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聚光灯·文题呈现】
成长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成长的足迹是多姿多彩的。刚刚步入青年旅途的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青春意识会萌发,幼稚与成熟并存,烦恼与快乐并增,欣慰与忧愁往往交织在一起,真是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让我们用心灵抒写自己的成长故事,感受激情飞扬的青春情怀吧!
请以“我与 的故事”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中心突出,内容充实;②立意自定,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③语言流畅,富有真情实感;④不少于600字。
【协奏曲·拨云见日】
写故事的作文,关键要构思好故事的情节。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要明晰,不能含糊。为了讲好故事,就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列提纲,构思叙事线索
写故事就像建造一栋楼,不管高低大小,总得先有一张设计图。长篇故事注重结构紧凑完整,短篇注重结构的灵活巧妙。列提纲就是为了在建楼之前搭好结构。所谓叙事线索,是贯穿一篇文章的关键词条或者事件,它使文章浑然一体,结构完整严谨。
二、选视角,确定选材范围
观察视角的选择非常重要,写作新手往往忽视这个问题。因为它看起来比较隐性,但这部分要是处理不好,就会显得文笔幼稚。镜头的选择与新闻报道或者影视拍摄相同,尽量选择最佳的观察和描写视角。
写作时,要认真审题,看看题目中有没有限定性词语。文题限制的内容大致有时间、地点、对象、内容等,审题时要弄清楚,作文时则不能越“雷池”半步。题目中没有限制的内容,则需要作者去想象。
三、讲故事,注重表达文采
如果故事讲得不好,观众是要“离场”的。情节完整紧凑、环环相扣才可以避免这种尴尬。如何做到情节紧凑、环环相扣呢?那就是不能在一个地方原地踏步,需要把故事不断往前推进。有三个要素可以帮到你:人物的关系,场景的转换,内心的诉求。比如甲和乙原本关系不错,因为误会吵了起来,得知真相后甲很后悔,想要跟乙和好。这样三个要素集齐的故事,怎么会不曲折、不好看呢?
古人云:“言而无文,行之不远。”语言富有文采,能给读者带来审美快感和心灵愉悦,并引发读者再创造的激情。讲故事离不开描写,在描写的时候,锤炼语言,使表达确切、形象,简约而意蕴丰富,并凸显出人物个性化的风采,应是我们的不懈追求。
【闪光灯·我型我秀】
我与秋千的故事
当阳市庙前中学 兰 青
蒙蒙细雨中,我站在承载着无限美好记忆的秋千旁,怔了许久,才发现自己浑身已被淋透了。这个习惯似乎还是改不掉呢!我笑了笑,一阵回忆在心中彌漫开来……
至今,我还记得在小学时那段快乐的时光,还有那个带给我快乐和光明的、如天使一般的女孩。
小学四年级时,爸爸妈妈带我转学了。那个时候的我很内向,从来不敢和不熟悉的人说话,总是一个人坐在教室后面的座位上,望着那些新同学在一起说笑。
那一天,也下着蒙蒙细雨,我望着天空,很有一种想要到雨里淋一下的冲动,希望雨能赶走我的无助和孤独。
蒙蒙细雨吸引着我到秋千边上坐下来。我闭着眼睛,感受着雨水飘落在头发上的感觉。颈间是冰凉的湿意,由手间传出的温暖使我慢慢睁开了闭着的双眼。我看见一张秀气的脸,留着一头长发,如泉水般清澈的眸子,还有微微上扬的嘴角。她开口问我:“能和你一起玩吗?”我没有说话,只是点了点头。
我坐在秋千上,她推着我荡到伸手能抓住云的地方,又荡落下来。每次看着天似乎伸手就能触摸,但却又是那么遥不可及。我们坐在同一个秋千上,荡到同一个能触摸天空的地方,看着她脸上漾着的笑容,听着她银铃般的笑声,恍惚是一个梦境。许久,上课铃声响起,我们一起向教室走去,在走到教室门口的时候,我叫住了她,红着脸说出了我犹豫了很久的话:“我可以和你做永远的好朋友吗?”她望着我微微一笑,点了点头。此后,我们就每天一起吃饭,一起做作业……但这样的日子却在不知不觉中远去。我们长大了,毕业了,来到不同的初中了。时间和距离让我们之间变得疏远。
从回忆中醒来,我才发现操场的秋千上,不知什么时候又坐了两个小女孩,如同当初的我和她……我略带沮丧地转身离开,留下一片脚印和一串回忆。
那个远方的她,会永远留在我记忆的最深处,绽放出最美丽的花朵!
