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效的课堂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为主,以探索为核心的课堂。是在宽松、民主、和谐、竞争的氛围中,学生积极活跃,知识得到充分内化,能力得到充分提高的课堂。如何让初中数学的课堂达到“高效”?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小组合作”提高课堂效率的心得体会。
关键词:小组合作;初中;数学课堂;评价
1 合理分组与科学操作
1.1 优化学生组合,合理划分小组
根据学生平时的表现和成绩,把全班学生分成6个大组 (每组8或9人)。分组时充分考虑了学生的能力、兴趣、性别、性格等方面的因素,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每个小组都有A、B、C、D四层学生,每层有2人,多者D层有3人。然后,又按上述的分组原则,将每个大组划分成两个小组,每小组4或5人,A、B各任小组长,两人分工合作。同时A兼大组长,负责全组工作。座位由传统的“排排坐”变为“对桌坐”。并且,座位编排兼顾了对桌互补,邻桌帮扶,这样利于组内互助与组间竞争。
1.2 加强小组管理
为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功能,至关重要的是对小组加强管理。合作学习开始前,教师要使学生明确合作学习任务,对操作程序说明,并对学生进行集体合作精神的教育。同时给予小组长一定的权力和责任,组织本组成员在课内外开展学习活动,教师随时指导小组长的工作,培养小组长的管理能力,保证小组合作学习有序的进行。
1.3 教师进行有效的帮助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和帮助。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深入到各个小组中,了解学生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认知的过程,并在必要时给予及时的评价和总结,好的加以表扬或奖励。
1.4 及时性激励与评价
为了充分调动组员的积极性,培养小组的团结协作意识,发挥小组的群体作用,小组评价采取加分制,即同样的问题,A、B、C、D不同学层的学生正确解决分别给予5、10、15、20的分数不等;不同难度的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来解决,让每个孩子都有体验成功的机会,享受成功的快乐!这样真正做到小组内帮优扶差,共同促进;小组间相互竞争,共同提高。
2 小组合作学习应注意的问题
2.1 优化学法指导,培养良好习惯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将对学生终生受益,一群有着良好学习习惯、会学、主动学习的学生,自然是高效课堂的最有力的保证。但是,我们要知道,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与教师平时的严格要求密不可分。因此,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应注重培养学生以下习惯:
2.1.1 独立思考。在组织合作学习之前,老师要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与空间。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学习就是在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主动构建新知的过程,学生只有通过对问题的独立思考,才能主动为新知的构建提供心理与物质的准备,才能培养不盲从,有自己独特见解的学生。
2.1.2 表达交流。“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教学中老师要创设情景,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让他们在小组里能大胆陈述自己的观点与见解,甚至于能与同学进行辩论。比如,在学习 《有理数的乘方》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若一张纸的厚度为0.1mm,对折27次后,它的厚度大约是多少?将这个高度与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比较,哪个更高?”,各小组成员热情高涨,有折纸的,有测量的,有估算的,各抒己见!最后,将小组意见汇总,大部分无法想象一张纸对折后的总高度会超过珠穆朗玛峰,这时,老师抛砖引玉,顺势导入《有理数的乘方》这节新课,学生怀着极大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积极投入新课,在自学、讨论、练习的基础上,有效的理解和掌握本节知识,最后自行解决上述问题,在组内、组间交流看法体会,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乘方的兴趣,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2.1.3 善于倾听。实际教学中,让学生说,许多教师能做到,但让学生学会倾听可能大多会忽略。学会倾听,这既是对别人的尊重,同时可在听的过程中,明晰他人与自己思维的异同,领会别人发言的中心思想,进而提高自己。学会倾听、善于倾听的方法与习惯,是达成小组合作学习目的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
2.2 选择合适的学习形式
2.2.1 讨论自学。对于适合学生自学的内容,上课一开始教师就布置给各小组,并将学习目标和要求告诉他们,然后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开展学习活动,而且根据小组合作的不同情况,可选择不同的形式进行,如①中心发言式:一人作中心发言,其他学生作必要的修改、补充。②指定发言式:组员举手,小组长指定发言,其他同学有不同意见的,可继续举手发言,最后由小组长综合大家的意见,形成小组成果。③两两组合式:同桌先进行交流,然后再把意见带到小组交流,这样能体现合作的灵活性、时效性。④接力循环式:组员轮流发言,能促进学生平等竞争,人人参与,共同提高。⑤自由发言式:小组成员自由发言,讨论比较宽松自由,这样可以活跃学习气氛,但容易造成学习秩序的混乱,需要组长做好调控。⑥分工合作式:小组成员合作之前进行分工,活动开始后每位学生根据分工的不同进行实践,再把合作的结果进行汇总。这种分工合作式在新课程体现非常明显,如《数据的整理与初步处理》、《镶嵌》等章节,一人进行记录,另三人进行实验,互相配合,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又可较快得到实验数据和实验结果。
