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NS中基于差序格局的知识共享研究

来源 :知识管理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xx168jxx1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分析社交网络中的知识共享现象及其特征,将人本身也视作一种隐形知识,提出基于差序格局的知识共享模式,并分析该模式对促进知识共享的意义以及利用方式。
  【关键词】
  差序格局 社交网络 知识共享 人本信息资源
  引言
  随着Web2.0时代的到来和SNS(social network site )的深入发展,人们已经习惯在自己的虚拟社区中获取知识、搜寻知识、分享知识,并且希望将这种虚拟空间和现实社会有机结合起来。SNS网络社会服务便是这样一种将人际关系引入虚拟社区的网络服务。面对这个在线的社会网络,如何全面且有针对性地为用户提供知识,如何智能地挖掘用户潜在的知识需求,是传统知识管理和知识共享面临的新挑战。
  SNS社交网络中人际关系的差序格局
  2.1 SNS、差序格局概述
  SNS社会性网络服务,是根据“六度分离”理论建立的旨在帮助人们建立社会性网络的互联网应用服务,俗称社交网站[1]。近年来,社交网站发展迅速,在国内外掀起一阵阵网络热潮,国外主要有Facebook、MySpace、Twitter,国内主要有人人网、开心网、腾讯朋友网。
  “差序格局”是社会学和人类学中一个描述社会结构格局的概念。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用以描述中国乡土社会里个体的社会关系结构、行为取向,是对个体周围社会关系网络的描述。在差序格局下,个体以自我为中心分层次结成社会关系网络,和周围其他个体在关系上有亲疏远近之别。社会关系的网络层次结构类似于石子投进湖水里形成的波纹,波纹以石子(个人)的投入点为中心,层层展开,越推越远,越推越薄,波纹的远近表示社会关系的亲疏。社会关系便是这样一个一个人逐渐推出去的私人关系的重叠累加[2]。个体的社会关系差序格局中,家人圈子、熟人圈子、生人圈子,各层关系逐层展开延伸,各个相对独立的差序格局分布又相互重叠错杂。差序格局的中心是自己,差序是指关系的亲疏远近,个体的行动在差序圈层中展开,呈现出自我主义的风貌。
  2.2 SNS中人际关系的差序格局
  在SNS社交网络中,网络社会结构的格局主要体现为用户之间的人际关系。根据差序格局对社会结构的分层划分思想,SNS中的人际关系依其亲疏远近可分为:直接好友、潜在好友、生人三个圈子。其中,直接好友又根据其与现实人际关系的对应,分为现实好友和虚拟好友两部分。
  现实好友,是生活中好友在SNS的体现,彼此认识、熟悉并通过情感关系和需求法则维系。虚拟好友,是SNS对现实人际网络的扩展,在网络平台上结识的现实中不认识或者不熟悉的朋友,通过兴趣爱好关系和公平性原则维系。直接好友可进行全部动态信息的直接推送,属于强联系。潜在好友分为两部分:①好友的好友,是“六度分离”理论中的一度可扩展潜在人际关系,通过工具性关系和人情法则维系,需要通过直接好友的转发传播来交互部分动态信息。②同一群组/社区下,具有基于该平台的特殊成员身份的非好友关系,相互间的交互需以该共同平台为媒介。用户与潜在好友间的联系属于弱联系。生人为社交网络上的陌生人关系或多度可扩展关系,偶发性话题探讨属临时联系。如图1所示:
