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上教师的激励、引导语言,不仅具有调动学生思维、调节课堂氛围、推动教学进程等直接关系教学有效性因素的作用,而且还可能影响学生的心灵成长、内心体验、行为反应等深层次的心理发展因素。关注学生心理,因学而行的课堂语言,无疑是建设高效优质的生命化课堂的有效手段。
1. 回应召唤式
课堂是每一个学生的课堂,只有每个学生都获得生长,都能体验成长喜悦的课堂,才能真正实现课堂的高效、优质。然而,当前课堂的实际却是少数所谓的优生“霸占”课堂,大部分学生做“陪坐”“陪读”。
面对优生的“权威地位”,“沉默的大多数”中亦不乏期盼者,半举的小手,怯怯期待的眼神,兀地坐直的身体,翕动地似有所语的嘴唇,甚至“有些恼人”的插话,都在传递着学习启动的信息,都在召唤着教师予以回应,并预约着下一轮的启动。
召唤需要回应与行动。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敏感,洞察这些细微的变化:谁是第一次想在公众场合表达自己?谁在期待机会却心存犹豫?谁是貌似随意插话却闪现出思维的火花?需要我们迅速用语言包括肢体语言作出回应:或郑重地请其表达看法,或示以鼓励的目光,或竖起拇指真诚地道一声“好”。就是这样的一些“小动作”,学生却可能会因此而兴奋好几天,激动地报告家长,自豪地告诉好友,可能会在第二天、第三天的课堂上仍然眼睛发亮,连和你打招呼的声音都带着甜味儿呢。
敏锐的体察,积极的回应,就使课堂上发生的这样一些关乎学生“生存和成长”的各种偶发的可能性在数量上逐渐多起来,从而实现机会均等下的分层发展,“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 (苏霍姆林斯基语)。
2. 启迪思维式
“课堂就是允许人出错的地方。”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出现的错误更多的是思维的问题,敏锐地分析并给予恰当的引导,就能打开学生思维的视域,也是区别一位教师有无教学实践智慧及其高下的重要标志。
面对学生思维活动中的停滞、定势、中断等问题,教师要迅速判断,及时激励,“塞者凿之,陡者级之,断者架木通之,悬者置梯接之”,以促使学生思维活动的阔然前行。笔者一次听课,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谈论文中的两个人物“我”和扫路老人时,发言的学生大谈“我”的细心、有爱心、平易近人等优秀品质,很明显弄混了两个人物的关系,错把“我”当成了文章表现的重点。上课的教师待其讲完后,点点头,说:“很好,你很细心地发现了作为线索人物的‘我’有这么多的优秀品质。那么作为文章表现的主要人物,扫路老人又有哪些可贵的品质呢?”发言的学生立即意识到了两个人物的主次关系,沉思了一会儿,将扫路老人老当益壮、勤劳、开朗和热爱天游峰等性格、品质的特点一一道出。这就是一个很好的启迪思维的激励案例。
启迪思维式课堂激励的关键,不是评判学生思维质量的优劣,而是要发现学生思维的优点和滞涩之处,对其优点给予适度的肯定,对其滞涩之处不露痕迹地巧设阶梯、桥梁,使其朝着正确方向继续兴致勃勃地前行。
3. 发展言语式
教师的课堂艺术在外部往往则表现为教学言语的智慧。一个有着较高教学言语智慧的教师,其课堂语言总是能恰如其分地评价、引导学生的学习,不断发展着学生的言语能力。对语文教师来说,这一方面的要求更高。
指向学生的言语发展是作为教学的阅读的首要任务,而教师有没有明晰的言语意识和能否有效激发学生,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学生的言语意识和言语能力的发展。2008年第七届全国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会上影响颇大的是王春燕老师的《猴王出世》一课。初步阅读以后,学生熟悉了石猴成为猴王的经过,也感受到了活灵活现的猴王形象。面对学生在语言上的含糊、模糊,缺乏自觉意识,王老师以“猴王的形象已经活灵活现地留在了我们的脑海里。那么,吴承恩先生是用怎样的语言把它写出来的呢?请你把目光聚焦在语言文字上,从‘怎么写’的角度,你发现了什么秘密?”为主问题,将教学指向言语品味,推动教学向纵深发展。
我们来看王老师的几处激励、点评的语言:
师:把目光聚焦在语言文字上,从怎么写的角度你发现了什么秘密?
……
师:发现了三百多年前的排比句。你叫什么名字?
生……
师:看看,写石猴的遣词造句上有很多秘密。
(出示:食草木,饮涧泉)
生:都是三个字,第一个字是动词。
师:如果把句子读出来,应该是什么节奏呢?
(生读)
师:为什么这么读?
生:很活跃,要读得有激情。
师:很活跃,怎么读?
(生读)
师:有进步。
师:谁能让声音跳起来动起来?
(生读)
师:没听到石猴的奔腾跳跃,我也想读一读。
(教师范读)
(生读)
师:石猴跳起来没有?
(生齐读)
师:跳跃的节奏让我们的石猴跳起来,动起来了。
师:继续读,有什么新的发现?