【可圈可点】
本文取材于校园生活,对于人物形象的刻画堪称鲜活生动,立意和构思既突出友情的温暖,又展现出童真童趣被年龄侵蚀的无奈。结尾从回忆回到现实,“从回忆中醒来,才发现操场的秋千上,不知什么时候又坐了两个小女孩”,照应了前文。雨天和秋千都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文章把“我”先前的孤独、封闭和后来的开心、美好作对比,让人物实现了成长。这条“思想线”让故事显得更高级。
【再上层楼】
文章的故事较平淡,缺乏新鲜感。行文也是套路化,尤其是我们的友谊缺少具体的故事内容。这些都是写作中应该思考的。文章内容要贴近生活才更真实,才能打动人心。
【好声音·名作引路】
我与地坛(节选)
史铁生
我在一篇题为“合欢树”的文章中写道:“我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似乎得了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小公园,指的也是地坛。
只是到了这时候,纷纭的往事才在我眼前幻现得清晰,母亲的苦难与伟大才在我心中渗透得深彻。上帝的考虑,也许是对的。 摇着轮椅在园中慢慢走,又是雾罩的清晨,又是骄阳高悬的白昼,我只想着一件事:母親已经不在了。在老柏树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颓墙边停下,又是处处虫鸣的午后,又是鸟儿归巢的傍晚,我心里只默念着一句话: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把椅背放倒,躺下,似睡非睡挨到日落,坐起来,心神恍惚,呆呆地直坐到古祭坛上落满黑暗然后再渐渐浮起月光,心里才有点明白,母亲不能再来这园中找我了。
曾有过好多回,我在这园子里待得太久了,母亲就来找我。她来找我又不想让我发觉,只要见我还好好地在这园子里,她就悄悄转身回去,我看见过几次她的背影。我也看见过几回她四处张望的情景,她视力不好,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她没看见我时我已经看见她了,待我看见她也看见我了我就不去看她,过一会儿我再抬头看她就又看见她缓缓离去的背影。我是无法知道有多少回她没有找到我。有一回我坐在矮树丛中,树丛很密,我看见她没有找到我;她一个人在园子里走,走过我的身旁,走过我经常待的一些地方,步履茫然又急迫。我不知道她已经找了多久还要找多久,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决意不喊她——但这绝不是小时候的捉迷藏,这也许是出于长大了的男孩子的倔强或羞涩?但这倔只留给我痛悔,丝毫也没有骄傲。我真想告诫所有长大了的男孩子,千万不要跟母亲来这套倔强,羞涩就更不必,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
儿子想使母亲骄傲,这心情毕竟是太真实了,以致使“想出名”这一声名狼藉的念头也多少改变了一点形象。这是个复杂的问题,且不去管它了吧。随着小说获奖的激动逐日暗淡,我开始相信,至少有一点我是想错了:我用纸笔在报刊上碰撞开的一条路,并不就是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年年月月我都到这园子里来,年年月月我都要想,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到底是什么。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过什么隽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诲,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
有一年,十月的风又翻动起安详的落叶,我在园中读书,听见两个散步的老人说:“没想到这园子有这么大。”我放下书,想,这么大一座园子,要在其中找到她的儿子,母亲走过了多少焦灼的路。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感悟借鉴】
在生命最灿烂的季节,他双腿残疾;当辉煌的成功就要走近他的时刻,他至爱的母亲却永远地合上了疲惫的双眼。作家史铁生的人生何其痛苦!然而人生的苦难经作者咀嚼,竟焕发出神奇、瑰丽的光彩,痛苦让它如此美丽。节选部分采用追忆回想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
《我与地坛》带有自传、自省、自诉的意味,坦诚地表现自己。在这么长的篇幅里要容纳这么多的内容,结构显然是一个关键,史铁生写得自由洒脱,他似乎无心于章法,率性而为,全文分章而列,好多章节开端接续显得似无关联,个别章节似乎是通过嵌入而组合进去的,但是整篇作品读起来又让我们感到生气灌注。史铁生是从大处着眼的,他抓住的是文章的氛围和情调,不管各章的笔法如何,也不管是思辨,还是写人记事,全都透出一股情深思沉的味道,显得和谐而毫无龃龉。
成长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成长的足迹是多姿多彩的。刚刚步入青年旅途的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青春意识会萌发,幼稚与成熟并存,烦恼与快乐并增,欣慰与忧愁往往交织在一起,真是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让我们用心灵抒写自己的成长故事,感受激情飞扬的青春情怀吧!
