珍贵。
应侧重分析什么,主要取决于命题的特点与读者可能的质疑。议论文,说到底就是为读者释疑解惑,说服读者,使之能接受自己的观点。
知道对一切事物都要具体分析,善于分析,精于分析,就使思想变得丰富而深刻,就能获得创新性的认知,文章就有了广度、深度与力度,说理的质量就高。
二、非二元对立题:从揭示、分析矛盾入手
二元对立题矛盾是现成的,可以选择其一,有针对性地分析矛盾;非二元对立题,没有现成的矛盾可以分析,因此先要揭示、还原其矛盾,才能进而分析矛盾。就是说,非二元对立题多一道“揭示矛盾”的“工序”,这是该题型写作的难点。
非二元对立题,是指材料不直接体现矛盾的题目,包括一元与多元题。一元题,即题目只体现一种属性或观点;多元题,即题目包含两种以上属性或观点。就检测写作能力而言,非二元对立题优于二元对立题。就非二元对立题而言,多元题优于一元题。原因是一元题不具有可选择性,多元题具有可选择性。前者考生不可“选意”,后者考生可以“选意”。考生的个性特点与认知背景千差万别,各有优长,面对一元题,可能部分考生正中下怀、正常发挥,另一部分考生则捉襟见肘、勉为其难,这就显失公平。多元题,能在一定程度上让考生各取所需,各得其所。因此,从命题角度说,“供料”作文最好出非二元对立的多元题。
是一元题还是多元题,不在提供材料的文字量大小,而在其包含的属性、观点的多少。只有单一规定性的就是一元题。如四川卷就是一句话:“人,只有在自己站起来之后,这个世界才能属于他。”湖南卷文字比较长,其核心之意“心在哪里,风景就在哪里”,也属于一元题。北京卷文字更多,其意也是一元:要关注(不能淡忘)“老规矩”。一元题,考生不论是否有切身体验,是否思考过,是否有知识储备,都得硬着头皮写,自然不利于所有考生的最佳发挥。
大纲卷(广西)是二元题,说的是农民工老王生病住院手术,得到老板部分医药费的救助,在欠费情况下,医院默许他出院。他康复后主动要求到医院打工抵债。其“意”有二:爱心,感恩。这两个规定性没有矛盾关系,不是二元对立题,考生可以择一来写。
江西卷“显示”的是三种“意”,即三元题:
探究作为我国现行课程标准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常常出现在课堂、实验室或课外学习过程中。有的同学觉得,探究给自己留下了一段难忘的学习经历;有的同学认为,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有的同学则抱怨,探究在教学活动中往往流于形式……
对课内外学习中的探究,你有何体验、见闻或思考?
材料显示同学对探究性学习的三种观点,没有对立关系,考生可择一来谈,也可以超出材料,写自己的“体验、见闻或思考”,因此也可视为多元题。
最好的多元题当属天津卷:
也许将来有这么一天,我们发明了一种智慧芯片,有了它,任何人都能古今中外无一不知,天文地理无所不晓。比如说,你在心里默念一声“物理”,人类有史以来有关物理的一切公式、定律便纷纷浮现出来,比老师讲的还多,比书本印的还全。你逛秦淮河时,脱口一句“旧时王谢堂前燕”,旁边卖雪糕的老大娘就接茬说“飞入寻常百姓家”,还慈祥地告诉你,这首诗的作者是刘禹锡,这时一个金发碧眼的外国小女孩抢着说,诗名《乌衣巷》,出自《全唐诗》365卷4117页……这将是怎样的情形啊!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怎样的联想或思考?请就此写篇文章。
这个材料不“命意”,什么观点预设都没有。貌似“供料”作文题型,但它“命域”而不“命意”,属于“问题”作文题型。它只是提出一个虚拟的问题,让考生对其发表看法,是真正的“自主立意”。2014年其他试题都是封闭式或半封闭式(半封闭式是指在命意之后,给考生留一点空间,如江西卷,在提供了同学的三种观点后,加上一句:“你有何体验、见闻或思考?”),都寓有命题者之“意”,唯天津卷是全开放式的,材料主要是说明“智慧芯片”功能,让考生知道“智慧芯片”多么神奇,以便在考生清楚了解命题者的“问题”后,发表自己的观点。考生不受任何显性或隐性之“意”的诱导与限制,没有先入之见,无拘无束,将产生无限多的观点,如此才有真正的思想自由。天津卷代表了未来的命题方向。