(出示句子:与狼虫为伴……)
生:四个字的排比句。
师:是随便排列的吗?
生:前面是动物,后面是人与人的关系。
师:这些动物是——
生:亲戚朋友
……
师:读到这里,你读到一只怎样的石猴呢?在这里写下批注。写过批注吗?
……
师:老师也写了,(板书:顽皮可爱),就是这样的语言,让我们读到一只顽皮可爱的石猴,语言与内容高度融合就叫做经典。
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主问题出来后,学生的言语意识明确了,但依然处于较低层次,教师一方面从“遣词造句”到“新的发现”再到“是随便排列的吗”将学生引向言语的细部进行品析,另一方面通过安排朗读来加强这种品析的所得,进一步感受石猴可爱的形象,教师的教学进程和点评激励有机融合在了一起。从学生的课堂表现可以看出,在教师点评语与学情、文本特点相适应的基础上,学生的言语意识和能力都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4. 提升情智式
因学而行,有效激励,完成文本阅读,是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适时提升学生的情智,实现生命的生长,是对教师课堂语言艺术的更高层次的要求。
以下是孙建锋老师执教的《最大的麦穗》一课的一个镜头:
生4:课文最后一句话——“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让我懂得:人应该有远大的理想,但也应该注重现实。比如,我的追求是考上北大,如果南大录取了我,我先读,以后我还可以再考北大的研究生呀!
师:这样,你既读了南大又读了北大,如此的大学经历,是美妙的,也是双赢的!(孙老师从书中取出一片竹叶)这是我去年从清华校园摘的,我想赠给你。看到这片竹叶,你想到了什么?
生4:我想由考北大改为考清华!
(台下大笑)
师:我希望六年后,能读到一封来自清华园的信,而这封信正是你写的。
生4:一定会的!(他激动不已地从孙老师手中接过那片竹叶,信誓旦旦地说。)
师:我期待着那一天!
这里,面对文本阅读即将结束,学生的情感与思维将要“收缩”或止步于了解“故事”之际,孙老师宕开一笔,智慧地以一片树叶将教学导向学生的情智提升。从这个经典对话片段,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学生已从单纯的理解文本,走向了对人生的把握,走向了内心的敞亮。
回应召唤,启迪思维,发展言语,提升情智,是基于学生生长的生命课堂、生命语文的必具特征。当我们语文教师不断致力于提升教学实践智慧,着眼于学生的心智和谐发展,我们就能真切地谛听到每一个学生内心渴望生长的召唤,恰切地运用课堂语言。那么,我们就能期待每个学生都能在这样的课堂上听到自己生命拔节的欢歌。
(作者单位:江苏省江阴市英桥国际学校)
本栏责任编辑李淳
1. 回应召唤式
课堂是每一个学生的课堂,只有每个学生都获得生长,都能体验成长喜悦的课堂,才能真正实现课堂的高效、优质。然而,当前课堂的实际却是少数所谓的优生“霸占”课堂,大部分学生做“陪坐”“陪读”。
面对优生的“权威地位”,“沉默的大多数”中亦不乏期盼者,半举的小手,怯怯期待的眼神,兀地坐直的身体,翕动地似有所语的嘴唇,甚至“有些恼人”的插话,都在传递着学习启动的信息,都在召唤着教师予以回应,并预约着下一轮的启动。
召唤需要回应与行动。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敏感,洞察这些细微的变化:谁是第一次想在公众场合表达自己?谁在期待机会却心存犹豫?谁是貌似随意插话却闪现出思维的火花?需要我们迅速用语言包括肢体语言作出回应:或郑重地请其表达看法,或示以鼓励的目光,或竖起拇指真诚地道一声“好”。就是这样的一些“小动作”,学生却可能会因此而兴奋好几天,激动地报告家长,自豪地告诉好友,可能会在第二天、第三天的课堂上仍然眼睛发亮,连和你打招呼的声音都带着甜味儿呢。
敏锐的体察,积极的回应,就使课堂上发生的这样一些关乎学生“生存和成长”的各种偶发的可能性在数量上逐渐多起来,从而实现机会均等下的分层发展,“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 (苏霍姆林斯基语)。
2. 启迪思维式
“课堂就是允许人出错的地方。”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出现的错误更多的是思维的问题,敏锐地分析并给予恰当的引导,就能打开学生思维的视域,也是区别一位教师有无教学实践智慧及其高下的重要标志。
面对学生思维活动中的停滞、定势、中断等问题,教师要迅速判断,及时激励,“塞者凿之,陡者级之,断者架木通之,悬者置梯接之”,以促使学生思维活动的阔然前行。笔者一次听课,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谈论文中的两个人物“我”和扫路老人时,发言的学生大谈“我”的细心、有爱心、平易近人等优秀品质,很明显弄混了两个人物的关系,错把“我”当成了文章表现的重点。上课的教师待其讲完后,点点头,说:“很好,你很细心地发现了作为线索人物的‘我’有这么多的优秀品质。那么作为文章表现的主要人物,扫路老人又有哪些可贵的品质呢?”发言的学生立即意识到了两个人物的主次关系,沉思了一会儿,将扫路老人老当益壮、勤劳、开朗和热爱天游峰等性格、品质的特点一一道出。这就是一个很好的启迪思维的激励案例。
