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美籍华裔作家谭恩美的《喜福会》是一个发生在西方背景下的东方故事,交织着地域、语言、文化、代沟和记忆,娓娓道来两代人,四个家庭,八个追逐在爱与尊严的路上努力的故事。本文即从《喜福会》中东方与西方,母亲与女儿,个体与群体三个层面,分析女性为爱与尊严而努力的典范。
关键词:《喜福会》;爱与尊严;女性自我意识
人的幸福往往相似,而痛苦却各有不同。近代中国的女性作为第二性,命运中包含着时代赋予的苦难与挣扎。而在这苦难与挣扎之中,显现其自我意识的站立最是令人折服。从女性处处受压迫与抑制的旧中国,到号称最民主自由的新时代美国,这些绵延半世纪的故事展现了一幅女性从受压迫到站立起来寻找自我的画卷。表面看来,女性不再受制于父权与夫权,但其对自己的桎梏却仍旧存在。在喜福会,来自同样文化背景的几个女人聚在一起互诉衷肠并帮助彼此放下对自己的压制。在这个意义上,作者笔下的喜福会已不是单纯的一个家庭聚会,而是一种文化的认同,是女性自我意识的崛起。令我们久久回味的,除了故事本身的吸引力,更多的还是出于叹服对这些为爱与尊严而努力的典范。
一、不幸与争取:近代中国女性的努力
近代中国的历史是被战乱堆砌的。在大清朝国力式微,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乱世背景中,女性这个原本在社会中就是第二性的身份逃脱不了身为附属品的不幸。身处民国时代的喜福会上一辈在中国都曾遭受了各自不同的屈辱。带着成为天鹅的希望来到美国的苏,在中国身处战乱时期,医疗条件的落后与当时情境的混乱导致她不得不与两个女儿分离,以期冀她们能获救。在中国的亲情失落导致她对于在美国的女儿君有很强的希望,希望女儿活得更好——没有人会以她丈夫的身份来评定她的身份,没有人会嘲笑她,因为我会让她讲一口流利的美国英语,她会幸福得不容一点悲伤。虽然这望女成凤的希望包含了上世纪中国父辈普遍的将希望寄托在下一代的作风,但其对于尊严的追求还是打动了我。苏的好友盈盈在中国嫁给了一个花花公子,在遭遇了迷恋,怀孕,结婚,丈夫外遇不止,并且当着妓女的面侮辱自己的绝望后,她失误溺死孩子。从此也迷失了自己的灵魂,并远渡美国。幸运的是,盈盈的失落终于令她重新思考自己想要的是爱与尊重。
另一位好友安美父亲早亡,而母亲又被迫改嫁作为侧室,备受欺凌。在痛苦与挣扎过后,安母选择吞鸦片自杀,并在临终前与安美說,要清楚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并且勇敢去追求。在安母的葬礼上,她学会了呐喊,并且最终得到了吴家的尊重。四位好友中最后一位林多在四岁时因为家境困难,被母亲与无良的媒婆卖与黄家作童养媳,陷入不幸的婚姻,林多无法忍受而选择编造一个谎话,离开黄家。四位好友各有各的不幸,她们女性自我意识的站立与对自己命运的争取或早或晚,但都体现了旧中国女性特有的思维方式与反抗意识。反抗是这一部影片想要体现给我们的主题之一。种种因素,战乱,逃荒,骨肉分割,童养媳,恶婆婆,贪钱而无良的媒婆,不懂事的小丈夫,恶土豪,姨太太,上海滩花花公子,脸谱化的旧中国场景与人物,走马观花似的出现,虽意在表现西方人以及美籍华裔对于中国大陆的想象,但其主要目的仍为通过这些典型化的故事与人物,更好地体现中国女性自我意识的站立与为其努力。
二、失语与沟通:母女之间的努力
对于血脉相承的下一代,母亲们希望的是自己的不幸不会再发生在下一辈身上。可是这种痛的记忆深入骨髓,导致他们对女儿有着过高的期冀,希望女儿成人中龙凤。这些过高的期望,受迫者过分的敏感与自尊,与文化不同导致的观念像一块块巨石压在女儿们的身上,稚嫩的肩膀无法过早接受,结果造成了女儿与母亲深深的隔阂与长久的失语。