多元题的优点是考生可选择自认为能最佳发挥的“意”,或可以自主立“意”,但是不管有多少可供选择之“意”,在一篇短文中,只能择一意来写,“意多乱文”。
多元题的“命意”,不是以矛盾形态出现,大多是主观、片面之意。如四川卷:“人,只有在自己站起来之后,这个世界才能属于他。”这就是主观、片面之意。这样的“观点”是感性的“抒情”,不是理性的“思辨”。没有科学性与说服力可言。从辩证分析与充分说理的要求出发,考生“选意”之后,紧接着便要揭示矛盾。就是将片面的观点还原到全面。否则,认知便肤浅,不值一驳,写的议论文没有任何价值。
揭示矛盾,包括揭示内部矛盾与外部矛盾。其基本方法是寻求对立面。
揭示内部矛盾。如,“站起来”的对立面是“躺着或跪着”;“自己站起来”的对立面是“别人扶着站起来”。这样,对“站起来”——人的精神状态,就有了较全面、具体的认识。
揭示外部矛盾。如,“人,只有在自己站起来之后,这个世界才能属于他”,其对立面是“自己站起来之后,这个世界并不属于他”。并非“站起来”,有勇气、志向、志气、理想的人,就一定会拥有世界。想拥有世界,光“站起来”是远远不够的。
揭示矛盾是确立论题,论题确立后,要分析论题:回答为什么有些“站起来”的人“世界属于他”,有些“站起来”的人则不能。可以分析“世界属于他”应具备什么条件:“站起来”只是内部条件之一,还得有其他内部条件,如天资聪颖、素养良好、决策正确、物质保障、吃苦耐劳等。这还不够,还需要外部条件,如古人说的天时、地利、人和。这些内外条件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它们相互制约、影响、转化。这样的认识就较为全面、辩证了。如此,读者才明白,有些“站起来”的人,“世界”并不“属于他”,是因为不具备某些相关条件。要想使“世界属于他”,除了“站起来”外,还要去创造某些尚不具备的条件。
要写好一篇议论文需要具备这些起码的辩证思维、辩驳说理能力。当然,一篇几百字短文无须面面俱到,要针对现状,抓住要害,确定详略,梳理逻辑。
应该指出的是,“供料”作文题型只能是一种过渡,其致命弊病是“命意”,这是不应该有的“思想绑架”,使考生“立意自主”形同虚设。没有“命意”预设的开放式题型,是“问题”作文题型,它必将成为高考作文基本题型。我们期待着这一转型的早日到来。
一、二元对立题:从选择、分析矛盾入手
二元对立题,指的是材料所示观点存在矛盾(相反)关系。二元对立与非二元对立题的最大区别是,前者所示的属性、观点以矛盾的方式呈现,无须考生自己从事物中去揭示矛盾,只要选择其中一对矛盾进行分析即可。后者不论是呈现单一还是多种属性、观点,相互间不存在矛盾关系,需要考生自己去发现、探寻其矛盾。因此,在考查认知能力上,后者比前者难度高,后者也更接近自然写作状况。辩证认知观,主要体现的是矛盾思维。对事物矛盾的认知,本应由作者自己发现、提出,不该由命题者越俎代庖。揭示矛盾的要求,是认知事物的基本要求,是论辩写作的基本能力。二元对立题不能检测考生揭示矛盾的能力,而检测这一能力,恰是写作考试重要的目标效能之一,从这一点上说,二元对立题不是一个好题型。
二元对立题有上海卷:
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
其中最明显的矛盾:自由与不自由(限制)。从材料还可以析出相关矛盾:目的与手段、或然与必然、可选择与无可选择等矛盾。
福建卷:
有些人一提到空谷就想起悬崖峭壁,而另一些人想到的却是栈道桥梁。
矛盾:正视困难与无视困难,畏惧困难与不畏困难,裹足不前与勇往直前,悲观与乐观……
浙江卷:
门与路,永远相连。门是路的终点,也是路的起点。它可以挡住你的脚步,也可以让你走向世界。
大学的门,一边连接已知,一边通往未知。学习、探索、创造,是它的通行证;大学的路,从过去到未来,无数脚印在此交集,有的很浅,有的很深。