  人际关系的差序主要指以用户个体为中心,各类关系和自己在亲疏远近上的差别。具体而言有“结构”和“行动”两层含义。①结构(即好友结构):直接好友圈是排列在用户好友表上的直接性好友,潜在好友是用户好友的好友或者同一群组/社区成员,与用户之间没有好友关系;②行动(即用户间的信息传播和共享行为):直接好友的更新动态会直接推送到用户的好友动态中,用户可以直接关注到好友的动态并进行交互,潜在好友的动态是不能被用户直接在好友动态中查看到的,必须通过二者共同好友的信息传播(转载、分享等),转换为直接好友的动态或者基于共同的群组/社区讨论(较少)才能推向用户。用户自身的动态也分层向外推送,用户的所有更新以好友动态的形式直接推向直接好友。而用户推出去的更新信息,需经过直接好友的选择过滤,由直接好友转发传播后再推送给潜在好友。以此类推,用户的动态信息便以己为中心,经各层好友传播,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愈推愈远,愈推愈弱。
  在社交网站的个人关系中,用户的人际关系78.9%为现在或过去的校友、现实好友,是现实人际关系在SNS中的映射、延伸。54.6%属于在网上认识的朋友、虚拟好友,是网络社交对现实人际关系的补充与扩展[3]。此外,SNS还基于行业、上网位置、好友关系等提供同行从业者、同城好友、二度好友、群组成员等潜在好友关系。用户在SNS网络中以自我为中心,依据自身的情感需要、知识兴趣需求与周围的好友进行交互沟通。用户交互的程度往往与好友间的关系亲疏相关,交互和关注点多停留在直接好友圈内,是情感需要、知识需求的满足主体。与潜在好友的交互多为基于临时性的话题探讨或借助直接好友转帖引发的评论交流。
  SNS中知识的差序传播与共享系统
  3.1 SNS中知识的差序传播与共享要素
  根据拉斯韦尔模式,信息传播过程由传者、受众、信息、媒介四大要素加传播效果构成[4]。SNS的知识传播与共享系统构成要素为:传者、受众、知识、SNS社交网站。
  传者,社交网络平台中的信息知识传播者,他们以发布、转载、分享日志等方式将知识信息推送给好友或者粉丝,具体而言又分为直接传者(原始信息发布者)和间接传者(仅传播者)。受众,SNS中的知识接受者,他们以好友动态等方式接收到收听者推送来的相关知识信息链接,并根据自身需要自主决定是否跟踪、关注相关链接以获取知识。根据受众在传者好友结构中的差序分布,受众分为直接受众(即直接好友)和间接受众(差序结构中的潜在好友和生人)。直接受众接受传者的全部更新信息,间接受众接受传播者过滤后的部分传者更新信息。
  SNS继承了Web 2.0的特征,强调用户创造内容。用户不仅是信息接受者同时也是信息的制造者、发布者和传播者。在SNS中,传者和受众不再是拉斯韦尔的线性模式,而是类似于奥斯古德和施拉姆的循环模式[5]。传者与受众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相互转换,整个传播过程中,所有节点既有传者角色也有受众角色。传者对于信息的选择过滤大大提升了信息的质量。尤其是在相关领域内处于“结构洞理论”中结构洞位置的用户,他们有着相关领域丰富的人际资源,能够吸引并汇聚大量相关知识,再经过他们的选择过滤,知识的数量和质量都能得到极大的提升。   SNS社交网络中的知识不仅指传统的信息知识,更是社交网络中的人际关系,尤其是潜在好友关系。在基于人际关系的SNS系统中,关系数据才是SNS 的核心所在。根据Living Library理论,以人为书,可把人看作是与其他信息知识一样的信息资源[6]。网络空间中信息知识的分布往往呈现出以某些人群(相关知识专家,尤其是处于结构洞位置的专家)为中心集聚的特点,这些特定人群掌握着相关领域最新、最全面、最权威的知识,相关知识的扩散往往以他们为起始点、汇聚点。如何利用这些用户直接传者角色带来的知识来源、间接传者所蕴含的知识过滤效应以及结构洞身份引发的知识汇聚效应,对于促进网络高质量知识的广泛利用具有深远意义。故SNS社交网络中用户对知识的粘度可以看作是对某些特定人群及其交互的依赖性,而不单单是对某篇博客、某条新闻的依赖。
  3.2 SNS中知识传播与共享行为的差序分布
  知识传播与共享行为在SNS社交网站上主要分为传者的知识传播行为、受众的知识共享效应以及二者间的互动反馈。根据传者与受众间好友关系的差序分布,分为直接交互、间接交互和临时交互,分别对应图1好友联系中的强联系、弱联系和临时联系。直接交互是用户和直接好友间的动态信息推送和接收,具体而言,主要有发表日志、关注好友动态、访问好友个人主页、与好友聊天、张贴照片、发布视频等。临时交互是用户和陌生人之间的临时性信息传播和交流探讨。
