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古诗文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是中国人在历史发展中创造的一种特色文化载体。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应立足教材古诗文内容,以教学活动为突破口,向小学生渗透传统文化,让优秀传统文化与精神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以教师教学、学生学习为主要探索方向,提出创设课堂氛围、打造课堂情境、丰富课外阅读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33-266
习近平指出:“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语文学科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关联紧密,是帮助学生亲近并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古诗文是传统文化的重要承载形式,传统的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重背诵轻赏析,重记忆轻理解,教师在教学中很容易忽视传统文化知识,再加上小学生对文化的感知能力不强,因此传统文化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因此,探索传统文化在古诗文教学中的落实既是符合教育政策要求的教研课题,也有益于提升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效果。古诗文中的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包括:歌颂爱国主义、表达美好情感、深刻反思社会与理想。教学中,如何挖掘教材古诗文中包含的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如何将传统文化知识传递给学生,是教师应当关注的研究重点。只有寻求优质的教学策略,才能让学生传承并理解传统文化,受益终生。
一、创设课堂氛围,关注传统文化
根据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可知,学生学习古诗文的积极性不高,认为古诗文篇目多,难读难懂,枯燥无味。对此,教师可以创设课堂氛围,让课堂充满文化气息,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古诗文的学习价值与意义,增强学习古诗文的兴趣。
(一)诵读古诗文,感受音律美
语文教材集大家之所长,其中收录的古诗文名篇不但词藻优美、文质兼备,而且朗朗上口。教师可引导学生诵读,当整齐的诵读声萦绕于课堂上时,整个课堂将充满传统文化的气息,学生也能够在此过程中感受到古诗文的韵律美。此外,教师可为学生播放富有情感的古诗文诵读音频,以音律承载传统文化,搭配学生的诵读,诱发学生对古诗文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教学《浪淘沙》时,在引导学生诵读之前,可先向学生介绍作者刘禹锡的经历:性格豪放、绝不向恶势力低头的他被白居易称为“诗豪”。之后教师进行示范诵读,引导学生注意诵读时的音律,如轻重音、节奏等,并让学生试着自己诵读。接着,教师讲解全诗,并带领学生体会作者感情。最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带着感情去吟诵,升华诵读境界。多形式、多层次的诵读,让古诗的音律美久久回荡在小学语文课堂之上。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当学生的诵读篇目不断增加,他们对古诗文的理解自然会越来越深刻。比如教学《浪淘沙》时,学生反复诵读“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就读出了诗人对田园牧歌生活的向往,读出了诗人奋发有为的精神,以及豪迈的氣魄。总之,音律承载着作者在古诗文中寄寓的情感,我们在诵读过程中应该关注音律,理解作者,感受其中蕴含的美好情感,并意识到这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
(二)讨论古诗文,感受文化美
传统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地演变与留存,我们只有抱着批判的态度去传承与发扬,才能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真正魅力。小学六年级学生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思考模式,能够进行自主表达,所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古诗文展开讨论,让学生理解并关注传统文化。《书戴嵩画牛》是六年级学生要学习的古文。教师教学时,在帮助学生翻译并理解全文后可向学生提问:“大家认为杜处士是一个怎样的人?”大多数学生认为他知错能改,即使面对别人的嘲笑也能虚心反思,但有一位学生说出了不同的观点:“老师,我认为自己最欣赏的画应该珍藏起来,而不是随身携带,到处‘显摆’。”此生一语惊起千层浪,让整个班级的氛围瞬间热烈起来。教师在学生各抒己见之时不急于评判,而是相机引导学生多元体会:做事要尊重客观事实,不能凭空想象;可以借鉴前人,但是不能迷信权威,应该有自己的判断;对于喜爱的事物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将它“珍藏”。最后教师告诉学生:“每一篇古诗文都蕴含着重要的哲理,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现,我们应该关注传统文化,了解我们国家的历史,引导自己有智慧地做人做事,让自己成长为更完美的人。”
二、打造课堂情境,打通文化理解
(一)信息技术渲染氛围
由于小学生对文字的敏感度与想象力较弱,即使教师事无巨细地解释,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也总是难以到位。为此,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打造古诗文独有的情境,将抽象的文字和情感转化为具体的画面与声音,帮助学生理解古诗文。例如,教学《石灰吟》时,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诗中作者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情感,教师首先用多媒体展示古诗中描述的场景,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开采石灰石的不易,以及烈火焚烧石灰的画面,同时搭配该诗的情感诵读,瞬间在课堂中为学生构建了一个石灰开采、燃烧、化粉的情境。然后教师在此情境中根据画面联系诗句,让学生理解“托物言志”的概念,同时也让学生明白作者以石灰自比,即使粉骨碎身也要做一个清白之人的信念。有了上述解读,学生就能进一步认识古人的忠君爱国之志,感受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从而在未来的发展中始终心系祖国,为国家的发展不懈奋斗。
(二)深入剖析感受文化
在古诗文课堂上,教师要想让学生体会到传统文化的内在美,首先必须帮助学生深层次地理解古诗文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思想感情,然后将背景融入古诗文中,深刻地感受作者在当时的情感,并通过反思得到启发,最终理解其中的传统文化。例如,教学《竹石》时,教师可首先向学生介绍作者郑燮的生平,然后重点讲述这首诗的创作背景。郑燮为官期间为民造福,在荒年赈灾解救百姓,损害了当地豪绅的利益,但是他刚正不阿,藐视权贵,毅然辞职回乡,靠卖画为生。当学生了解了作者后再理解诗句,便能明白作者是在以竹自喻,表达自己即使经历无数磨难,也会坚守人生信念,不惧狂风骤雨。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古诗文教学中落实传统文化教育,能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让学生坚定文化信念,长成优秀的中华少年。
