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发展大背景下,本文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同质化导致的就业难等问题,需要打破课程设置的学科思维定式,系统提出地方高校课程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模式,以此推进应用型课程设置向生成化、综合化发展,为地方高校应用型课程设置提供借鉴,有利于地方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高校 课程设置 产业对接
课程设置模式集中体现了培养什么样的人及如何培养人这个高等教育的核心问题。以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为主要任务的地方高校,应借鉴国内外应用型高校先进的课程设置理念,改变按学科设置课程的传统,积极探索对接产业需求的课程设置模式,以解决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同质化造成的就业难问题。
一、应用型本科课程设置现状与发展趋势
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社会对高级专门人才需求的层次、类型与规格不断发生改变,不同时代学生群体特征的差异要求高校必须不断调整课程内容和设置模式,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由此形成了满足不同历史时期需要、切合不同类型与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课程设置模式,如“理论课程+实践课程+素质课程”不同类型课程构成的课程体系,“公共课程+基础課程+专业课程”不同层次课程构成的课程体系,按照学科、岗位的工作任务、工艺流程等设置课程,以及以目标导向或过程导向设置课程等模式。
(一)我国应用型高校课程设置现状与问题
由于办学定位、服务面向和生源的差异,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的地方本科高校,不能简单照搬研究型大学的学术型人才或职业技术学院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设置课程,而应根据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及价值需求,结合自身的办学定位和实际,不断优化课程设置模式,形成自己的课程设置特色。
当前,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设置普遍存在过学科化的问题,体系烦琐,缺乏课程调研,致使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首先,存在基础主义、学科主义、训练主义和形式主义倾向,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之需,也难以应对经常变化的社会和市场需求。其次,目标定位不准,导致内容趋同、理论与实践剥离,习惯先理论后实践的课程顺序,难以适应应用能力培养的实际需要。再次,缺乏科学长远的课程设置规划,没有真正围绕职业能力及岗位需求构建,存在缺乏课程设置调研论证、课程标准缺乏创新创造等问题,须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学术化课程范式。
(二)国外应用型高校课程改革趋势
欧美应用型高校在构建目标明确、结构清晰的课程体系上的经验值得借鉴。首先,突出课程的“实践应用”是国外 应用型大学课程改革的明显趋势。课程体系“一般由公共基 础或核心课程、学科专业课程、专题或问题研究课程、研究论 文等组成,这一课程结构往往在一年级就直入专业主题,二 年级具有明显的项目与问题的研究导向,从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专长课程逐步分化和深入”[1],具有明显的“工程应用 性”特色。其次,课程设置实践化,融入就业能力教育,增设“社会问题课程“”核心能力课程”,将企业家带进高校课堂。如英国应用型大学课程设置与学生生涯发展、就业紧密结 合,重视实践能力培养,如开设基于工作坊的课程,基于工业 现场的课程、现场作业课程、三文治模式课程等。德国应用 型大学强调实践,重在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学校与企业的 互动非常密切,课程分为企业培训课程与学校理论课程,大 多数课程都需要在企业进行。再次,欧美高校课程实施空 间广阔,突破单一课室的限制走向更多学习场所,跨系、跨 学院选课,甚至跨校、跨国学习;重视发挥生活、活动课程的 作用。
二、应用型高校课程设计的理念与路径
人才培养目标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是课程体系构建与课程内容选择的统领,是课程模式设计的灵魂。由于“应用型本科人才是以解决实践问题为旨趣的专业人才,以较强的行业应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区别于学科型人才,又以较强的综合能力和研发技能区别于技能型人才”[2],这种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地方本科高校在课程内容的选取上必须体现行业需求导向,在教学模式的设计上必须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突出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但不能简单照搬以职业技能培养为主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模式。为此,应用型本科高校应借鉴欧美应用型高校课程设置的综合化理念,突出实践应用导向,强化课程设置的多元综合,并以目标为导向倒推法构建。
(一)以产业需求为导向
服务社会需求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
