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三农”报纸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chengge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三农”问题一直以来是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的问题,近年来党和政府加大了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政策倾斜与帮扶支持,但是,作为党和政府喉舌的“三农”报纸的发展却遭遇到了较大的困难,表现出一种与政策、环境明显不符的背离性特征。本文以我国西部的贫困县——贵州省麻江县为调查对象,通过实地调查研究来管窥西部地区“三农”报纸的生存现状与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与建议,以期为相关决策部门提供某种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西部 “三农”报纸 麻江 实证研究
  
  据《全国农村报刊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课题的统计,目前我国“三农”报纸(包括综合和专业类)一共只有61种,仅占全国报纸的3.17%。而农村报、农民报更是少得可怜,仅有17种,约占全国报纸总数的1%。很明显,与农民占全国人口70%~80%这一比例相比,显得极不对称。
  针对“三农”类报纸的现状,我国政府在“十一五”开始阶段就已确立了优先发展农业报刊的方针:2006年8月4日召开的“第三届中国报业竞争力年会”上,新闻出版总署通报了《全国报纸出版业“十一五”发展纲要》的主要思路,《纲要》提出了“十一五”期间要优先发展“三农”类报纸,要使“三农”类报纸在全国报纸总量中的比重有明显增加。
  为了更好地了解“三农”报纸在西部地区的发展现状,笔者率学生在贵州省麻江县进行了实地调查研究。
  调查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的主要方式是问卷调查,兼有少量的随机访谈。调查主要涉及麻江县的县城(杏山镇)、两个乡镇(谷硐镇和龙山乡)和两个村寨。问卷设计了包括信息的主要来源、接触到的报纸种类和对“三农”报纸的了解、评价与建议等25个方面的问题。接受调查者主要为18岁以上的成年人,具体年龄分布为:18岁到30岁的占40.07%(101人),30岁到50岁的占43.84%(113人),50岁以上的占16.03%(38人)。从性别方面看,男性为138人,占54.8%;女性为114人,占45.2%。从文化程度上看,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占15.87%(40人),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25.40%(64人),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33.73%(85人),小学以上文化程度的占25%(63人)。从家庭收入方面看,家庭年收入在5万元以上的占25.19%(66人),在1万元~5万元之间的占49.21%(124人),在1万元以下的占24.6%(62人)。
  本次调查共发放30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252份,回收率为84%。调查问卷在县城发放100份,两个乡镇共发放100份,两个村寨共发放100份。受调查者的职业主要分为三大类:有稳定工作者(机关干部、教师等)、返乡创业者或城镇务工人员、在家务农者。
  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受调查者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与方式。本次调查发现当地人的信息获取途径主要为电视、报纸、互联网、广播和手机。其中,主要从电视上获取信息的占47.61%(120人),主要从报纸上获取信息的占20.63%(52人),主要从互联网上获取信息的占16.67%(42人),主要从广播上获取信息的占8.73%(22人),主要通过手机获取信息的占6.34%(16人)。调查发现,从网络上获取信息的大部分是有稳定工作和在外上学或打工的人,主要为年龄在20岁到35岁的年轻人;從报纸上获取信息的主要是有稳定工作的人和经常在城镇做生意或打工的农民,喜欢看报的以中年人为主;从广播上获取信息的主要以老年人为主;从手机上获取信息的主要是青年人;主要从电视上获取信息的人,并不局限于老年人、中年人或青年人中的某一个群体,而是分散在这些群体之中。此外,几乎所有受调查者都或多或少会通过电视获取信息。
