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高校基层党组织回应机制的必要性与路径

来源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o120w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构建高校基层党组织回应机制是培育新一代大学生党员、探索高校基层党建模式、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的需要。当前,构建高校基层党组织回应机制的制约因素主要是:回应动力不足、回应渠道不畅通与回应载体缺乏创新。为此,需要建立制度化的互动模式、畅通回应渠道、推进回应载体信息化建设。
  关键词:高校基层党组织;回应机制;构建;路径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5831(2011)05-0153-06
  
   一、高校基层党组织回应机制的内涵
   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回应机制是指高校基层党组织与大学生党员双方既是提出要求或需求的主体,表达自己的要求或愿望,又作为回应主体以各种方式进行应答,最终使双方意愿在回应关系的互动中整合、达到认识和行动的一致,在这个动态过程中建立的制度及其相互作用,有效运行的过程和方式。将回应理论运用于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探讨大学生党员的意愿表达与基层党组织互动回应关系,提出构建高校基层党组织与大学生党员的回应机制,以实现双方的有效互动,使基层党组织的工作更有成效。
   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回应机制由互动主体、回应渠道、回应载体等因素构成。这一机制运作的机理可以简单概括为参与回应关系的双方或多方主体既是诉求主体,也是回应主体,即基层党组织代表党向大学生党员发出号召或提出要求,这实际上是一种诉求或期望的表达,大学生党员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进行回应;大学生党员也可以作为诉求主体提出诉求,表达自己的愿望或需求,党组织作为回应主体以制定政策、建立制度、宣传解释等形式进行积极回应。这一机制需要一定的刺激因素激活才能有效运转,有效运转中回应关系主体实现互动,使双方的愿望或诉求得以整合,达到对组织目标的认同,转化为实际行动,共同完成组织的任务。如果这一机制没有建立或者弱化,回应关系的双方不能有效互动,意愿就不能得以整合,组织的目标就难以实现;反之,如果这一机制得以优化,双方进行有效的互动回应,意愿就能得以整合,从而形成合力共同实现组织的目标。 二、高校基层党组织回应机制构建的必要性
  面对全球思想文化交流交融呈现的新特点,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指出: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对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随着80、90后大学生党员的增加,探讨基层党组织回应机制的构建,以适应形势的变化,对于创新高校基层党建工作模式十分必要。
  (一)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的需要
   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在党建中占有特殊的重要地位,也是党建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执政60多年来深入系统地研究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基本规律,基本形成了执政党建设的比较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目前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执政理论研究,建立一整套理论体系上的执政科学,党中央在十七届四中全会上对新形势下如何提高科学化水平,推动党的建设创新作出了全面部署。随着高校党组织的飞速发展壮大,大学生党员的教育如何与时俱进是摆在党面前的重大任务,需要我们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创新党建理论。探索基层党组织回应机制的构建,从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角度丰富执政党建设理论研究内容,对于推进党建工作的创新,增强党的生机活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培育新一代大学生党员的需要
