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巧妙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方法、有策略、有方向、有路径。如正确认识挫折,在畅所欲言中认识自己;勇于内心对接,在探究分享中矫正自己;巧借团体情境,在无痕浸润中锻造自己。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不仅仅是明理课,也是心里成长课;不仅仅是技能提高课堂,也是思想开悟、心理透亮和健康人生的演绎课堂。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心理健康;直面内心;探究分享;无痕浸润
曾有专家说:“心灵沟通有两扇门……第一扇门是情绪情感,第二扇门才是言语意义……唯一通过第一扇门才能够有机会打开第二扇门。”[ 1]打开“情绪情感”之门不能空转,需要一定的凭借和抓手。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巧妙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正是打开“第一扇门”的渠道之一。如何打开?其中有方法、有策略、有方向、有路径,需要教师高度的警觉,需要课前充足的准备和课中巧妙的点拨艺术。思政课教师,应该既是知识传授者,也是心理调节师,应该巧妙盘活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心理健康资源,结合当下学生心理实情,打造生机盎然的心理健康新时空。
一、正确认识挫折,在畅所欲言中认识自己
学生的情绪情感中并非总是满满的正能量,尤其是十三四岁的初中生,总是在不经意间就遭遇阴翳或者“雨水”。或因为考试的低分而焦虑,或因为亲人的不理解而苦恼,或因为成长中的“绊脚石”而失落,或因为友情的裂痕而失望……面对这一情绪“原生态”,面对学习与生活中点点滴滴的挫折,利用《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教与学的“脚手架”,或能给予学生一个“发泄情绪、认识自己、淬炼自己”的机会。
以部编七年级上册《增强生命的韧性》为例,有这样一道选择题:请选择你面对挫折时的感受:(1)惊慌(2)无助(3)愤怒(4)烦恼(5)焦虑(6)紧张(7)担忧(8)沮丧(9)气馁(10)悲伤(11)着急(12)……教师应该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负面情绪,可以在以上中多选,并且引领学生畅所欲言自己是如何在挫折中走出来的。有的只有一种,有的多到三五种,但这并不可怕,因为孩子们在勇敢地面对负面情绪,假以时日,或能在坦然面对中从这种负面情绪中走出来。
在这样的分享中,部分学生可能无话可谈,或者羞于解剖自己的“负能量”,此时,教师不妨充当“孩子心灵的‘调弦师’”:“生活中难免有挫折,这很正常,分享你应对挫折的经验,不仅仅是在自己心灵的再次强化,也是对别人的启迪和顿悟。”“或许,当你说出来了,原本难受的心情不再那么难受了,原本以为挺不过去的坎,被你轻易跨过去了。”这样的“助产术”中,学生可能会开启言语之门,慢慢地畅所欲言。学生分享得愈多,愈能认识自己:原来挫折也是生命历程中不可或缺的“财富”,正确面对,勇敢面对,并正确解决,生命的韧性更强了,心灵大厦更坚固了。
二、勇于内心对接,在探究分享中矫正自己
别人的挫折与痛苦,对于另一个人来说总是无法感同身受,唯有观照自己真实的遭遇和内心实际,才有可能有所感悟、有所顿悟、有所矫正。的确,教育中如果给予学生的总是干巴巴的理论,或者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太远,其浸润或者滋养的效果就打了折扣。对此,《道德与法治》教材给学生提供了“一吐心语”的机会。过去的思政课总是一些干巴巴的理论,而现在无论是“运用你的经验”,还是“探究与分享”,抑或是“阅读感悟”,都给予了孩子们自我对接、自我印证、自我矫正的机会。关键就在于,师生是否很好地利用了这些栏目,并将此做精做细,成为滋养学生的“维他命”。
