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经济学的基础,也是整个经济学的真正基础,深入学习劳动价值论对于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了解市场运行十分关键。同时通过对劳动价值论的解读对深入解析市场经济、理解宏观调控的必要性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劳动价值论;价值规律;宏观调控;市场经济
一、导论
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经济学的基础,也是整个经济学的真正基础。劳动价值论提供了关于“市场经济一般”的基础性解释。
宏观调控,是指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调节和控制。宏观调控分为直接调控和间接调控两种。前者是指国家运用行政手段直接协调和控制微观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后者是指国家运用经济手段,通过市场机制,影响和引导企业的经济行为。宏观调控的必要性是由于:市场不是万能的,市场有其固有的缺陷和弱点,宏观调控可以克服市场的缺陷。因此,不仅要有市场调节,还要有宏观调控,只有二者结合,才能保证市场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
本文详细分析市场调节的固有局限,以期更明确地阐释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二、劳动价值论与宏观调控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一个重要成果是价值规律。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乃至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是价值规律作用的结果和实现形式。这不仅适用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也适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市场的自发调节
“市场价格决定于市场价值、供给、需求,需求由收入分配制度和偏好选择决定。市场价格通过反映供求来调节生产结构,选择市场价值的决定条件,从而调节资源配置。”
市场机制是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各种市场要素相互作用的内在联系和关系,是各因素互相制约的功能和联结机体,是客观存在。市场机制内在功能的外化,表现为市场调节。尽管市场机制对于总量平衡与结构平衡,对于宏观生产结构与微观生产结构都能起到调节作用。市场调节和国家的宏观调控相比较,它是一种事后调节,因而带有一定程度的自发性,这是市场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性 。
2.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宏观经济调控的实质是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所进行的资源配置,是在市场机制起基础性作用过程中,在宏观经济力面实现的,性质上属于第二次调节。宏观调控必须源于市场,高于市场,又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服务。
(1)总供求
经济学史上,马克思第一次科学地揭示出社会总供求实现的条件,即总供给和总需求均衡的条件。 马克思批判地继承古典经济学,提出了科学的劳动价值沦,在此基础上通过对中介环节的分析,揭示出价值规律是实现总供给和总需求均衡的内在规律。而只有商品按其价值出售总供求才能平衡。
市场经济的自发调节可以使商品最终按其价值来交换,最终是整个市场达到总供求平衡。但是这个调节要经历短期的不平衡到长期的平衡过程,而这个过程有一个很长的时间差,以及生产者和消费者付出的巨大的代价,从而在这段时间内出现不仅在供给的总劳动时间不一定能够满足总的社会需求的劳动时间,也会出现与社会按比例分配总劳动时间相适应并刚好满足一定量社会需求的供给不能等于市场的按比例的供给,也就是说社会总劳动的供给比例失调。
也正是因为市场调节的这些不足,会使市场经济上出现生产过剩等问题,从而导致买卖脱节、价格背离、信贷失衡等危机的出现。这时候就需要有宏观调控来对市场上的资源进行有效的配置,从而调节供给和需求,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2)在市场经济中,“商品按照它们的价值来交换或出售是理所当然的,是商品平衡的自然规律”。同样会出现的危机是生产者生产的产品是否是社会承认的具有同等价值的产品。市场机制同样会自发的调节市场淘汰那些不符合社会承认的社会同等价值的产品,但是这同样需要时间而且消费者和产品的所有生产者都将会付出很大的代价。这就会导致市场道德危机。
(3)在供给和需求上有两种关系:第一,单纯的商品货币关系、买卖关系;第二,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关系。在第二种关系中,供给代表生产者总和,是一股市场力量;需求代表消费者总和,是另一股市场力量。竞争就是这两股力量发生作用的过程。竞争在市场经济中是必然的,利润平均化是通过资本竞争实现的。而且良性的竞争可以提高市场的经济效率,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但是,这都是在良性竞争的前提下实现的,如果出现恶性竞争,而市场调节在这方面的不足将会导致市场经济就会陷入恶性竞争循环,恶性垄断,价格背离等危机。这时候国家的宏观调控就显得十分重要,通过对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政策法规的制定来改善市场经济的缺陷。
3.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
根据劳动价值论的分析可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对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市场调节有其固有缺陷,表现为市场自发调节对于有效解决经济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问题,具有滞后性和盲目性,造成资源浪费,降低了市场效率。同时,生产过剩、价格背离、信贷失衡、垄断问题、社会公平问题等,市场调节都不能有效解决。从根本上讲,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在于克服市场经济自发性调节的缺陷。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体系中,市场机制是中心环节,它既反作用于宏观调控,又直接作用于企业,而企业则是“两只手”的微观基础。宏观调控的结果,是实现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的发展市场调节功能作用的结果,是把资源配置到效益较好的环节中去,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概言之,社会主义市场机制就是国家引导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机制,其作用的结果,就是国民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2004。
[2]孙大镛:《<资本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3]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2004。
[4]张衔:《<资本论>》与社会主义专题研究》讲义
[5]张衔:《<资本论>与社会主义经济专题研究纲要》[M],2007。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2004。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人民出版社,1979。
