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宋画是学习中国花鸟画的重要方式,也是学习工笔花鸟画的关键途径,通过学习欣赏宋代工笔画,感受画中所呈现的诗意与自然趣味。本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构图之法,第二部分写了设色之妙,第三部分是格物之“理”,最后结语写了宋代工笔花鸟画影响至今,仍然作为工笔画入门临摹范本。
关键词:宋代,工笔花鸟画,临摹
花鸟画是中国最有特色的画种之一,和山水画、人物画并列为中国绘画的三大画科。花鸟画是以动植物为主要描绘对象的中国画传统画科,又可细分为花卉、翎毛、蔬果、草虫等支科。中国花鸟画集中体现了中国人作为审美客体的自然生物的审美关系,具有较强的抒情性。它往往通过抒写作者的思想感情,体现时代精神,间接反映社会生活,我国的工笔花鸟画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萌芽于秦晋时期,在两宋时得到空前发展并形成了比较成熟的体系,宫廷的趣味、民间的好尚以及文人士大夫阶层特立独行的艺术宗旨都成为花鸟画领域演变进程中的推动力。后代学者、工笔花鸟画师都将宋代工笔花鸟画作为入门临摹的题材,在老师的建议下,我也选择了临摹宋代小品花鸟画来深入了解这一画科。
一、构图之法
“折枝”一词首次出现在唐代朱景玄的《唐朝名画录》中,用来评论边鸾的写生作品,而真正的提法与北宋中叶到末期才得到确认。宋代折枝式画幅形式有长卷、册页、长卷之分,而册页又可以分为方面、圆形、扇面等形式。绝大多数的册页小品尺幅都在25厘米左右,具有小巧、精致之感,画家取花卉一枝,巧成布局在空白处玉华也呼应的地方偶尔点缀一两只小鸟、昆虫,使画面意境深远、趣味横生。以我临摹林椿的《果熟来禽图》为例,该图描绘的是在一枝果实累累的树枝上栖息着一只小鸟。仿若是秋天寂静的山林里,树叶已经变黄,果树上果子成熟了,沉甸甸的结了一树却无人来摘,任由虫儿噬蚀。这时不知从哪儿飞来一只鸟儿,蓦然停在了枝头上,打破了山林的宁静,鸟儿挺起毛茸茸的胸脯,翘起尾巴,转颈回眸,好似要飞走的样子。
画家继承了北宋画院重视形似的传统,注重对自然景致的细心观察,画面左下方一枝三果,不仅把枝与叶的穿插交代的清清楚楚,而且注意了三果之间一正、一侧、一背的空间关系,富于体积感。小鸟用细劲柔和的笔迹勾出,并用浑融的墨色晕染出蓬松的羽毛。木叶的枯萎、残损、锈斑,果子上被虫子叮咬的痕迹都被一一描绘出来,显得真实亲切。取对角线构图描绘林檎果一枝,枝上果实累累,一只自外飞来的小雀乍停枝头小憩,尾羽翘起,收颈伸翼,似乎是刚刚停下又欲腾飞,有欲将起动之感。小鸟姿态生动,神情憨厚可爱,画面上生气盎然的意趣清新欲出。画面构图细密有致,设色清淡秀雅,精工逼真,笔法生动,动静结合,把人的想象带入到更美的境界了和北宋画院过于严格的写实要求相比,此幅构图变繁为简,显得空灵。
二、设色之妙
对于工笔花鸟画来说,一幅作品的成功首先取决于构图的精妙,其次就是勾线,设色。勾线是基础,是骨骼,“以线立骨”就是用线条勾勒出具体物象的“骨架”以此表达线的张力,以此表达线的张力,线有不同的粗细,长短以及转折的角度也不同,急缓轻重的变化来表现每种具体物象的神、质以及势。以《果熟来禽图》为例,这幅画里叶子和枝干要用重墨来勾勒,果实则要用淡墨来表现,而画面当中的禽鸟眼睛、嘴巴、爪子要用重墨来表现,身体的其他部位则要用淡墨来勾勒。如果线条粗糙了,就难以形成画面的骨架,会影响后期的设色。
就設色来说,对纸张和颜料的选择也要谨慎,一开始我用的纸和一种普通的国画颜料,画面效果很难和我所临摹的画达到相似,后来慢慢摸索也在老师的建议下,我换了绢和颜彩,绢丝这种材料独有的透气性以及颜彩的细腻程度使得画面变得透气、有生命力。
宋画保存了上千年后,时间赋予宋画更多美感,想要最限度的接近原作,就要沉下心来一遍遍的染色,将色彩慢慢凸显出来,颜色要做到均匀晕染,每次晕染颜料要适量,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过多会遮盖作品本身的色彩,使得画面整体效果变差。在设色时也要注意画面的整体效果,上墨时各个部分也是有变化的,上过了颜色会盖不住,上的不够墨就上颜色的话颜色就会飘着沉不下去。正确的方法是用淡墨多次分染,然后再根据画面对应的颜色调和颜料,一边画一边调整画面,直到达到自己满意的画面效果。
