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斯托利亚在《数学教育学》一书中指出:“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在整个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引领、师生间的交流,都依赖于语言。数学教师如何使自己具有用“不是蜜”的数学语言来“粘住”学生一切注意兴趣的魅力呢?这就要求我们数学教师能准确驾驭数学语言,并不断锤炼自身的数学教学语言,努力提高自己数学教学语言的艺术。要做一位优秀的数学教师,课堂中的数学教学语言必须达到以下几点:
一、科学准确
数学具有高度的科学性,每个概念都有确定的含义,每个性质都有确定的条件,因此,数学语言务必清楚、准确、符合科学性。另外,把每句话讲准确,让学生能准确理解教师所要表达的意思,是对教师教学语言的最基本要求。数学教师准确的语言源于对数学教材体系的整体把握,源于对课时内容、目标、手段的深刻理解。
一次听一位老师上“时、分的认识”,为了使学生认识“时”、“分”之间的关系,教师让学生观察时针、分针的运行规律,引导学生发现“1小时=60分”。学生观察后,教师问:“时针走一大格的时间是多长时间?”生说:“1小时。”师接着问:“分针走一圈是多长时间?”一生说:“1小时!”教师一连问了好几个学生,学生回答全部一致:“1小时!”费了好长时间,学生始终没有说出“分针走一圈的时间是60分”。教师只好自己交代:“分针走一圈的时间是60分。因为时针走一大格的时间是1小时,分针走一圈的时间是60分,所以1时=60分。”其实,这是教师语言模糊不清造成的,如果教师问“分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分”不就行了?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尽量避免模糊不清的教学语言,避免宝贵的教学时间在师生间的无效对话中无情地流逝。
二、通俗易懂
数学概念、公式、法则的叙述,往往言简意赅,教师要从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和生活经验出发,深入浅出,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去引导学生领会。如果机械使用所谓的“数学语言”进行教学,则教师的语言必定晦涩难懂,令学生如听“天书”,必定造就出一批学困生。
如有的教师教学分数应用题时,始终离不开“单位‘1’的量”、“几分之几的量”、“几分之几的对应分率”这几个名词术语;还要求学生一定得将题目中的几个具体数量按上面的格式一一对应并一一述说,然后让学生亦步亦趋地分析题目中求的是什么量,如果是求“单位‘1’的量”就是用“几分之几的量”除以“对应分率”,如果是求“几分之几的量”就是用“单位1的量”乘“对应分率”。一节数学课,名词术语满堂飞,看似“数学味”很浓,实则弊多利少。因为教师没有从题目的实际意义出发,更没有从学生的思维现状出发,机械使用名词术语,只能使很多学生的思维如入云雾世界,数学上很大一部分的学困生就是被这样的数学教师用这样的所谓“数学化”方式造就成功的。
三、简明清晰
经验告诉我们,教师讲解数学概念,语言越是罗嗦,越是讲不清、道不明。另外,罗嗦重复的语言必定霸占学生很多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时间,导致学生思维处于抑制、接受状态,更容易使学生产生反感情绪,不利于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所以,优秀数学教师的语言非常简练,逻辑性强,正像鲁迅说的:“用最简练的语言表现最丰富的内容!”所以说,数学教师的语言既要准确、简练,又要条理分明、思路清晰,有一定的逻辑性,努力做到简明精练、干净利索、中心突出、逻辑分明,这样既有利于提高学生语言的逻辑性,又能腾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思考、探究、交流,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四、生动形象
卢梭说过,在达到理智的年龄以前,孩子不能接受观念,而只能接受形象。数学具有严谨的知识体系、抽象而简洁的表达形式,教师必须运用生动、形象、富于情趣、幽默的语言,使教学语言像磁石一样牢牢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并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与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如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练习中有这样一道练习:“在2个同样的大盒和5个同样的小盒里装满球,正好是100个。每个大盒比小盒多装8个,每个大盒和小盒各装多少个?”一位教师教学时只是抛给学生一个问题拐杖:如果7个全部是小盒,一共可以装多少个球?虽然让一些尖子生在班上做了交流,但从很多学生迷茫的眼神中可以看出,他们并没有能真正理解其中“转化”的玄机。后来我们建议该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此练习时改用生动形象的语言配合动态的演示进行教学,学生的思维豁然开朗。
师:如果要将每个大盒都换成小盒,要从每个大盒中拿出几个球?为什么?
生:要从每个大盒中拿出8个。因为每个大盒比小盒多装8个。
师:一共拿出了多少个球?为什么?
生:一共拿出16个,因为每个大盒要拿出8个,有两个大盒。
师(做出从每个大盒中拿出8个球的姿态,并适当板书,如下图):这样就将大盒全部换成了小盒!现在一共有几个小盒?想一想,这些小盒里一共装了多少个球?为什么?
生:一共有7个小盒,一共装了84个小球。因为原来一共装了100个球,大盒换成小盒后,拿出了2个8,是16个,所以现在的7个小盒子里一共装有84个球。
教师结合学生的发言,在图形中适当板书:
师:接下去可以算出什么呢?
