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王岐山仕途起点:随杜润生研究三农问题

来源 :党史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inney_you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研室是中央直属咨议机构,5个中央一号文件是它最为人知的成果。尽管“文件”早已无法“治国”,但在1980年代,他们却引领了如火如荼的农村改革。改革漩涡的中心里,有许多出色的年轻人,其中就有王岐山。
  杜润生提出农村改革
  1979年,在西黄城根南街九号院,杜润生新任国家农业委员会副主任。这是他自1955年被打为“右倾分子”后的首次复出。
  当时,中共中央主席华国锋、国家农委主任王任重还在谈集体经济的好处,但敏感的人从语气中揣摩出形势的微妙变化:一年前三中全会规定的“不许包产到户”,已在这年9月改为“不要包产到户”。
  杜润生找到胡耀邦,让其将“不要”改为“准许”,胡耀邦要他等待时机。5个月后,胡耀邦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支持包产到户的万里接替王任重主管农业。不久华国锋辞职,邓小平开始赞扬包产到户及大包干。
  杜润生没想到,各省市区座谈会上,多数与会者并不赞同。在争论、妥协之中,75号文件诞生了:可以包产到户,也可以包干到户。
  表面看来,包干到户是包产到户程序的简化,“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然而一旦实施,不仅农民将逐步拥有私产,分配及核算也不必通过生产队了,这意味着生产队及人民公社将名存实亡,以此为根基的计划经济也将动摇。老同志们痛心疾首,拉着杜润生:“包产到户,关系晚节!”另一些人更为愤怒:“辛辛苦苦几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
  王岐山被看中
  1980年,翁永曦刚到农委,杜润生跟他说起中央考虑未来十年向农村投入1500亿的计划,让他拿出方案。“1500亿!”翁永曦很惊讶,随后就和工作组出发前往内蒙古调研。
  在内蒙古,翁永曦和几位朋友聊天,他畅谈中国社会问题、外交和国际形势。没想到,回北京两三天后的中午,有人喊他:“小翁小翁,总理办公室来电话了。总理看了你的文章,约你去中南海谈谈。”原来当晚聊天的有新华社内蒙分社社长和记者,把内容写进了内参。
  第一次和时任总理谈话后,又约了第二次。“我说我们还有3个人,是个‘康拜因’,一块参加行吗?”翁永曦回忆说,在80年代的聚会中,自己和王岐山、朱嘉明、黄江南志趣相投,都十分关心国民经济问题,因此四人总在一块讨论,像个小组合。
  “第二次见面,几位副总理都来了,国家计委的几个主任、几位经济学家,也参加了。总理说,这个会议室还没有三十岁左右的年轻人进来过,我们来听听几个年轻人对于国家经济建设的一些看法。”
  此后,翁永曦、王岐山、朱嘉明、黄江南就常一块儿写文章向中央建言,人称“四君子”。杜润生很赏识王岐山,将他调到农委。翁永曦说,王岐山“精明能干,不搞心血来潮、昙花一现的花架子。研讨会上,听得多,说得少,总能探骊得珠;喜欢看书,涉猎甚广,总不离思考和解决中国现实和长远问题的大框架。同事、朋友们找他帮忙或议事,总很热心,骑个小摩托,挺忙乎,累得跟驴狗子似的。上下印象都好,很快入了党”。
  1981年夏天,王岐山等人参与讨论、起草杜润生主持的第一个中央一号文件。1982年1月1日,文件宣布:包产到户和包干到户,“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结束了30年之大争论。随之而来,是农委取消,代之以新成立的农研室(“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是它的另一块牌子)。
  基层年轻人与中央农研室的联系人
  1982年夏天,整个九号院都在忙着起草第二个一号文件。九号院人来人往,会议不断,全国各地的人物进进出出,纵横交汇。
  某个春节过后,刚回农研室上班的干部就被叫去听一场汇报。到会议室一看,是习近平、刘源、万季飞等人,他们都是从中央到基层任职的高干子弟———熟悉中共干部文化的人。“他们无所顾忌,敢讲真话,不像地方干部,报喜不报忧。”后来,习近平在一次会议中提及这段特约研究员的经历,“每年一号文件起草前,都要把我们几个(习近平、刘源、陆学艺、翁永曦)请过去,先让我们讲,农村政策研究室处级以上干部参加。”
  翁永曦回忆说,无论习近平、刘源或是他自己,每次直面三农现实问题,都盼望得到杜润生指点。这其中,安排送文件资料、组织会议座谈,“保持基层任职年轻人与中央农研室密切联系”的,是王岐山。
  在1980年代的相会中,王岐山展现了“广泛交往“及“很强的组织能力”。“风风火火,爱讲笑话,直率犀利很有鼓動性”的王岐山,很快就从楼下的平房搬到二楼,又从联络室成果处处长提为该室副主任。