在学生自学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巡视指导,必要时进行讲解,随时对自学进展好的小组给予表扬,给进展较慢的小组予以鼓励。确保真正发挥每个小组成员的积极性,形成集体的智慧。
2.2.2 测试竞赛。当学完某个单元后,由各小组自己进行相互检测。各小组成员按知识点共命一份测试题,抄写几份,上课时组与组之间互换试题,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然后交对方批改。老师根据每组试题的质量、互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出示课前准备的竞赛,评出名次,最后按名次给出该小组课堂活动成绩。
3 优化师生关系,营造和谐学习氛围
我坚信,学生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对学生生活上的关心,心理上的关注,精神上的关爱,学习上的帮助,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经常与学生交流教与学的意见,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来努力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竞争的教学氛围,以利于激励学生的自主意识,活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利于不同观点的相互碰撞和交流。
4 合理评价 “小组合作——高效课堂”
尽管“小组合作—高效课堂”的实施不是一帆风顺,但我还是有不少的收获!从教师层面看,由单纯研究教材转变为研究学生、研究课堂组织、反思课堂效率,极大地提高了教师本身的综合能力;从学生层面看,彻底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不再是被动的听、被动的做,而是自己独立思考、积极合作、勇于实践,感悟知识的内在联系,生成自己的感受,从而有所收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尤其是“兵教兵,兵练兵”的合作、交流、展示、评价等措施使后进生收益很大,成绩有了大幅度提高,学习兴趣日益浓厚。
“小组合作”这一学习模式让学生充分体验到独立思考与群体智慧交合的成功,让孩子们品尝到了自我发现的乐趣,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起了重要作用!我自己也真正的体悟到“教”与“学”的乐趣!真正实现了教学相长!
总之,我对“小组合作——高效课堂”的操作也在探索之中,认识难免粗浅,特别是认真研读了王民勤教授关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五大方略》之后,更感觉自己做的还不够。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将加强自身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把握,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科学的学习方法,不断总结,不断改进,争取创建更“高效”的课堂。
(责任编辑 王昕)
关键词:小组合作;初中;数学课堂;评价
1 合理分组与科学操作
1.1 优化学生组合,合理划分小组
根据学生平时的表现和成绩,把全班学生分成6个大组 (每组8或9人)。分组时充分考虑了学生的能力、兴趣、性别、性格等方面的因素,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每个小组都有A、B、C、D四层学生,每层有2人,多者D层有3人。然后,又按上述的分组原则,将每个大组划分成两个小组,每小组4或5人,A、B各任小组长,两人分工合作。同时A兼大组长,负责全组工作。座位由传统的“排排坐”变为“对桌坐”。并且,座位编排兼顾了对桌互补,邻桌帮扶,这样利于组内互助与组间竞争。
1.2 加强小组管理
为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功能,至关重要的是对小组加强管理。合作学习开始前,教师要使学生明确合作学习任务,对操作程序说明,并对学生进行集体合作精神的教育。同时给予小组长一定的权力和责任,组织本组成员在课内外开展学习活动,教师随时指导小组长的工作,培养小组长的管理能力,保证小组合作学习有序的进行。
1.3 教师进行有效的帮助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和帮助。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深入到各个小组中,了解学生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认知的过程,并在必要时给予及时的评价和总结,好的加以表扬或奖励。
1.4 及时性激励与评价
为了充分调动组员的积极性,培养小组的团结协作意识,发挥小组的群体作用,小组评价采取加分制,即同样的问题,A、B、C、D不同学层的学生正确解决分别给予5、10、15、20的分数不等;不同难度的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来解决,让每个孩子都有体验成功的机会,享受成功的快乐!这样真正做到小组内帮优扶差,共同促进;小组间相互竞争,共同提高。
2 小组合作学习应注意的问题
2.1 优化学法指导,培养良好习惯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将对学生终生受益,一群有着良好学习习惯、会学、主动学习的学生,自然是高效课堂的最有力的保证。但是,我们要知道,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与教师平时的严格要求密不可分。因此,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应注重培养学生以下习惯:
2.1.1 独立思考。在组织合作学习之前,老师要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与空间。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学习就是在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主动构建新知的过程,学生只有通过对问题的独立思考,才能主动为新知的构建提供心理与物质的准备,才能培养不盲从,有自己独特见解的学生。