启迪思维式课堂激励的关键,不是评判学生思维质量的优劣,而是要发现学生思维的优点和滞涩之处,对其优点给予适度的肯定,对其滞涩之处不露痕迹地巧设阶梯、桥梁,使其朝着正确方向继续兴致勃勃地前行。
3. 发展言语式
教师的课堂艺术在外部往往则表现为教学言语的智慧。一个有着较高教学言语智慧的教师,其课堂语言总是能恰如其分地评价、引导学生的学习,不断发展着学生的言语能力。对语文教师来说,这一方面的要求更高。
指向学生的言语发展是作为教学的阅读的首要任务,而教师有没有明晰的言语意识和能否有效激发学生,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学生的言语意识和言语能力的发展。2008年第七届全国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会上影响颇大的是王春燕老师的《猴王出世》一课。初步阅读以后,学生熟悉了石猴成为猴王的经过,也感受到了活灵活现的猴王形象。面对学生在语言上的含糊、模糊,缺乏自觉意识,王老师以“猴王的形象已经活灵活现地留在了我们的脑海里。那么,吴承恩先生是用怎样的语言把它写出来的呢?请你把目光聚焦在语言文字上,从‘怎么写’的角度,你发现了什么秘密?”为主问题,将教学指向言语品味,推动教学向纵深发展。
我们来看王老师的几处激励、点评的语言:
师:把目光聚焦在语言文字上,从怎么写的角度你发现了什么秘密?
……
师:发现了三百多年前的排比句。你叫什么名字?
生……
师:看看,写石猴的遣词造句上有很多秘密。
(出示:食草木,饮涧泉)
生:都是三个字,第一个字是动词。
师:如果把句子读出来,应该是什么节奏呢?
(生读)
师:为什么这么读?
生:很活跃,要读得有激情。
师:很活跃,怎么读?
(生读)
师:有进步。
师:谁能让声音跳起来动起来?
(生读)
师:没听到石猴的奔腾跳跃,我也想读一读。
(教师范读)
(生读)
师:石猴跳起来没有?
(生齐读)
师:跳跃的节奏让我们的石猴跳起来,动起来了。
师:继续读,有什么新的发现?
(出示句子:与狼虫为伴……)
生:四个字的排比句。
师:是随便排列的吗?
生:前面是动物,后面是人与人的关系。
师:这些动物是——
生:亲戚朋友
……
师:读到这里,你读到一只怎样的石猴呢?在这里写下批注。写过批注吗?
……
师:老师也写了,(板书:顽皮可爱),就是这样的语言,让我们读到一只顽皮可爱的石猴,语言与内容高度融合就叫做经典。
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主问题出来后,学生的言语意识明确了,但依然处于较低层次,教师一方面从“遣词造句”到“新的发现”再到“是随便排列的吗”将学生引向言语的细部进行品析,另一方面通过安排朗读来加强这种品析的所得,进一步感受石猴可爱的形象,教师的教学进程和点评激励有机融合在了一起。从学生的课堂表现可以看出,在教师点评语与学情、文本特点相适应的基础上,学生的言语意识和能力都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4. 提升情智式
因学而行,有效激励,完成文本阅读,是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适时提升学生的情智,实现生命的生长,是对教师课堂语言艺术的更高层次的要求。
以下是孙建锋老师执教的《最大的麦穗》一课的一个镜头:
生4:课文最后一句话——“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让我懂得:人应该有远大的理想,但也应该注重现实。比如,我的追求是考上北大,如果南大录取了我,我先读,以后我还可以再考北大的研究生呀!
师:这样,你既读了南大又读了北大,如此的大学经历,是美妙的,也是双赢的!(孙老师从书中取出一片竹叶)这是我去年从清华校园摘的,我想赠给你。看到这片竹叶,你想到了什么?
生4:我想由考北大改为考清华!
(台下大笑)
师:我希望六年后,能读到一封来自清华园的信,而这封信正是你写的。
生4:一定会的!(他激动不已地从孙老师手中接过那片竹叶,信誓旦旦地说。)
师:我期待着那一天!
这里,面对文本阅读即将结束,学生的情感与思维将要“收缩”或止步于了解“故事”之际,孙老师宕开一笔,智慧地以一片树叶将教学导向学生的情智提升。从这个经典对话片段,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学生已从单纯的理解文本,走向了对人生的把握,走向了内心的敞亮。
回应召唤,启迪思维,发展言语,提升情智,是基于学生生长的生命课堂、生命语文的必具特征。当我们语文教师不断致力于提升教学实践智慧,着眼于学生的心智和谐发展,我们就能真切地谛听到每一个学生内心渴望生长的召唤,恰切地运用课堂语言。那么,我们就能期待每个学生都能在这样的课堂上听到自己生命拔节的欢歌。
(作者单位:江苏省江阴市英桥国际学校)
本栏责任编辑李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