原则。但是,在传统课程设计中,课程培养目标一般由高校这个供给侧定位,常常导致人才需求信息失真或错位,使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要么滞后,要么失误。加上高校课程设置往往基于学科性知识,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知识日新月异,学科性知识因为自身体系化、逻辑化的特点,更新速度较慢,存在相对滞后的问题。我们已经进入知识生产模式时代,新的知识生产模式强调知识的应用情境、跨学科性、异质性“,打破了结构化的课程内容取向,改变了知识传播的课程实施形态,转变了课程质量评价导向”[3]。应用型本科高校需要在大学和产业之间构建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体系,将课程体系与产业链有机融合,通过与产业结构对接、融合及课程开发模块化等整体构建应用型课程体系,彻底打破追求学科体系完整性的课程建设思路,解决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两张皮”的问题。
(二)注重多元整合设计
围绕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特点和人才的特征,形成多元整合的应用型本科课程设置理念。课程体系实际上是一个多类型、多层次的组合体,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课程按照一定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及知识的内在逻辑构成一个有机整体,既肩负不同的使命和任务,又相互围绕共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密切关联。为此,应用型本科课程设置应采用“多元整合”的课程观。首先,要以提高学生应用能力为切入点,凸 显“应用导向”,实现学科专业逻辑的传统教学模式向新工科理念下课程逻辑的革命性转变。其次,在课程体系上,应以能力为本,体现知识、能力、素质多元发展要求。再次,在课程实施上,不仅要突出“多维标准”,还要强化实践经验获得, 为学生未来就业或创业做好充分准备。 (三)采用倒推法构建
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是应用型办学特色的体现,紧盯地方人才和技术需求,实施产科教融合发展战略。为此,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要从学科演绎的思维模式,向以毕业生质量和规格为目标的“倒推式”设计模式转变。要调研行业人才所需的培养目标要求,强化人才培养规格的顶层设计,凸显时代特征和自身特色。如浙江万里学院成立跨专业跨境电商“ebay 班”,学校协同ebay 及宁波市鄞州区商务局、宁波市鄞州区电子商务协会、宁波甬贝荟公司等单位组建人才培养特色班,提供一人一方案的培养体系,课程中增加跨境电商实操演练,实现“真题真做”,增加课堂体验,丰富学生跨境电商平台的专业知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创新课程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模式
在知识不断创新和更迭的当下,要从产业需求“生成” 课程的新视角“,生成”一个连贯的课程体系,推进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无缝对接,解决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与区域产业发展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真正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无缝对接,有力推动地方高校主动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地方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一)课程目标定位创新——从“供给侧”到“需求侧”
做好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明确应用型人才的规格特点是构建专业课程教学体系、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找寻适合学生教学方法的第一步。为更好地增强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和前瞻性,首先,要依据毕业生就业面向的行业,从产业需求界定课程的培养目标。其次,走进产业,分析区域文化、科技和社会经济特征,深入了解产业对应用型人才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的要求,及时、准确把握区域产业发展对学科专业人才需求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规律,从“需求侧”定位课程培养目标,增强课程与产业需求的适切性,保证学生高质量就业。再次,在专业人才需求调研过程中,不仅要研究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还要深入企业,开展实地考察、走访座谈、问卷调查,邀请专家、有关企业的高层领导、行业协会成员参与学校的课程开发与设计,参与应用型课程设置与教学运行,了解企业对应用型专业人才的类型、业务规格和综合能力的内涵要求,这是有效对接的最基本要求。
(二)课程体系构建路径创新——从“构成”到“生成”
在确立了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之后,必须打破传统的学科系统化模式,以服务一定的产业链为目的,以职业发展能力为核心,紧扣地方主导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的需求, 结合先进的生产性知识,从产业需求“生成”课程体系,推进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无缝对接。如浙江万里学院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按照“基础服务于专业,专业服务于行业”设计理念,重构了基础课、核心课、模块课构建的课程体系。基础课程注重与专业课程内容的对接,重在本专业领域知识的集成度,而不在于面面俱到,充分体现基础为专业服务,解决基础课程过度学科化导致专业性和应用性不强等问题,通过基础课程的牢固掌握推动学生尽早进入专业基础和专业课学习。专业核心课程基于产业和行业实际需求,以行业应用为导向,删减、重组和增设原有学科的知识,减少重复内容,提高有效性。模块课程对接行业或岗位能力需求,强化产业前沿生产性知识传授,以灵活的模块课程紧盯产业的发展与要求,以模块课程特色彰显人才培养特色。
