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成功的数学课堂关键就是要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思考,充分发挥其创造性和智力潜能。
【关键词】小学数学;兴趣;悬念;激发求知欲;优化练习
成功的数学课堂所需要的不是强制学习,而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教学的关键就是要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思考,充分发挥其创造性和智力潜能。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习从被动变为主动,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笔者认为,应该从每节课的教学时间上来体现:课的开始要引起兴趣,课的中间要激发和增加兴趣,课的结尾仍然要留有兴趣。
一、新颖的导入新课,设置悬念,激发求知欲
每节新课的导入,都是一个值得教师认真思考、精心准备的环节。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巧设悬疑,激发学生求知的愿望是屡试不爽的一个方法。如,学习《圆周率》时,笔者提问学生:“给你一条皮尺,你如何量出一棵大树的直径?”有的学生马上回答:“把大树锯下来,就能量出直径。”但有的学生马上提出不同意见:“锯下来,树不就死了?”笔者说:“对啊,要使大树活着,又能量出直径,有什么办法呢?”学生们都急着想知道办法,兴趣激起了,笔者笑着说:“大家先别急,我们来做一个实验。”笔者拿出一个大圆和一个小圆,分别量出它们的周长和直径,得出圆的周长总是它的直径的3倍多一些。这时,告诉学生这是一个固定的数,这个数叫圆周率,那么,圆的直径只要用圆的周长除以圆周率即可求出。再如,学习《正比例方法解应用题》时,笔者提问学生:“谁能用最簡单的方法测量教学楼的高度呢?”学生们情绪高涨,纷纷举手,说出各自的办法,这时,笔者出示情境影片,影片上显示了杆高和影长,不知不觉把他们引入了“用正比例方法解应用题”的新课,学生们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求知欲,开始了新知识的学习。
二、一题多解,诱发兴趣
数学教学的关键不在于让学生会算多少道题,教师要改变教学的思路,正确认识数学本身的逻辑性,要改变教学思想、教学方法,要有先进的思想意识,要不断地将教学内容结构化,不断地将结构化的知识纳入到学生的认知结构中。教学生掌握一种数学思维比教会学生会算几十、几百道数学题还要强,学生只有掌握了数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基本结构,才会做到以一贯十,触类旁通。教学中的一题多解,对培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习兴趣都是有效的方式,可以从培养学生认知的流畅性,变通性入手,逐步培养学生多方位,多角度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例如,某车间计划8小时生产1200个零件,结果3小时就完成了计划的40%,照这样计算,比计划提前几小时完成?
解题基本思路是:计划时间-实际时间=提前时间。解题时学生最先想到的是从“包含除”的角度去思考:
这时再激发学生,谁还能用最简便的方法解答这道题?课堂思考强度已达到高点,学生们情绪高涨,从他们的眼睛里可以看出,他们一定想:这么多种方法,还有更简便的吗?只见一个学生说“8-3÷40%=0.5(小时)”,“对。”这是从“百分数”应用题的角度去思考,从3小时和40%的对应关系求出实际时间,再求出提前的时间,这是最简便的方法,以后发现这类题目,用这种方法解题的学生不少。这样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既开拓了学生的解题思路,又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三、优化练习,保持兴趣
小学生注意的特点是:无意注意占优势,注意力欠稳定,不持久,容易分散。所以,一堂课的末尾往往是学生学习热情较低的时候,教师若能根据教材的特点,精心设计新颖有趣、耐人寻味的结尾,不仅能巩固知识,保持学习兴趣,而且还能再一次激起学生探索求知的欲望,使学生的思维活跃,思路开阔,持续保持兴趣。如,学习《圆锥的认识和体积》一课,在课堂结束前出示一道练习题:把一个底面积3平方厘米,高2厘米的圆柱体削成一个和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削去部分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学生就会运用已学过的圆柱体的体积计算的知识,结合今天学习的新知识来解决问题,这样优化练习,不仅使学生巩固圆锥的体积计算,进一步明确了圆柱体和圆锥体之间的关系,而且使学生发现知识是一个多么有趣的世界,感到学习是一项艰辛又愉快的劳动,而不是一种负担。
激发数学学习的兴趣,把枯燥的数学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使学生产生良好求知欲望,学得乐,学得好,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创造适合每个儿童的数学教育,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其目的就是要努力创造条件,弥补缺陷,转变学生的状况,让每一个学生都掌握数学,让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因材施教,实行差异性教学,增加每个学生参与学习的机会,发挥学生的潜能,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而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炳华.让学习者提出问题[J].教学月刊,2002(7):8.