  报纸在西部农村的受众状况。从调查结果来看,报纸在西部农村地区的发行量明显偏低,其受众数甚至低于网络,这主要与受众情况和报纸的内容、形式、价格等因素有关。
  首先,受众的文化程度、年龄、职业等与其报纸接触行为密切相关。调查表明,受众的文化程度、年龄、职业等因素直接影响到其买报与读报的行为与意向:在这些受调查者中,喜欢读报买报者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74.64%(53人),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25.36%(18人);欲买报但未买者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30.61%(30人),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69.39%(68人);无买报意向者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25.3%(21人),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74.7%(62人)。
  从年龄结构来看,中青年人的看报与买报几率高于老年人:经常看报买报的青年人占39.43%(28人),中年人占49.3%(35人),老年人占11.27%(8人)。
  从职业上看,喜欢读报买报者中有稳定工作的占59.15%(42人),城镇务工者(返乡创业者)占30.99%(22人),在家务农者只占9.86%(7人)。说明从事非农工作的人员读报、买报的意愿明显强于从事农业劳动的群体。
  由此可见,目前在西部农村地区报纸的受众主要以有稳定工作者和城镇务工者(返乡创业者)为主,他们的文化程度大多在高中以上,以青年人和中年人居多。
  其次,受调查者对报纸的基本评价。对于在农村地区发行报纸是否有必要这个问题的回答,22.62%(57人)的受调查者认为没有必要,原因是不识字、看不懂、浪费钱;还有的人认为没时间看,不如看电视。肯定报纸有必要在农村发行的占50%(126人),理由有:看报纸可以学习知识技术、增长见闻、掌握信息、促进致富;可以打发时间、丰富生活、提高自己的品位。另外有27.38%(69人)的人认为发不发行无所谓,对自己没有任何影响。
  调查中问到农民希望从报纸上获得什么样的信息,其中希望获得农业科技信息的占35.71%(90人),农民工维权法律方面的占26.98%(68人),国内外大事的占21.83%(55人),其他的占18.48%(39人)。
  再次,阅读方式和阅读时间。调查发现西部农村地区人们看报的主要时间段在晚上。从人们看一份报纸的时间来看,28.17%(71人)的受调查者看报纸的时候只看重点文章,34.92%(88人)的人只是随便翻翻,23.01%(58人)的人只看少数的专栏,仅有13.89%(35人)的人会全部看完。但是,如果受众在晚上7点到10点看报纸的话,由于和电视冲突,有52.78%(133人)的人认为在这段时间看一份报纸可花的时间在5分钟之内,32.14%(81人)的人认为在10分钟到15分钟之内,只有15.08%(38人)的人认为会在30分钟左右。由此可见,大部分人不想在晚上花太多时间看报纸。
  受调查者对“三农”报纸的了解程度。对受调查者进行的调查结果表明:读过报纸的人只占50.79%(128人),当问到是否读过“三农”报纸时,几乎100%的农民回答从没读过,只有政府机关的少部分人员知道并且读过。至于对“三农”报纸的基本评价,有67.86%(171人)的人没有回答,原因是他们几乎没见过“三农”报纸,当地经常看报刊的少数人只知道或看过一些农业方面的刊物,如《农村百事通》等杂志。
  在调查过程中,除了对特定的人进行问卷调查外,为了解本地报纸尤其是“三农”类报纸的销售情况,笔者还走访了在县城的报纸销售商。了解到当地报纸主要以都市报、晚报为主,也有少部分专业报纸,但主要是些行业类报纸如体育报纸等。大部分销售商表示,农民只有通过赶集才能买到报纸。但赶集地区报纸销售商并没有“三农”类报纸出售,农民们要获得“三农”报纸只有通过邮局订购。
  麻江县主要的“三农”报纸是《农民日报》,其受众只局限于部分机关干部和教师等,而且基本上都是单位订购的,大多数受访者都认为该报内容较空泛,缺乏一定的针对性、专业性和实用性。
  問题及成因分析
  经过实地调查,笔者发现目前“三农”类报纸在西部农村遭遇了极大的发展困难,主要表现及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没有享受到与党报同等的待遇,加上西部地区的经济落后,导致“三农”类报纸的发展举步维艰。由于历史与现实的原因,“三农”报纸并没有享受到与党报一样的待遇,加上农村经济尤其是西部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明显滞后,使得此类报纸的发展遭遇了较大的现实困难。