仍然以《增强生命的韧性》的教学为例,应该引领学生勇于与自己的内心对接:当好友深深地误会“我”时,我是如何做的?(一个学生说:“误会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直不去解释,任由误会加深彼此之间的裂痕……”)因为个子矮,总是被别人称之为“**矬子”时,“我”又是如何做的?(个子矬也不影响我的学习,一些伟人不也是矮个子吗?我要发奋学习,超过别人,看你再笑话我不……)也下功夫了也尽力了,可是考试分数还是不理想时,“我”是如何想的,又是如何做的(我不再追求绝对的分数线,而是做到尽力就好,考出最棒的自己)……
这样的探究分享中,教师可以进一步引领学生总结其中“闪闪发光”的成功案例:如有的通过培养幽默感增强了生命韧性,有的在与“好友深谈”中释放了压力,有的在“接受糟糕结果”中转向问题的解决,有的在兴趣转移中淡忘了烦恼,有的在和别人更大的挫折的比较中轻松起来了,有的通过模仿伟人的做法振作起来了,有的通过正向心理暗示不知不觉就阳光起来了……实践证明,《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心理健康教育,一定要直面本班孩子们当下的遭遇。如何直面初中生当下的内心、遭遇和价值,是思政课教师的必修,更是心理健康师的必修。
三、巧借团体情境,在无痕浸润中锻造自己
直面内心是对的,但不应由他人揭露出来,更不能以“霸道的、刚硬的、尖锐”的方式去对待之。的确,心理健康教育也罢,初中思政课也罢,最忌对号入座,最忌揭露与互相揭露。想想:课堂上,一些所谓的“糗事”被赤裸裸地说出来,哪里还有自由学习的轻松、美好或诗意?学校、德育管理者和思政课教师应该反思或惊醒:课堂或者心理健康教育不是浓浓的“硝烟味”,而是“水一样载歌载舞”的团体情境,是“无痕的、温润的、柔软的、灵活的”;课堂应该是美好的发源地,应该是快乐的动感地带,应该是开开心心的理想场所。
就《增强生命的韧性》的教学而言,可以举行“挫折是好事还是坏事”为主题的团体辩论赛,无论是“正方”,还是“反方”,都应准备充足的辩论材料。如反方准备的材料有《酒泉天才因中考失利自杀》《甘肃永昌十三岁的花季少女因在超市偷巧克力被扣押后不堪忍受店方辱骂从17层高楼上跳楼坠亡》等等,而正方准备的材料有林肯历经多次挫折而自强不息的故事,诺贝尔历经多次失败而发明炸药发爆剂等等。
这样的团体情境不映射个人,不“棱角分明”,不点名道姓,但却自然而然地与初中生的内心真实对接,使他们在争论、辨别和开悟中生成对周遭世界的判断、体验和理解,尽情沉浸在良性心理循环或传递的体验中而不知不觉。除了辩论赛,还可以组织别开生面的课本剧、摇曳生姿的情景剧、独出心裁的故事会、慷慨激昂的演讲会……只要能大面积地滋养学生,只要能活泼泼地锻造学生,教师皆可以大胆一试。或许何种形式已不再是唯一重要的,期间孩子们阳光心理的形成、正向情绪的滋生和心灵世界的健全,才是核心素养背景下思政课中更加孜孜以求的理想境界。
从认识挫折到直面个人挫折再到利用團体情境应对挫折,彰显着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有序、递进和螺旋上升,彰显着道德与法治课中基本策略的正确实施,彰显着学生正向心理的渐次矫正,更彰显着教师高度的警觉、敏感与耐心。但愿,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不仅仅是明理课,也是心理成长课;不仅仅是技能提高课堂,也是思想开悟、心理透亮和健康人生的演绎课堂;但愿,初中生在思政课上学得的不仅仅是理论知识,同时也是心胸的开阔、情绪的调节、心灵的敞开和品性的锻造。教师应该引领学生沉浸在这样的思政课中,拥有健康心态,演绎精彩人生,追求美好人生。
【参考文献】
[1]吕慧艺.心灵沟通的两扇门[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8:(17).1
[2]徐志伟.育人,需调“心灵弦”[J].教师博览(原创版),2017,(6):1