  “他比较特殊,常是杜老直接找他办事。”和王岐山同一办公室的魏唯说,联络室的功能是组织社会力量研究农村问题,将题目委托出去,不断发现新人才。魏唯主持的农村问题论坛是其中的重要内容,那是一份不定期出版的内部刊物,时常充满激烈的争论。《走向未来丛书》也是与联络室合作的成果,王岐山担任丛书编委,它构成了1980年代的思想运动之一。
  那些年里,王岐山的办公室成了年轻人的聚集地,每天中午,老人们休息了,年轻人就到那儿交流信息和思想。他们对新资料、新情况、新观点、新思维、新理念特别的敏感,“就怕自己跟不上”。他们阅读、思考、到农村去,收集最真实的细节,杜润生则总是重复毛泽东那句著名的“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其中一个故事,蒋中一记了几十年。1982年,他随翁永曦到凤阳挂职,听说一个农民运大米到东北卖,被书记抓去批斗。
  他们意外听到他的忏悔:“土改”时他是民兵队长,地分完了,就把老地主捆起来了,要他交出财产,老地主哭诉家里这点东西,都是爷爷辈辛辛苦苦挣下来的。农民说当年无动于衷,等到自己被批斗了,才知其中滋味。蒋中一很震撼,他去档案馆阅读原始记录,才知道大跃进的饥民死亡状况,“反霸”时十恶不赦的地主,不过是普通雇主。
  回到北京,他和王岐山交流情况,王岐山又汇报给杜润生,最终派了一个小组,把档案都抄回来。   王岐山的九号院风格
  1986年,杜润生成立了农村发展所,王岐山出任所长,陈锡文是副所长。两年后,陈锡文和杜鹰、林毅夫成了正副所长,王岐山则去中国农村信托投资公司任总经理了。
  “为什么王岐山后来转到金融界?”王岐山的好友王振耀分析,“因为在发展所时,他去和世界银行谈几亿美元的贷款,启动了中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刚开始,世行准备把那笔钱贷给别的国家,岐山领着五六个人的团队,一笔一笔、一个一个跟人家谈判,谈完之后世行代表知道中国改革有希望,决定贷款应该给中国。”
  1980年代中后期,王岐山还担任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办公室主任。他很少署名发表文章,说自己就是提供平台的。在这个平台上,周其仁更像是学术权威,“周其仁评价高就意味着获得大家肯定。”王振耀回忆,当他的一篇文章受到周“很高评价”后,王岐山也肯定了他,一年内将他提为非经济分析室副主任。
  王岐山“歷史感很强,喜欢从历史的角度看问题,并不轻易发表看法”,更爱推荐书目。王振耀记得王岐山推荐大家读吉田茂的《激荡的百年史》,经常在一起反复读。戴小京则记得,发展所建立之初,全体人员都在读《日本和俄国的现代化》,分开章节分头阅读,之后每个人都要讲解和讨论。读书会一结束,大家就下去调研,为下一年的一号文件做准备。
  1987年1月7日,农村文件下发,编号为五号文件。这个文件和前面的写法有所不同,对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一系列指导文件做了简要总结,像是告别演说,亮明心迹,祈望未来。
  从1982年至1986年,农研社连续5年发出五个中央一号文件。这五个重要的一号文件,推动了农村的改革一步又一步地深入发展,为稳定承包期,发展乡镇企业,促进农副产品流通,推动农业生产的市场化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为中国农业的现代化奠定了观念、方向和体制的基础。
  如今,王岐山始终保持着九号院的风格。“他从不听套话,有事说事。5句话能说清楚的就用5句话。你要说50句,还没到正事,你就不要说了,他不听。”王岐山任北京市长时,蒋中一去办公室看他。王岐山说,有些人不适应,对他有意见。“我不改,我没有那么多时间来给他们扯这些事,留下时间我还不如多看几本书。”“语言系统、办事风格,跟已经形成的官僚系统不一样,”蒋中一说,“但他尊重这个规则,他知道多年形成,破不了。”
  (摘自《南方人物周刊》2013年第8期,林珊珊、杜强/文)
其他文献
邓小平家族无疑是近两个世纪饱受政治风雨的引人注目的家族。在20世纪五六七十年代,该家族先后有三人自杀,分别是邓小平的连襟乐少华、长子邓朴方和二弟邓蜀平。三人自杀的原因各不相同,但都与政治有关。  连襟乐少华  乐少华是邓小平夫人卓琳姐姐浦代英的丈夫。两人于1937年10月在延安结婚。  乐少华是一位1925年入党的老革命,大革命失败以后,在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是有名的“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之
期刊
