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父母的控制欲太强,孩子被迫按照父母的意志生活,那么,孩子就没有机会通过自我选择认识自己,并形成独特的价值感。由此,孩子会缺乏自信,感到深深的自卑。不管表面上看他多么出色,他仍然是没有自信的,因为这种出色属于父母,而不属于他自己。
妈妈:
我为啥有个坏女儿
“您能告诉我,我女儿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吗?”45岁的梁女士半是伤心半是生气地问我。问完后,她狠狠瞪了女儿阿静一眼,一脸恨铁不成钢的神情。
阿静是被妈妈硬拉着来看心理医生的。她18岁了,但是看上去不过15岁的样子,个子小小的,说起话来细声细气。光从相貌上看,她人如其名,非常文静,但在妈妈的口中,她却是一个“坏透了”的女孩。
梁女士说,阿静笨、内向,从小就学习不好。“这些都算了,智力和性格是天生的,我着急也没用。”让梁女士真正生气的,是看似文静的女儿从小到大不断惹祸。上小学时,阿静常被同学骗钱或者骗做丑事,譬如有男生怂恿她偷自行车卖,钱大家分。阿静想都没想就去做,结果被抓。
“这样的事不知发生了多少次,”梁女士说,“每次发生后我都狠狠地教训她,还反复叮嘱她,不要和那些不良少年混在一起。但她就是不听,把我的话当耳旁风,甘愿被那些不良少年当枪使。”
不仅如此,阿静从初中起就开始谈恋爱,几个男友都是小混混。梁女士非常反对女儿上学谈恋爱,更反对女儿和这样的人谈恋爱!但是阿静为了和男友在一起,不仅经常对妈妈撒谎,还几次离家出走。
看到无法阻止女儿谈恋爱,无奈之下,梁女士把对女儿的要求降到了最低:不要和男孩发生性关系。但是“我越担心什么,她就越要做什么”,梁女士恼火地说,阿静16岁的时候就和第一个男友发生了性关系。更要命的是,阿静没有一点自我保护意识,很快就怀孕了,随后只好堕胎。
从开始谈恋爱到现在,阿静两次堕胎。现在,她又怀孕了。“她为什么这么不爱惜自己?难道堕胎就不疼吗?她究竟是怎么想的?”梁女士连珠炮似的问。
不过,梁女士也不爱惜自己。女儿第一次怀孕后,为了让女儿吸取教训,不再谈恋爱,她用刀伤过自己,撞过车,还威胁女儿:“如果你还谈恋爱,妈妈就死给你看!”最后,梁女士为约束女儿,和女儿签了一份协议,让女儿答应她数年内不谈恋爱。阿静一开始不答应,但看到妈妈以死相逼,只好答应了。答应是答应了,可是没过多久,她忍不住又开始谈恋爱,尽管男友换了,但仍是小混混一类的人。
“我怎么摊上这样一个女儿?我的脸都被她丢尽了!”个性好强、经营着一家规模不小的餐馆的梁女士说,“我不让她做什么,她就非去做什么!我反复告诉她,你要做一个好女孩。她表面上答应我,实际上却一直是个不折不扣的坏女孩!”
女儿:
家就是一个冰冷的城堡
梁女士痛心疾首地讲完,我请她先去休息室休息一会儿,平复一下情绪。更重要的是,作为心理医生,我需要和阿静进行一对一的单独谈话。
等梁女士离开后,我轻声问阿静:“堕胎时疼吗?”
阿静回答:“疼。”
“那为什么不好好保护自己呢?”