矛盾:终点与起点、挡住与放行、封闭与开放、已知与未知、过去与未来、浅与深等。
此外,还有湖北卷:“游客上山”受他人意见影响的不同状况(好看与不好看、半途而废与一往无前、主见与盲从);广东卷:“黑白胶片的时代”与“数码科技的时代”对照片的不同感悟(得与失、利与弊、优与劣、多与少、稀为贵与多则滥……);辽宁卷:“祖孙二人倚窗远眺夜景……”(科技昌明与环境破坏、人工与天然、得与失);山东卷:“从窗子这个画框看到的图画”(雅与俗、闹与静);江苏卷:“青春不朽”的讨论(不朽与朽、青春与衰老);安徽卷:剧本台词是否可改动的不同意见(自我与他人、主与次、全局与局部、原创与再创作),这些都属于二元对立题。
论辩(议论文)写作最基本的思维方法,就是辩证分析法。分析法中首要的是分析矛盾:分析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分析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
二元对立题,矛盾是现成的,考生首先要对材料所含矛盾进行选择。选择要探讨的矛盾,即确立论题。如题目包含多对矛盾,就要分析哪一对矛盾是主要矛盾(或自己对哪一对矛盾有较深的感悟);题目提供的是单一矛盾,就要分析什么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事物的主要矛盾与矛盾的主要方面,不是一成不变的,具体情况应具体分析。
如上海卷可析出多对矛盾:自由与限制、目的与手段、或然与必然、可选择与无可选择。如果你觉得在当下社会或学校语境中,“目的与手段”是主要矛盾,且对这对矛盾深有感触,可以将其确定为主要矛盾,作为文章的论题。下一步是分析矛盾:确定“目的与手段”何为矛盾的主要方面,探讨二者的辩证关系。从抽象层面上看,难以确定矛盾的主要、次要方面及其辩证关系,必须放在具体语境中来分析。
假定以题目“穿越沙漠”为具体语境,在一般情况下,矛盾的一方:行为的目的当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但由于在本论题中,目的已确定——走出沙漠,这个目的已无须讨论,因此,在具体分析中,它便转化为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另一方,达成目的的手段,本来其重要性小于目的的确立,由于其尚未确定,它决定了目的能否达成,因此,在这一具体语境下,便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亦即文章分析的重点。——如果目的尚不确定,或未达成共识,那么,毫无疑问,在“目的与手段”的矛盾中,“目的”是首先要考虑的。
一旦确定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手段”,它便成为文章分析——讨论、说理的重点。穿越沙漠的“道路与方式”固然很多,选择是“自由”的,但它取决于“穿越沙漠”的条件,因而它也是不自由的。要获得自由,就要懂得分析条件,根据所具备的条件,才能对穿越沙漠的“道路与方式”做出正确选择。
条件有主观与客观条件,主观条件:要有信心、体力、判断力等;客观条件:路况、气候、时机、物资保障等。分析出主观、客观条件后,还可以进一步分析哪些是其中最重要的条件。这也仍然需要针对具体情况考虑。如果缺的是信心,就要增强信心;缺的是粮食与水,就要着重讨论物资保障。这一分析过程,就构成了文章的思路、层次与主次。
如果材料并非直接提供多对矛盾,需要自己从材料中揭示或引申出多对矛盾,就要力求选择较为新颖、深刻的矛盾,以体现自己的思想智慧。
例如,福建卷包含的矛盾有:正视困难与无视困难,畏惧困难与知难而进,裹足不前与勇往直前,悲观与乐观……其中,第一对矛盾比较有特点,也比较有智慧。因为从有些人“想到悬崖峭壁”中,考生最容易想到的是负面的畏难、害怕,较少人能从正面提炼出“正视困难”的意思,如能提出“要战胜困难,先要正视困难”的观点,就很抢眼。这个观点就包含着分析条件:正视困难是战胜困难的充分必要条件,即矛盾的主要方面,可对此做深入的阐述。