   随着“90后”步入大学校园,他们的行为方式、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等方面出现了许多新变化(亦即“90后”现象[1])。与“70后”“ 80后”相比,“90后”价值观念多元化 [2],个性更加独立,思考与选择更加自主;与信息网络共成长的他们接受的信息量较大,有自己的看法;他们自信张扬,充满激情,更喜欢使自己的发展具有计划性;他们蔑视形式,不屑口号,注重实效[3 ]。大学生党员成长在这个时代,有着与普通大学生的共同特点,又有与普通大学生不同的需求,如何针对这些特点,将他们培养为党的事业的接班人,承担历史使命,是党组织面临的重要课题。
  
  培育新一代大学生党员需要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指出“进一步提高党员对党内事务的参与度,充分发挥党员在党内生活中的主体地位”。党员主体地位是以人为本理念在党建领域的体现,是党员在主体机制与内在动力的驱使下,集权利主体和义务主体于一身,在党组织的生活及各项活动中处于主导的、自由的、决定的地位[4]。确立了大学生党员的主体地位,明确作为组织成员应主动承担党员责任,才能提高他们的思想境界,与党共同完成党的历史使命。将大学生党员作为值得尊重的主体,建立基层党组织与大学生党员的互动回应机制,才能改变高校基层党组织对他们自上而下的灌输式的教育形式,主动关注他们的需要,积极回应他们提出的问题,使大学生党员与党组织达成对共同目标的认同,并转化为行动去实现组织的目标。
  
   (三)探索新时期高校基层党建模式的需要
  基层党组织负责人常常将大学生预备党员作为接受教育的对象,不够重视他们作为党组织成员的主体地位。现实中,他们努力使自己成为合格党员的需求常常被忽视,调查显示,大学生党员希望基层党组织提供指导和帮助是:在国内外发展趋势、现阶段方针政策解释、道德修养、个人发展、做人做事的道理、政治理论、党的知识方面分别是65.9%、56.5%、55.3%、47.4%、43.3%、42.8%、31.1%;而80.8%的党务工作者认为应该对预备党员加强入党动机教育,72.6%认为应加强责任心培养,60.3%认为应加强党的基础知识的指导,双方在需求方面的认知有很大差异(如图1所示),使基层党组织在预备党员培养内容以及侧重点的确定上认知错位,回应对方的需求也必然错位,导致对预备党员培养缺乏针对性。因此有必要积极探索构建双方的互动回应机制,创新基层党建模式,以利于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三、构建高校基层党组织回应机制的制约因素
   当前,构建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回应机制仍存在着一系列的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回应动力不足
   驱动高校基层党组织回应机制有效运转需要有刺激因素作为动力源泉,才能使双方成为回应关系的主体有效回应对方,如何使这些刺激因素通过一定的激活方式使回应机制有效运行起来,在回应机制的构建中占有重要地位。受传统党建思想和工作思路的影响,高校党组织有关部门及领导更多地沿用传统的“管教”模式,大学生党员更多的是被教育、被管理的对象,而很少以党内主人的身份出现,积极性和能动性没有得到更好发挥[5]。 这种“管教模式”使党组织忽视大学生党员作为主体共同承担组织的责任并参与党的决策与执行党的决议。大学生党员由于缺乏主体意识,“自觉地”把自己放到接受教育和管理的被动地位,习惯于等待党的“召唤和安排”,不主动地向党组织表达自己的需求,参与党组织的建议、决策积极性不高,由于缺乏刺激因素,基层党组织与大学生党员双方的互动回应机制难以激活,更谈不上如何有效地回应对方。主动表达过自身需求的大学生党员仅为22%,有人提及时表达过的为27.4%,没有表达过的高达43%,还有6%的没有需求表达如图2所示。
  
   基层党组织作为回应关系中的另一主体对启发大学生党员的主体意识重视不够,也缺乏主动了解和研究大学生党员的需求,调查显示,学生党员认为自己的需求表达得到基层党组织积极回应的仅占39%,52.1%的认为仅得到了部分的回应(如图3所示。)说明党组织对他们的回应效度不高,回应力度不强。如果这种状况延续,党组织的工作与大学生党员的需求将出现脱节,结果是党组织不能准确把握学生党员的需求,他们的需求也因缺乏回应而处于被抑制和忽略的状态,双方的意愿或要求难以传达给对方,党的基层工作就会流于形式。究其原因是高校基层党组织缺乏对学生党员的主体地位的认同和民主权利的重视,忽视大学生党员的知情权、倡议权、选择权、监督权等民主权利,学校相关的重大决策一般也不征求他们的意见,在这样的环境中大学生党员很难确立主体意识,更谈不上自觉以党的事业为己任去共同完成历史使命。可见,由于大学生党员缺乏提出需求的驱动力,基层党务工作者因上述种种原因较少及时进行回应,回应关系的主体地位没有很好确立,回应机制就难以建立。