(本文为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策略研究》系列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立项号:GS[2019]GHB1749)
(甘肃省酒泉市金塔县第四中学,甘肃酒泉735300)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心理健康;直面内心;探究分享;无痕浸润
曾有专家说:“心灵沟通有两扇门……第一扇门是情绪情感,第二扇门才是言语意义……唯一通过第一扇门才能够有机会打开第二扇门。”[ 1]打开“情绪情感”之门不能空转,需要一定的凭借和抓手。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巧妙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正是打开“第一扇门”的渠道之一。如何打开?其中有方法、有策略、有方向、有路径,需要教师高度的警觉,需要课前充足的准备和课中巧妙的点拨艺术。思政课教师,应该既是知识传授者,也是心理调节师,应该巧妙盘活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心理健康资源,结合当下学生心理实情,打造生机盎然的心理健康新时空。
一、正确认识挫折,在畅所欲言中认识自己
学生的情绪情感中并非总是满满的正能量,尤其是十三四岁的初中生,总是在不经意间就遭遇阴翳或者“雨水”。或因为考试的低分而焦虑,或因为亲人的不理解而苦恼,或因为成长中的“绊脚石”而失落,或因为友情的裂痕而失望……面对这一情绪“原生态”,面对学习与生活中点点滴滴的挫折,利用《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教与学的“脚手架”,或能给予学生一个“发泄情绪、认识自己、淬炼自己”的机会。
以部编七年级上册《增强生命的韧性》为例,有这样一道选择题:请选择你面对挫折时的感受:(1)惊慌(2)无助(3)愤怒(4)烦恼(5)焦虑(6)紧张(7)担忧(8)沮丧(9)气馁(10)悲伤(11)着急(12)……教师应该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负面情绪,可以在以上中多选,并且引领学生畅所欲言自己是如何在挫折中走出来的。有的只有一种,有的多到三五种,但这并不可怕,因为孩子们在勇敢地面对负面情绪,假以时日,或能在坦然面对中从这种负面情绪中走出来。
在这样的分享中,部分学生可能无话可谈,或者羞于解剖自己的“负能量”,此时,教师不妨充当“孩子心灵的‘调弦师’”:“生活中难免有挫折,这很正常,分享你应对挫折的经验,不仅仅是在自己心灵的再次强化,也是对别人的启迪和顿悟。”“或许,当你说出来了,原本难受的心情不再那么难受了,原本以为挺不过去的坎,被你轻易跨过去了。”这样的“助产术”中,学生可能会开启言语之门,慢慢地畅所欲言。学生分享得愈多,愈能认识自己:原来挫折也是生命历程中不可或缺的“财富”,正确面对,勇敢面对,并正确解决,生命的韧性更强了,心灵大厦更坚固了。
二、勇于内心对接,在探究分享中矫正自己
别人的挫折与痛苦,对于另一个人来说总是无法感同身受,唯有观照自己真实的遭遇和内心实际,才有可能有所感悟、有所顿悟、有所矫正。的确,教育中如果给予学生的总是干巴巴的理论,或者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太远,其浸润或者滋养的效果就打了折扣。对此,《道德与法治》教材给学生提供了“一吐心语”的机会。过去的思政课总是一些干巴巴的理论,而现在无论是“运用你的经验”,还是“探究与分享”,抑或是“阅读感悟”,都给予了孩子们自我对接、自我印证、自我矫正的机会。关键就在于,师生是否很好地利用了这些栏目,并将此做精做细,成为滋养学生的“维他命”。