如果能想到“悲观与乐观”也不错,因为这对矛盾相对于“畏惧困难与知难而进”的矛盾来说,更隐蔽一些,抽象程度更高些,更具本质性、人生感、哲理性,所体现的思想力更强。在对其进行讨论时,也得具体分析,不能简单地批评悲观,肯定乐观。悲观与乐观二者在一定条件下是会相互转化的。悲观固然不好,但“置之死地而后生”,充分考虑事物的消极面,不被它击垮,战胜自我,克服悲观,正视困难,便会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从而战胜困难;同样,乐观是好的,但如果无视、轻视困难,盲目乐观,准备不足,也会走向反面。“乐极”会“生悲”,“悲极”也会“生乐”,这就是辩证分析法。 具体分析的方法,除了分析矛盾外,方法还很多,如分析概念,分析原因,分析过程,分析结果,分析异同,分析利弊,分析本质……这些方法可以根据说理的需要,有选择、有侧重地灵活运用。例如广东卷,可以先分析原因:为什么黑白照片时代照片很少,质量不好,却很珍贵;而数码技术时代照片多,照片质量高,反而不太值得珍惜?原因是物以稀为贵,多则滥、则贱。再进一步分析本质:人的情感投入量多少,往往决定了事物的价值高低,情感价值高于实用价值,老照片寄寓了对亲人、故人的深深思念之情,因此,弥足珍贵。
应侧重分析什么,主要取决于命题的特点与读者可能的质疑。议论文,说到底就是为读者释疑解惑,说服读者,使之能接受自己的观点。
知道对一切事物都要具体分析,善于分析,精于分析,就使思想变得丰富而深刻,就能获得创新性的认知,文章就有了广度、深度与力度,说理的质量就高。
二、非二元对立题:从揭示、分析矛盾入手
二元对立题矛盾是现成的,可以选择其一,有针对性地分析矛盾;非二元对立题,没有现成的矛盾可以分析,因此先要揭示、还原其矛盾,才能进而分析矛盾。就是说,非二元对立题多一道“揭示矛盾”的“工序”,这是该题型写作的难点。
非二元对立题,是指材料不直接体现矛盾的题目,包括一元与多元题。一元题,即题目只体现一种属性或观点;多元题,即题目包含两种以上属性或观点。就检测写作能力而言,非二元对立题优于二元对立题。就非二元对立题而言,多元题优于一元题。原因是一元题不具有可选择性,多元题具有可选择性。前者考生不可“选意”,后者考生可以“选意”。考生的个性特点与认知背景千差万别,各有优长,面对一元题,可能部分考生正中下怀、正常发挥,另一部分考生则捉襟见肘、勉为其难,这就显失公平。多元题,能在一定程度上让考生各取所需,各得其所。因此,从命题角度说,“供料”作文最好出非二元对立的多元题。
是一元题还是多元题,不在提供材料的文字量大小,而在其包含的属性、观点的多少。只有单一规定性的就是一元题。如四川卷就是一句话:“人,只有在自己站起来之后,这个世界才能属于他。”湖南卷文字比较长,其核心之意“心在哪里,风景就在哪里”,也属于一元题。北京卷文字更多,其意也是一元:要关注(不能淡忘)“老规矩”。一元题,考生不论是否有切身体验,是否思考过,是否有知识储备,都得硬着头皮写,自然不利于所有考生的最佳发挥。
大纲卷(广西)是二元题,说的是农民工老王生病住院手术,得到老板部分医药费的救助,在欠费情况下,医院默许他出院。他康复后主动要求到医院打工抵债。其“意”有二:爱心,感恩。这两个规定性没有矛盾关系,不是二元对立题,考生可以择一来写。
江西卷“显示”的是三种“意”,即三元题:
探究作为我国现行课程标准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常常出现在课堂、实验室或课外学习过程中。有的同学觉得,探究给自己留下了一段难忘的学习经历;有的同学认为,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有的同学则抱怨,探究在教学活动中往往流于形式……
对课内外学习中的探究,你有何体验、见闻或思考?
