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如何阅读经典

来源 :师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ichou1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部其中处处是经是典又貌似荒诞不经的中国古代小说经典,几度西游,江湖中便有了传说中的各种译名,令人捧腹,如:《猴与猪:神魔历险记》等,更有好事者相传有译作《一个肉和尚与一群妖魔鬼怪的故事》者。人们谑笑之余,不禁油然而生一番“他们竟如此不懂我们”的感叹。
  其实,这些听上去如此不靠谱的书名,都是译者对其所“选译”部分的印象式概括,而非对“西游记”的翻译。“选译”,选的总是合乎“他们”或“我们”的胃口的,当然更易流行,因而,最流行选译本译者的意思,一不小心,便更易取代作者基于文本整体而生的意图,成为关于原典的某种“常识”。
  《西游记》最风行海外的英译,就是1942年面世的《猴》这个选译本,译者英国汉学家韦利博士是仅把《西游记》当作针对“官僚体系”的“讽刺小说”去读的。美国哲学家杜威博士的得意门生、中国上世纪初的启蒙大师胡适之也在其给《猴》版撰写的序言中呼应:“《西游记》不过是部幽默的作品,充满了无稽之谈和令人解颐的讽刺,读来饶有趣味。”难怪韦利博士理直气壮地将书中凡涉儒、释、道的难解难译之处或删或改,剩下的也就只是:“书中的‘猴’,它是无可匹敌的,它是荒诞与美的结合;猴所打乱的天宫世界,反映的是人间封建官僚之统治,这一点在中国是一种公认的看法。”中学语文,课文凡出自《西游记》的,教参、课件中强调的也都是这个意思,难怪咱们听起来耳熟。
  这个意思没错,而且,这个意思能进教科书,来之不易。但是,如果让这个意思以“常识”之姿蒙住了《西游记》深厚生动的本来面目,如果,囿于自身所处的“时代的狭小疆域”而“如是而已”地看待一切西经中典,已然成为我们这个时代“读书人”的普遍习惯,那么,这便不但是“他们”的悲哀,更是“我们”的悲哀,正如班固先生(32-92)所云:“后世经传既已乖离,博学者又不思多闻阙疑之义,而务碎义逃难,便词巧说,破坏形体,安其所习,毁所不见,终以自蔽。此学者之大患也。”(见《汉书·艺文志》)
  讽刺,并非生命复元的原因,而是生命败坏的表现。吴承恩先生所生活的明代中晚期,正是中華古老文明,其“政统”生命正在败坏,其“学统”生命趋于狂恣,而其“道统”生命已然集大成之时。《西游记》的“阅读的德性”与“写作的艺术”会当相契,熔考据、辞章、义理于一炉,而与上述各呈其象且共在一时的“三统”生命相应和。然而,“学贯中西”的大学者读《西游记》这部中国古典,却公然言此书只有滑稽讽刺(相应于“政统”生命的败坏之象)而已,这正说明,读者所在时代的“学统”生命亦处于败坏之时,而“道统”则已在其所不自觉的“现代性”的浪潮的冲击下分崩离析。饶有趣味的是,这个毛病,似乎正是以治病为己任的一些前辈们“西游”游出来的,而如今,我们也正在“将错就错”地游着。然而,问题的关键,倒不在“西游”上,而在于“怎么西游”。(是脱离西学的“思想史”的背景而一味只为了当时的功利效果而拿来主义地西游,游到“强国富国”的西学今典为止,而“以今执古”地看待这些伟大作品所从出且尝试着与之对话的源头;或是,默认西方后现代的“扭曲的荒原”与“没有中心的迷宫”的历史叙事的预设,陶醉于非古非今的“撕书式阅读”;还是,破除“今人比古人自己更能理解古人”的妄念,在“古今之争”的问题意识主导下,自西学今典溯至西学古典,自西古复观西今,因而溯观中国古典,以此,洞烛中今,从而照见、通达古今中西?)
  话说当年,在白话文推行了十多年之后的1932年,清华大学中文系招收新生,陈寅恪先生出的高考语用题“对对子”和作文题《梦游清华园》难倒了一大半考生。相传许多落败的考生大骂出题者之余纷纷去干了革命。若说陈寅恪先生这两道题改变了历史,这未免夸张;但若说这两道题直指历史曲折之所以然,倒也在理。对对子,测的是古学基本功底;《梦游清华园》,自不是什么“不顾民生”的淫靡骈俪,乃是通乎柏拉图所作《理想国》、《会饮》与孔子所述《诗》、《礼》的考题,考的是青年学子的古典心性。文明者必富强,富强者未必文明,富强而文明,则在于“通三统”:百年来,“道统”、“学统”、“政统”这三统,至今,方见一丝生生而通的契机,曲折如此,端在于“学统之坏”之故耶?可见,教“学统”生命得以复元,正是“通三统”的关键。何以复元?早在1919年的“问题与主义”之争中,遮蔽的,正是“学统”生命的根本,即功底与心性。胡适之先生的功底与心性自当钦敬,且其作为,或正为治其前辈乃至同辈“学统之坏”的“将错就错”之举,然而,他却未必发现陈寅恪先生所呵护的东西之可贵。人成事,而非事成人;事败之内因,乃在于:做事之人,其功底未尽其然,其心性不得其养。不见这内因,或更有甚者,以各种名义教这内因成了自以为是的目的,则学统也只好坏下去矣。有趣的是,当年“对对子”这一题拿了满分的周祖谟同学,对的正是“胡适之”。以“胡适之”拟对“孙行者”,陈寅恪先生是在开历史的玩笑吗?