2001年7月13日,万众瞩目的2008年奥运会举办城市在莫斯科国际奥委会第112次全会中揭晓,北京在五个2008年奥运会申办城市中脱颖而出,夺得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这一刻,无数中国人泪流满面。而促成这一伟大成果的人,正是何振梁。何振梁曾两次参加北京申办奥运会,是北京申奥由失败到成功的见证人……  精通法语,成毛泽东翻译  1929年12月29日,何振梁出生在无锡运河边吴桥田屠里,父亲是浙江上
期刊
我(即本文作者温家宝)是个善于思考的人,我总是把书本里学到的东西同现实加以比较,立志為改造社会而献身。因为父亲喜欢自然地理,我从小就对地球科学产生了兴趣。在北京地质学院,我在地质系就读5年。大学期间,我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后来又考取了研究生,专攻大地构造。回忆在北京地质学院近8年的学习和生活,我曾概括为三句话:母校给了我地质学知识,母校给了我克服困难的勇气,母校给了我接触群众的机会。  那段时期同样
期刊
在我国台湾和香港,借助国外人员和技术,1985年4月16日和1986年11月,都分别诞生了试管婴儿。1984年,中国大陆也开始筹备组织学术技术攻关。1988年3月10日,郑萌珠在北京呱呱坠地,成为中国大陆试管婴儿第一例。这个试管婴儿经历了怎样不同寻常的人生历程?  试管婴儿之母张丽珠  张丽珠出身名门,父亲张耀曾是早期著名的法学家。1960年,张丽珠来到刚创建的北医三院工作,从事妇科研究,从此与试
期刊
1978年,恋人们手拉着手逛公园、轧马路,谈恋爱。1978年,这一年政治上的关键词,是平反昭雪、拨乱反正。这一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这个新的历史时期最鲜明的特点,就是改革开放。从此,中国进入了“邓小平时代”。  北京街头开始流行喇叭裤  1978年,爱的冰冻在渐渐融化。在这之前,年轻人谈恋爱、约会,只能用地下工作者接头的方式,在草垛或大桥桥洞里进行,否则被视为可耻和堕落;情书的开头一定
期刊
关于萧华为毛泽东“选妃”的虚假传闻,有如下几种“版本”:  一、萧华在总政文工团为毛选妃侍寝,被彭骂为“公公”———50年代,总政文工团成立,萧华亲自挑选团员进中南海为毛泽东伴舞。彭德怀对毛的“宫廷”生活十分反感,曾多次公开批评毛泽东,并大骂罗瑞卿、汪东兴“不干好事”,萧华是“公公”,专干缺德事。  二、彭德怀拍着桌子对萧华大吼:“我警告你,不要再把文工团的女孩子往主席那里送!不要再干这种选妃的事
期刊
这座坟墓安然地躺在绿色山野的怀抱,两棵挺拔的青松默默地矗立两侧,如同忠诚的卫士。四周万籁俱寂,偶尔从远处传来阵阵秋虫的鸣叫,整个墓地在茫茫山野中显得格外冷清、孤独,只有藏青色花岗岩墓碑上七个新魏体金漆大字在阳光照耀下不甘寂寞地反射着熠熠光芒———“许世友同志之墓”。  神秘而匆忙的葬礼  1985年11月9日清晨6时整,一场鲜为人知的葬礼在这里揭开了序幕。  南京军区范志伦副参谋长站在一个山冈上的
期刊
高岗是陕北红军和根据地创建者之一,刘少奇是在长期革命斗争中产生的中国共产党重要领袖人物。但是,二人之间却在建国不久产生了很深的矛盾。这个矛盾在二人同访莫斯科期间曾经表现出来。这要从高岗对刘少奇天津讲话的看法说起。  高岗在毛泽东面前告刘少奇的状  1949年5月新中国建立前夕,刘少奇到天津指导工作。在天津,刘少奇根据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精神和毛泽东一再强调的团结民族资产阶级的政策,发表了一些讲话。讲
期刊
2001年12月11日,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成为其第143个成员,这是2001年底最轰动的消息。伴随着中国成功入世,龙永图的名字在神州大地上开始家喻户晓。这位中国入世的第四任首席谈判代表幸运地成为中国入世的见证人,为中国推开了世贸组织的大门……  参与谈判缘于一次“客串”翻译  龙永图是湖南长沙人,生于1943年,从小在贵阳长大。1965年从贵州大学英美文学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外贸
期刊
“丛德滋”这个名字,在革命烈士之中不算著名,他不曾担任过党的重要职务,也没有留下惊天动地的赫赫战功,甚至直到去世,他也只是一个没有档案记录的中共特别党员……丛德滋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00001号烈属证为何颁发给他的家人?这张烈属证的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  曾是张学良的机要秘书  丛德滋原籍是山东文登,后随祖父落户辽宁凤城,1928年中学毕业后,他考入张学良担任校长的东北大学。1931年,日本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