[8]罗季容,李文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理论》[M],中国计划出版社,1995。
[9]汤在新,吴超林:《宏观调控:理论基础与政策分析》[M],广东经济出版社,2001。
【关键词】劳动价值论;价值规律;宏观调控;市场经济
一、导论
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经济学的基础,也是整个经济学的真正基础。劳动价值论提供了关于“市场经济一般”的基础性解释。
宏观调控,是指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调节和控制。宏观调控分为直接调控和间接调控两种。前者是指国家运用行政手段直接协调和控制微观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后者是指国家运用经济手段,通过市场机制,影响和引导企业的经济行为。宏观调控的必要性是由于:市场不是万能的,市场有其固有的缺陷和弱点,宏观调控可以克服市场的缺陷。因此,不仅要有市场调节,还要有宏观调控,只有二者结合,才能保证市场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
本文详细分析市场调节的固有局限,以期更明确地阐释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二、劳动价值论与宏观调控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一个重要成果是价值规律。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乃至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是价值规律作用的结果和实现形式。这不仅适用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也适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市场的自发调节
“市场价格决定于市场价值、供给、需求,需求由收入分配制度和偏好选择决定。市场价格通过反映供求来调节生产结构,选择市场价值的决定条件,从而调节资源配置。”
市场机制是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各种市场要素相互作用的内在联系和关系,是各因素互相制约的功能和联结机体,是客观存在。市场机制内在功能的外化,表现为市场调节。尽管市场机制对于总量平衡与结构平衡,对于宏观生产结构与微观生产结构都能起到调节作用。市场调节和国家的宏观调控相比较,它是一种事后调节,因而带有一定程度的自发性,这是市场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性 。
2.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宏观经济调控的实质是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所进行的资源配置,是在市场机制起基础性作用过程中,在宏观经济力面实现的,性质上属于第二次调节。宏观调控必须源于市场,高于市场,又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服务。
(1)总供求
经济学史上,马克思第一次科学地揭示出社会总供求实现的条件,即总供给和总需求均衡的条件。 马克思批判地继承古典经济学,提出了科学的劳动价值沦,在此基础上通过对中介环节的分析,揭示出价值规律是实现总供给和总需求均衡的内在规律。而只有商品按其价值出售总供求才能平衡。
市场经济的自发调节可以使商品最终按其价值来交换,最终是整个市场达到总供求平衡。但是这个调节要经历短期的不平衡到长期的平衡过程,而这个过程有一个很长的时间差,以及生产者和消费者付出的巨大的代价,从而在这段时间内出现不仅在供给的总劳动时间不一定能够满足总的社会需求的劳动时间,也会出现与社会按比例分配总劳动时间相适应并刚好满足一定量社会需求的供给不能等于市场的按比例的供给,也就是说社会总劳动的供给比例失调。
也正是因为市场调节的这些不足,会使市场经济上出现生产过剩等问题,从而导致买卖脱节、价格背离、信贷失衡等危机的出现。这时候就需要有宏观调控来对市场上的资源进行有效的配置,从而调节供给和需求,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2)在市场经济中,“商品按照它们的价值来交换或出售是理所当然的,是商品平衡的自然规律”。同样会出现的危机是生产者生产的产品是否是社会承认的具有同等价值的产品。市场机制同样会自发的调节市场淘汰那些不符合社会承认的社会同等价值的产品,但是这同样需要时间而且消费者和产品的所有生产者都将会付出很大的代价。这就会导致市场道德危机。
(3)在供给和需求上有两种关系:第一,单纯的商品货币关系、买卖关系;第二,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关系。在第二种关系中,供给代表生产者总和,是一股市场力量;需求代表消费者总和,是另一股市场力量。竞争就是这两股力量发生作用的过程。竞争在市场经济中是必然的,利润平均化是通过资本竞争实现的。而且良性的竞争可以提高市场的经济效率,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但是,这都是在良性竞争的前提下实现的,如果出现恶性竞争,而市场调节在这方面的不足将会导致市场经济就会陷入恶性竞争循环,恶性垄断,价格背离等危机。这时候国家的宏观调控就显得十分重要,通过对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政策法规的制定来改善市场经济的缺陷。
3.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
根据劳动价值论的分析可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对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市场调节有其固有缺陷,表现为市场自发调节对于有效解决经济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问题,具有滞后性和盲目性,造成资源浪费,降低了市场效率。同时,生产过剩、价格背离、信贷失衡、垄断问题、社会公平问题等,市场调节都不能有效解决。从根本上讲,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在于克服市场经济自发性调节的缺陷。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体系中,市场机制是中心环节,它既反作用于宏观调控,又直接作用于企业,而企业则是“两只手”的微观基础。宏观调控的结果,是实现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的发展市场调节功能作用的结果,是把资源配置到效益较好的环节中去,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概言之,社会主义市场机制就是国家引导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机制,其作用的结果,就是国民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2004。
[2]孙大镛:《<资本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3]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2004。
[4]张衔:《<资本论>》与社会主义专题研究》讲义
[5]张衔:《<资本论>与社会主义经济专题研究纲要》[M],2007。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2004。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人民出版社,1979。
[8]罗季容,李文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理论》[M],中国计划出版社,1995。
[9]汤在新,吴超林:《宏观调控:理论基础与政策分析》[M],广东经济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