三、格物之“理”
花鸟画发展在宋代达到了它的全盛时期,在此期间理学蓬勃发展,宋代花鸟画的发展因“格物”思想的发展而有深刻的影响,对宋代花鸟画写生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宋代花鸟画在“格物”思想的引领下,画家在作画的时候,更加注重自然对象的更仔细的观察,使笔下的花草树木显得灵动自然。受“格物”思想的影响,宋代花鸟画写生的传统才得向成熟的阶段发展。写生是花鸟画发展的根基,绘画需要画家向大自然学习,细致观察物象的内在精神状态。写生精神促成了两宋花鸟画的写实画风的形成和延续,写生既要求画家能把握住物象的外在形貌,又能表现出内在的精神气质,即绘画要有生意,生机,宋人在这两方面都是并重的,绘画不但要“形似”,还要符合画理。“格物”的思想一直是画院画家们的所秉持的标准之一,它与重视事物本质的理学家的学术思想是一致的。因此来看,宋代理学中的“格物致知”的方法论对于宋代花鸟画家形成“写实”画风具有里程碑式意义。
四、结语
宋代小品花鸟画以诗意的境界、精致小巧的构图、写实的表现手法体现了宋代画院画家重“内美”的审美追求。通过一花一叶寄托画家的人格精神。中国花鸟画在宋代达到巅峰,画家在绘画过程中格外尊重事物本身的规律,在表现花鸟时,也是按照客观规律形式来作画的,在构图设色时也是根据花鸟的生长形态来布局以达到写实,使整个画面达到自然的趣味,宋代花鸟画家笔法逼真,花鸟形象栩栩如生,意境和情趣成为绘画的灵魂,这些是诗意的笔触给后人留下了大量精致细腻、意象无穷的艺术珍宝。宋画画风是精致、典雅的工笔花鸟画典范,宋代工笔花鸟画仍然作为如今工笔画入门必临摹的范本,影响至今仍然存在,通过对宋画的临摹,我学习到了宋画中的构图、设色、格物之“理”以及画面当中所呈现的诗意与画意,为我以后的创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作者简介:徐畅(1998.9-),女,汉族,籍贯:山东临沂人,曲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美术,研究方向:中国画创作
(山东省曲阜师范大学)
关键词:宋代,工笔花鸟画,临摹
花鸟画是中国最有特色的画种之一,和山水画、人物画并列为中国绘画的三大画科。花鸟画是以动植物为主要描绘对象的中国画传统画科,又可细分为花卉、翎毛、蔬果、草虫等支科。中国花鸟画集中体现了中国人作为审美客体的自然生物的审美关系,具有较强的抒情性。它往往通过抒写作者的思想感情,体现时代精神,间接反映社会生活,我国的工笔花鸟画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萌芽于秦晋时期,在两宋时得到空前发展并形成了比较成熟的体系,宫廷的趣味、民间的好尚以及文人士大夫阶层特立独行的艺术宗旨都成为花鸟画领域演变进程中的推动力。后代学者、工笔花鸟画师都将宋代工笔花鸟画作为入门临摹的题材,在老师的建议下,我也选择了临摹宋代小品花鸟画来深入了解这一画科。
一、构图之法
“折枝”一词首次出现在唐代朱景玄的《唐朝名画录》中,用来评论边鸾的写生作品,而真正的提法与北宋中叶到末期才得到确认。宋代折枝式画幅形式有长卷、册页、长卷之分,而册页又可以分为方面、圆形、扇面等形式。绝大多数的册页小品尺幅都在25厘米左右,具有小巧、精致之感,画家取花卉一枝,巧成布局在空白处玉华也呼应的地方偶尔点缀一两只小鸟、昆虫,使画面意境深远、趣味横生。以我临摹林椿的《果熟来禽图》为例,该图描绘的是在一枝果实累累的树枝上栖息着一只小鸟。仿若是秋天寂静的山林里,树叶已经变黄,果树上果子成熟了,沉甸甸的结了一树却无人来摘,任由虫儿噬蚀。这时不知从哪儿飞来一只鸟儿,蓦然停在了枝头上,打破了山林的宁静,鸟儿挺起毛茸茸的胸脯,翘起尾巴,转颈回眸,好似要飞走的样子。