  第二,政策性宣传内容太多而实用性信息偏少,且缺乏一定的针对性,导致目标受众不明。此类报纸往往过于重视宏观的政策宣传与解读,脱离群众、脱离实际,无法满足群众对现实信息尤其是农业科技服务类信息的时效性、针对性和实用性等基本需求。
  第三,广告资源匮乏、经营困难。西部地区农民收入不高,购买力有限,广告主大多不看好西部农村市场。“三农”报纸经营困难,势必带来一系列问题,比如报价高企、人才缺乏、质量下降,甚至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等。
  第四,西部地区农村交通不便、投递困难等导致发行成本过高,加剧了其生存危机。比如,少数边远地区的受众虽然订了报纸,但由于邮局只投递到当地的行政村或学校,再由村干部或老师转到订户手中,几经转手使日报变成了周报,新闻变成了旧闻,农民不能得到及时的信息,严重挫伤了他们的订报积极性。
  第五,农村受众的文化程度不高并且常年在外劳作,严重影响到报纸的订购。
  第六,“三农”报纸正遭受到互联网和手机等新兴媒体的巨大冲击,进一步加剧了其生存危机。随着手机成为新的信息接收与传播载体,人们只要每月花上几元钱就能订一份手机报,许多信息都可以方便地获得,信息量大而且节省阅读时间和费用。所以,互联网和手机的普及势必会影响“三农”报纸在西部农村的生存与发展。
  对策与建议
  针对目前的形势,笔者认为“三农”报纸要想在西部农村站领市场,更好地为农民、农村和农业服务,必须朝以下几方面努力:
  第一,苦练内功,努力提高报纸质量,多刊载广大农民喜闻乐见的内容。采编人员应了解农民想知道的,报道农民所关心的,写通俗易懂并且具有指导性和实用性的报道与文章。少谈些理论与主义,多刊登些经过实践检验的成功技术和农产品市场信息,为“三农”发展架起信息的桥梁。
  第二,努力提高发行效率。目前报纸通过邮局投递只能到村,考虑到农村报刊市场的特殊情况,报社应该与地方政府协商,要求政府适当给予农村报刊发行、经营主体一定的税收政策优惠,并给予基层报刊发行员工适当的经济补贴,以刺激和引导农村报刊发行的健康发展。
  第三,加大对县级报纸的改革。以县级为单位创办“三农”报纸,不仅可以及时地把报纸送到农民手中,保证报纸的时效性,还因为其地方报纸的身份,报道与文章往往具有针对性和接近性,更能为人们提供实用的信息,更易受到农民朋友的欢迎。
  第四,政府应给予订报、读报群众相应的补贴或采取免费赠送(部分)报纸、设法降低报纸价格等策略,以扩大此类报纸的发行。这些措施的实施不仅会刺激农民对于此类报纸的需求,改变“三农”报纸的生存现状,而且对于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也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第五,政府应加大对“三农”报纸的政策扶持力度,把“三农”报纸和党报同等对待,对其实行税收优惠或减免政策,提供与党报同等的待遇。
  总之,随着科学发展观的进一步贯彻落实,随着西部大开发新的十年规划的实施,随着中国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以及构建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一系列伟大战略构想不断变成现实,我们有理由相信,我国的“三农”报纸必然会在这一股深化改革的大潮中迎来自己发展的春天,焕发出勃勃生机。
  
  参考文献:
  1.王涛:《“三农”报纸应在新形势下拓展自己的空间》,《新闻采编》,2006(4)。
  2.孙同兵:《“三农”报纸面临的问题》,《中国县域经济报》,2007年12月4日。
  3.吴锋:《关于我国农村报刊发行现状的调查报告》,《今传媒》,2007(11)。
  4.杨彬:《困境与突围:农村报纸的2006年》,《青年记者》,2007(3)。
  5.孟鑫:《“三农”报纸现状调查报告》,《中国县域经济报》,2007年11月26日。
  (作者为贵州民族学院传媒学院讲师)
  编校:张红玲
其他文献
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普及,网络舆论已成为社会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但由于互联网互动性和信息可自由发布等特点,网络舆论的成分和影响呈复杂化状态。如何减弱其中的消极因素,不少人提出用传统媒体引导的治理方法。对此,笔者虽不完全否定,但认为未触及问题的关键。  网络舆论可分为两部分,一是网站方发布的信息,二是网民以跟帖、评论、博客等形式发布的信息。前者是网站编辑自己采集、选取、编发出来的
期刊
摘要:信息化社会方兴未艾,各种新的传播形态不断出现,而网络杂志的发展前景令人关注和期待,随着网络杂志的发展。其现行的弊端日益彰显,盈利模式令人堪忧,而在崇尚个性化的现代社会里,提供个性化服务无疑成为其探索新的盈利模式的一个重要途径。  关键词:网络杂志 营利模式 个性化服务    美国当今最具影响力的社会思想家之一阿尔文·托夫勒在其经典著作《第三次浪潮》中将人类社会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农业