“没想过,不知道。”阿静懵懵懂懂地看着我说。
听到这样的回答,我一方面有些心疼,另一方面也隐隐有了和梁女士一样的恨铁不成钢的感受。不过,我立即明白,阿静这样可能是因为妈妈太强势了,她无法主动对妈妈表达不满,只好在潜意识里被动地对妈妈表达不满,比如用伤害自己的方式。阿静这样做,隐含着这样的逻辑:妈妈认为我的生命是她给的,所以她对我有控制权,而我对自己没有控制权,那么我就没有必要保护自己。
我让阿静评价一下自己和父母。阿静说:“我没优点,什么都不好。”至于妈妈,她的评价是:“她太粗暴了,只想让我听她的,我不听她就不高兴。”而爸爸什么事都顺着妈妈,“其实,爸爸也不是没想法,但他怕麻烦,怕妈妈发脾气,所以干脆什么都顺着妈妈,这样省事。”
妈妈控制欲太强,让阿静反感;爸爸没主见,让阿静失望。于是,阿静到家外寻找温暖。那些男友,尽管别人看来很糟糕,但在阿静看来,却是她唯一的依靠,“家是冰冷的城堡,只想死死关住我,只有和男友在一起,我才感受到温暖和快乐。”
我理解阿静,她是说,相对于家而言,那样的男友给她的温暖已经很多了。但从旁观者的角度看,阿静和男友的关系根本谈不上有多温暖。譬如,她的男友经常打她,两人经常吵架,吵得厉害时阿静会哭着离开。不过,没多久,阿静就又会回去。他们吵过多次,阿静也跑过多次,但是男友从来没有主动找过阿静一次,每次都是阿静自己回去的。
在别人眼中,阿静找的那些男友真的就像梁女士说的那样“都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坏胚子”。这让我的头脑里不由得产生了一个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这些坏男孩会对阿静有这么大的吸引力?
分析:
她渴望像“坏男孩”一样自由
恋爱时,有人喜欢找与自己相似的人,有人喜欢找与自己相异的人。研究表明,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一致程度较高的人,喜欢找与自己相似的恋人,而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一致程度较低的人,喜欢找与自己相异的恋人。
我们找恋人,都是在找自己的理想自我。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一致程度较低的人,会感到实现理想自我太难,不如找个与理想自我相符的人厮守,这就好像实现了理想自我一样。因此,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差异较大的人,容易产生迷恋,他迷恋的不是真实的恋人,而是自己投射到恋人身上的理想自我的幻象。除非他的心灵成长了,内心缩小了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差距,否则,他会接二连三地陷入一个又一个的恋爱中,而选择的恋人都是一种类型的。这也是阿静一次次选择和那些坏男孩谈恋爱的心理奥秘。也就是说,坏男孩身上的“坏”其实恰恰是阿静理想自我的一部分,她的现实自我心中缺乏那些“坏”的成分,于是她渴望和那些坏男孩建立密切关系,那样一来,仿佛她就实现了理想自我一样。 梁女士不惜以死相逼,想切断女儿与这些坏小子的联系。她认为,只要阿静不再和坏孩子来往,就会和从前一样听话、文静、乖巧,尽管有点笨。这是一种想当然的逻辑,梁女士可能根本没有想到,“变坏”是阿静自己内心的需要。
那些坏男孩拥有什么样的人格特点?“我行我素,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不信权威,对父母不会言听计从。我渴望像他们一样,脱离妈妈对我的控制,但我做不到,因为妈妈太厉害了,我知道妈妈寻死是为了控制我,但我总不能看着她死啊。”阿静说。
“渴望像他们一样”,也就是说,阿静的理想自我中有“我行我素,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不信权威”等人格特点,但是她的现实自我没有这些特点,而拥有这些人格特点的男孩就对阿静有了一种特殊的吸引力,导致她一次次地主动投入这些男孩的怀抱。虽然妈妈以死相逼,虽然自己屡屡受伤,但她就是执迷不悟。
要她不再痴迷这些坏男孩最好的办法是,梁女士主动放弃对女儿的控制,起码不要再用极端的方式控制女儿,在一定程度上允许女儿我行我素。如果阿静真的有权利做到这点,那么她的自我就会慢慢成长,她就会懂得保护、珍惜自己,而那些坏男孩也会渐渐失去对她的吸引力。
我请梁女士回到咨询室,把以上分析讲给她听,希望她能够理解女儿屡屡犯错背后的深层次原因,然后,我问梁女士:“你有没有考虑过,给女儿一点自由?”
“不可能,她这么不争气!”梁女士斩钉截铁地回答,“我只有用寻死的方法才能控制住她。”说这句话时,梁女士居然有点得意。
除控制欲太强外,梁女士还有一个固执的逻辑:我绝对是为了女儿好,我一定是对的,错的都是女儿。当我建议她改变一下对待女儿的教育方式时,这个要强的妈妈像受了莫大的刺激一样反驳道:“让我改变,为什么?你要搞清楚,是我女儿有问题,不是我!我带她到你这儿来,是要你纠正她的问题的!”