  间接交互有两种:①指用户的直接好友接收到信息后,将信息转发分享给他自己的好友,是用户和好友的好友间动态信息的部分传播和交互,期间需要经过二者共同好友的转发传播行为。②与不具好友关系但属于同一群组/社区的用户间的交互。具体而言,间接交互的形式有发布微博、转发分享资源、参与社区/群组实时讨论,访问社区跟帖评论等。微博是异步特性下的收听关系,属信息单向流通,故归为间接交互。收听关系下粉丝与收听者间具有异步特性,此类关系是单向的,用户选择对某人进行“跟随”,成为其粉丝,可以得到被“跟随”用户的更新,但反过来被“跟随”者则不必去“跟随”其粉丝,即不接受粉丝的更新。动态更新仅由跟随者单向推送给粉丝,但粉丝可以通过动态评论等方式参与交互讨论。
  对CNNIC文献[7]中用户行为差异进行分析,可得SNS中用户各项差序知识传播与共享行为的亲疏密切关系,如表1、表2所示:
  由此可见,SNS社交网络中用户的直接交互行为(即与直接好友圈的交互行为)的发生频率为2.57次/天,间接交互行为(即与潜在好友圈的交互行为)的发生频率为1.49次/天。根据频率计算可得各项知识传播与共享行为与用户的亲疏密切程度(差序),见图2。直接交互行为的密切度分布在0.36-0.43之间,全部位于0.5圈层内;间接交互行为的密切程度分布在0.45-1.02之间,基本位于0.5-1圈层内,用户的知识传播与共享行为呈现出差序分布格局。
  3.3 SNS中知识差序传播与共享系统的影响
  从信息获取、人际沟通到娱乐消遣,SNS正在成为网民活动的重要中心。截至2010年12月,社交网站的用户规模达2.35亿人,使用率达51.4%,每周至少使用1次的用户占63.9%,34.7%的用户每天至少访问一次社交网络,网民上网时间达20.5小时/周。在用户的社交网络使用目标中,浏览信息高达41.6%,仅次于与朋友保持联系,位列第二[3]。用户在选择社交网站时考虑的知识效应比重也越来越大。用户在选择社交网站时,考虑“可获得的有用资讯多”、“感兴趣的话题多”的用户分别占到32.4%和21.4%,“和自己的专业/工作/兴趣相关性大”对用户选择的影响位居第二,仅次于游戏,占到18.1%[7]。由此可见,SNS社交网站已成为用户获取知识信息的重要网络社区,网民对从社交网络中获取知识越来越重视,知识的差序传播与共享系统对用户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在整个社交网络中,大专以上学历的用户占59.1%,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用户占到37.8%,学生群体是社交网站的最大用户群体,比例达到50.3%[7]。高学历分布为社交网络知识传播与共享提供了良好的知识来源与选择保障。学生主体对于知识传播与共享的高需求性与效益性使得研究如何扩大SNS中知识共享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如何利用SNS中知识传播与共享的差序格局来增强个体的网络知识来源和知识共享效果,对用户个体和整个网络社会都意义深远。
  SNS中基于差序格局的知识传播与共享模式
  在SNS虚拟社区中,一个用户(传者)的知识(发布、转载、分享的博客、日志、新闻等)会被其直接好友(受众)看到,其好友会以一定的概率分享、传播该知识(由受众转化为传者)。知识借助好友和粉丝间的收听、关注关系以好友动态更新等方式得以传播扩散。知识在社交网络中的传播模型可以抽象为知识在社交网络中节点(网络用户)间的流动过程。社交网络中的节点分为传者和受众,知识传播分为一次传播和二次传播。如图3所示:
  一次传播。以传者为中心,将知识以动态更新的方式直接推送给其直接好友。在该传播过程中根据动态更新的可逆性又分为关注关系和收听关系。