画家继承了北宋画院重视形似的传统,注重对自然景致的细心观察,画面左下方一枝三果,不仅把枝与叶的穿插交代的清清楚楚,而且注意了三果之间一正、一侧、一背的空间关系,富于体积感。小鸟用细劲柔和的笔迹勾出,并用浑融的墨色晕染出蓬松的羽毛。木叶的枯萎、残损、锈斑,果子上被虫子叮咬的痕迹都被一一描绘出来,显得真实亲切。取对角线构图描绘林檎果一枝,枝上果实累累,一只自外飞来的小雀乍停枝头小憩,尾羽翘起,收颈伸翼,似乎是刚刚停下又欲腾飞,有欲将起动之感。小鸟姿态生动,神情憨厚可爱,画面上生气盎然的意趣清新欲出。画面构图细密有致,设色清淡秀雅,精工逼真,笔法生动,动静结合,把人的想象带入到更美的境界了和北宋画院过于严格的写实要求相比,此幅构图变繁为简,显得空灵。
二、设色之妙
对于工笔花鸟画来说,一幅作品的成功首先取决于构图的精妙,其次就是勾线,设色。勾线是基础,是骨骼,“以线立骨”就是用线条勾勒出具体物象的“骨架”以此表达线的张力,以此表达线的张力,线有不同的粗细,长短以及转折的角度也不同,急缓轻重的变化来表现每种具体物象的神、质以及势。以《果熟来禽图》为例,这幅画里叶子和枝干要用重墨来勾勒,果实则要用淡墨来表现,而画面当中的禽鸟眼睛、嘴巴、爪子要用重墨来表现,身体的其他部位则要用淡墨来勾勒。如果线条粗糙了,就难以形成画面的骨架,会影响后期的设色。
就設色来说,对纸张和颜料的选择也要谨慎,一开始我用的纸和一种普通的国画颜料,画面效果很难和我所临摹的画达到相似,后来慢慢摸索也在老师的建议下,我换了绢和颜彩,绢丝这种材料独有的透气性以及颜彩的细腻程度使得画面变得透气、有生命力。
宋画保存了上千年后,时间赋予宋画更多美感,想要最限度的接近原作,就要沉下心来一遍遍的染色,将色彩慢慢凸显出来,颜色要做到均匀晕染,每次晕染颜料要适量,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过多会遮盖作品本身的色彩,使得画面整体效果变差。在设色时也要注意画面的整体效果,上墨时各个部分也是有变化的,上过了颜色会盖不住,上的不够墨就上颜色的话颜色就会飘着沉不下去。正确的方法是用淡墨多次分染,然后再根据画面对应的颜色调和颜料,一边画一边调整画面,直到达到自己满意的画面效果。
三、格物之“理”
花鸟画发展在宋代达到了它的全盛时期,在此期间理学蓬勃发展,宋代花鸟画的发展因“格物”思想的发展而有深刻的影响,对宋代花鸟画写生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宋代花鸟画在“格物”思想的引领下,画家在作画的时候,更加注重自然对象的更仔细的观察,使笔下的花草树木显得灵动自然。受“格物”思想的影响,宋代花鸟画写生的传统才得向成熟的阶段发展。写生是花鸟画发展的根基,绘画需要画家向大自然学习,细致观察物象的内在精神状态。写生精神促成了两宋花鸟画的写实画风的形成和延续,写生既要求画家能把握住物象的外在形貌,又能表现出内在的精神气质,即绘画要有生意,生机,宋人在这两方面都是并重的,绘画不但要“形似”,还要符合画理。“格物”的思想一直是画院画家们的所秉持的标准之一,它与重视事物本质的理学家的学术思想是一致的。因此来看,宋代理学中的“格物致知”的方法论对于宋代花鸟画家形成“写实”画风具有里程碑式意义。
四、结语
宋代小品花鸟画以诗意的境界、精致小巧的构图、写实的表现手法体现了宋代画院画家重“内美”的审美追求。通过一花一叶寄托画家的人格精神。中国花鸟画在宋代达到巅峰,画家在绘画过程中格外尊重事物本身的规律,在表现花鸟时,也是按照客观规律形式来作画的,在构图设色时也是根据花鸟的生长形态来布局以达到写实,使整个画面达到自然的趣味,宋代花鸟画家笔法逼真,花鸟形象栩栩如生,意境和情趣成为绘画的灵魂,这些是诗意的笔触给后人留下了大量精致细腻、意象无穷的艺术珍宝。宋画画风是精致、典雅的工笔花鸟画典范,宋代工笔花鸟画仍然作为如今工笔画入门必临摹的范本,影响至今仍然存在,通过对宋画的临摹,我学习到了宋画中的构图、设色、格物之“理”以及画面当中所呈现的诗意与画意,为我以后的创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作者简介:徐畅(1998.9-),女,汉族,籍贯:山东临沂人,曲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美术,研究方向:中国画创作
(山东省曲阜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