请以“我与 的故事”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中心突出,内容充实;②立意自定,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③语言流畅,富有真情实感;④不少于600字。
【协奏曲·拨云见日】
写故事的作文,关键要构思好故事的情节。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要明晰,不能含糊。为了讲好故事,就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列提纲,构思叙事线索
写故事就像建造一栋楼,不管高低大小,总得先有一张设计图。长篇故事注重结构紧凑完整,短篇注重结构的灵活巧妙。列提纲就是为了在建楼之前搭好结构。所谓叙事线索,是贯穿一篇文章的关键词条或者事件,它使文章浑然一体,结构完整严谨。
二、选视角,确定选材范围
观察视角的选择非常重要,写作新手往往忽视这个问题。因为它看起来比较隐性,但这部分要是处理不好,就会显得文笔幼稚。镜头的选择与新闻报道或者影视拍摄相同,尽量选择最佳的观察和描写视角。
写作时,要认真审题,看看题目中有没有限定性词语。文题限制的内容大致有时间、地点、对象、内容等,审题时要弄清楚,作文时则不能越“雷池”半步。题目中没有限制的内容,则需要作者去想象。
三、讲故事,注重表达文采
如果故事讲得不好,观众是要“离场”的。情节完整紧凑、环环相扣才可以避免这种尴尬。如何做到情节紧凑、环环相扣呢?那就是不能在一个地方原地踏步,需要把故事不断往前推进。有三个要素可以帮到你:人物的关系,场景的转换,内心的诉求。比如甲和乙原本关系不错,因为误会吵了起来,得知真相后甲很后悔,想要跟乙和好。这样三个要素集齐的故事,怎么会不曲折、不好看呢?
古人云:“言而无文,行之不远。”语言富有文采,能给读者带来审美快感和心灵愉悦,并引发读者再创造的激情。讲故事离不开描写,在描写的时候,锤炼语言,使表达确切、形象,简约而意蕴丰富,并凸显出人物个性化的风采,应是我们的不懈追求。
【闪光灯·我型我秀】
我与秋千的故事
当阳市庙前中学 兰 青
蒙蒙细雨中,我站在承载着无限美好记忆的秋千旁,怔了许久,才发现自己浑身已被淋透了。这个习惯似乎还是改不掉呢!我笑了笑,一阵回忆在心中彌漫开来……
至今,我还记得在小学时那段快乐的时光,还有那个带给我快乐和光明的、如天使一般的女孩。
小学四年级时,爸爸妈妈带我转学了。那个时候的我很内向,从来不敢和不熟悉的人说话,总是一个人坐在教室后面的座位上,望着那些新同学在一起说笑。
那一天,也下着蒙蒙细雨,我望着天空,很有一种想要到雨里淋一下的冲动,希望雨能赶走我的无助和孤独。
蒙蒙细雨吸引着我到秋千边上坐下来。我闭着眼睛,感受着雨水飘落在头发上的感觉。颈间是冰凉的湿意,由手间传出的温暖使我慢慢睁开了闭着的双眼。我看见一张秀气的脸,留着一头长发,如泉水般清澈的眸子,还有微微上扬的嘴角。她开口问我:“能和你一起玩吗?”我没有说话,只是点了点头。
我坐在秋千上,她推着我荡到伸手能抓住云的地方,又荡落下来。每次看着天似乎伸手就能触摸,但却又是那么遥不可及。我们坐在同一个秋千上,荡到同一个能触摸天空的地方,看着她脸上漾着的笑容,听着她银铃般的笑声,恍惚是一个梦境。许久,上课铃声响起,我们一起向教室走去,在走到教室门口的时候,我叫住了她,红着脸说出了我犹豫了很久的话:“我可以和你做永远的好朋友吗?”她望着我微微一笑,点了点头。此后,我们就每天一起吃饭,一起做作业……但这样的日子却在不知不觉中远去。我们长大了,毕业了,来到不同的初中了。时间和距离让我们之间变得疏远。
从回忆中醒来,我才发现操场的秋千上,不知什么时候又坐了两个小女孩,如同当初的我和她……我略带沮丧地转身离开,留下一片脚印和一串回忆。
那个远方的她,会永远留在我记忆的最深处,绽放出最美丽的花朵!