  收听关系即粉丝与收听者间所谓的异步特性。此类关系是单向的,用户选择对某人进行“跟随”,成为其粉丝,可以得到被“跟随”用户的更新,但反过来被“跟随”者则不必去“跟随”其粉丝,即不接受粉丝的更新。动态更新仅由跟随者单向推送给粉丝,但粉丝可以通过动态评论等方式参与交互讨论。关注关系即为好友间的相互收听关系。
  二次传播。受众(一次传播中的直接好友)在接受到知识后,以转发、分享等方式形成动态更新,将知识推向给他的直接好友(即一次传播中的潜在好友),由受众转化为传者。
  SNS 由若干个点(用户)组成,人们应用技术的同时会自然地愿意分享,愿意交换,愿意通过值得信任的节点相互连接。这些点就是各种信息知识的来源,参与者通过SNS 来接受知识、传播知识。在整个过程中用户不仅是知识接受者(受众),也是传播知识甚至自主发布知识、创建知识的传者,从而形成了SNS中的一条个人—>群体—>个人—>群体—>个人的社会性的知识传播通路。   根据麦克卢汉的部落化—非部落化—重新部落化公式,SNS网络社区中的用户不再局限于地理居住地,而是以兴趣爱好、学校职业等重新聚集成不同的部落[8]。每个部落都是SNS中一个局部的知识传播与共享系统,呈现出上述运作过程。整个SNS网络中的知识,因各个部落的错综分布而呈现出整体无序状态。这就是网络空间中所谓的信息流动的整体无序性与局部有序性在SNS社交网络中的体现。
  SNS中差序知识传播与共享的特点
  SNS社交网络中的知识传播与共享,既继承了一般网络空间知识传播与共享的共性,又因其人际关系基础而具有自己的特性。根据“知识共享心理障碍金字塔”,阻碍人们参与知识共享的因素主要有不知道——不能够——不愿意等三个层面[9]。 SNS基于社会人际关系的网络共享平台,人际关系的引入和扩展能有效地缓解“不知道”因素,其本身的网络开放性又打破了“不能够”因素的限制。调查显示,阻碍网络获取网络科普知识的因素,65.6%的人表示为网上科普知识内容太少、找不到,有44.0%的人不信任网上的科普知识的来源[10]。SNS的实名制和关系易扩展特点能很好地缓解知识普及问题。具体而言,SNS中知识传播与共享的特点如下:
  传者的真实性。 SNS区别于其他虚拟社区的核心特征就在于其使用者身份的真实性。这种真实性主要通过实名认证和用户间的相互认证来实现[11]。在知识传播与共享过程中,传者的真实性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知识的来源和可靠性,消除了一定的非确定性。根据C. Berger 和Calabrese 1975 年提出的“非确定性降低”学说,非确定性的降低极大地减少了整个交流过程的阻力并提高了知识的可获得性[4]。这对于提高知识传播和知识共享的效率具有深远意义。
  传者的理性、约束性。 SNS中用户的真实性使得物理世界中的角色规范继续有效地约束着主体,这有效地杜绝了匿名制带来的知识伪造、夸大等不真实的现象。根据心理学上戈夫曼的“印象管理”学说和“约哈瑞窗口”理论,人际交往过程中人们总是倾向于为努力维持一个美好的印象而向他人传播自己美好一面的信息[11]。为了维护自己的美好印象,传者往往倾向于发布或者转发、分享更能显示自身高知识水平的、最新的、真实的、含金量较高的信息。当然也有杜撰、伪造的可能,但实名制的约束和揭露后的危害有效地杜绝了这一点。这使得SNS平台上传播分享的知识相比其他网络社区在质量上具有更好的保障,传播共享效果也更好。
  关系的差序可调性和易调性。SNS平台上用户人际关系的差序主要取决于用户好友结构的差序。用户间的人际关系分直接好友、潜在好友、生人三层,基于关系层次又发生不同亲疏程度的知识传播与共享行为。网络虚拟社会结构中的差序格局不同于传统现实生活中的差序分布。虽然六度分离从理论上证实了人际关系结构的差序可调性,通过朋友的朋友转介,几乎任何两个地球人都能发生联系,但由于现实生活中,成本、时间、地域分布、社会地位等的限制,现实人际关系的转化具有一定的难度。SNS中基于人际网络平台构建的虚拟好友关系,只需轻轻一点,一个好友添加请求即可改变用户间的关系类别,从而改变二者间的知识传播与共享行为。