(三)课程内容构成创新——从“割裂”到“综合”
长期以来,在教育教学中我们习惯于将知识分为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并分开教学,对学术型人才培养而言,可能问题并不突出,但是对应用型人才培养而言,这种模式存在一些问题。因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重在“应用”,而“应用”本身具有“生命性”动态。因此,生成“应用”课程既不应是学科理论知识复制体,也不应是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割裂叠加的集合体,而应是融合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动态” 综合体。基于此,从课程内容上,以岗位需求为导向,基于岗位胜任力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以项目制任务化为驱动,综合生产性知识与学科性知识,重新分解整合理论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构建与产业需求对接的应用型课程内容,通过案例教学、小班化讨论式及以项目实训、问题解决、任务驱动等带动理论学习、融理论学习与项目开发实践于一体的研究性教学,将教学知识和能力培养融入项目中,“让学生在做中学,把科研中应用开发的能力教给他们,学生完成了项目意味着教师完成了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实现了在研发实践中培养研发能力”[4]。另外,这类课程必须创造开放的教学环境,“突破一本教科书、一间教室、一本作业本、一张考试卷等传统的教育理念与评价的束缚”[4],在基地、企业、实验室等,通过“双课堂” “现场教学“”项目制研究”等模式,训练学生在真实的复杂环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以能力本位为导向改革课程评价 体系,降低标准化、统一化要求,鼓励教师开展多元化、多样 化、过程性的课程评价。
参考文献:
[1]陈盛,等. 应用型本科课程设置及其教学模式选择[J]. 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15(5).
[2]徐立清. 地方應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标准的设计思路与实现路径[J]. 高等教育研究,2017(5).
[3]聂永成,董泽芳. 知识生产模式转型背景下应用型高校课程变革的路径探讨[J]. 湖北社会科学,2010(1).
[4]崔彦群,等. 地方应用型高校生成性课程的实证研究[J]. 中国大学教学,2017(5).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高校 课程设置 产业对接
课程设置模式集中体现了培养什么样的人及如何培养人这个高等教育的核心问题。以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为主要任务的地方高校,应借鉴国内外应用型高校先进的课程设置理念,改变按学科设置课程的传统,积极探索对接产业需求的课程设置模式,以解决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同质化造成的就业难问题。
一、应用型本科课程设置现状与发展趋势
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社会对高级专门人才需求的层次、类型与规格不断发生改变,不同时代学生群体特征的差异要求高校必须不断调整课程内容和设置模式,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由此形成了满足不同历史时期需要、切合不同类型与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课程设置模式,如“理论课程+实践课程+素质课程”不同类型课程构成的课程体系,“公共课程+基础課程+专业课程”不同层次课程构成的课程体系,按照学科、岗位的工作任务、工艺流程等设置课程,以及以目标导向或过程导向设置课程等模式。
(一)我国应用型高校课程设置现状与问题
由于办学定位、服务面向和生源的差异,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的地方本科高校,不能简单照搬研究型大学的学术型人才或职业技术学院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设置课程,而应根据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及价值需求,结合自身的办学定位和实际,不断优化课程设置模式,形成自己的课程设置特色。
当前,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设置普遍存在过学科化的问题,体系烦琐,缺乏课程调研,致使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首先,存在基础主义、学科主义、训练主义和形式主义倾向,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之需,也难以应对经常变化的社会和市场需求。其次,目标定位不准,导致内容趋同、理论与实践剥离,习惯先理论后实践的课程顺序,难以适应应用能力培养的实际需要。再次,缺乏科学长远的课程设置规划,没有真正围绕职业能力及岗位需求构建,存在缺乏课程设置调研论证、课程标准缺乏创新创造等问题,须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学术化课程范式。