我感觉,梁女士除了希望心理医生按照她的设想来改造女儿外,还有另外一个目的,就是帮助她了解女儿是怎么想的。现在,阿静拒绝和妈妈沟通,拒绝告诉妈妈她的真实想法。梁女士感到自己已经无法把握女儿的心理动向了,于是希望心理医生能告诉她女儿是怎么想的。知道了女儿的真实想法,她才能更好地控制女儿。
我要说,梁女士的这种想法是非常错误的。
其实,阿静的例子并不孤立,最近我频频接到类似案例,这些案例表明,控制欲太强的父母,很容易养出“坏女孩”,要么是女孩自己变坏,要么是女孩忽然跟“坏男孩”谈起恋爱,且爱得昏天黑地,谁都阻止不了,并且这些女孩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很容易和男孩发生性关系。
究其原因,有两点:
1.逆反。几乎无一例外,控制欲特别强的父母都格外担心女儿过早地有性行为。而这些女孩尽管表面上服从父母,但实际上,因为父母强烈的控制欲严重压制她们自我实现的心理需要,她们的内心深处有着强烈的叛逆情绪,且一旦开始叛逆,她们就很容易去做父母最担心的事情,好像只有那样做才解气,才意味着真正开始做自己。
2.自卑。生命是个不断进行选择的过程,我们做的选择越多,生命就越丰富,我们相应地就越自信。而所谓的自信,其实就是知道自己是谁,知道自己有什么,知道自己真正的价值。这种价值感,源自不断自我选择和自我实现的过程。但是,如果父母的控制欲太强,孩子被迫按照父母的意志生活,那么,孩子就没有机会通过自我选择认识自己,并形成独特的价值感。由此,这个孩子会缺乏自信,感到深深的自卑。不管表面上看他多么出色,他仍然是没有自信的,因为这种出色属于父母,而不属于他自己。
这是一种致命的自卑,这种自卑会让人觉得自己空空如也,什么都没有。于是,当这样的一个女孩谈恋爱时,一旦与男友发生争执,一旦男友开始疏远她,她就会惊慌失措,不知道自己能有什么价值去挽留男友。这时,她很容易拿自己看上去最有价值,而男友看上去也最在乎的,那就是她的身体,去讨好男友。
这是这些女孩的通病,因为父母压制了她们的独立空间,她们没有机会去充实自己,也没有机会学习用信任、温暖和爱与异性建立亲密关系。当渴望接近异性时,她们会发觉,自己除了身体,好像什么都没有,于是很容易在性上变得轻率。
黎巴嫩诗人纪伯伦说,父母只是给了孩子身体,他们不应该以孩子的精神父母自居。但是,太多的父母以为他们是孩子的精神父母,完全无视孩子的独立人格,强迫孩子接受他们的设计。于是,孩子成为自己的生命冲动被严重压制,这最终导致两个结果:要么,孩子终其一生都没有自我,小时候听父母的话,长大后听其他权威的话;要么,孩子会特别叛逆,父母让他向东,他偏要向西,他这么做,并非是因为相反的方向有什么好处,而只是为了与父母对抗。
这里,我想向家长朋友们重申一遍:生命的意义在于选择,每个人都渴望为自己的人生做出选择,而这个不断自我选择的过程也是成为我们自己的过程,即自我实现的过程,这是我们最重要的生命欲求之一。
