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网络文化一方面给人们生活、学习、娱乐等方面带来积极影响,另一方面也对人们尤其是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产生了一定的负面作用。它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大学生的国家意识、民族自信心,造成大学生价值观的迷茫。为应对网络时代的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有新的视角。以一种全新的观念和策略去审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项工作,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改革、创建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和网络文化,建立、健全教育网络系统,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搭建思想政治教育平台。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文化
社会进入网络时代,网络已经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网络文化深刻地影响着人们,尤其是青年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民族意识,这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冲击和挑战。分析这种挑战,探索应对的策略和方法,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新形势下面临的新课题。
1.网络时代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全新挑战
作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一种新的传播媒体----因特网,对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恰如一把双刃剑,既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难得机遇,也使得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对这个问题的清醒认识,是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
1.1 挑战之一:西方网络文化的强势地位,使得国内舆论导向的控制和管理难度加大,从而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威胁。
一方面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充分利用其掌握的信息传播的控制力和影响力,极力向我国传输西方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政治制度、文化思想,企图通过政治的渗透和文化的传输达到"和平演变"的目的。另一方面,西方发达国家对网络高端技术占有垄断地位。近年来我国的网络技术虽有很大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数量少、规模小、信息更新速度慢、访问次数少、影响力较少。互联网已大大突破了党和政府对媒体的控制范围,扩大了受众接收信息的自主权,拓展了受众发布信息的能力。大学校园内,上网已成为青年学生追求的一种时尚,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在促进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的同时,也使得大量消极、不健康和腐朽的、甚至反对的思想观念在网上传播,给正确的舆论导向造成相当大的冲击,又由于缺少必要的监管机制,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造成不小的压力。
1.2挑战之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方式严重滞后于时代发展。
首先,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处于一种信息优势和经验优势和经验优势的地位,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易树立权威,得到尊重,从而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而在网络时代,教师的信息优势、技术优势部分丧失,尤其是年龄较大的教师处于"老向少学习"的尴尬境地。
其次,网上信息异常庞杂,"淹没"了思想政治信息,学生自主选择而非被灌入信息。"过载"的信息量极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思想政治教育者传达给学生的信息很难在学生头脑中积淀,从而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作用大大降低。
第三,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多采用灌输方式和面对面的方式。而在网络时代,网络所营造的虚拟现实,使面对面的教育方式成为不可能。
第四,由于西方发达国家控制着国际传播网,垄断着国际新闻发布渠道和几乎整个世界舆论,数据库选题多以发达国家的兴趣为转移,他们可以随心所欲地对外进行政治与文化渗透。以上种种均使得传统的思政教育在教育观念、内容和方法上都面临严峻的挑战。
1.3挑战之三:网络的高速传递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质提出挑战。
网络时代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说到底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者素质的挑战。网络信息的共享性和庞杂的信息量,使得大学生们通过网络就可能了解整个世界。对拥有如此多信息的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掌握更多的信息,具有更高的知识、更高的素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如果不能适应网络教育的需要,就只能被淘汰。
2.网络时代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现实意义
2.1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所具备的发展速度快、应用范围广、多元的冲击性及娱乐性的特点,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现实中,西方发达国家正以其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大肆宣扬他们的政治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许多错误观念和虚假信息没有经过任何过滤而直接到达人们周围,使一些缺乏辨别能力和抗干扰能力的大学生很难明辨其中的香花毒草,使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畅通无阻,将使青年学生对传统文化淡化,价值观产生倾斜。
2.2强化和完善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和道德人格。
一方面,在数字化虚拟情境下的"人机交往"会影响和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新的人际障碍,使行为主体冷漠,人际关系淡漠,从网络中走出来的大学生在面对不理想的社会现实时,易产生失落感和逃闭现实的消极思想,然后再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网络而不愿与现实交流。另一方面,因数字化虚拟技术的存在,造成有些自律意识比较薄弱的人因无人干预而放纵自己,如匿名发布虚假信息欺骗他人;利用因特网造谣中伤,败坏他人名誉;非法进入他人的网络系统,破坏他人的数据和资料等。因此,引导学生采取正确的态度利用网络,是一个亟待探讨和解决的社会问题。