[2]朱瑞.农村小学高年级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兴趣;悬念;激发求知欲;优化练习
成功的数学课堂所需要的不是强制学习,而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教学的关键就是要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思考,充分发挥其创造性和智力潜能。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习从被动变为主动,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笔者认为,应该从每节课的教学时间上来体现:课的开始要引起兴趣,课的中间要激发和增加兴趣,课的结尾仍然要留有兴趣。
一、新颖的导入新课,设置悬念,激发求知欲
每节新课的导入,都是一个值得教师认真思考、精心准备的环节。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巧设悬疑,激发学生求知的愿望是屡试不爽的一个方法。如,学习《圆周率》时,笔者提问学生:“给你一条皮尺,你如何量出一棵大树的直径?”有的学生马上回答:“把大树锯下来,就能量出直径。”但有的学生马上提出不同意见:“锯下来,树不就死了?”笔者说:“对啊,要使大树活着,又能量出直径,有什么办法呢?”学生们都急着想知道办法,兴趣激起了,笔者笑着说:“大家先别急,我们来做一个实验。”笔者拿出一个大圆和一个小圆,分别量出它们的周长和直径,得出圆的周长总是它的直径的3倍多一些。这时,告诉学生这是一个固定的数,这个数叫圆周率,那么,圆的直径只要用圆的周长除以圆周率即可求出。再如,学习《正比例方法解应用题》时,笔者提问学生:“谁能用最簡单的方法测量教学楼的高度呢?”学生们情绪高涨,纷纷举手,说出各自的办法,这时,笔者出示情境影片,影片上显示了杆高和影长,不知不觉把他们引入了“用正比例方法解应用题”的新课,学生们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求知欲,开始了新知识的学习。
二、一题多解,诱发兴趣
数学教学的关键不在于让学生会算多少道题,教师要改变教学的思路,正确认识数学本身的逻辑性,要改变教学思想、教学方法,要有先进的思想意识,要不断地将教学内容结构化,不断地将结构化的知识纳入到学生的认知结构中。教学生掌握一种数学思维比教会学生会算几十、几百道数学题还要强,学生只有掌握了数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基本结构,才会做到以一贯十,触类旁通。教学中的一题多解,对培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习兴趣都是有效的方式,可以从培养学生认知的流畅性,变通性入手,逐步培养学生多方位,多角度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例如,某车间计划8小时生产1200个零件,结果3小时就完成了计划的40%,照这样计算,比计划提前几小时完成?
解题基本思路是:计划时间-实际时间=提前时间。解题时学生最先想到的是从“包含除”的角度去思考:
这时再激发学生,谁还能用最简便的方法解答这道题?课堂思考强度已达到高点,学生们情绪高涨,从他们的眼睛里可以看出,他们一定想:这么多种方法,还有更简便的吗?只见一个学生说“8-3÷40%=0.5(小时)”,“对。”这是从“百分数”应用题的角度去思考,从3小时和40%的对应关系求出实际时间,再求出提前的时间,这是最简便的方法,以后发现这类题目,用这种方法解题的学生不少。这样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既开拓了学生的解题思路,又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三、优化练习,保持兴趣
小学生注意的特点是:无意注意占优势,注意力欠稳定,不持久,容易分散。所以,一堂课的末尾往往是学生学习热情较低的时候,教师若能根据教材的特点,精心设计新颖有趣、耐人寻味的结尾,不仅能巩固知识,保持学习兴趣,而且还能再一次激起学生探索求知的欲望,使学生的思维活跃,思路开阔,持续保持兴趣。如,学习《圆锥的认识和体积》一课,在课堂结束前出示一道练习题:把一个底面积3平方厘米,高2厘米的圆柱体削成一个和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削去部分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学生就会运用已学过的圆柱体的体积计算的知识,结合今天学习的新知识来解决问题,这样优化练习,不仅使学生巩固圆锥的体积计算,进一步明确了圆柱体和圆锥体之间的关系,而且使学生发现知识是一个多么有趣的世界,感到学习是一项艰辛又愉快的劳动,而不是一种负担。
激发数学学习的兴趣,把枯燥的数学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使学生产生良好求知欲望,学得乐,学得好,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创造适合每个儿童的数学教育,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其目的就是要努力创造条件,弥补缺陷,转变学生的状况,让每一个学生都掌握数学,让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因材施教,实行差异性教学,增加每个学生参与学习的机会,发挥学生的潜能,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而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炳华.让学习者提出问题[J].教学月刊,2002(7):8.
[2]朱瑞.农村小学高年级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