  历史,无论是写出来的,还是走出来的,即便如那些看来显得跳跃和断裂的部分,终究始于并归乎那连续一步步细细生成、展开的整全。而阅读,用刘小枫先生的话来说,则是“一次上行,带领我们离开时代的狭小疆域,上升到古人的宽广智慧。”(见《阅读的德性》)连续而上行,生成而展开,这便是生命的“教养”,或曰“文化”。列奥·施特劳斯先生(Leo·Strauss,1899-1973)说得好:“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tion)是在文化之中或朝向文化的教育。它的成品是一个文化的人(a cultured human being)。‘文化’(cultura)首先意味着农作:对土壤及其作物的培育,对土壤的照料,以及按其本性对土壤品质的提升。‘文化’衍生性地、且在今天主要地意味着对心灵的培育,按心灵的本性对其内在能力的照料和提升。”(见《什么是自由教育》)在那个“学统”生命趋于狂恣的时代,吴承恩先生是否也在呼唤“教养”?
  有朋友拿《理想国》中所述“灵魂的自然差序格局”来比附《西游记》,说八戒喻指“嗜欲”(Epithumia),悟空则是“血气”(Thymos)的化身,唐僧则近乎“心智”(Nous),师徒之所以能走到一起踏踏实实西行取经,以其皆为Eros所充满之故。这说法,虽丢了沙僧和龙马,不如那体现道教传统的五行生克之说浑成,却暗暗道出:西游之路,正是一条持志之路。持志,意味着为Eros所充满而善善引导之,使其激于血气而上出于嗜欲以趋于心智所向,使灵魂内在的文质关系,相因相复,相辅相成,如夫子之损益三代,从而彬彬然。持志,是使志不灭,也更是使志不要太上火。志本是高贵的东西。节制高贵的东西(用“紧箍咒”节制“如意金箍棒”),比节制低贱的东西,更困难也更有必要。高贵更容易使人冲动,做出使得低贱大行其道的事情来,这便是“肆心”(大闹天宫,亦可视为“心猿”的“青年造反运动”)之过。有心无学(比如为清初顾炎武、黄宗羲两先生所痛责的晚明“王学末流”),有学无心(比如,有中国特色的“启蒙运动”之中之后,“德赛二先生”之徒多以中国古学为“美化专制”、“断烂朝报”之学,因而捏着实证主义的鼻子如尸体解剖般整理出种种“国故”),看似判然两途,实皆“肆心”之过。以心问学,以学养心,持志而修行,所行之道,方为“教养”之道。
  西游取经、东归译经、解经传经、融会群经于中国人所行的“教养”之道,这整个功德,乃是一体,不可相失,失其一,便失了写就《西游记》一书的缘法,这正是此书的大藏锋。回到一开始的问题:“西游记”的恰当译法是什么?恰当译法的前提是对古学经典的敬畏之心。“敬畏,是从一个伟大的心灵所写下的伟大作品中学到教益的必备条件。”“‘经说旧本明畅,至于误说,展转蒙蔽,其道迂歧,欲复大明,其事甚苦’。摆脱各种‘误说’和‘谬见’成了阅读的首要问题。因此,一个保险的做法是,从头至尾复述作品本身,而不是从某个现代‘观念’或‘理论’出发,如此才是良好阅读的开始。”(见《阅读的德性》)全译,有如“从头至尾复述作品本身”,全译者自知难度所在,虽力有不逮,总是不失敬畏的。全译本的书名皆为直译,如余国藩版的“The Journey to the West”等。方今之时,若以“矫枉不得不过正”而论,在全译的功底与心性的背景下,“西游记”这个书名不妨以意译强调之。一个向慕东方古典文化的西方现代人无意中给出了这个意译,那就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课本第二单元中一篇课文的标题(这篇课文,因会考往往不考,老师们就往往不教,孩子们的高中语文课堂第一印象,往往来自第一单元“向青春举杯”中的几首现代抒情诗——现代意义上的“抒情”与古典意义上的“持志”有何不同?——而被广为忽略的这篇课文,若作为高中语文第一堂课而得到强调,自有其非同寻常的教育意义),即赫尔曼·黑塞先生的《获得教养的途径》。
  (作者单位:浙江温州中学)
  责任编辑 李 淳
其他文献
温州中学成旭梅老师专著《自由与界限——我的精神语文》,日前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成旭梅老师是我的同事,也是同道,人书同气,她在书中如是说:“我相信,精神的真实、独立、超拔、创造,在局限中寻找可以走向的自由之维,这是一个教育者应有的觉知。我知道,因为这种独立思考精神的坚持与突围,教育者几乎就是那悲壮的西西弗斯,冲破群体的围蔽,引领被教育者去行走真正属于自己的自由之路,去面对自己的灵魂,拷问存在的意义
2010年的夏天,一部浪漫爱情电影《怦然心动》在美国上映了。小朋友间的美好情感让我们不禁回想起了自己的青葱岁月,体会那种怦然心动之感。影片讲述的是一对少男少女的青涩之恋,故事开始于小学直至中学,时达6年。影片中,冰雪聪明的朱莉在小学三年级就开始喜欢上了自己的邻居校友布莱斯,但布莱斯一直对朱莉的这份情愫漠然无视。直到小朱莉渐渐长大,她才慢慢地释然对布莱斯的情感。  影片根据美国著名儿童作家文德林·范