2.1.2 表达交流。“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教学中老师要创设情景,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让他们在小组里能大胆陈述自己的观点与见解,甚至于能与同学进行辩论。比如,在学习 《有理数的乘方》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若一张纸的厚度为0.1mm,对折27次后,它的厚度大约是多少?将这个高度与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比较,哪个更高?”,各小组成员热情高涨,有折纸的,有测量的,有估算的,各抒己见!最后,将小组意见汇总,大部分无法想象一张纸对折后的总高度会超过珠穆朗玛峰,这时,老师抛砖引玉,顺势导入《有理数的乘方》这节新课,学生怀着极大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积极投入新课,在自学、讨论、练习的基础上,有效的理解和掌握本节知识,最后自行解决上述问题,在组内、组间交流看法体会,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乘方的兴趣,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2.1.3 善于倾听。实际教学中,让学生说,许多教师能做到,但让学生学会倾听可能大多会忽略。学会倾听,这既是对别人的尊重,同时可在听的过程中,明晰他人与自己思维的异同,领会别人发言的中心思想,进而提高自己。学会倾听、善于倾听的方法与习惯,是达成小组合作学习目的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
2.2 选择合适的学习形式
2.2.1 讨论自学。对于适合学生自学的内容,上课一开始教师就布置给各小组,并将学习目标和要求告诉他们,然后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开展学习活动,而且根据小组合作的不同情况,可选择不同的形式进行,如①中心发言式:一人作中心发言,其他学生作必要的修改、补充。②指定发言式:组员举手,小组长指定发言,其他同学有不同意见的,可继续举手发言,最后由小组长综合大家的意见,形成小组成果。③两两组合式:同桌先进行交流,然后再把意见带到小组交流,这样能体现合作的灵活性、时效性。④接力循环式:组员轮流发言,能促进学生平等竞争,人人参与,共同提高。⑤自由发言式:小组成员自由发言,讨论比较宽松自由,这样可以活跃学习气氛,但容易造成学习秩序的混乱,需要组长做好调控。⑥分工合作式:小组成员合作之前进行分工,活动开始后每位学生根据分工的不同进行实践,再把合作的结果进行汇总。这种分工合作式在新课程体现非常明显,如《数据的整理与初步处理》、《镶嵌》等章节,一人进行记录,另三人进行实验,互相配合,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又可较快得到实验数据和实验结果。
在学生自学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巡视指导,必要时进行讲解,随时对自学进展好的小组给予表扬,给进展较慢的小组予以鼓励。确保真正发挥每个小组成员的积极性,形成集体的智慧。
2.2.2 测试竞赛。当学完某个单元后,由各小组自己进行相互检测。各小组成员按知识点共命一份测试题,抄写几份,上课时组与组之间互换试题,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然后交对方批改。老师根据每组试题的质量、互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出示课前准备的竞赛,评出名次,最后按名次给出该小组课堂活动成绩。
3 优化师生关系,营造和谐学习氛围
我坚信,学生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对学生生活上的关心,心理上的关注,精神上的关爱,学习上的帮助,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经常与学生交流教与学的意见,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来努力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竞争的教学氛围,以利于激励学生的自主意识,活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利于不同观点的相互碰撞和交流。
4 合理评价 “小组合作——高效课堂”
尽管“小组合作—高效课堂”的实施不是一帆风顺,但我还是有不少的收获!从教师层面看,由单纯研究教材转变为研究学生、研究课堂组织、反思课堂效率,极大地提高了教师本身的综合能力;从学生层面看,彻底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不再是被动的听、被动的做,而是自己独立思考、积极合作、勇于实践,感悟知识的内在联系,生成自己的感受,从而有所收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尤其是“兵教兵,兵练兵”的合作、交流、展示、评价等措施使后进生收益很大,成绩有了大幅度提高,学习兴趣日益浓厚。
“小组合作”这一学习模式让学生充分体验到独立思考与群体智慧交合的成功,让孩子们品尝到了自我发现的乐趣,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起了重要作用!我自己也真正的体悟到“教”与“学”的乐趣!真正实现了教学相长!
总之,我对“小组合作——高效课堂”的操作也在探索之中,认识难免粗浅,特别是认真研读了王民勤教授关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五大方略》之后,更感觉自己做的还不够。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将加强自身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把握,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科学的学习方法,不断总结,不断改进,争取创建更“高效”的课堂。
(责任编辑 王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