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化霸权主要是指统治阶级对社会意识形态的控制和领导。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包含三个主要的理论层面,即统治权和领导权、市民社会以及知识分子阶层。他的文化霸权为发达资本主义社会文化与权利理论的研究提供了与主流意识形态不同的研究方法与理论选择。
关键词:文化霸权 葛兰西 研究意义
一、葛兰西文化霸权理论的主要内容
葛兰西的文化霸权是社会统治集团可以使用的各种社会控制模式,它的产生背景是社会冲突。文化霸权观念不在于强迫大众违背自己的意愿和良知,屈从于统治阶级的权利压迫,而是让个人心甘情愿积极参与被同化到统治集团的世界观。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葛兰西强调文化霸权是通过取得统治权和领导权得以维持的。他说:“文化霸权的事实是假定采取步骤照顾到了蒙受文化霸权集团的利益和倾向,假定是做出了某种妥协平衡。他指出,文化霸权是占支配地位的集团与被支配地位集团之间谈判的结果,是一个以抵抗和融合为标志的过程。
2.葛兰西提出了以争夺市民社会为核心的文化革命观。葛兰西认为:文化霸权的产生及转化都是市民社会的产物,西方社会不同于东方社会就在于西方社会形成了独立的市民阶层。他在《狱中札记》里明确指出:“目前我们所能做的是确定上层建筑的两个主要层面:一个可以称作‘市民社会’,即通常被称作民间的社会组织的集合体,另一个可称作‘政治社会’或‘国家’。”葛兰西所指市民社会是指文化伦理和意识形态领域,政治社会则指国家和政府政治活动领域。
国家作为政治社会的主要内涵同市民社会并列,构成了上层建筑的主体。因此市民社会不再单纯代表传统的经济活动领域,而代表着从经济领域中独立出来的伦理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它在人类社会机制的运行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资产阶级不但拥有政治上的领导权,而且取得了市民社会的文化领导权。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葛兰西才提出,在西方国家,掌握市民社会的文化领导权是掌握政治社会领导权的前提条件,革命重心应该从暴力夺取政权转向文化领导权的争夺,其中核心是取得文化领导权或意识形态领导权。
3.葛兰西认为文化霸权主要是知识分子所作所为的结果。知识分子是按照社会职能来划分的,每个阶级都会产生自己的知识分子,即一个或多个能使这个阶级具有同质性并使之意识到自身经济领域乃至社会和政治领域内发挥作用的知识分子阶层。比如在资本主义企业家身边产生的工业技术人员、政治经济学专家、文化和司法制度,大众文化传媒的生产者、传输者以及阐释者,都是参与文化霸权的创建和文化霸权斗争的知识分子。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并非所有的知识分子都能在社会中起到对抗文化霸权的功能。葛兰西认为,知识分子之中只有那些出类拔萃的精英分子,才具有领导文化和意识形态的能力。
二、葛兰西文化霸权理论的研究意义
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是近年来文化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是法兰克福学派文化工业批判理论的一个重要理论来源,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以及后殖民主义具有重要影响。
1.葛兰西文化霸权理论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的研究意义。西方马克思主义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革命失败的产物,是西方世界内部对于马克思主义的重新发现和创造,并且借助于对现代资本主义的全面批判以探求西方革命的新途径。西方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特定的学术群体和社会思潮,它的研究方向涉及了哲学、政治学、社会学、美学、人类学等多个人文社会学科。
众所周知,葛兰西被称作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鼻祖。这不仅因为在哲学思想上,他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全新理解和发展,而且在一些关键问题上,包括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争取实现社会主义途径问题,政党、阶级、领袖和群众的关系问题,以及把日常生活批判作为社会变革中心的问题等,葛兰西的思想都起到了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奠基性的作用。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恰当地解释了统治阶级在社会各领域所拥有的政治权力,正是依赖其首先获得的文化和意识形态上的领导权,从而也获得了被统治阶级的认同。葛兰西很赞赏阿尔都塞,因为和葛兰西一样,阿尔都塞并不将意识形态视为虚假意识,而是将其视为社会结构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并且充分肯定了它所发挥的重大作用。他认为:意识形态是具有独特逻辑和规律的表象体系,它生存在特定的社会历史中,并作为宣传工具而起作用。因此,为了培养人、改造人和使人们能够符合他们管理社会的要求,任何社会都必须具有主流文化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
2.葛兰西文化霸权理论对后殖民主义的研究意义。后殖民主义出现于二十世纪最后二三十年,作为一种批评理论,与文化霸权理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事实上,后殖民主义理论家对于西方文化通过描述进而重塑非西方形象这一过程的揭露,其思想来源正是葛兰西对文化霸权的阐述。后殖民主义自身所蕴涵的强烈的对抗性动力即来源于对文化霸权限制作用的不满和反抗。反抗,就意味着道义上的反抗,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内部资产阶级争夺文化领导权的斗争,还是非西方社会文化对西方通过东方所强加的东方主义式的描述与再现的反抗等。
葛兰西认为:在国家机器的统治之下,特别在市民社会中,文化霸权仅仅是统治阶级在文化、道德观念和意识形态领域对其他社会集团加以规范的力量与手段的理论依据。而后殖民主义理论家却在葛兰西那里受到的启发,将反抗情绪指向了国际社会文化变动中起主导作用的西方文化霸权。
文化不是一潭死水,文化的发展是各种力量讨价还价的结果。葛兰西是乐观的,因为他给予了无产阶级带有民族特色的文艺作品,以及发动群众夺取文化领导权的可能性,尽管这一方案是否可行还有待实践的检验。
参考文献
[1]张一兵 胡大平 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逻辑[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2][意]葛兰西 狱中札记[M].人民出版社,1983年。
[3]罗钢 刘象愚 文化研究读本[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
[4]陈永辉 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与大众文化研究[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
