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离开了生活,写作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本文结合学生的一场户外素质拓展活动,运用项目式情境体验作文教程,引导学生进行写作。让学生能用恰当的语言描述生活,并运用量化评价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合作修改作文,全面提升学生写作能力。
关键词:项目式情境体验写作;户外素质拓展活动;问题驱动;量化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21)08-0098
《语文课程标准》[1]对写作的总目标做出如下规定:能具体明确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长期以来,写作教学常与生活脱节,作文不能真实地反映生活,生活也不能转化为作文的题材。杜威认为教育应当是生活本身的一个过程而不是未来生活的准备,要求学校要把教育和儿童眼前的生活联系在一起,教会儿童适应眼前的生活环境。[2]因此我们结合学生一场户外素质拓展活动,探讨项目式情境体验作文教程在中学课堂中的实施运用。
一、明确教学目标,设定驱动问题
教学目标的制定必须符合学生的写作实际,又要符合不同年级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学习实际。七年级第一学期,学生刚从小学升中而来,以为作文只要写完了就好,殊不知还需认真观察和思考。所以这场户外素质拓展活动成为此次项目式情境作文教学的绝佳素材。
1.针对学情,我们设计如下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借助描写刻画人物,并从活动中领悟道理;
(2)通过写作训练,提升学生语言构建与运用和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学科素养;
2.设定驱动问题:如何对户外素质拓展活动的精彩时刻细致描写。
驱动问题以总领的方式引领整个写作活动的开展。
二、有序安排课堂活动,逐步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
基于活动体验的项目式写作策略研究依据部编版写作教材建议,以写作项目为载体,以活动体验任务群为导向,提供写作知识支架,建构写作资源包,研发写作评价量表,建构整合式写作活动生态圈。
我们关注写作预期,设计写作任务群,引入写作内容、写作支架、写作资源。在这些丰富的写作活动体验中,学生以发现、探究、解决问题为主线,以任务驱动,紧扣语言文字运用与表达并贯穿始终,最大限度地提升写作能力。
所以,我们将此次情境体验作文教学过程[3]安排如下:
1.活动一:我可以写什么?
(1)写一写:根据提示,学生填写相关内容。
A.你最喜欢参与的一个项目
B.这个项目有什么具体的活动吸引了你
C.你如何成功地完成了任務
D.你能生动描述活动中令你难忘的片段吗
E.这场活动让你有何感悟?
(2)评一评:组内完成自评和小组评价。
(3)讲一讲:每组选出评价最高的内容,在全班进行分享交流。
(4)议一议:哪个小组描述的活动让你印象深刻,为什么?
2.活动二:我该怎么写?
(1)借助名篇,了解“描写”
《秋天的怀念》中面对“我”的发泄行为,母亲的做法是什么;《散步》中哪位人物的描写最打动你,作者借散步表达了一个怎样的中心;《荷叶母亲》中作者描绘的景与情是怎样的?《咏雪》中为什么雪可以联想到盐与柳絮?借助名篇,学以致用,能极大提升写作效率。
(2)创设情境,体验感受
老师将户外拓展活动中的视频给学生欣赏,通过视听的双重冲击,触发学生表达欲望。
(3)运用图片,观察描写
视频欣赏过后,选取活动“泰山绳———飞跃硫酸河”几幅具有连贯性的图片,让学生观察画面,描绘印象深刻之处。
3.活动三:课堂训练,修改片段
(1)课堂探讨“描写”的表达方式:运用学生所写片段进行探讨。
(2)根据评价量表,学生合作交流,进行片段批改
评价点 分数
A.反映活动内容,人物表情丰富,非摆拍 5 4 3 2 1
B.语言生动,准确描写画面 5 4 3 2 1
4.活动四:课堂写作
(1)围绕“素质拓展运动”完成一篇600字以上的记叙文。
(2)根据评价量表进行作文批改,每个同学的作文进行自评、小组评、老师评。
评价点 分数
A.能够完整地写完一场活动 10 7 4 2
B.中心明确,富有感悟 20 12 8 5
C.描写生动 10 7 4 2
三、将学生的优秀作品以班级刊物的方式进行展示及宣传
下图便是班刊中的作品页面之一。
四、建构课内外学习应用资源包
1.基本资源
(1)《秋天的怀念》
(2)《散步》
(3)《荷叶 母亲》
(4)《咏雪》
2.应用资源
教师原创作文3篇,学生原创作文3篇
3.拓展资源
(1)《骆驼祥子》
(2)《西游记》
项目式情境体验作文教学是在事实基础上建立一个立体的知识体系并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它注重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结合,将体验生活和读写训练结合在一起,顺应文学创作的自然规律,又符合学生身心的成长规律。我们将在每个单元的习作训练中组织运用体验教学,拓宽体验渠道,培养体验意识,全面提升初中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
[2]美·约翰﹒杜威著、刘时工、何克勇译杜威著作精选[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1