(二)国外应用型高校课程改革趋势
欧美应用型高校在构建目标明确、结构清晰的课程体系上的经验值得借鉴。首先,突出课程的“实践应用”是国外 应用型大学课程改革的明显趋势。课程体系“一般由公共基 础或核心课程、学科专业课程、专题或问题研究课程、研究论 文等组成,这一课程结构往往在一年级就直入专业主题,二 年级具有明显的项目与问题的研究导向,从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专长课程逐步分化和深入”[1],具有明显的“工程应用 性”特色。其次,课程设置实践化,融入就业能力教育,增设“社会问题课程“”核心能力课程”,将企业家带进高校课堂。如英国应用型大学课程设置与学生生涯发展、就业紧密结 合,重视实践能力培养,如开设基于工作坊的课程,基于工业 现场的课程、现场作业课程、三文治模式课程等。德国应用 型大学强调实践,重在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学校与企业的 互动非常密切,课程分为企业培训课程与学校理论课程,大 多数课程都需要在企业进行。再次,欧美高校课程实施空 间广阔,突破单一课室的限制走向更多学习场所,跨系、跨 学院选课,甚至跨校、跨国学习;重视发挥生活、活动课程的 作用。
二、应用型高校课程设计的理念与路径
人才培养目标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是课程体系构建与课程内容选择的统领,是课程模式设计的灵魂。由于“应用型本科人才是以解决实践问题为旨趣的专业人才,以较强的行业应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区别于学科型人才,又以较强的综合能力和研发技能区别于技能型人才”[2],这种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地方本科高校在课程内容的选取上必须体现行业需求导向,在教学模式的设计上必须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突出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但不能简单照搬以职业技能培养为主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模式。为此,应用型本科高校应借鉴欧美应用型高校课程设置的综合化理念,突出实践应用导向,强化课程设置的多元综合,并以目标为导向倒推法构建。
(一)以产业需求为导向
服务社会需求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
原则。但是,在传统课程设计中,课程培养目标一般由高校这个供给侧定位,常常导致人才需求信息失真或错位,使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要么滞后,要么失误。加上高校课程设置往往基于学科性知识,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知识日新月异,学科性知识因为自身体系化、逻辑化的特点,更新速度较慢,存在相对滞后的问题。我们已经进入知识生产模式时代,新的知识生产模式强调知识的应用情境、跨学科性、异质性“,打破了结构化的课程内容取向,改变了知识传播的课程实施形态,转变了课程质量评价导向”[3]。应用型本科高校需要在大学和产业之间构建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体系,将课程体系与产业链有机融合,通过与产业结构对接、融合及课程开发模块化等整体构建应用型课程体系,彻底打破追求学科体系完整性的课程建设思路,解决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两张皮”的问题。
(二)注重多元整合设计
围绕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特点和人才的特征,形成多元整合的应用型本科课程设置理念。课程体系实际上是一个多类型、多层次的组合体,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课程按照一定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及知识的内在逻辑构成一个有机整体,既肩负不同的使命和任务,又相互围绕共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密切关联。为此,应用型本科课程设置应采用“多元整合”的课程观。首先,要以提高学生应用能力为切入点,凸 显“应用导向”,实现学科专业逻辑的传统教学模式向新工科理念下课程逻辑的革命性转变。其次,在课程体系上,应以能力为本,体现知识、能力、素质多元发展要求。再次,在课程实施上,不仅要突出“多维标准”,还要强化实践经验获得, 为学生未来就业或创业做好充分准备。 (三)采用倒推法构建
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是应用型办学特色的体现,紧盯地方人才和技术需求,实施产科教融合发展战略。为此,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要从学科演绎的思维模式,向以毕业生质量和规格为目标的“倒推式”设计模式转变。要调研行业人才所需的培养目标要求,强化人才培养规格的顶层设计,凸显时代特征和自身特色。如浙江万里学院成立跨专业跨境电商“ebay 班”,学校协同ebay 及宁波市鄞州区商务局、宁波市鄞州区电子商务协会、宁波甬贝荟公司等单位组建人才培养特色班,提供一人一方案的培养体系,课程中增加跨境电商实操演练,实现“真题真做”,增加课堂体验,丰富学生跨境电商平台的专业知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创新课程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模式
