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由于水资源短缺以及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口增长对水的需求日益增加,黄河水资源供需矛盾不断加剧。灌区内渠道淤积,配套工程年久失修、渠道输水利用率低,灌区管理机构不健全,供水保证率下降等,导致灌溉面积逐步萎缩。针对黄河水资源的供需矛盾,需要结合灌区实际,通过工程与非工程措施,恢复扩大灌溉面积,建立完备的管理调控手段,合理配置水资源,实现沿黄经济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引黄灌溉经济可持续发展
1.引黄灌区萎缩及影响
现有引黄灌区多数建造于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和70年代这三个时段,由于建设标准低、配套工程不完善,缺乏维护管理,经过几十年运行和低水平的维护,工程普遍老化失修严重,致使灌溉水资源利用效益很低。
河南省中牟县有杨桥、三刘寨两处引黄灌区,杨桥灌区始建于1970年,1975年开灌,受益范围涉及十个乡镇。三刘寨灌区建成于1965年,受益范围涉及5个乡镇。中牟引黄灌区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建成开灌以来,历经改扩建,共完成配套面积53.91万亩,其中杨桥灌区27.41万亩,三刘寨灌区26.5万亩。在1992年以前的20多年间,中牟引黄灌区多年平均引水量2.46亿m3,实灌面积均在45万亩以上。而2005年引黄实际灌溉面积仅存16万亩,2007年减小到8万亩,杨桥灌区2007年已停灌。一方面,水资源严重短缺;另一方面,水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
由于季节性高峰用水期不能满足灌区需求,有时甚至引不出水来,农民上访,水费拖交、拒交的现象时常发生,引用黄河水积极性不高。灌区农民用水得不到保证,对引用黄河水失去信心,纷纷调整种植结构,导致灌区内打井数量不断增加,造成引黄水量逐年减少,使灌区工程效益不能充分发挥,经济效益难以体现。如2003年由于杨桥灌区不能正常供水,造成1.6万亩水稻不能栽种,水田只好改种玉米,仅稻苗培育一项损失60余万元。2005年7月以后由于黄河流量小,水闸引水不能满足灌区需求,造成已栽种的4200亩水稻改种玉米、大豆等旱作物。
受黄河侧渗影响,引黄地区大部分属盐碱地,引黄灌溉前期放淤改土,排碱压沙效果十分明显,农业生产环境和周边地下水资源大为改观。如果引黄灌区停灌或灌溉面积大幅度衰退,后果将十分严重,一是沿黄地区大部分土地将出现次盐碱化,土地返盐、返碱,土壤性质将发生质的变化;二是周边地下水因得不到有效补充,长期抽取地下水灌溉将会使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地下水资源越来越少,最终造成水资源满足不了农业灌溉的需求;三是灌区建筑物和支、斗、农、毛渠等田间工程维护难度加大毁坏严重;四是增加了灌区群众的经济负担,据测算,黄灌与井灌相比,每亩年灌溉费用可节约30元左右,且省时、省力。就杨桥灌区按现有实灌面积20万亩计算,每年群众仅灌溉一项就要多支出600余万元;五是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和生态结构。
2. 灌区灌溉面积衰减成因
2.1 灌溉保证率低
当前,多数灌区工程设施完好率低,由于沿程的渗漏、蒸发水量损失大,灌溉用水的实际保证率低。灌区内一半以上的中低产田是因缺水干旱造成的,特别是连续干旱年份,在灌区用水得不到保证的情况下,水田被迫改作旱田,部分地区长期停灌次生盐碱重现,农作物受害枯萎减产,有的甚至绝收。
2.2 工程年久失修,灌区建筑物损毁严重
长期停灌造成灌区疏于管理,工程年久失修,渠道被破除种植,建筑物被人为破坏,调控能力下降,支渠以下工程属群众自筹建设维护,缺乏供水计量设施,用水浪费现象十分严重,另外,没有经过衬砌的土渠,渗漏损失大,渠道塌坡、淤积严重,输水能力低,水的有效利用系数只有0.45,工程效益远未发挥,致使灌区有效灌溉面积逐渐萎缩。