作者简介
夏江,出生于1989年1月21日,男,兰州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与发展。
关键词:文化霸权 葛兰西 研究意义
一、葛兰西文化霸权理论的主要内容
葛兰西的文化霸权是社会统治集团可以使用的各种社会控制模式,它的产生背景是社会冲突。文化霸权观念不在于强迫大众违背自己的意愿和良知,屈从于统治阶级的权利压迫,而是让个人心甘情愿积极参与被同化到统治集团的世界观。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葛兰西强调文化霸权是通过取得统治权和领导权得以维持的。他说:“文化霸权的事实是假定采取步骤照顾到了蒙受文化霸权集团的利益和倾向,假定是做出了某种妥协平衡。他指出,文化霸权是占支配地位的集团与被支配地位集团之间谈判的结果,是一个以抵抗和融合为标志的过程。
2.葛兰西提出了以争夺市民社会为核心的文化革命观。葛兰西认为:文化霸权的产生及转化都是市民社会的产物,西方社会不同于东方社会就在于西方社会形成了独立的市民阶层。他在《狱中札记》里明确指出:“目前我们所能做的是确定上层建筑的两个主要层面:一个可以称作‘市民社会’,即通常被称作民间的社会组织的集合体,另一个可称作‘政治社会’或‘国家’。”葛兰西所指市民社会是指文化伦理和意识形态领域,政治社会则指国家和政府政治活动领域。
国家作为政治社会的主要内涵同市民社会并列,构成了上层建筑的主体。因此市民社会不再单纯代表传统的经济活动领域,而代表着从经济领域中独立出来的伦理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它在人类社会机制的运行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资产阶级不但拥有政治上的领导权,而且取得了市民社会的文化领导权。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葛兰西才提出,在西方国家,掌握市民社会的文化领导权是掌握政治社会领导权的前提条件,革命重心应该从暴力夺取政权转向文化领导权的争夺,其中核心是取得文化领导权或意识形态领导权。
3.葛兰西认为文化霸权主要是知识分子所作所为的结果。知识分子是按照社会职能来划分的,每个阶级都会产生自己的知识分子,即一个或多个能使这个阶级具有同质性并使之意识到自身经济领域乃至社会和政治领域内发挥作用的知识分子阶层。比如在资本主义企业家身边产生的工业技术人员、政治经济学专家、文化和司法制度,大众文化传媒的生产者、传输者以及阐释者,都是参与文化霸权的创建和文化霸权斗争的知识分子。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并非所有的知识分子都能在社会中起到对抗文化霸权的功能。葛兰西认为,知识分子之中只有那些出类拔萃的精英分子,才具有领导文化和意识形态的能力。
二、葛兰西文化霸权理论的研究意义
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是近年来文化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是法兰克福学派文化工业批判理论的一个重要理论来源,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以及后殖民主义具有重要影响。
1.葛兰西文化霸权理论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的研究意义。西方马克思主义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革命失败的产物,是西方世界内部对于马克思主义的重新发现和创造,并且借助于对现代资本主义的全面批判以探求西方革命的新途径。西方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特定的学术群体和社会思潮,它的研究方向涉及了哲学、政治学、社会学、美学、人类学等多个人文社会学科。
众所周知,葛兰西被称作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鼻祖。这不仅因为在哲学思想上,他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全新理解和发展,而且在一些关键问题上,包括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争取实现社会主义途径问题,政党、阶级、领袖和群众的关系问题,以及把日常生活批判作为社会变革中心的问题等,葛兰西的思想都起到了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奠基性的作用。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恰当地解释了统治阶级在社会各领域所拥有的政治权力,正是依赖其首先获得的文化和意识形态上的领导权,从而也获得了被统治阶级的认同。葛兰西很赞赏阿尔都塞,因为和葛兰西一样,阿尔都塞并不将意识形态视为虚假意识,而是将其视为社会结构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并且充分肯定了它所发挥的重大作用。他认为:意识形态是具有独特逻辑和规律的表象体系,它生存在特定的社会历史中,并作为宣传工具而起作用。因此,为了培养人、改造人和使人们能够符合他们管理社会的要求,任何社会都必须具有主流文化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
2.葛兰西文化霸权理论对后殖民主义的研究意义。后殖民主义出现于二十世纪最后二三十年,作为一种批评理论,与文化霸权理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事实上,后殖民主义理论家对于西方文化通过描述进而重塑非西方形象这一过程的揭露,其思想来源正是葛兰西对文化霸权的阐述。后殖民主义自身所蕴涵的强烈的对抗性动力即来源于对文化霸权限制作用的不满和反抗。反抗,就意味着道义上的反抗,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内部资产阶级争夺文化领导权的斗争,还是非西方社会文化对西方通过东方所强加的东方主义式的描述与再现的反抗等。
葛兰西认为:在国家机器的统治之下,特别在市民社会中,文化霸权仅仅是统治阶级在文化、道德观念和意识形态领域对其他社会集团加以规范的力量与手段的理论依据。而后殖民主义理论家却在葛兰西那里受到的启发,将反抗情绪指向了国际社会文化变动中起主导作用的西方文化霸权。
文化不是一潭死水,文化的发展是各种力量讨价还价的结果。葛兰西是乐观的,因为他给予了无产阶级带有民族特色的文艺作品,以及发动群众夺取文化领导权的可能性,尽管这一方案是否可行还有待实践的检验。
参考文献
[1]张一兵 胡大平 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逻辑[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2][意]葛兰西 狱中札记[M].人民出版社,1983年。
[3]罗钢 刘象愚 文化研究读本[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
[4]陈永辉 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与大众文化研究[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
作者简介
夏江,出生于1989年1月21日,男,兰州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