2.3增强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强调个性的超越性终极目的和自由,容易导致青年学生自由意识的泛滥。由于网络世界基本上还没有形成系统的法律规范,许多现实社会中的法律准则又无法有效制约网上行为,因此,因特网上的行为规范主要靠非强制的手段加以维持,而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广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如果他们的道德责任感较弱,就会造成自由意识的泛滥
3.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对策
网络无疑已成为科技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而对网络时代给我们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务必抓住时机,积极寻找对策,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扬长避短,开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天地。
3.1建立具有正确政治导向的网站,占领网络阵地。
鉴于当代社会高度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及大学生对信息的强烈要求,高校应根据实际建立自己的"校园信息网",显得非常迫切和需要。这既可以监控、过滤、消除可能侵入学校的消极信息,更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各种信息,通讯手段为学生提供全面、完整的信息,引导学生在分析和评判中选择并吸收正确信息。1995年我国开通了"中国教育科研计算机网",为各类学校提供各种教学信息、开展校际间、国际间的学术交流,获取世界最前沿的国际信息,为教育迈向终身性、开放性和多样的体系创造了条件。在这样的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更应该更新和改进,研究已经和可能碰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探索新的途径和方法,开发出与信息技术相适应的多媒体教材和手段。近年来,一些高校将两课教育、人生修养、中华优秀传统等内容输入校园网络,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3.2加强对信息网络的监控和管理,防堵有害信息对大学生思想的侵袭。
面对国际互联网上的泥沙俱下,汹涌而来的信息潮流,有必要通过技术、行政、法律等手段,控制信息源头,以达到正本清源,给信息空间以一片"蓝天"的目的。政府要对网络信息做好入境防范,强化对上网信息的监控,过滤虚假、有害、错误、反动的信息;制定网络规范,纠正网上违章,惩治网上犯罪;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杜绝一切有害信息的滋生和蔓延,对重点部门要严密监控,发现非法信息及时制止,并依法严处。学校和家庭要积极配合政府部门做好网上把关工作,当好"把关人",要把那些会对学生思想产生消极影响的信息过滤,消灭在萌芽状态。要广泛调动各种可供利用的有利信息,并充分发挥学生的参予热情,使其熟悉网络的运用手段和规范。
3.3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其网络道德素养。
在我国上网人群中,大学生占了多数,网络上的自由言论将对他们产生影响,必须引起重视。在这个以平等为口号的自由交互空间,如果社会主义价值观和信念不去占领,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思潮就会乘虚而入,因此,重视网络空间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其自身的免疫力和抵抗力则显得尤为必要。那么如何加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呢?首先是要着力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增强其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而对信息网络中的治本之道,最重要的是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大学生的头脑,使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其次是要着力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培养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使其在西方腐朽生活方式信息的诱惑面前,能够自觉地加以抵制;三是加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其民族认同感和亲和感,让中国和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四是要提高大学生遵守网络游戏规则的法制意识,做遵纪守法的优秀网民。
3.4培养一支既懂思想政治艺术又懂网络技术的新型政工干部队伍。
网络文化已对学生的思想产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而到目前为止,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还较少有人关注"大学生在网上做什么"的问题。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是,许多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对网络知识知之太少,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培养一支既懂业务又懂网络技术的政工干部队伍则显得尤为紧迫。这支队伍应具有深厚的政治理论水平,具有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自觉维护这种价值观和道德观的责任感;深入了解网络的特征,熟练地使用网络,驾驭网络,及时解决网络传播中的问题,从而使网上的思想政治教育生动形象,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要有快速的反应能力,能够以敏锐的思维,敏捷的行动,迅速地抓住问题,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要有强烈的开拓进取精神,走出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路,不断克服困难,勇于探索规律,有所作为。
4. 结束语
总之,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一要引导学生正确认清网络的本质。网络虽然是一个神奇的世界,但从本质上讲,它只不过是现代社会新生的生产工具。生产工具是一种手段而不是一种目的,它从来都是为人服务的。人只能利用它而不能被它所迷惑。大学生不应当把自己封闭在网络世界中而故意脱离现实世界,应当在内心坚定地、长久地树立一种认识:网络永远是为人所服务的,网络只能解决自己生活中的一部分问题,虽然没有网络是万万不能的,但是网络决不是万能的,人不能变成网络的工具和奴隶,而应该成为学习和探索的工具。二要教育学生长久确立自由与责任、权利与义务相结合的基本准则。让学生懂得,应当充分利用网络科技赋予大学生的广阔的自由空间,并在这一空间展现自己的天赋与才华,同时应当树立责任观念,认识到自己的绝对自由会给他人带来损失和灾难,认识到自己的过度自由会成为他人的不自由。权利与义务的结合是大学生应当形成的基本准则。
参考文献:
[1]胡广城,应充分发挥多媒体、网络技术对高校德育教学的促进作用[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0.8
[2]冯培,网络时代的大学德育[N].光明日报.2000-07-05 (A2).