[3]娄红玉﹒情境体验式作文教学 [M]2015. 11
(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五中附属初级中学 510000)
关键词:项目式情境体验写作;户外素质拓展活动;问题驱动;量化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21)08-0098
《语文课程标准》[1]对写作的总目标做出如下规定:能具体明确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长期以来,写作教学常与生活脱节,作文不能真实地反映生活,生活也不能转化为作文的题材。杜威认为教育应当是生活本身的一个过程而不是未来生活的准备,要求学校要把教育和儿童眼前的生活联系在一起,教会儿童适应眼前的生活环境。[2]因此我们结合学生一场户外素质拓展活动,探讨项目式情境体验作文教程在中学课堂中的实施运用。
一、明确教学目标,设定驱动问题
教学目标的制定必须符合学生的写作实际,又要符合不同年级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学习实际。七年级第一学期,学生刚从小学升中而来,以为作文只要写完了就好,殊不知还需认真观察和思考。所以这场户外素质拓展活动成为此次项目式情境作文教学的绝佳素材。
1.针对学情,我们设计如下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借助描写刻画人物,并从活动中领悟道理;
(2)通过写作训练,提升学生语言构建与运用和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学科素养;
2.设定驱动问题:如何对户外素质拓展活动的精彩时刻细致描写。
驱动问题以总领的方式引领整个写作活动的开展。
二、有序安排课堂活动,逐步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
基于活动体验的项目式写作策略研究依据部编版写作教材建议,以写作项目为载体,以活动体验任务群为导向,提供写作知识支架,建构写作资源包,研发写作评价量表,建构整合式写作活动生态圈。
我们关注写作预期,设计写作任务群,引入写作内容、写作支架、写作资源。在这些丰富的写作活动体验中,学生以发现、探究、解决问题为主线,以任务驱动,紧扣语言文字运用与表达并贯穿始终,最大限度地提升写作能力。
所以,我们将此次情境体验作文教学过程[3]安排如下:
1.活动一:我可以写什么?
(1)写一写:根据提示,学生填写相关内容。
A.你最喜欢参与的一个项目
B.这个项目有什么具体的活动吸引了你
C.你如何成功地完成了任務
D.你能生动描述活动中令你难忘的片段吗
E.这场活动让你有何感悟?
(2)评一评:组内完成自评和小组评价。
(3)讲一讲:每组选出评价最高的内容,在全班进行分享交流。
(4)议一议:哪个小组描述的活动让你印象深刻,为什么?
2.活动二:我该怎么写?
(1)借助名篇,了解“描写”
《秋天的怀念》中面对“我”的发泄行为,母亲的做法是什么;《散步》中哪位人物的描写最打动你,作者借散步表达了一个怎样的中心;《荷叶母亲》中作者描绘的景与情是怎样的?《咏雪》中为什么雪可以联想到盐与柳絮?借助名篇,学以致用,能极大提升写作效率。
(2)创设情境,体验感受
老师将户外拓展活动中的视频给学生欣赏,通过视听的双重冲击,触发学生表达欲望。
(3)运用图片,观察描写
视频欣赏过后,选取活动“泰山绳———飞跃硫酸河”几幅具有连贯性的图片,让学生观察画面,描绘印象深刻之处。
3.活动三:课堂训练,修改片段
(1)课堂探讨“描写”的表达方式:运用学生所写片段进行探讨。
(2)根据评价量表,学生合作交流,进行片段批改
评价点 分数
A.反映活动内容,人物表情丰富,非摆拍 5 4 3 2 1
B.语言生动,准确描写画面 5 4 3 2 1
4.活动四:课堂写作
(1)围绕“素质拓展运动”完成一篇600字以上的记叙文。
(2)根据评价量表进行作文批改,每个同学的作文进行自评、小组评、老师评。
评价点 分数
A.能够完整地写完一场活动 10 7 4 2
B.中心明确,富有感悟 20 12 8 5
C.描写生动 10 7 4 2
三、将学生的优秀作品以班级刊物的方式进行展示及宣传
下图便是班刊中的作品页面之一。
四、建构课内外学习应用资源包
1.基本资源
(1)《秋天的怀念》
(2)《散步》
(3)《荷叶 母亲》
(4)《咏雪》
2.应用资源
教师原创作文3篇,学生原创作文3篇
3.拓展资源
(1)《骆驼祥子》
(2)《西游记》
项目式情境体验作文教学是在事实基础上建立一个立体的知识体系并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它注重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结合,将体验生活和读写训练结合在一起,顺应文学创作的自然规律,又符合学生身心的成长规律。我们将在每个单元的习作训练中组织运用体验教学,拓宽体验渠道,培养体验意识,全面提升初中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
[2]美·约翰﹒杜威著、刘时工、何克勇译杜威著作精选[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1
[3]娄红玉﹒情境体验式作文教学 [M]2015. 11
(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五中附属初级中学 5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