  (二)回应渠道不畅
   回应渠道是大学生党员和基层党组织提出需求和要求并相互回应的通道。高校基层党组织的主要回应渠道是党支部的组织生活,其他回应渠道不够健全。调查显示,大学生党员随时能够寻求到表达需求渠道的仅为17.7%,较容易找到渠道的是50%,难以找到渠道和没有找到渠道的为28%(如图4所示)。说明回应渠道不十分畅通。在基层党组织与党员的沟通渠道方面,党务工作者通过邮箱、QQ群、或者召开座谈会的方式。
  图4 学生党员寻求渠道表达需求情况图 与学生党员进行定期、及时的互动与沟通的机制尚未形成。调查还显示,基层党组织对大学生党员的需求进行过较深入调研的只有23.3%;进行了一般性的调研的54.8%;还有21.9%的人没有进行过调研,这说明对大学生党员的思想、需求等情况缺乏深入研究,高校党务工作者多为兼职从事党的工作,流动性大,许多辅导员工作时间不长,“80后”辅导员带“90后”大学生的情况日益增多,加之事务性工作繁忙,投入到党建研究的精力不够,使基层党组织缺乏对学生党员的主动交流和沟通,不能准确把握其最新思想动态、关注的热点、利益诉求等,导致基层党组织工作缺乏针对性,回应渠道也不能有效建立。导致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基层党务工作者对畅通回应渠道缺乏必要的认识,对大学生党员的思想与需求的理解不够深透,工作常常局限于强调他们怎样去做,对于他们内心怎样“想”却很少被提及。另外,缺乏信息反馈制度,导致学生党员没有正常的信息通道反应相关的意见和建议。
  (三)回应载体欠缺创新
   信息网络的飞速发展对大学生的成长产生了深远影响,已经成为他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微博的推出使得网络媒体的影响力倍增。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党员通过互联网来获得信息,其中包括时事政治,党的重要会议、决议或决定,社会问题等内容,并通过QQ、MSN、邮箱、微博等与更多的人交流看法,提出自己关心的问题或者表达利益诉求。大学生党员对网络较高的参与度要求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回应载体信息化。但当前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回应载体相对落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电子党务系统未能充分利用。高校行政部门较为重视电子政务系统的建设,很多已改变了传统行政方式,实现了“办公信息化”、“政务公开化”、“管理一体化”。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电子党务系统的建设较为落后,一般用于党员档案管理,用于与大学生党员交流互动很少。第二,现有党建网站形式多于内容,效果欠佳。许多党建网站依附在校园网上,内容设置过于单调且不能经常更新,交互性较差,缺乏吸引力。第三,高校党组织的参与和重视程度不够。高校党委领导往往因工作繁忙等原因,对如何利用网络构建与大学生沟通的渠道缺乏研究和行动,运用网络与大学生党员交流的时间很少,不能及时把握学生党员的需求并做出网络回应。近年来,许多高校基层党组织都建立了网站,如QQ党群、党组织邮箱、党支部论坛等,试图建立双向或多向交流渠道,但这些交流空间往往因内容缺乏创新,党员干部与大学生党员的参与度低,难以及时回应大学生党员关心的问题,显得较为“冷清”,利用率可想而知。这些问题的存在主要是因为高校基层党组织没有对大学生党员的需求进行深入调研,不了解他们在政治、思想等方面有哪些迫切的需要解决的问题和要求,交流的内容因缺乏针对性而不能引起学生党员的共鸣,导致回应载体信息化程度不高。
  四、构建高校基层党组织回应机制的路径
   (一)建立制度化的互动模式是回应机制构建的前提