仍然以《增强生命的韧性》的教学为例,应该引领学生勇于与自己的内心对接:当好友深深地误会“我”时,我是如何做的?(一个学生说:“误会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直不去解释,任由误会加深彼此之间的裂痕……”)因为个子矮,总是被别人称之为“**矬子”时,“我”又是如何做的?(个子矬也不影响我的学习,一些伟人不也是矮个子吗?我要发奋学习,超过别人,看你再笑话我不……)也下功夫了也尽力了,可是考试分数还是不理想时,“我”是如何想的,又是如何做的(我不再追求绝对的分数线,而是做到尽力就好,考出最棒的自己)……
这样的探究分享中,教师可以进一步引领学生总结其中“闪闪发光”的成功案例:如有的通过培养幽默感增强了生命韧性,有的在与“好友深谈”中释放了压力,有的在“接受糟糕结果”中转向问题的解决,有的在兴趣转移中淡忘了烦恼,有的在和别人更大的挫折的比较中轻松起来了,有的通过模仿伟人的做法振作起来了,有的通过正向心理暗示不知不觉就阳光起来了……实践证明,《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心理健康教育,一定要直面本班孩子们当下的遭遇。如何直面初中生当下的内心、遭遇和价值,是思政课教师的必修,更是心理健康师的必修。
三、巧借团体情境,在无痕浸润中锻造自己
直面内心是对的,但不应由他人揭露出来,更不能以“霸道的、刚硬的、尖锐”的方式去对待之。的确,心理健康教育也罢,初中思政课也罢,最忌对号入座,最忌揭露与互相揭露。想想:课堂上,一些所谓的“糗事”被赤裸裸地说出来,哪里还有自由学习的轻松、美好或诗意?学校、德育管理者和思政课教师应该反思或惊醒:课堂或者心理健康教育不是浓浓的“硝烟味”,而是“水一样载歌载舞”的团体情境,是“无痕的、温润的、柔软的、灵活的”;课堂应该是美好的发源地,应该是快乐的动感地带,应该是开开心心的理想场所。
就《增强生命的韧性》的教学而言,可以举行“挫折是好事还是坏事”为主题的团体辩论赛,无论是“正方”,还是“反方”,都应准备充足的辩论材料。如反方准备的材料有《酒泉天才因中考失利自杀》《甘肃永昌十三岁的花季少女因在超市偷巧克力被扣押后不堪忍受店方辱骂从17层高楼上跳楼坠亡》等等,而正方准备的材料有林肯历经多次挫折而自强不息的故事,诺贝尔历经多次失败而发明炸药发爆剂等等。
这样的团体情境不映射个人,不“棱角分明”,不点名道姓,但却自然而然地与初中生的内心真实对接,使他们在争论、辨别和开悟中生成对周遭世界的判断、体验和理解,尽情沉浸在良性心理循环或传递的体验中而不知不觉。除了辩论赛,还可以组织别开生面的课本剧、摇曳生姿的情景剧、独出心裁的故事会、慷慨激昂的演讲会……只要能大面积地滋养学生,只要能活泼泼地锻造学生,教师皆可以大胆一试。或许何种形式已不再是唯一重要的,期间孩子们阳光心理的形成、正向情绪的滋生和心灵世界的健全,才是核心素养背景下思政课中更加孜孜以求的理想境界。
从认识挫折到直面个人挫折再到利用團体情境应对挫折,彰显着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有序、递进和螺旋上升,彰显着道德与法治课中基本策略的正确实施,彰显着学生正向心理的渐次矫正,更彰显着教师高度的警觉、敏感与耐心。但愿,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不仅仅是明理课,也是心理成长课;不仅仅是技能提高课堂,也是思想开悟、心理透亮和健康人生的演绎课堂;但愿,初中生在思政课上学得的不仅仅是理论知识,同时也是心胸的开阔、情绪的调节、心灵的敞开和品性的锻造。教师应该引领学生沉浸在这样的思政课中,拥有健康心态,演绎精彩人生,追求美好人生。
【参考文献】
[1]吕慧艺.心灵沟通的两扇门[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8:(17).1
[2]徐志伟.育人,需调“心灵弦”[J].教师博览(原创版),2017,(6):1
(本文为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策略研究》系列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立项号:GS[2019]GHB1749)
(甘肃省酒泉市金塔县第四中学,甘肃酒泉735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