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9)04-084-01
地理学的两个最本质、最重要的思维特性就是区域性和综合性。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在进入工业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的背景下,地理学作为一门拥有悠久历史和广泛应用前景的学科,日益呈现出交叉化、复杂化和界限模糊化的趋势,不仅地理思维又有了纵向和横向的极大扩展,而且传统的区域性和综合性也被赋予新的内涵。地理科学肩负着协调人地和谐发展的重任,社会发展向地理学和地理教育提出了正确认识人类环境和协调人地关系的要求,而思维教育正是地理教育的一个潜在的教育目标。在地理教学过程中,重视思维教育是深化地理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从教与学的过程而言,思维是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和高级层次。除了思维外,学习还有感知、记忆、再认识等活动。但是知识问题的解决,最终还是通过思维实现的。无论是自然地理中各种自然现象的发生变化,还是人文地理中资源的开发利用、工农业生产的布局等地理知识的学习,几乎每个环节都需要积极的思维。任何忽视思维教育的教学过程都是欠缺的。无论是“知识——能力”也好,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的实现都离不开思维的推动。因为人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左脑半球具有抽象思维能力,右脑半球具有形象思维功能,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结合与统一,正是创造思维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全面实现教学任务的重要支撑和必备条件,还是地理教学由应试教育向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转变。
学习科学的思维方法是地理教学中开展思维教育的重要内涵。在科学发展史上,杰出的科学家们都有着一套巧妙的科学思维方法,使他们在开辟人类知识新领域的探索中取得成功。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我不是以语言思考,而是以形状和形象思考,完成之后,努力将其置换成语言。”这就是典型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相结合而形成的创造性思维。另外还有逆向思维、怀疑思维、发散思维、集中思维、理想化思维、分析综合思维等各种思维方法,在教学中适时地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学习能力。例如就地理教学而言,领会并能独立运用地理知识,形成分析与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发展学习技巧,掌握探索地理知识的方法;在学生初步具备研究能力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学习新理论新方法,解决未做结论的地理问题,特别是人地关系发展中产生的新问题,从而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与习惯。这些能力的培养,只有以系统化的地理知识的积累为基础,以科学思维方法的培养为核心,才能得以逐步实现。
把科学的思维方法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并非易事。对于那些本应由学生去“想”的问题,教学中不是去启迪学生自己思考,而是事先替学生设计了一套方法,按照教师的思路、教学生如何去“做”,这样极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例如讨论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是很好的分析思维性题型,但有的练习册把所需分析的项目编列成表,把所需回答的知识要点一一列出,学生只要打勾画叉即可。把“思维”降格为“技能”,把学生训练成解题的“机器”。这种“重结论灌输,轻思维方法教育”,“教结论、背要点,学生思维能力不见长进”的倾向,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把科学的思维方法渗透于教学过程中,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学生从机械地感受知识,转向勤用脑、多思考,成为知识的发现者,而不是知识的接受器。一个人的创造性思维与他的质疑精神、多思多问的学习习惯有密切关系,因而我们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多留时间与机会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如采用观察归纳法、探讨法,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经过自己的独立探索获得结论。或许由学生自己分析得出的结论与课本不尽相同,但这是学生自己思考的成果,比按教师的思路得出的结论更有价值,因为它深化了学生的思维,激活了学生无尽的创造力。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得到的思维训练,也正是我们教学的收获。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该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去学习地理。例如培养学生掌握“理想化思维方法”,实质就是把复杂的实际问题转化为理想的简单问题来研究和处理。许多地理现象是复杂的,具有多方面的特征,受多种因素影响。但在一定条件下,不是所有的影响因素都起着同样重要的作用,而是只有一种或少数几种起主要作用,其余的影响甚少。这时就要培养学生从具体事物的分析入手,分清主次因素,抓住主要矛盾,对地理事物进行科学抽象的能力。理想化思维方法是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相结合的产物。教材上许多地理现象的分析研究,采用的就是理想化分析模式。
如果教师充分重视在教学中的思维教育,教材中能实施这种教学法的知识体系还很多。如设计理想实验,利用地图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安排适当的课堂辩论、创设问题情境等,从而培养学生学会独立思考问题和提出问题,多思、多想,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突破思维定势,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课堂成为实施思维教育的广阔天地和肥沃土壤。