[3]王敏琦,胡庆,高校德育工作的问题及对策谈信息网络时代[J].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1
[4] 李振,奚建武,信息化进程的前沿探索[J ] 探索与争鸣.2003.2
作者简介:李炎(1983-),男,汉族,安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2009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文化
社会进入网络时代,网络已经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网络文化深刻地影响着人们,尤其是青年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民族意识,这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冲击和挑战。分析这种挑战,探索应对的策略和方法,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新形势下面临的新课题。
1.网络时代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全新挑战
作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一种新的传播媒体----因特网,对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恰如一把双刃剑,既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难得机遇,也使得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对这个问题的清醒认识,是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
1.1 挑战之一:西方网络文化的强势地位,使得国内舆论导向的控制和管理难度加大,从而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威胁。
一方面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充分利用其掌握的信息传播的控制力和影响力,极力向我国传输西方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政治制度、文化思想,企图通过政治的渗透和文化的传输达到"和平演变"的目的。另一方面,西方发达国家对网络高端技术占有垄断地位。近年来我国的网络技术虽有很大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数量少、规模小、信息更新速度慢、访问次数少、影响力较少。互联网已大大突破了党和政府对媒体的控制范围,扩大了受众接收信息的自主权,拓展了受众发布信息的能力。大学校园内,上网已成为青年学生追求的一种时尚,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在促进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的同时,也使得大量消极、不健康和腐朽的、甚至反对的思想观念在网上传播,给正确的舆论导向造成相当大的冲击,又由于缺少必要的监管机制,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造成不小的压力。
1.2挑战之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方式严重滞后于时代发展。
首先,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处于一种信息优势和经验优势和经验优势的地位,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易树立权威,得到尊重,从而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而在网络时代,教师的信息优势、技术优势部分丧失,尤其是年龄较大的教师处于"老向少学习"的尴尬境地。
其次,网上信息异常庞杂,"淹没"了思想政治信息,学生自主选择而非被灌入信息。"过载"的信息量极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思想政治教育者传达给学生的信息很难在学生头脑中积淀,从而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作用大大降低。
第三,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多采用灌输方式和面对面的方式。而在网络时代,网络所营造的虚拟现实,使面对面的教育方式成为不可能。
第四,由于西方发达国家控制着国际传播网,垄断着国际新闻发布渠道和几乎整个世界舆论,数据库选题多以发达国家的兴趣为转移,他们可以随心所欲地对外进行政治与文化渗透。以上种种均使得传统的思政教育在教育观念、内容和方法上都面临严峻的挑战。
1.3挑战之三:网络的高速传递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质提出挑战。
网络时代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说到底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者素质的挑战。网络信息的共享性和庞杂的信息量,使得大学生们通过网络就可能了解整个世界。对拥有如此多信息的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掌握更多的信息,具有更高的知识、更高的素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如果不能适应网络教育的需要,就只能被淘汰。
2.网络时代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现实意义
2.1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所具备的发展速度快、应用范围广、多元的冲击性及娱乐性的特点,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现实中,西方发达国家正以其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大肆宣扬他们的政治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许多错误观念和虚假信息没有经过任何过滤而直接到达人们周围,使一些缺乏辨别能力和抗干扰能力的大学生很难明辨其中的香花毒草,使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畅通无阻,将使青年学生对传统文化淡化,价值观产生倾斜。
2.2强化和完善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和道德人格。
一方面,在数字化虚拟情境下的"人机交往"会影响和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新的人际障碍,使行为主体冷漠,人际关系淡漠,从网络中走出来的大学生在面对不理想的社会现实时,易产生失落感和逃闭现实的消极思想,然后再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网络而不愿与现实交流。另一方面,因数字化虚拟技术的存在,造成有些自律意识比较薄弱的人因无人干预而放纵自己,如匿名发布虚假信息欺骗他人;利用因特网造谣中伤,败坏他人名誉;非法进入他人的网络系统,破坏他人的数据和资料等。因此,引导学生采取正确的态度利用网络,是一个亟待探讨和解决的社会问题。
2.3增强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强调个性的超越性终极目的和自由,容易导致青年学生自由意识的泛滥。由于网络世界基本上还没有形成系统的法律规范,许多现实社会中的法律准则又无法有效制约网上行为,因此,因特网上的行为规范主要靠非强制的手段加以维持,而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广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如果他们的道德责任感较弱,就会造成自由意识的泛滥