但是,太多的父母有太强的控制欲望,他们不尊重孩子的生命欲求,不顾一切地强迫孩子按照他们的意志生活。然而,不管父母的控制欲望多么强烈,控制能力多么强大,孩子的这种生命欲求不会消失,它会以各种令人意想不到的方式表达出来。最常见的表达方式就是,父母强迫孩子“学好”,而孩子偏要“学坏”。站在父母的角度看,这叫“逆反”或“叛逆”,但是站在孩子的角度看,这是最自然不过的事情。孩子这样做,不是因为“学坏”对他有多大好处,而只是为了与父母强加在自己身上的外来意志相抗衡,只是为了表明:我,是可以为自己的人生做出选择的。
我希望父母们都能静下心来,包括梁女士,好好反思一下自己的所作所为,压制、强迫孩子成为好孩子,只会适得其反。相反,我们要给予孩子合理的引导和适度的自由,才能让孩子有机会成长为真正的好孩子。
【编辑:杨子】
妈妈:
我为啥有个坏女儿
“您能告诉我,我女儿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吗?”45岁的梁女士半是伤心半是生气地问我。问完后,她狠狠瞪了女儿阿静一眼,一脸恨铁不成钢的神情。
阿静是被妈妈硬拉着来看心理医生的。她18岁了,但是看上去不过15岁的样子,个子小小的,说起话来细声细气。光从相貌上看,她人如其名,非常文静,但在妈妈的口中,她却是一个“坏透了”的女孩。
梁女士说,阿静笨、内向,从小就学习不好。“这些都算了,智力和性格是天生的,我着急也没用。”让梁女士真正生气的,是看似文静的女儿从小到大不断惹祸。上小学时,阿静常被同学骗钱或者骗做丑事,譬如有男生怂恿她偷自行车卖,钱大家分。阿静想都没想就去做,结果被抓。
“这样的事不知发生了多少次,”梁女士说,“每次发生后我都狠狠地教训她,还反复叮嘱她,不要和那些不良少年混在一起。但她就是不听,把我的话当耳旁风,甘愿被那些不良少年当枪使。”
不仅如此,阿静从初中起就开始谈恋爱,几个男友都是小混混。梁女士非常反对女儿上学谈恋爱,更反对女儿和这样的人谈恋爱!但是阿静为了和男友在一起,不仅经常对妈妈撒谎,还几次离家出走。
看到无法阻止女儿谈恋爱,无奈之下,梁女士把对女儿的要求降到了最低:不要和男孩发生性关系。但是“我越担心什么,她就越要做什么”,梁女士恼火地说,阿静16岁的时候就和第一个男友发生了性关系。更要命的是,阿静没有一点自我保护意识,很快就怀孕了,随后只好堕胎。
从开始谈恋爱到现在,阿静两次堕胎。现在,她又怀孕了。“她为什么这么不爱惜自己?难道堕胎就不疼吗?她究竟是怎么想的?”梁女士连珠炮似的问。
不过,梁女士也不爱惜自己。女儿第一次怀孕后,为了让女儿吸取教训,不再谈恋爱,她用刀伤过自己,撞过车,还威胁女儿:“如果你还谈恋爱,妈妈就死给你看!”最后,梁女士为约束女儿,和女儿签了一份协议,让女儿答应她数年内不谈恋爱。阿静一开始不答应,但看到妈妈以死相逼,只好答应了。答应是答应了,可是没过多久,她忍不住又开始谈恋爱,尽管男友换了,但仍是小混混一类的人。
“我怎么摊上这样一个女儿?我的脸都被她丢尽了!”个性好强、经营着一家规模不小的餐馆的梁女士说,“我不让她做什么,她就非去做什么!我反复告诉她,你要做一个好女孩。她表面上答应我,实际上却一直是个不折不扣的坏女孩!”
女儿:
家就是一个冰冷的城堡
梁女士痛心疾首地讲完,我请她先去休息室休息一会儿,平复一下情绪。更重要的是,作为心理医生,我需要和阿静进行一对一的单独谈话。
等梁女士离开后,我轻声问阿静:“堕胎时疼吗?”
阿静回答:“疼。”
“那为什么不好好保护自己呢?”