人生就是一场又一场的别离,作为教师,我对此体会尤深。每到毕业季节,校园里吟唱最多的,是一首叫《送别》的骊歌:“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从青年学生的口中唱出来,有那么一点儿哀愁,却又不显悲伤;有一点儿惆怅,却有一点儿向往。  最早听到这首歌,是在电影《城南旧事》里,那韵味悠扬,哀而不伤的旋律,加上意境悠远的歌词,将离愁别绪演绎得感人至深。这首写于1915年的骊歌
微信、QQ联系高效便捷,传统家访更深入更利于感情沟通,到底哪一种方式更适合教师与家长联系?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老师和家长的工作生活压力也大,每日都在奔波劳累,很难有充足的时间约在一起坐下来慢慢沟通交流。而且,城市边界越来越大,学生居住的范围很分散,要是对每个学生都家访一次,老师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且难于应付。这种现实情况下,微信群、QQ群就成了最便利的沟通方式,并有逐步取代传统家访的趋势
在推进德育工作的过程中,学校建立了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国防教育、爱心教育、励志教育和法制教育共6个德育基地,让学生在各种社会德育实践活动中磨练意志、培育素质,改变过去的德育内容空洞,形式单一,理论多、践行少、接受少的不利局面,提高了德育实效。    一、挖掘乡土文化,提升爱国主义教育文化底蕴    江门开平是我国著名的侨乡,开平碉楼与村落文化已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的乡土人情就是一个内容丰
我有一位教师朋友,每次遇到我,总是炫耀她又读了某部国外的教育专著,说出来的理论,吓得我一跳一跳。  不过,也得承认,国外的教育书籍确实让人耳目一新。譬如说,前一阵子我在网上看到一帖子,说到中外学生守则的对比。就以罗恩,克拉克的《教育的55个细节》来说,他们的学生守则,涵盖了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小到待人接物的礼仪,大到积极心态的养成,无一不是教育一个孩子成为一个有教养的公民具体而微小的细节。而我国
“成绩公布了,我儿子又垫底,揪心死了啊!”近日武汉一家长称,老师把学生的分数公布在网上,还短信通知家长上网查。她认为,老师“晒”分数让自己太没面子。  现在很多学校都建有班级网站和博客,学生、家长都可以在网上查看班级信息。若是老师为了丰富网站内容,便于家长了解孩子在校情况,那无疑是件好事,可把全班学生的成績也一股脑地放在网上“晒”,就值得商榷了。老师这么做是否考虑过孩子的感受?对于分数不理想的孩子
2013年5月13—17日,广东省第十期民办学校校长培训班学员在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教育系的组织下,到浙江省考察并学习当地民办学校的办学经验。在温州,我们听取了温州市教育局关于浙江省民办教育发展状况的介绍,并考察了瑞安龙翔高级中学和新纪元实验学校;在杭州,我们考察了杭州绿城育华学校。通过考察,我们全面了解这些品牌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历程及办学成效。  其中,浙江龙翔高级中学“为现代家庭教贤孝,为未来社
我叫江文熙,但是更多的人喜欢叫我“江小黑”,因为我的皮肤真的很黑,黑到你能在一群人里一下子把我找出来。   我有一个好朋友,皮肤超级白,每次我们走在一起,很多同学都会忍不住偷偷地笑。老师见了我俩,也会开玩笑:“黑白配,挺好!”每回,我都觉得好尴尬。我真的好渴望变白啊!   我想过许多变白的办法:出门撑伞,戴遮阳帽,偷偷涂媽妈的防晒霜……可都没用。今年暑假,我冥思苦想,终于想到一个办法——报个游
其实,在我翻开这本书之前,我已经知道了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三年前,我在一个著名的微博网站认识了史金霞老师,以后总在线上看到这位从未谋面的同行的点点滴滴。她用一条又一条的140字记录了很多学生的作文片断,那些鲜活的对文学和生活的思考,洋溢着青春的激情,又不乏理性的沉思。于是我不禁好奇,这些文字的背后,史老师,是怎样的形象?通过学生的行为猜测老师,是一件很有趣的事,也是我的职业习惯。我想史老师一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