参考文献
[1]吴鹏举.小学语文古诗文情景教学方法分析[J].文理导航(下旬),2019(12).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33-266
习近平指出:“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语文学科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关联紧密,是帮助学生亲近并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古诗文是传统文化的重要承载形式,传统的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重背诵轻赏析,重记忆轻理解,教师在教学中很容易忽视传统文化知识,再加上小学生对文化的感知能力不强,因此传统文化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因此,探索传统文化在古诗文教学中的落实既是符合教育政策要求的教研课题,也有益于提升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效果。古诗文中的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包括:歌颂爱国主义、表达美好情感、深刻反思社会与理想。教学中,如何挖掘教材古诗文中包含的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如何将传统文化知识传递给学生,是教师应当关注的研究重点。只有寻求优质的教学策略,才能让学生传承并理解传统文化,受益终生。
一、创设课堂氛围,关注传统文化
根据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可知,学生学习古诗文的积极性不高,认为古诗文篇目多,难读难懂,枯燥无味。对此,教师可以创设课堂氛围,让课堂充满文化气息,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古诗文的学习价值与意义,增强学习古诗文的兴趣。
(一)诵读古诗文,感受音律美
语文教材集大家之所长,其中收录的古诗文名篇不但词藻优美、文质兼备,而且朗朗上口。教师可引导学生诵读,当整齐的诵读声萦绕于课堂上时,整个课堂将充满传统文化的气息,学生也能够在此过程中感受到古诗文的韵律美。此外,教师可为学生播放富有情感的古诗文诵读音频,以音律承载传统文化,搭配学生的诵读,诱发学生对古诗文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教学《浪淘沙》时,在引导学生诵读之前,可先向学生介绍作者刘禹锡的经历:性格豪放、绝不向恶势力低头的他被白居易称为“诗豪”。之后教师进行示范诵读,引导学生注意诵读时的音律,如轻重音、节奏等,并让学生试着自己诵读。接着,教师讲解全诗,并带领学生体会作者感情。最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带着感情去吟诵,升华诵读境界。多形式、多层次的诵读,让古诗的音律美久久回荡在小学语文课堂之上。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当学生的诵读篇目不断增加,他们对古诗文的理解自然会越来越深刻。比如教学《浪淘沙》时,学生反复诵读“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就读出了诗人对田园牧歌生活的向往,读出了诗人奋发有为的精神,以及豪迈的氣魄。总之,音律承载着作者在古诗文中寄寓的情感,我们在诵读过程中应该关注音律,理解作者,感受其中蕴含的美好情感,并意识到这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
(二)讨论古诗文,感受文化美
传统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地演变与留存,我们只有抱着批判的态度去传承与发扬,才能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真正魅力。小学六年级学生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思考模式,能够进行自主表达,所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古诗文展开讨论,让学生理解并关注传统文化。《书戴嵩画牛》是六年级学生要学习的古文。教师教学时,在帮助学生翻译并理解全文后可向学生提问:“大家认为杜处士是一个怎样的人?”大多数学生认为他知错能改,即使面对别人的嘲笑也能虚心反思,但有一位学生说出了不同的观点:“老师,我认为自己最欣赏的画应该珍藏起来,而不是随身携带,到处‘显摆’。”此生一语惊起千层浪,让整个班级的氛围瞬间热烈起来。教师在学生各抒己见之时不急于评判,而是相机引导学生多元体会:做事要尊重客观事实,不能凭空想象;可以借鉴前人,但是不能迷信权威,应该有自己的判断;对于喜爱的事物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将它“珍藏”。最后教师告诉学生:“每一篇古诗文都蕴含着重要的哲理,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现,我们应该关注传统文化,了解我们国家的历史,引导自己有智慧地做人做事,让自己成长为更完美的人。”
二、打造课堂情境,打通文化理解
(一)信息技术渲染氛围
由于小学生对文字的敏感度与想象力较弱,即使教师事无巨细地解释,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也总是难以到位。为此,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打造古诗文独有的情境,将抽象的文字和情感转化为具体的画面与声音,帮助学生理解古诗文。例如,教学《石灰吟》时,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诗中作者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情感,教师首先用多媒体展示古诗中描述的场景,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开采石灰石的不易,以及烈火焚烧石灰的画面,同时搭配该诗的情感诵读,瞬间在课堂中为学生构建了一个石灰开采、燃烧、化粉的情境。然后教师在此情境中根据画面联系诗句,让学生理解“托物言志”的概念,同时也让学生明白作者以石灰自比,即使粉骨碎身也要做一个清白之人的信念。有了上述解读,学生就能进一步认识古人的忠君爱国之志,感受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从而在未来的发展中始终心系祖国,为国家的发展不懈奋斗。
(二)深入剖析感受文化
在古诗文课堂上,教师要想让学生体会到传统文化的内在美,首先必须帮助学生深层次地理解古诗文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思想感情,然后将背景融入古诗文中,深刻地感受作者在当时的情感,并通过反思得到启发,最终理解其中的传统文化。例如,教学《竹石》时,教师可首先向学生介绍作者郑燮的生平,然后重点讲述这首诗的创作背景。郑燮为官期间为民造福,在荒年赈灾解救百姓,损害了当地豪绅的利益,但是他刚正不阿,藐视权贵,毅然辞职回乡,靠卖画为生。当学生了解了作者后再理解诗句,便能明白作者是在以竹自喻,表达自己即使经历无数磨难,也会坚守人生信念,不惧狂风骤雨。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古诗文教学中落实传统文化教育,能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让学生坚定文化信念,长成优秀的中华少年。
参考文献
[1]吴鹏举.小学语文古诗文情景教学方法分析[J].文理导航(下旬),20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