“没想过,不知道。”阿静懵懵懂懂地看着我说。
听到这样的回答,我一方面有些心疼,另一方面也隐隐有了和梁女士一样的恨铁不成钢的感受。不过,我立即明白,阿静这样可能是因为妈妈太强势了,她无法主动对妈妈表达不满,只好在潜意识里被动地对妈妈表达不满,比如用伤害自己的方式。阿静这样做,隐含着这样的逻辑:妈妈认为我的生命是她给的,所以她对我有控制权,而我对自己没有控制权,那么我就没有必要保护自己。
我让阿静评价一下自己和父母。阿静说:“我没优点,什么都不好。”至于妈妈,她的评价是:“她太粗暴了,只想让我听她的,我不听她就不高兴。”而爸爸什么事都顺着妈妈,“其实,爸爸也不是没想法,但他怕麻烦,怕妈妈发脾气,所以干脆什么都顺着妈妈,这样省事。”
妈妈控制欲太强,让阿静反感;爸爸没主见,让阿静失望。于是,阿静到家外寻找温暖。那些男友,尽管别人看来很糟糕,但在阿静看来,却是她唯一的依靠,“家是冰冷的城堡,只想死死关住我,只有和男友在一起,我才感受到温暖和快乐。”
我理解阿静,她是说,相对于家而言,那样的男友给她的温暖已经很多了。但从旁观者的角度看,阿静和男友的关系根本谈不上有多温暖。譬如,她的男友经常打她,两人经常吵架,吵得厉害时阿静会哭着离开。不过,没多久,阿静就又会回去。他们吵过多次,阿静也跑过多次,但是男友从来没有主动找过阿静一次,每次都是阿静自己回去的。
在别人眼中,阿静找的那些男友真的就像梁女士说的那样“都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坏胚子”。这让我的头脑里不由得产生了一个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这些坏男孩会对阿静有这么大的吸引力?
分析:
她渴望像“坏男孩”一样自由
恋爱时,有人喜欢找与自己相似的人,有人喜欢找与自己相异的人。研究表明,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一致程度较高的人,喜欢找与自己相似的恋人,而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一致程度较低的人,喜欢找与自己相异的恋人。
我们找恋人,都是在找自己的理想自我。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一致程度较低的人,会感到实现理想自我太难,不如找个与理想自我相符的人厮守,这就好像实现了理想自我一样。因此,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差异较大的人,容易产生迷恋,他迷恋的不是真实的恋人,而是自己投射到恋人身上的理想自我的幻象。除非他的心灵成长了,内心缩小了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差距,否则,他会接二连三地陷入一个又一个的恋爱中,而选择的恋人都是一种类型的。这也是阿静一次次选择和那些坏男孩谈恋爱的心理奥秘。也就是说,坏男孩身上的“坏”其实恰恰是阿静理想自我的一部分,她的现实自我心中缺乏那些“坏”的成分,于是她渴望和那些坏男孩建立密切关系,那样一来,仿佛她就实现了理想自我一样。 梁女士不惜以死相逼,想切断女儿与这些坏小子的联系。她认为,只要阿静不再和坏孩子来往,就会和从前一样听话、文静、乖巧,尽管有点笨。这是一种想当然的逻辑,梁女士可能根本没有想到,“变坏”是阿静自己内心的需要。
那些坏男孩拥有什么样的人格特点?“我行我素,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不信权威,对父母不会言听计从。我渴望像他们一样,脱离妈妈对我的控制,但我做不到,因为妈妈太厉害了,我知道妈妈寻死是为了控制我,但我总不能看着她死啊。”阿静说。
“渴望像他们一样”,也就是说,阿静的理想自我中有“我行我素,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不信权威”等人格特点,但是她的现实自我没有这些特点,而拥有这些人格特点的男孩就对阿静有了一种特殊的吸引力,导致她一次次地主动投入这些男孩的怀抱。虽然妈妈以死相逼,虽然自己屡屡受伤,但她就是执迷不悟。
要她不再痴迷这些坏男孩最好的办法是,梁女士主动放弃对女儿的控制,起码不要再用极端的方式控制女儿,在一定程度上允许女儿我行我素。如果阿静真的有权利做到这点,那么她的自我就会慢慢成长,她就会懂得保护、珍惜自己,而那些坏男孩也会渐渐失去对她的吸引力。
我请梁女士回到咨询室,把以上分析讲给她听,希望她能够理解女儿屡屡犯错背后的深层次原因,然后,我问梁女士:“你有没有考虑过,给女儿一点自由?”
“不可能,她这么不争气!”梁女士斩钉截铁地回答,“我只有用寻死的方法才能控制住她。”说这句话时,梁女士居然有点得意。
除控制欲太强外,梁女士还有一个固执的逻辑:我绝对是为了女儿好,我一定是对的,错的都是女儿。当我建议她改变一下对待女儿的教育方式时,这个要强的妈妈像受了莫大的刺激一样反驳道:“让我改变,为什么?你要搞清楚,是我女儿有问题,不是我!我带她到你这儿来,是要你纠正她的问题的!”