  知识的针对性、深入性。SNS社交网络的好友中多为现实好友和基于相同兴趣爱好的虚拟朋友。相似的信息需求使得分享的消息更具有针对性,极大地减少了传播中的冗余信息,增强了个体间传播的效率。在SNS知识传播与共享的差序格局中,用户的知识信息来源为直接好友、现实好友和虚拟好友,他们的关注点、更新动态构成了用户的网络知识源泉。受到用户自身社会地位、职位等的限制,现实好友部分基本固定,但虚拟好友部分却潜力无限。根据六度分离理论,通过SNS好友扩展,用户可以找到专业领域的核心专家,添加为虚拟好友,深入跟踪专家的关注点,把握最新知识动态。在用户互动关系基础上流通的信息知识是经过好友的信息筛选的,因此信息的质量较高,深入性更强。
  SNS中基于差序格局的知识传播与共享的结果
  随着以人为本的思想在知识传播共享界的深入,人们逐渐意识到,人不仅仅是知识信息的接受者、传播者、使用者,人本身也是一种信息知识资源,是弥足珍贵的隐性知识资源。读人就是再读一本行走的不断更新的书,以人为书,把人当作是一种信息资源来提供服务,创造机会让形形色色的人们进行交流与相互学习,不仅是Living Library的宗旨,更是整个知识传播与共享的目标。SNS社交网络,将现实人际关系引入知识传播与共享系统,对于深入挖掘人本信息资源所蕴含的隐形知识和显性知识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六度分离理论,通过少数几人的转接,用户可以和任何一个陌生人发生联系。但现实生活中,成本因素和地理位置等限制了人们实际社会关系的规模。而SNS将人际社会关系引入网络平台,借助网络的及时性、便捷性使得关系的扩展非常容易,能够极大地发挥六度分离理论的效用。通过访问好友的好友,将潜在好友转化为直接好友,再不断扩大二度人脉,一层一层推演开来,可以实现个人社交圈子的急速扩大,迅速有效地找到相关领域专家,深入跟踪分析其所蕴含的各类知识。SNS基于六度分离理论扩展虚拟好友空间,提供了跟踪关注专业核心专家的途径与方法,及时有效的互动则有助于促进新知识的把握和专业素养的积淀。
  结束语
  SNS迅速发展,其对现实社会关系和虚拟网络空间的结合,弥补了传统网络空间的匿名性和随意性,正成为越来越多用户的网络社交首选,在用户信息知识来源空间中所占比重也不断扩大。如何充分利用SNS空间中的人际关系,将人际关系引入知识传播与共享,将人当作一种人本信息资源来提供服务,以相关领域专家为媒介深入挖掘新知识、高水准知识的共享利用,对于深化整个社会的知识共享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琳.高校数字图书馆引进SNS的研究分析[J].图书馆界,2011(1):7-8.
  [2] 宋杰,梁伯瀚.从费孝通的差序格局到社交网络的ICU[J].互联网天地,2011(3):56-57.
  [3] CNNIC.2010年中国网民社交网站应用研究报告[R].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1.
  [4] 王慧. SNS网站核心竞争机制探析[J]. 东南传媒,2010(6):75-77.
  [5] 刘昊.基于 SNS的网络舆论引导策略分析[J]. 新闻知识,2009(10):38-40.
  [6] 钱国富,周群.基于 SNS的Living Library虚拟社区构建研究[J]. 大学图书馆学报,2011(2):91-95.
  [7] CNNIC.2009年中国网民社交网站应用研究报告[R].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9.
  [8] 能向群.SNS:网络人际传播的现实化回归[J]. 河北大学学报,2006(2):130-131.
  [9] 吴庆海.知识共享需要激励机制[J].中国计算机用户,2005(6):25-26.