2.3 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不健全
灌区管理体制、机制不适应市场经济要求,重建设轻管理,水管部门只是履行灌溉管理的基础职责。现有灌区管理机构名义上为专管与群众相结合,而实质上是农民对灌溉管理的参与程度较低,干渠有专管组织,田间斗、农、毛渠几乎无人管或管理不善。绝大多数灌区经费短缺,灌溉管理水平低下,技术手段落后,措施不力没有建立起良性运行机制,水费拖欠、截留、挪用现象严重。农民主动参与管理的意识淡薄,水事纠纷频繁,专管单位资金缺乏,人力有限,管理人员工资无保障,职工队伍不稳;管理人员素质跟不上要求,影响着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和工程效益的正常发挥,农民对工程的运行与维护缺少责任感,也缺乏足够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工程效益和社会效益逐步降低。
2.4 渠道淤积,闸前引水困难
由于黄河主流摆动频繁,近年来调水调沙的影响使主河槽下切,渠首闸前引渠过长,如杨桥闸前引渠长达4km,渠道淤积严重致使引水困难,引水量逐年下降,用水保证率降低,灌溉面积逐年衰减。
2.5 水费标准低,收费难,不能及时足额到位
目前,灌区水费按每方4分计征,水费分配方案是水资源费1分,当地政府留成1.5分,灌区管理部门1.5分,由于计量设施不完善,实际按亩计征。黄河部门农业水费按4-6月份1.2分,其它月份1分收取,鉴于实际征收过程各种因素的影响,水费收交渠道不规范,拖欠、截留现象时有发生,水费并不能及时足额到位。灌区不交水费,渠首闸就不会放水,在农业用水关键期用不上黄河水灌溉,就会造成灌溉面积下降,粮食产量锐减。由于水价偏低,分配不尽合理,导致管水和用水的矛盾不断加大,影响了引黄灌溉事业的发展。
2.6 泥沙淤积影响引黄灌溉效益的发挥
黄河水含沙量大,引黄灌溉工程没有有效的减沙、拦沙和排沙措施,黄河水引入灌溉沟渠后大部分沉积下来,泥沙处理费用高,所清泥沙占用沟渠两岸耕地,也破坏了生态环境,遇干旱多风天气,黄沙满天飞,造成很大危害。目前暂无优化处理方案,困扰着高含沙时期的引黄供水。
3. 扩大引黄灌区灌溉面积的对策
3.1扩大引黄效益巨大
据调查,黄灌年亩毛用水量水稻1500m3,大蒜800m3,小麦500m3,按引黄灌溉每立方米征收水费4分测算,年亩灌溉费用分别为60元、32元、20元。而采用井灌按同样的用水量核算,机电井每100m3水费用8-10元,用柴油每100m312-15元,平均亩灌溉费用分别是:水稻120元、大蒜64元、小麦40元,比黄灌方式高出了2倍。引黄灌溉省时、省力、无机械耗费,且含有土壤需要的有机物质,保墒保水保肥,土地不板结。若采取措施恢复灌溉面积1万亩,每年可直接节约灌溉费用40余万元,同时可恢复补源面积0.7万亩左右。
3.2 科学调度,提高供水保证率
在农业用水旺季,实行科学调水、合理配水、计量用水的科学管理方式,扭转灌溉高峰期工业、生活与农业争水的被动局面,保证黄河水能够适时足量供应,按农时和季节用水加大流量,充分发挥黄河水资源效益,满足灌区用水需求,使群众满意,从而提高用水积极性,恢复和扩大引黄灌溉面积。
3.3 输通渠道,提高引水保证率
针对引黄水闸引渠淤积问题,购置专用清淤设备,及时确保输水渠道引水流畅,保证灌区灌溉正常供水。
3.4 制订合理水价
现行水价远远低于供水成本,如此低廉的水价自然难以唤起人们的节水意识,制定合理的水价和水费政策是杜绝浪费、推动节水的有效措施。根据农民的经济承受能力、水量丰枯、水质好坏、供水适时实行水价浮动,按量计收水费、超额用水累进加价制。对灌区水土资源进行供需分析,拟定农作物种植结构、灌溉制度灌溉方式,确定不同时段不同季节的供水价格。
3.5 加强宣传,主动沟通,营造良好的供用水环境
黄河是一条资源性缺水河流,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供需双方需要主动沟通,统一认识。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黄河水资源供需矛盾和水量调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各级政府和用水单位真正认识到每一滴水都来之不易。通过大力宣传,分析利弊,最大限度地取得政府与用水单位的理解、支持和配合,为引黄灌溉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作者简介:张瑞芳(1963.-),女,山东东阿人,统计师。