生:每个小盒能装球的个数,(100-8×2)÷(5+2)=12(个)。
生:知道了每个小盒装的个数,就能知道每个大盒装的个数,12+8=20(个)。
苏霍姆林斯基强调:“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我们深信,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利用时间的重要保证。”所以,数学教师要善于运用科学准确、通俗易懂、简明清晰、生动形象的数学语言进行教学,努力使自己的教学语言具有亲和力、感染力、震撼力,这样就能充分发挥课堂的效率,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一、科学准确
数学具有高度的科学性,每个概念都有确定的含义,每个性质都有确定的条件,因此,数学语言务必清楚、准确、符合科学性。另外,把每句话讲准确,让学生能准确理解教师所要表达的意思,是对教师教学语言的最基本要求。数学教师准确的语言源于对数学教材体系的整体把握,源于对课时内容、目标、手段的深刻理解。
一次听一位老师上“时、分的认识”,为了使学生认识“时”、“分”之间的关系,教师让学生观察时针、分针的运行规律,引导学生发现“1小时=60分”。学生观察后,教师问:“时针走一大格的时间是多长时间?”生说:“1小时。”师接着问:“分针走一圈是多长时间?”一生说:“1小时!”教师一连问了好几个学生,学生回答全部一致:“1小时!”费了好长时间,学生始终没有说出“分针走一圈的时间是60分”。教师只好自己交代:“分针走一圈的时间是60分。因为时针走一大格的时间是1小时,分针走一圈的时间是60分,所以1时=60分。”其实,这是教师语言模糊不清造成的,如果教师问“分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分”不就行了?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尽量避免模糊不清的教学语言,避免宝贵的教学时间在师生间的无效对话中无情地流逝。
二、通俗易懂
数学概念、公式、法则的叙述,往往言简意赅,教师要从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和生活经验出发,深入浅出,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去引导学生领会。如果机械使用所谓的“数学语言”进行教学,则教师的语言必定晦涩难懂,令学生如听“天书”,必定造就出一批学困生。
如有的教师教学分数应用题时,始终离不开“单位‘1’的量”、“几分之几的量”、“几分之几的对应分率”这几个名词术语;还要求学生一定得将题目中的几个具体数量按上面的格式一一对应并一一述说,然后让学生亦步亦趋地分析题目中求的是什么量,如果是求“单位‘1’的量”就是用“几分之几的量”除以“对应分率”,如果是求“几分之几的量”就是用“单位1的量”乘“对应分率”。一节数学课,名词术语满堂飞,看似“数学味”很浓,实则弊多利少。因为教师没有从题目的实际意义出发,更没有从学生的思维现状出发,机械使用名词术语,只能使很多学生的思维如入云雾世界,数学上很大一部分的学困生就是被这样的数学教师用这样的所谓“数学化”方式造就成功的。
三、简明清晰
经验告诉我们,教师讲解数学概念,语言越是罗嗦,越是讲不清、道不明。另外,罗嗦重复的语言必定霸占学生很多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时间,导致学生思维处于抑制、接受状态,更容易使学生产生反感情绪,不利于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所以,优秀数学教师的语言非常简练,逻辑性强,正像鲁迅说的:“用最简练的语言表现最丰富的内容!”所以说,数学教师的语言既要准确、简练,又要条理分明、思路清晰,有一定的逻辑性,努力做到简明精练、干净利索、中心突出、逻辑分明,这样既有利于提高学生语言的逻辑性,又能腾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思考、探究、交流,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四、生动形象
卢梭说过,在达到理智的年龄以前,孩子不能接受观念,而只能接受形象。数学具有严谨的知识体系、抽象而简洁的表达形式,教师必须运用生动、形象、富于情趣、幽默的语言,使教学语言像磁石一样牢牢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并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与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如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练习中有这样一道练习:“在2个同样的大盒和5个同样的小盒里装满球,正好是100个。每个大盒比小盒多装8个,每个大盒和小盒各装多少个?”一位教师教学时只是抛给学生一个问题拐杖:如果7个全部是小盒,一共可以装多少个球?虽然让一些尖子生在班上做了交流,但从很多学生迷茫的眼神中可以看出,他们并没有能真正理解其中“转化”的玄机。后来我们建议该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此练习时改用生动形象的语言配合动态的演示进行教学,学生的思维豁然开朗。
师:如果要将每个大盒都换成小盒,要从每个大盒中拿出几个球?为什么?
生:要从每个大盒中拿出8个。因为每个大盒比小盒多装8个。
师:一共拿出了多少个球?为什么?
生:一共拿出16个,因为每个大盒要拿出8个,有两个大盒。
师(做出从每个大盒中拿出8个球的姿态,并适当板书,如下图):这样就将大盒全部换成了小盒!现在一共有几个小盒?想一想,这些小盒里一共装了多少个球?为什么?
生:一共有7个小盒,一共装了84个小球。因为原来一共装了100个球,大盒换成小盒后,拿出了2个8,是16个,所以现在的7个小盒子里一共装有84个球。
教师结合学生的发言,在图形中适当板书:
师:接下去可以算出什么呢?
生:每个小盒能装球的个数,(100-8×2)÷(5+2)=12(个)。
生:知道了每个小盒装的个数,就能知道每个大盒装的个数,12+8=20(个)。
苏霍姆林斯基强调:“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我们深信,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利用时间的重要保证。”所以,数学教师要善于运用科学准确、通俗易懂、简明清晰、生动形象的数学语言进行教学,努力使自己的教学语言具有亲和力、感染力、震撼力,这样就能充分发挥课堂的效率,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