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妙的“少”

来源 :八小时以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gtianl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省城一家媒体有位摄影师,与同事相比,他的工作量是比较少的。而且一年四季总会有一段时间在外面采风,日子过得从从容容。而他的同事们,每天起早摸黑,为编排版面、赶写稿子忙得不亦乐乎。
  后来,这位摄影师的一张照片得了“荷赛”国际大奖,这可是全世界顶级的新闻摄影奖项了,他的名字被很多人知道。
  但是,有人却在说,如果单位年年给我那么长的创作假,我也有可能拿回大奖。仔细推敲—下,这话也不是没有道理。当繁重的出版任务占据大家大量的时间时,他却可以“超脱”出来,去干自己喜欢的事情。与同事相比他显得“多”的创作时间的确帮了他的大忙。但是。如果这个命题进行倒推理,又是荒唐的,如果给你一年、甚至两年时间进行创作,你可以拿到“荷赛”大奖吗?
  “多”和“少”,真的极其微妙。但可以肯定,“多”并不能成为亮点,“少而精”才能脱颖而出。假如两个作家,一个写了一千万宇,天天伏案创作,但终其老也没有令^眼睛一亮的作品。另一个只写了几百万字,但恰恰这几百万字成为经典。你说哪个成功,哪个失败?多的承担虚无,少的承担收获。
  这就是“少”的无穷力量。
  现代生活忙忙碌碌,工作压力与日俱增,想“少”真的很难。但是,你心中必须要有一个“少”的理想,有些东西是否可以不要,有些工作是否不用事必躬亲,周而复始像复印机一样的生活是否应该有一个亮点?如果让忙碌持续下去,就会削弱你的精力和效力,你会淹没在工作之中,以至你没有时间去做更重要的事情。我们是不是应该统筹—下自己的时间,去做一件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就像挖井,你不能挖几锹就走人,而是集中一点精力挖下去,你就有可能挖到甘泉。
  生命有限,工作无限。你的生命就像自来水笔的一滴墨汁放在杯子里,可以染黑整杯水;放在江湖里,那就一切归于虚空。
  人生需要亮点,就像树木需要水分一样,没有水分的树木会千枯,会丧失生机。没有亮点的人生,乏善可陈,平平淡淡。
  但是,不要指望你的老板会让你轻松,会放你的假让你去干你喜欢的事情,如果遇上,那是上苍对你的恩赐。真正的现实是,当你脱颖而出时,老板才会觉得你与众不同,才会给你更加自由的时间。
  我们要相信,一切都在自己的手中。当你集中心力,让你的工作或者生活有了亮点和精彩之后,那么亮点会带来亮点,精彩会带来精彩。
  这样的故事实在太多太多了。
其他文献
孩子们无论是有意为之还是无心之举,父母将你们带到这个纷繁的世界上,在欣喜和无限憧憬之余,不断累加的责任和无限放大的牵挂便会跟随他们一生。教你学走路,教你学文化,教你学做人……你们可能在这些过程中有抵触,有反抗,但命运赋予父母的从你降生那天起便已注定,他们无怨无悔,他们任劳任怨,他们甚至忍辱负重,只足恕看到你的灿烂,看到你的安康,看到你的辉煌  在孩子们看来,他们间战有急躁,有严厉,也有粗暴,但他们
期刊
我出生于1988年,是家中的独子。我外公是离休的师职干部,我外婆是小学语文老师,典型的军人加教师的革命家庭。当年,父亲高中毕业接替爷爷进了工厂,母亲是外公学校服务社的售货员。大家可能会奇怪我妈这么好的条件为什么会嫁给我爸,那是因为我妈有残疾。  在我出生后不久,父亲的工厂破产了,几个月发不了工资。外公离休住进了干休所。我母亲后来也成了无业人员,并且她的身体再也不允许她出去工作了。从此以后我就陷入了
期刊