辛红(1964.-),女,河南原阳人,高级工程师。
关键词:引黄灌溉经济可持续发展
1.引黄灌区萎缩及影响
现有引黄灌区多数建造于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和70年代这三个时段,由于建设标准低、配套工程不完善,缺乏维护管理,经过几十年运行和低水平的维护,工程普遍老化失修严重,致使灌溉水资源利用效益很低。
河南省中牟县有杨桥、三刘寨两处引黄灌区,杨桥灌区始建于1970年,1975年开灌,受益范围涉及十个乡镇。三刘寨灌区建成于1965年,受益范围涉及5个乡镇。中牟引黄灌区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建成开灌以来,历经改扩建,共完成配套面积53.91万亩,其中杨桥灌区27.41万亩,三刘寨灌区26.5万亩。在1992年以前的20多年间,中牟引黄灌区多年平均引水量2.46亿m3,实灌面积均在45万亩以上。而2005年引黄实际灌溉面积仅存16万亩,2007年减小到8万亩,杨桥灌区2007年已停灌。一方面,水资源严重短缺;另一方面,水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
由于季节性高峰用水期不能满足灌区需求,有时甚至引不出水来,农民上访,水费拖交、拒交的现象时常发生,引用黄河水积极性不高。灌区农民用水得不到保证,对引用黄河水失去信心,纷纷调整种植结构,导致灌区内打井数量不断增加,造成引黄水量逐年减少,使灌区工程效益不能充分发挥,经济效益难以体现。如2003年由于杨桥灌区不能正常供水,造成1.6万亩水稻不能栽种,水田只好改种玉米,仅稻苗培育一项损失60余万元。2005年7月以后由于黄河流量小,水闸引水不能满足灌区需求,造成已栽种的4200亩水稻改种玉米、大豆等旱作物。
受黄河侧渗影响,引黄地区大部分属盐碱地,引黄灌溉前期放淤改土,排碱压沙效果十分明显,农业生产环境和周边地下水资源大为改观。如果引黄灌区停灌或灌溉面积大幅度衰退,后果将十分严重,一是沿黄地区大部分土地将出现次盐碱化,土地返盐、返碱,土壤性质将发生质的变化;二是周边地下水因得不到有效补充,长期抽取地下水灌溉将会使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地下水资源越来越少,最终造成水资源满足不了农业灌溉的需求;三是灌区建筑物和支、斗、农、毛渠等田间工程维护难度加大毁坏严重;四是增加了灌区群众的经济负担,据测算,黄灌与井灌相比,每亩年灌溉费用可节约30元左右,且省时、省力。就杨桥灌区按现有实灌面积20万亩计算,每年群众仅灌溉一项就要多支出600余万元;五是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和生态结构。
2. 灌区灌溉面积衰减成因
2.1 灌溉保证率低
当前,多数灌区工程设施完好率低,由于沿程的渗漏、蒸发水量损失大,灌溉用水的实际保证率低。灌区内一半以上的中低产田是因缺水干旱造成的,特别是连续干旱年份,在灌区用水得不到保证的情况下,水田被迫改作旱田,部分地区长期停灌次生盐碱重现,农作物受害枯萎减产,有的甚至绝收。
2.2 工程年久失修,灌区建筑物损毁严重
长期停灌造成灌区疏于管理,工程年久失修,渠道被破除种植,建筑物被人为破坏,调控能力下降,支渠以下工程属群众自筹建设维护,缺乏供水计量设施,用水浪费现象十分严重,另外,没有经过衬砌的土渠,渗漏损失大,渠道塌坡、淤积严重,输水能力低,水的有效利用系数只有0.45,工程效益远未发挥,致使灌区有效灌溉面积逐渐萎缩。
2.3 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不健全