   制度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了制度创新才能使党的机体充满活力,保持强劲的生命力。高校党组织的领导和基层党务工作者要认真学习《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精神,不断提升高校党组织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推进党组织建设、提高党员队伍素质。积极构建基层党组织回应机制,不断探索和完善党建工作的新路径。互动模式的建立是基层党组织创新工作方式的重要环节,这就要求基层党组织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和大学生关心的议题,代表党组织向大学生党员发出号召提出要求,表达组织对党员的希望,学生党员作为回应主体以接受党的教育、认同组织的目标、完成党组织交付的任务等方式进行积极回应。这种互动模式还要求基层党组织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尊重党员的主体地位,把握党员需求”[6]。 改变传统的对学生党员单一的“管教模式”,注重激发大学生党员的主体意识,使他们懂得作为党员不仅是接受组织的教育,也是组织决策的参与者与执行者,在履行党员义务的同时享有党员的各项权利,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党员参与党组织事务的积极性,激励他们主动表达自己的诉求,有了诉求主体的这些刺激因素促使党组织作出积极回应,回应关系才能得以建立,双方才能积极互动。这一回应关系的建立并持续互动,会产生制度化的结果,形成制度化的互动模式。因此,基层党组织要建立党务工作者、党员专家以及思政课教师、老党员联系学生党员制度、定期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和反馈大学生党员需求或意见的制度、定期培训大学生党员制度等,并纳入年度工作考核之中,这些制度的不断完善,相互作用并协调运转,才能构建基层党组织的回应机制,使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工作更有成效。
  (二)畅通回应渠道是回应机制构建的关键
   首先,要健全党组织的回应渠道。党的组织生活是直接实现上下互通的平台,基层党组织应根据大学生党员的特点,采取丰富多彩的组织生活形式做到表达意愿无障碍;还要建立基层党组织与大学生党员的联系人制度,选择老党员、责任心强的基层党组织带头人作为新党员的联系人,还可以建立一支党员志愿者队伍,扩宽沟通渠道,充分发挥热心党务工作的党员在政治等方面的优势,突破培育新党员只能是党务工作者所做工作的局限,让更多的党员参与大学生党员的培养工作,及时了解大学生党员的真实思想,通过深入细致而又有针对性的工作,实现沟通应答。
   其次,要完善开放性回应渠道。开放性渠道的优势在于大学生党员可以通过这一平台直接或间接地向党的各级组织进行平等互动,具体可采取进一步建立健全以党报党刊、党务公开栏以及电视、互联网等大众传媒为党务公开的主要形式和渠道;与学生党员的日常沟通可以通过QQ、手机报、短信、MSN、论坛、邮箱等网络渠道来进行。通过这些渠道宣传和传达党的方针政策,让广大学生党员充分了解党组织的工作意图,更大范围地表达自己的意愿,通过这些渠道以更多的方式实现互动。
   再次,高度重视培养高素质的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是构建回应机制的保障。党的基层工作者是连接党组织与大学生党员的纽带,也是实现渠道畅通的关键要素,要充分发挥他们贴近学生党员的优势,通过他们实现党组织与大学生党员的紧密联系,这一作用是其他人无可替代的。基层党组织要按照《2009-2013年全国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规划》的要求,加强对基层党组织带头人的培训,转变传统观念,使其进一步深刻认识到尊重大学生党员的主体地位和民主权利与实现党的宗旨有着密切的联系,激发党员主体意识对于构建互动回应机制,实现党的目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要求他们在肩负教育者、管理者和服务者多重角色时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代表党组织积极回应大学生党员关心的问题,只有实现上下互通,平等互动,回应渠道才能畅通。
  (三)推进回应载体信息化是回应机制构建的重要依托
其他文献
新形势下,随着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教育专业的人才得到迅猛增长,带动了我国教育的发展步伐。当前,在幼儿教师队伍中,学前教育已经不乏硕士学历的人才,带动了幼儿教
新生晚自习在学生自我成长和高校学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对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促进班风建设,提升班级凝聚力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大一新生晚自习现状着手,通过持续观察、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