2.子女皆“债主”  大多数中国家庭的文化都是以孩子为中心,以父母的理念为规则。父母们知道爱,甘愿付出。他们也许爱的方式错了,爱的节奏乱了,但他们痴心不改。  儿子,再过一个月,你就要成为20岁的年轻人了。复读这一年,你曾经信誓旦旦地对我们说你要好好学习,一定要学出名堂来,不辜负父母对你的期望。我们当时很高兴,以为你真的醒悟了,我们很期待你的改变。  但是,你的誓言公维持了不到一周。每个周末回到
期刊
女儿大一就“毕业”了,是学不下去了’当时她自己选的新闻专业,却不想继续读下去,我不知道她到底想干什么?!  1997年和前夫离婚的时候,女儿刚9岁,当时判给了前夫,和爷爷奶奶生活,我也常去看她。她比较内向,学习一直在年级前三名,我很高兴,希望以后她能顺利地考上大学,然后有个稳定的工作,再找个对象结婚生子,也许是我的期望值太高了,高考前三天,她突然失踪了!他爸爸到处找她,也给我打电话,我很惊讶,之前
期刊
80年代有部电影《为什么生我》,说的是面对父母离婚后。儿子无奈的质问。我们何尝没有这样的疑问呢?懂事起就知道自己是债务人,债权人就是父母。我们将必须要孝敬父母,顺从老人,但这样的身份安排,作为当事人的我们并没有决定权。比如出生,生个儿子你们喜笑颜开。咧着嘴乐的时候不忘加上一句:我老某家有香火了!对孩子进行赤裸裸地索取,仿佛孩子的出生仅仅是为了传宗接代和以后瞻养老人。生了女儿后,虽然没有生儿子那样的
期刊
儿子今年24岁,已经大学毕业,并且考上了公务员,正在参加为期两年的专业培训。当同事或朋友打听儿子的近况时,我会咬牙切齿地回答:别跟我提他!  高中时儿子搞对象,有耳闻,没往心里去。小孩子闹着玩儿,不定哪天就散伙。大学假期,外甥女跟我汇报:你儿子在大街上被一个女孩子拳打脚踢老半天,也不还手,气死我了。后来侄子又说:我哥在商场被一个闺女打呢,那么多人,真不害臊!我心里咯噔。下,这对象一搞就六七年?赶紧
期刊
是父母在“祸害”孩子,还是孩子“祸害”了父母,站的角度不同,立场自然不同甚至迥异。好在,这还没有成为大的社会问题。  讨论主角  1.徐凯文博士:精神科主治医师,北京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总督导。2.张颐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3.俞心樵:著名诗人、画家。    8小时以外 三位老师你们好。关于“父母皆祸害”的小组讨论你们也看了不仅是儿女有意见,父母也有话说,你们怎么来看待这件
期刊
豆瓣网上有年轻人结伴批评父母,这是好事。  第一好在言论自由。言论的多样性、异质性是衡量社会开放度和活力的标志之一。我读到这些年轻人的苦闷,也读到他们的偏激与愤怒。他们的见解与我的价值观几乎不能重合,我捍卫我自己的价值观,也捍卫他们表达心声的权利。  社会稳定给多数人带来好处。稳定的基石之一是让人充分表达意见,把话说出来利于天下之治,而非天下之乱。即使批评的矛头指向自己的父母,也是人之常情,而非人
期刊
缨三口之家,丫头居“帝位”。于是,吃穿住-用无条件朝位高权重者倾斜。买衣服,选她偶像代言的;吃零食,挑她喜欢口味的;零用钱,她爹是要一送二赠三;就连买菜,都以她小人家的胃口为主打食材。这也是普天下独生子女共享的至尊待遇,丫头她爹还甘为下人地说了,穷养儿子娇养女,咱的做法符合自然规律。  时间长了,慢慢地竟把丫头养出超凡脱俗的气质来——小房间书与发led草稿纸同床,笔与洋娃娃和牛奶盒共桌,丫头乐颠颠
期刊
女的是学经贸的,志向高远不甘给人打工,几年前大学一毕业就自办了一家国际贸易公司。  男的学作曲,现在大学当音乐老师。除了音乐,他就是个傻子。  他俩是老邻居青梅竹马,又是小学同桌、中学同游、大学同窗,男的读研去年才毕业,俩人正准备结婚。  女的生意越来越火,国内国外飞来飞去,财源滚滚,眉开眼笑。  男的音乐创作的高峰期是读本科时,也曾小领风骚三两年,不过现在已是昨日黄花了。  忽一日,女的对男的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