我感觉,梁女士除了希望心理医生按照她的设想来改造女儿外,还有另外一个目的,就是帮助她了解女儿是怎么想的。现在,阿静拒绝和妈妈沟通,拒绝告诉妈妈她的真实想法。梁女士感到自己已经无法把握女儿的心理动向了,于是希望心理医生能告诉她女儿是怎么想的。知道了女儿的真实想法,她才能更好地控制女儿。
我要说,梁女士的这种想法是非常错误的。
其实,阿静的例子并不孤立,最近我频频接到类似案例,这些案例表明,控制欲太强的父母,很容易养出“坏女孩”,要么是女孩自己变坏,要么是女孩忽然跟“坏男孩”谈起恋爱,且爱得昏天黑地,谁都阻止不了,并且这些女孩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很容易和男孩发生性关系。
究其原因,有两点:
1.逆反。几乎无一例外,控制欲特别强的父母都格外担心女儿过早地有性行为。而这些女孩尽管表面上服从父母,但实际上,因为父母强烈的控制欲严重压制她们自我实现的心理需要,她们的内心深处有着强烈的叛逆情绪,且一旦开始叛逆,她们就很容易去做父母最担心的事情,好像只有那样做才解气,才意味着真正开始做自己。
2.自卑。生命是个不断进行选择的过程,我们做的选择越多,生命就越丰富,我们相应地就越自信。而所谓的自信,其实就是知道自己是谁,知道自己有什么,知道自己真正的价值。这种价值感,源自不断自我选择和自我实现的过程。但是,如果父母的控制欲太强,孩子被迫按照父母的意志生活,那么,孩子就没有机会通过自我选择认识自己,并形成独特的价值感。由此,这个孩子会缺乏自信,感到深深的自卑。不管表面上看他多么出色,他仍然是没有自信的,因为这种出色属于父母,而不属于他自己。
这是一种致命的自卑,这种自卑会让人觉得自己空空如也,什么都没有。于是,当这样的一个女孩谈恋爱时,一旦与男友发生争执,一旦男友开始疏远她,她就会惊慌失措,不知道自己能有什么价值去挽留男友。这时,她很容易拿自己看上去最有价值,而男友看上去也最在乎的,那就是她的身体,去讨好男友。
这是这些女孩的通病,因为父母压制了她们的独立空间,她们没有机会去充实自己,也没有机会学习用信任、温暖和爱与异性建立亲密关系。当渴望接近异性时,她们会发觉,自己除了身体,好像什么都没有,于是很容易在性上变得轻率。
黎巴嫩诗人纪伯伦说,父母只是给了孩子身体,他们不应该以孩子的精神父母自居。但是,太多的父母以为他们是孩子的精神父母,完全无视孩子的独立人格,强迫孩子接受他们的设计。于是,孩子成为自己的生命冲动被严重压制,这最终导致两个结果:要么,孩子终其一生都没有自我,小时候听父母的话,长大后听其他权威的话;要么,孩子会特别叛逆,父母让他向东,他偏要向西,他这么做,并非是因为相反的方向有什么好处,而只是为了与父母对抗。
这里,我想向家长朋友们重申一遍:生命的意义在于选择,每个人都渴望为自己的人生做出选择,而这个不断自我选择的过程也是成为我们自己的过程,即自我实现的过程,这是我们最重要的生命欲求之一。
但是,太多的父母有太强的控制欲望,他们不尊重孩子的生命欲求,不顾一切地强迫孩子按照他们的意志生活。然而,不管父母的控制欲望多么强烈,控制能力多么强大,孩子的这种生命欲求不会消失,它会以各种令人意想不到的方式表达出来。最常见的表达方式就是,父母强迫孩子“学好”,而孩子偏要“学坏”。站在父母的角度看,这叫“逆反”或“叛逆”,但是站在孩子的角度看,这是最自然不过的事情。孩子这样做,不是因为“学坏”对他有多大好处,而只是为了与父母强加在自己身上的外来意志相抗衡,只是为了表明:我,是可以为自己的人生做出选择的。
我希望父母们都能静下心来,包括梁女士,好好反思一下自己的所作所为,压制、强迫孩子成为好孩子,只会适得其反。相反,我们要给予孩子合理的引导和适度的自由,才能让孩子有机会成长为真正的好孩子。
【编辑: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