  [10]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科普市场现状及网民科普使用行为研究报告[R/OL].[2012-03-11].http://www. cnnic.net.cn/gywm/xwzx/rdxw/2011nrd/201207/W020110922688068938825.pdf
  [11] 邵晓.SNS人际交往模式的批判性分析[J]. 巢湖学院学报,2011(2):65-68.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意义]在产业链视角下,以虚拟现实技术为例,构建VR专利产业链语料库,挖掘中国VR专利的技术主题、研发热点和未来发展趋势。[方法/过程]首先,利用Python爬取VR领域的专利文本,通过数据清洗得到有效语料库;然后,结合IPC分类号和K-means聚类算法,构建并验证VR专利产业链;最后,基于TF-IDF算法和LDA主题模型,识别出产业链视角下中国VR专利的核心技术主题及其综合强度、技
期刊
摘要:[目的/意义]随着知识管理相关理论的发展,各相关工业部门特别是完成了信息化的工业部门也面临着越来越紧迫的知识化转型。在知识化转型过程中除知识管理的相关理论外,也需要提炼出知识管理相关工具体系。[方法/过程]主要研究知识管理相关工具在电力行业市场营销领域中的应用,从电力业务人员日常接触的数据中萃取影响缴费用户的特征因素,并形成与用户缴费欠费习惯相关的关键知识,为业务人员未来工作进行指导。首先,
期刊
摘要:[目的/意义]网络舆情受众的失范行为是舆情出现剧烈变化的重要因素。本文重点研究失范行为靶向引导技术框架的构建,为失范行为实施引导提供技术手段。[方法/过程]在网络舆情受众失范行为靶向引导分析的基础上,建立框架模型,并对框架模型的各个模块进行具体描述;梳理各模块功能实现所需要的核心技术和进一步研究的思路,并以微博舆情为例对框架进行了验证。[结果/结论]靶向引导是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的方法,网络舆情
期刊
【摘要】  对1988-2012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科学部对知识产权管理领域的立项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从立项数目、资助金额、资助类型、主题词、学科类别、项目负责人、申请高校和研究类型进行统计,从中发掘和探讨知识产权管理学科受资助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关键词】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知识产权管理 管理科学  引言  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SFC)自1986年设立以来,为中国基础研究提供了最重要的
期刊
【摘要】  在构建图书馆可持续发展力的定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针对定性指标难以准确量化和专家赋权主观性较大的问题,引入信息熵模糊综合评判法,建立高校图书馆可持续发展力的评价模型。最后,通过实例进一步说明该方法的可行性。  【关键词】  图书馆 可持续发展力 信息熵 模糊综合评判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图书馆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研究备受关注,通过评价可
期刊
>>【摘要】  关联数据的出现使得语义网发展取得了实质上的突破,被W3C推荐为语义网的“最佳实践”,得到各个领域的关注。关联数据为农业知识管理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农业知识管理领域也是关联数据的最佳应用平台。在FAO良好的本体、信息管理系统和标准工作的基础上,基于关联数据的农业知识管理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介绍基于关联数据的农业知识管理研究与应用,并对此进行总结、分析与展望。  >>【关键词】  关
期刊
[摘要] 比对事实与统计数据,发现纸质期刊向电子期刊转变过程中,出版机构日益集中而图书馆书刊选购任务更为重要。随着电子期刊发展而出现的开放获取期刊,早先被认为能够解决传统商业期刊的价格昂贵问题,然而图书馆经费紧张的局面始终未变。  [关键词]开放存取 电子期刊 出版集中 捆绑交易 价格危机  1 前 言  从上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美国大学图书馆的学术期刊馆藏量难以跟上世界学术期刊总量的
期刊
[摘要] 简述联合国文件涉及的议题、特点、出版量和传播途径,然后结合国图参考咨询馆员在一线工作中所获得的典型咨询案例,重点介绍研究中利用文件的方法与技巧,最后对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如何加强联合国文件及相关知识和信息的收集与传播提出建议。  [关键词] 联合国文件 研究工具 检索途径 开发利用  1 引 言  联合国是处理全球重大问题的政府间国际组织,为审议各种议题,联合国每天大会小会不断,年会
期刊
【摘要】  在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中检索并下载《图书情报工作》1998-2010年共13年的题录及引文数据,分别绘制其作者、机构、期刊、关键词和引文的知识图谱,通过对图谱进行深入的分析与解读,全景化揭示该刊的知识结构和知识特征。  【关键词】  科学知识图谱 《图书情报工作》 文献计量学  引言  创刊于20世纪50年代的《图书情报工作》,是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
期刊
【摘要】  在分析知识工作者生产率评价和生产率测量维度重要性的基础上,通过文献回顾总结出知识工作者生产率测量的13个维度,作为问卷调查的题项,有针对性地对215名知识工作者进行调查。并对所得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因子分析、信度与效度分析,最终确定知识工作者生产率测量的5个维度,分别是:工作数量、工作质量、工作有效性、客户满意度和工作成功度,详细分析这5个维度,为知识工作者的生产率评价指出方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