地理学的两个最本质、最重要的思维特性就是区域性和综合性。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在进入工业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的背景下,地理学作为一门拥有悠久历史和广泛应用前景的学科,日益呈现出交叉化、复杂化和界限模糊化的趋势,不仅地理思维又有了纵向和横向的极大扩展,而且传统的区域性和综合性也被赋予新的内涵。地理科学肩负着协调人地和谐发展的重任,社会发展向地理学和地理教育提出了正确认识人类环境和协调人地关系的要求,而思维教育正是地理教育的一个潜在的教育目标。在地理教学过程中,重视思维教育是深化地理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从教与学的过程而言,思维是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和高级层次。除了思维外,学习还有感知、记忆、再认识等活动。但是知识问题的解决,最终还是通过思维实现的。无论是自然地理中各种自然现象的发生变化,还是人文地理中资源的开发利用、工农业生产的布局等地理知识的学习,几乎每个环节都需要积极的思维。任何忽视思维教育的教学过程都是欠缺的。无论是“知识——能力”也好,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的实现都离不开思维的推动。因为人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左脑半球具有抽象思维能力,右脑半球具有形象思维功能,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结合与统一,正是创造思维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全面实现教学任务的重要支撑和必备条件,还是地理教学由应试教育向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转变。
学习科学的思维方法是地理教学中开展思维教育的重要内涵。在科学发展史上,杰出的科学家们都有着一套巧妙的科学思维方法,使他们在开辟人类知识新领域的探索中取得成功。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我不是以语言思考,而是以形状和形象思考,完成之后,努力将其置换成语言。”这就是典型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相结合而形成的创造性思维。另外还有逆向思维、怀疑思维、发散思维、集中思维、理想化思维、分析综合思维等各种思维方法,在教学中适时地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学习能力。例如就地理教学而言,领会并能独立运用地理知识,形成分析与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发展学习技巧,掌握探索地理知识的方法;在学生初步具备研究能力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学习新理论新方法,解决未做结论的地理问题,特别是人地关系发展中产生的新问题,从而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与习惯。这些能力的培养,只有以系统化的地理知识的积累为基础,以科学思维方法的培养为核心,才能得以逐步实现。
把科学的思维方法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并非易事。对于那些本应由学生去“想”的问题,教学中不是去启迪学生自己思考,而是事先替学生设计了一套方法,按照教师的思路、教学生如何去“做”,这样极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例如讨论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是很好的分析思维性题型,但有的练习册把所需分析的项目编列成表,把所需回答的知识要点一一列出,学生只要打勾画叉即可。把“思维”降格为“技能”,把学生训练成解题的“机器”。这种“重结论灌输,轻思维方法教育”,“教结论、背要点,学生思维能力不见长进”的倾向,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把科学的思维方法渗透于教学过程中,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学生从机械地感受知识,转向勤用脑、多思考,成为知识的发现者,而不是知识的接受器。一个人的创造性思维与他的质疑精神、多思多问的学习习惯有密切关系,因而我们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多留时间与机会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如采用观察归纳法、探讨法,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经过自己的独立探索获得结论。或许由学生自己分析得出的结论与课本不尽相同,但这是学生自己思考的成果,比按教师的思路得出的结论更有价值,因为它深化了学生的思维,激活了学生无尽的创造力。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得到的思维训练,也正是我们教学的收获。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该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去学习地理。例如培养学生掌握“理想化思维方法”,实质就是把复杂的实际问题转化为理想的简单问题来研究和处理。许多地理现象是复杂的,具有多方面的特征,受多种因素影响。但在一定条件下,不是所有的影响因素都起着同样重要的作用,而是只有一种或少数几种起主要作用,其余的影响甚少。这时就要培养学生从具体事物的分析入手,分清主次因素,抓住主要矛盾,对地理事物进行科学抽象的能力。理想化思维方法是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相结合的产物。教材上许多地理现象的分析研究,采用的就是理想化分析模式。
如果教师充分重视在教学中的思维教育,教材中能实施这种教学法的知识体系还很多。如设计理想实验,利用地图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安排适当的课堂辩论、创设问题情境等,从而培养学生学会独立思考问题和提出问题,多思、多想,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突破思维定势,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课堂成为实施思维教育的广阔天地和肥沃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