期刊
目前,中国有3000多个电視频道,频道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省级卫視在众多电視频道中作为地区电視媒体的龙头作用越来越凸显。2002年至今,省级卫視在35个城市的收視份额逐年增长,在2009年1~8月。省级卫視的累计时长份额达到24.59%,较2002年增长了71.5%。2007年,由央視卫星频道和31家省级卫視组成的国内卫視频道产业群加速了市场化运作和产业化进程,对受众、节目供应渠道的争夺日趋激烈
期刊
“那一瞬间”:《新年献词》的时间与生活辩证法  从1998年起,《南方周末》都会在年终特刊的第一版显著位置献上自己的新年献词,这既是对过去一年的总结,又是对新的一年的期许,其中许多语句脍炙人口,成为经典,这些语言充满感染力,时而慷慨激昂,时而悲天悯人,时而富于理性与建设性。1999年的《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文中大量出现阳光、温暖、希望等字眼,让人们看见了一个温情脉脉的《南方周末》,在新的
期刊
忽如一夜春风来,全国各大卫视都打着“以人为本的旗号”开始了各种各样的相亲节目。在江苏卫视《非诚勿扰》话题不断,节目收视率火爆上升之时,河南都市频道的情感密码《非诚勿扰》栏目也悄然进入了观众视野,并在网上引起了对节目内容的激烈争论。  本文试着仅从女性主义视角浅谈电视文本中的女性形象。栏目在单纯地满足电视观众猎奇的心理需求之外,潜意识里还强化着这样一个概念——女性天生就是男性的“他者”。在日渐兴起的
期刊
马克思指出,每个时代总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准确地把握和解决这些问题,就能够把人类社会推向前进。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发展观深入系统地回答了“为什么要发展”、“为谁发展”、“怎样发展”等事关中国长远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  新闻媒体不仅要积极反映广大人民群众在各级党委的领导下,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推动科学发展的新成就、新经验和新鲜事。而且要用科学
期刊
摘要:本文搜集了有关“窦唯事件”的新闻报道和评论,旨在从窦唯事件的报道和评论的文本分析出发,透视众声喧哗后的问题,并力求给出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窦唯事件 媒体能动性 传媒立场 传媒圈    窦唯事件,在当年媒体十大事件中被学者陈力丹列为第三。他这样描述窦唯事件:“北京媒体报道中有意无意地把窦唯描绘成一个‘孤独、落寞、精神有问题的纵火犯’;5月19日,喧嚣了近十天的‘窦唯事件’告一段落。”喧嚣中
期刊
他就是新闻界“大师”——范敬宜了。我疾步迎上前去,自报家门:“我是从河北大学来的,专门在此等候您。”范老就腾出那只拎着一个印有清华大学标志的蓝色手提袋的右手,热情地与我行常规之礼。他问我:“你的手怎么这么冷?”我说有点紧张。他说:“不要紧张,我不是官,我是个小老头。”  听我们向茶馆的服务员指名道姓地要新上市的顶尖龙井,范老打岔说:“不要这么客气,我本是一个很普通的老头。”接着又给我们解释,说他很
期刊
新闻事业是一项崇高的事业,新闻职业是一种神圣光荣的职业,加强新闻从业者的职业道德建设十分重要。在社会主义道德原则的指导下,通过长期的新闻工作实践,我们形成了社会主义新闻职业道德。《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以下简称《准则》)于1991年在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第四届理事协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通过,并历经数次修改。2009年11月9日,最新修订的《准则》指出:继承和发扬党的新闻工作优良传统,积极传
期刊
党报改革是新闻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之一。笔者以为,可以将时事新闻作为地方党报改革的突破口。这是由时事新闻在党报中的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决定的。  在现有的新闻体制下,地方党报对地方新闻的改革面临很大阻力,而时事新闻改革受到的阻力相对较小  作为地方各级党委的机关报,地方党报的办报自主权受到较大束缚,地方各级、各部门领导对办报都有相应的影响力,办报受诸多掣肘。目前党报改革面临的最大制约并非党报自身的问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