灌区管理体制、机制不适应市场经济要求,重建设轻管理,水管部门只是履行灌溉管理的基础职责。现有灌区管理机构名义上为专管与群众相结合,而实质上是农民对灌溉管理的参与程度较低,干渠有专管组织,田间斗、农、毛渠几乎无人管或管理不善。绝大多数灌区经费短缺,灌溉管理水平低下,技术手段落后,措施不力没有建立起良性运行机制,水费拖欠、截留、挪用现象严重。农民主动参与管理的意识淡薄,水事纠纷频繁,专管单位资金缺乏,人力有限,管理人员工资无保障,职工队伍不稳;管理人员素质跟不上要求,影响着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和工程效益的正常发挥,农民对工程的运行与维护缺少责任感,也缺乏足够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工程效益和社会效益逐步降低。
2.4 渠道淤积,闸前引水困难
由于黄河主流摆动频繁,近年来调水调沙的影响使主河槽下切,渠首闸前引渠过长,如杨桥闸前引渠长达4km,渠道淤积严重致使引水困难,引水量逐年下降,用水保证率降低,灌溉面积逐年衰减。
2.5 水费标准低,收费难,不能及时足额到位
目前,灌区水费按每方4分计征,水费分配方案是水资源费1分,当地政府留成1.5分,灌区管理部门1.5分,由于计量设施不完善,实际按亩计征。黄河部门农业水费按4-6月份1.2分,其它月份1分收取,鉴于实际征收过程各种因素的影响,水费收交渠道不规范,拖欠、截留现象时有发生,水费并不能及时足额到位。灌区不交水费,渠首闸就不会放水,在农业用水关键期用不上黄河水灌溉,就会造成灌溉面积下降,粮食产量锐减。由于水价偏低,分配不尽合理,导致管水和用水的矛盾不断加大,影响了引黄灌溉事业的发展。
2.6 泥沙淤积影响引黄灌溉效益的发挥
黄河水含沙量大,引黄灌溉工程没有有效的减沙、拦沙和排沙措施,黄河水引入灌溉沟渠后大部分沉积下来,泥沙处理费用高,所清泥沙占用沟渠两岸耕地,也破坏了生态环境,遇干旱多风天气,黄沙满天飞,造成很大危害。目前暂无优化处理方案,困扰着高含沙时期的引黄供水。
3. 扩大引黄灌区灌溉面积的对策
3.1扩大引黄效益巨大
据调查,黄灌年亩毛用水量水稻1500m3,大蒜800m3,小麦500m3,按引黄灌溉每立方米征收水费4分测算,年亩灌溉费用分别为60元、32元、20元。而采用井灌按同样的用水量核算,机电井每100m3水费用8-10元,用柴油每100m312-15元,平均亩灌溉费用分别是:水稻120元、大蒜64元、小麦40元,比黄灌方式高出了2倍。引黄灌溉省时、省力、无机械耗费,且含有土壤需要的有机物质,保墒保水保肥,土地不板结。若采取措施恢复灌溉面积1万亩,每年可直接节约灌溉费用40余万元,同时可恢复补源面积0.7万亩左右。
3.2 科学调度,提高供水保证率
在农业用水旺季,实行科学调水、合理配水、计量用水的科学管理方式,扭转灌溉高峰期工业、生活与农业争水的被动局面,保证黄河水能够适时足量供应,按农时和季节用水加大流量,充分发挥黄河水资源效益,满足灌区用水需求,使群众满意,从而提高用水积极性,恢复和扩大引黄灌溉面积。
3.3 输通渠道,提高引水保证率
针对引黄水闸引渠淤积问题,购置专用清淤设备,及时确保输水渠道引水流畅,保证灌区灌溉正常供水。
3.4 制订合理水价
现行水价远远低于供水成本,如此低廉的水价自然难以唤起人们的节水意识,制定合理的水价和水费政策是杜绝浪费、推动节水的有效措施。根据农民的经济承受能力、水量丰枯、水质好坏、供水适时实行水价浮动,按量计收水费、超额用水累进加价制。对灌区水土资源进行供需分析,拟定农作物种植结构、灌溉制度灌溉方式,确定不同时段不同季节的供水价格。
3.5 加强宣传,主动沟通,营造良好的供用水环境
黄河是一条资源性缺水河流,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供需双方需要主动沟通,统一认识。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黄河水资源供需矛盾和水量调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各级政府和用水单位真正认识到每一滴水都来之不易。通过大力宣传,分析利弊,最大限度地取得政府与用水单位的理解、支持和配合,为引黄灌溉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作者简介:张瑞芳(1963.-),女,山东东阿人,统计师。
辛红(1964.-),女,河南原阳人,高级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