【可圈可点】
本文取材于校园生活,对于人物形象的刻画堪称鲜活生动,立意和构思既突出友情的温暖,又展现出童真童趣被年龄侵蚀的无奈。结尾从回忆回到现实,“从回忆中醒来,才发现操场的秋千上,不知什么时候又坐了两个小女孩”,照应了前文。雨天和秋千都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文章把“我”先前的孤独、封闭和后来的开心、美好作对比,让人物实现了成长。这条“思想线”让故事显得更高级。
【再上层楼】
文章的故事较平淡,缺乏新鲜感。行文也是套路化,尤其是我们的友谊缺少具体的故事内容。这些都是写作中应该思考的。文章内容要贴近生活才更真实,才能打动人心。
【好声音·名作引路】
我与地坛(节选)
史铁生
我在一篇题为“合欢树”的文章中写道:“我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似乎得了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小公园,指的也是地坛。
只是到了这时候,纷纭的往事才在我眼前幻现得清晰,母亲的苦难与伟大才在我心中渗透得深彻。上帝的考虑,也许是对的。 摇着轮椅在园中慢慢走,又是雾罩的清晨,又是骄阳高悬的白昼,我只想着一件事:母親已经不在了。在老柏树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颓墙边停下,又是处处虫鸣的午后,又是鸟儿归巢的傍晚,我心里只默念着一句话: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把椅背放倒,躺下,似睡非睡挨到日落,坐起来,心神恍惚,呆呆地直坐到古祭坛上落满黑暗然后再渐渐浮起月光,心里才有点明白,母亲不能再来这园中找我了。
曾有过好多回,我在这园子里待得太久了,母亲就来找我。她来找我又不想让我发觉,只要见我还好好地在这园子里,她就悄悄转身回去,我看见过几次她的背影。我也看见过几回她四处张望的情景,她视力不好,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她没看见我时我已经看见她了,待我看见她也看见我了我就不去看她,过一会儿我再抬头看她就又看见她缓缓离去的背影。我是无法知道有多少回她没有找到我。有一回我坐在矮树丛中,树丛很密,我看见她没有找到我;她一个人在园子里走,走过我的身旁,走过我经常待的一些地方,步履茫然又急迫。我不知道她已经找了多久还要找多久,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决意不喊她——但这绝不是小时候的捉迷藏,这也许是出于长大了的男孩子的倔强或羞涩?但这倔只留给我痛悔,丝毫也没有骄傲。我真想告诫所有长大了的男孩子,千万不要跟母亲来这套倔强,羞涩就更不必,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
儿子想使母亲骄傲,这心情毕竟是太真实了,以致使“想出名”这一声名狼藉的念头也多少改变了一点形象。这是个复杂的问题,且不去管它了吧。随着小说获奖的激动逐日暗淡,我开始相信,至少有一点我是想错了:我用纸笔在报刊上碰撞开的一条路,并不就是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年年月月我都到这园子里来,年年月月我都要想,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到底是什么。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过什么隽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诲,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
有一年,十月的风又翻动起安详的落叶,我在园中读书,听见两个散步的老人说:“没想到这园子有这么大。”我放下书,想,这么大一座园子,要在其中找到她的儿子,母亲走过了多少焦灼的路。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感悟借鉴】
在生命最灿烂的季节,他双腿残疾;当辉煌的成功就要走近他的时刻,他至爱的母亲却永远地合上了疲惫的双眼。作家史铁生的人生何其痛苦!然而人生的苦难经作者咀嚼,竟焕发出神奇、瑰丽的光彩,痛苦让它如此美丽。节选部分采用追忆回想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
《我与地坛》带有自传、自省、自诉的意味,坦诚地表现自己。在这么长的篇幅里要容纳这么多的内容,结构显然是一个关键,史铁生写得自由洒脱,他似乎无心于章法,率性而为,全文分章而列,好多章节开端接续显得似无关联,个别章节似乎是通过嵌入而组合进去的,但是整篇作品读起来又让我们感到生气灌注。史铁生是从大处着眼的,他抓住的是文章的氛围和情调,不管各章的笔法如何,也不管是思辨,还是写人记事,全都透出一股情深思沉的味道,显得和谐而毫无龃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