材料显示同学对探究性学习的三种观点,没有对立关系,考生可择一来谈,也可以超出材料,写自己的“体验、见闻或思考”,因此也可视为多元题。
最好的多元题当属天津卷:
也许将来有这么一天,我们发明了一种智慧芯片,有了它,任何人都能古今中外无一不知,天文地理无所不晓。比如说,你在心里默念一声“物理”,人类有史以来有关物理的一切公式、定律便纷纷浮现出来,比老师讲的还多,比书本印的还全。你逛秦淮河时,脱口一句“旧时王谢堂前燕”,旁边卖雪糕的老大娘就接茬说“飞入寻常百姓家”,还慈祥地告诉你,这首诗的作者是刘禹锡,这时一个金发碧眼的外国小女孩抢着说,诗名《乌衣巷》,出自《全唐诗》365卷4117页……这将是怎样的情形啊!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怎样的联想或思考?请就此写篇文章。
这个材料不“命意”,什么观点预设都没有。貌似“供料”作文题型,但它“命域”而不“命意”,属于“问题”作文题型。它只是提出一个虚拟的问题,让考生对其发表看法,是真正的“自主立意”。2014年其他试题都是封闭式或半封闭式(半封闭式是指在命意之后,给考生留一点空间,如江西卷,在提供了同学的三种观点后,加上一句:“你有何体验、见闻或思考?”),都寓有命题者之“意”,唯天津卷是全开放式的,材料主要是说明“智慧芯片”功能,让考生知道“智慧芯片”多么神奇,以便在考生清楚了解命题者的“问题”后,发表自己的观点。考生不受任何显性或隐性之“意”的诱导与限制,没有先入之见,无拘无束,将产生无限多的观点,如此才有真正的思想自由。天津卷代表了未来的命题方向。
多元题的优点是考生可选择自认为能最佳发挥的“意”,或可以自主立“意”,但是不管有多少可供选择之“意”,在一篇短文中,只能择一意来写,“意多乱文”。
多元题的“命意”,不是以矛盾形态出现,大多是主观、片面之意。如四川卷:“人,只有在自己站起来之后,这个世界才能属于他。”这就是主观、片面之意。这样的“观点”是感性的“抒情”,不是理性的“思辨”。没有科学性与说服力可言。从辩证分析与充分说理的要求出发,考生“选意”之后,紧接着便要揭示矛盾。就是将片面的观点还原到全面。否则,认知便肤浅,不值一驳,写的议论文没有任何价值。
揭示矛盾,包括揭示内部矛盾与外部矛盾。其基本方法是寻求对立面。
揭示内部矛盾。如,“站起来”的对立面是“躺着或跪着”;“自己站起来”的对立面是“别人扶着站起来”。这样,对“站起来”——人的精神状态,就有了较全面、具体的认识。
揭示外部矛盾。如,“人,只有在自己站起来之后,这个世界才能属于他”,其对立面是“自己站起来之后,这个世界并不属于他”。并非“站起来”,有勇气、志向、志气、理想的人,就一定会拥有世界。想拥有世界,光“站起来”是远远不够的。
揭示矛盾是确立论题,论题确立后,要分析论题:回答为什么有些“站起来”的人“世界属于他”,有些“站起来”的人则不能。可以分析“世界属于他”应具备什么条件:“站起来”只是内部条件之一,还得有其他内部条件,如天资聪颖、素养良好、决策正确、物质保障、吃苦耐劳等。这还不够,还需要外部条件,如古人说的天时、地利、人和。这些内外条件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它们相互制约、影响、转化。这样的认识就较为全面、辩证了。如此,读者才明白,有些“站起来”的人,“世界”并不“属于他”,是因为不具备某些相关条件。要想使“世界属于他”,除了“站起来”外,还要去创造某些尚不具备的条件。
要写好一篇议论文需要具备这些起码的辩证思维、辩驳说理能力。当然,一篇几百字短文无须面面俱到,要针对现状,抓住要害,确定详略,梳理逻辑。
应该指出的是,“供料”作文题型只能是一种过渡,其致命弊病是“命意”,这是不应该有的“思想绑架”,使考生“立意自主”形同虚设。没有“命意”预设的开放式题型,是“问题”作文题型,它必将成为高考作文基本题型。我们期待着这一转型的早日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