在知识不断创新和更迭的当下,要从产业需求“生成” 课程的新视角“,生成”一个连贯的课程体系,推进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无缝对接,解决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与区域产业发展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真正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无缝对接,有力推动地方高校主动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地方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一)课程目标定位创新——从“供给侧”到“需求侧”
做好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明确应用型人才的规格特点是构建专业课程教学体系、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找寻适合学生教学方法的第一步。为更好地增强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和前瞻性,首先,要依据毕业生就业面向的行业,从产业需求界定课程的培养目标。其次,走进产业,分析区域文化、科技和社会经济特征,深入了解产业对应用型人才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的要求,及时、准确把握区域产业发展对学科专业人才需求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规律,从“需求侧”定位课程培养目标,增强课程与产业需求的适切性,保证学生高质量就业。再次,在专业人才需求调研过程中,不仅要研究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还要深入企业,开展实地考察、走访座谈、问卷调查,邀请专家、有关企业的高层领导、行业协会成员参与学校的课程开发与设计,参与应用型课程设置与教学运行,了解企业对应用型专业人才的类型、业务规格和综合能力的内涵要求,这是有效对接的最基本要求。
(二)课程体系构建路径创新——从“构成”到“生成”
在确立了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之后,必须打破传统的学科系统化模式,以服务一定的产业链为目的,以职业发展能力为核心,紧扣地方主导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的需求, 结合先进的生产性知识,从产业需求“生成”课程体系,推进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无缝对接。如浙江万里学院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按照“基础服务于专业,专业服务于行业”设计理念,重构了基础课、核心课、模块课构建的课程体系。基础课程注重与专业课程内容的对接,重在本专业领域知识的集成度,而不在于面面俱到,充分体现基础为专业服务,解决基础课程过度学科化导致专业性和应用性不强等问题,通过基础课程的牢固掌握推动学生尽早进入专业基础和专业课学习。专业核心课程基于产业和行业实际需求,以行业应用为导向,删减、重组和增设原有学科的知识,减少重复内容,提高有效性。模块课程对接行业或岗位能力需求,强化产业前沿生产性知识传授,以灵活的模块课程紧盯产业的发展与要求,以模块课程特色彰显人才培养特色。
(三)课程内容构成创新——从“割裂”到“综合”
长期以来,在教育教学中我们习惯于将知识分为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并分开教学,对学术型人才培养而言,可能问题并不突出,但是对应用型人才培养而言,这种模式存在一些问题。因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重在“应用”,而“应用”本身具有“生命性”动态。因此,生成“应用”课程既不应是学科理论知识复制体,也不应是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割裂叠加的集合体,而应是融合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动态” 综合体。基于此,从课程内容上,以岗位需求为导向,基于岗位胜任力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以项目制任务化为驱动,综合生产性知识与学科性知识,重新分解整合理论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构建与产业需求对接的应用型课程内容,通过案例教学、小班化讨论式及以项目实训、问题解决、任务驱动等带动理论学习、融理论学习与项目开发实践于一体的研究性教学,将教学知识和能力培养融入项目中,“让学生在做中学,把科研中应用开发的能力教给他们,学生完成了项目意味着教师完成了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实现了在研发实践中培养研发能力”[4]。另外,这类课程必须创造开放的教学环境,“突破一本教科书、一间教室、一本作业本、一张考试卷等传统的教育理念与评价的束缚”[4],在基地、企业、实验室等,通过“双课堂” “现场教学“”项目制研究”等模式,训练学生在真实的复杂环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以能力本位为导向改革课程评价 体系,降低标准化、统一化要求,鼓励教师开展多元化、多样 化、过程性的课程评价。
参考文献:
[1]陈盛,等. 应用型本科课程设置及其教学模式选择[J]. 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15(5).
[2]徐立清. 地方應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标准的设计思路与实现路径[J]. 高等教育研究,2017(5).
[3]聂永成,董泽芳. 知识生产模式转型背景下应用型高校课程变革的路径探讨[J]. 湖北社会科学,2010(1).
[4]崔彦群,等. 地方应用型高校生成性课程的实证研究[J]. 中国大学教学,20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