3.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对策
网络无疑已成为科技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而对网络时代给我们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务必抓住时机,积极寻找对策,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扬长避短,开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天地。
3.1建立具有正确政治导向的网站,占领网络阵地。
鉴于当代社会高度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及大学生对信息的强烈要求,高校应根据实际建立自己的"校园信息网",显得非常迫切和需要。这既可以监控、过滤、消除可能侵入学校的消极信息,更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各种信息,通讯手段为学生提供全面、完整的信息,引导学生在分析和评判中选择并吸收正确信息。1995年我国开通了"中国教育科研计算机网",为各类学校提供各种教学信息、开展校际间、国际间的学术交流,获取世界最前沿的国际信息,为教育迈向终身性、开放性和多样的体系创造了条件。在这样的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更应该更新和改进,研究已经和可能碰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探索新的途径和方法,开发出与信息技术相适应的多媒体教材和手段。近年来,一些高校将两课教育、人生修养、中华优秀传统等内容输入校园网络,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3.2加强对信息网络的监控和管理,防堵有害信息对大学生思想的侵袭。
面对国际互联网上的泥沙俱下,汹涌而来的信息潮流,有必要通过技术、行政、法律等手段,控制信息源头,以达到正本清源,给信息空间以一片"蓝天"的目的。政府要对网络信息做好入境防范,强化对上网信息的监控,过滤虚假、有害、错误、反动的信息;制定网络规范,纠正网上违章,惩治网上犯罪;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杜绝一切有害信息的滋生和蔓延,对重点部门要严密监控,发现非法信息及时制止,并依法严处。学校和家庭要积极配合政府部门做好网上把关工作,当好"把关人",要把那些会对学生思想产生消极影响的信息过滤,消灭在萌芽状态。要广泛调动各种可供利用的有利信息,并充分发挥学生的参予热情,使其熟悉网络的运用手段和规范。
3.3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其网络道德素养。
在我国上网人群中,大学生占了多数,网络上的自由言论将对他们产生影响,必须引起重视。在这个以平等为口号的自由交互空间,如果社会主义价值观和信念不去占领,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思潮就会乘虚而入,因此,重视网络空间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其自身的免疫力和抵抗力则显得尤为必要。那么如何加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呢?首先是要着力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增强其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而对信息网络中的治本之道,最重要的是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大学生的头脑,使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其次是要着力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培养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使其在西方腐朽生活方式信息的诱惑面前,能够自觉地加以抵制;三是加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其民族认同感和亲和感,让中国和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四是要提高大学生遵守网络游戏规则的法制意识,做遵纪守法的优秀网民。
3.4培养一支既懂思想政治艺术又懂网络技术的新型政工干部队伍。
网络文化已对学生的思想产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而到目前为止,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还较少有人关注"大学生在网上做什么"的问题。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是,许多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对网络知识知之太少,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培养一支既懂业务又懂网络技术的政工干部队伍则显得尤为紧迫。这支队伍应具有深厚的政治理论水平,具有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自觉维护这种价值观和道德观的责任感;深入了解网络的特征,熟练地使用网络,驾驭网络,及时解决网络传播中的问题,从而使网上的思想政治教育生动形象,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要有快速的反应能力,能够以敏锐的思维,敏捷的行动,迅速地抓住问题,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要有强烈的开拓进取精神,走出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路,不断克服困难,勇于探索规律,有所作为。
4. 结束语
总之,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一要引导学生正确认清网络的本质。网络虽然是一个神奇的世界,但从本质上讲,它只不过是现代社会新生的生产工具。生产工具是一种手段而不是一种目的,它从来都是为人服务的。人只能利用它而不能被它所迷惑。大学生不应当把自己封闭在网络世界中而故意脱离现实世界,应当在内心坚定地、长久地树立一种认识:网络永远是为人所服务的,网络只能解决自己生活中的一部分问题,虽然没有网络是万万不能的,但是网络决不是万能的,人不能变成网络的工具和奴隶,而应该成为学习和探索的工具。二要教育学生长久确立自由与责任、权利与义务相结合的基本准则。让学生懂得,应当充分利用网络科技赋予大学生的广阔的自由空间,并在这一空间展现自己的天赋与才华,同时应当树立责任观念,认识到自己的绝对自由会给他人带来损失和灾难,认识到自己的过度自由会成为他人的不自由。权利与义务的结合是大学生应当形成的基本准则。
参考文献:
[1]胡广城,应充分发挥多媒体、网络技术对高校德育教学的促进作用[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0.8
[2]冯培,网络时代的大学德育[N].光明日报.2000-07-05 (A2).
[3]王敏琦,胡庆,高校德育工作的问题及对策谈信息网络时代[J].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1
[4] 李振,奚建武,信息化进程的前沿探索[J ] 探索与争鸣.2003.2
作者简介:李炎(1983-),男,汉族,安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2009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