苏在中国有着与亲生骨肉分离的痛苦经历,在离开中国来到美国,她失落的心想要寻找另一个寄托,因此她买了一只天鹅。小贩天花乱坠的讲述契合了她的心:希望展翅高飞,飞向幸福的生活。苦难的经历赋予她坚强与固执的外在,希望一切都是最好的。因此她十分自然地对君抱有很高的希望,希望君能活得比她更好,拥有更好的生活,说纯正的美国英语,没有人看不起,不因所嫁丈夫身价高低而定,在自己的领域做得最好。但是这给君带来很大的压力,原本拥有惊人钢琴天才的君无法忍受这种压力,而又无法与母亲沟通,因此在音乐会上故意失败,想要从此逃离这种压力。但结果是带来更大的误解与伤害,导致君一步步抑制自己的天分,让自己成为一个普通人。母女之间的冲突早期体现在君音乐会“失误”之后,不愿练钢琴,而与苏发生的冲突。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苏说:“这个房子里只有两种女儿,听话的和不听话的,只有听话的女儿能住在这里。”而君的反抗则是扯出了苏之所以如此强硬敏感与对君抱有极高希望的原因,那段骨肉分离的痛。一直到长大,母女之间才通过一次喜福会深入的谈话,说出了各自长久以来的心声,这才冰释隔阂。女性对自己命运的抗争若是在家庭中,以女儿作为自己与命运斗争的载体,若是方法不当,极易对女儿的成长与人生造成了深深的伤害。这种中国式将自己的希望寄托与下一代身上,目的过于明确,要求过高的教育,是对女儿人格独立性的剥夺,非但不能实现自己的目的,还加深了东方母亲与西方女儿之间更深的代沟。从此女儿因畸形的教育而成为心灵的弱者。这是上一辈对下一辈的伤害,更是女性对女性的伤害。
心灵上的弱者才是真正的弱者。上一辈在中国遭受过种种苦难,,她们都用自己的方式为自己挣脱了不公的命运。此时她们是心灵的强者。而在对女儿的教育方面,她们急于求成的心态使得女儿们在心中受到伤害,在此后的生活中都抹不去那个阴影。女儿们这些生活在自由平等的新时代美国,这个不再剥削她们人格自由的国度,却因内心的创伤成为心灵的弱者,在与母亲暗暗较劲故意让自己平庸,母女间失语导致长期的误解,一味容忍丈夫抠门习性受尽委屈,否认自己的价值以致与丈夫产生隔阂。所幸母女之间后来有了消除隔阂的契机。这里母亲们在女儿们成家立业遇到家庭困难时,用自己各自的方式帮助她们解决,从此母女之间有了更多的沟通。盈盈的告诫女儿丽娜不要放弃自己的价值,离开那个男人,直到他能给你你想要的——爱与尊严。安美则对过分将生活的重心放在丈夫身上而缺少对自己的爱的女儿萝丝说:要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并且努力去追求。萝丝在真正开始思考与她的丈夫的关系,并且醒悟自己需要是平等的爱后,其努力使得这个婚姻走向美满。上一辈用她们的经验以给下一辈以指引,母亲们是在与女儿们共同战线努力,这是女性对女性的帮助。
三、爱与尊严:女性共同的努力
这个关于上一个世纪旅美家庭的故事时间跨越了三代,从烙有旧中国印记的母亲一代,从中国社会试图融入美国社会,到后来和“咽下的可乐多于忧伤”美国女儿各自遭遇到的不同问题。爱与尊严是每一个人共同的追求,在谭恩美在故事中用了这样微型史诗般,两代人,四个家庭,八个故事来阐述不同的人对此的努力与其心路历程。其信息量之广,故事性之强,很容易让人专注情节而忽略主题。再者是也许作者想要表现女性追求爱与尊严的例子本身过于典型,以致有人会认为其颇为失真,但是这毕竟是美籍华人用中国式的形象与中国式的故事展现关于女性的主题,我们可以对此宽容一些。喜福会是女人们的故事,父亲角色的集体缺席使得女性自身的努力与行动显得格外重要。全片就是女性对自己命运的反抗,对彼此殊途同归的伤害与相互帮助的温暖。因为女人最懂女人,懂的不论是旧中国还是新时代民主国家,女人要的,不过是爱与尊重。中国女性对于爱与尊严的追求,或许就像故事开头苏所抱着的天鹅一样,渴望从一只普通的鸭子变成天鹅,努力伸长脖颈,向自由平等的人生飞翔。
作者简介:
张盈盈(1993-),女,浙江温州人,浙江师范大学初阳学院本科生,主要从事英语语言文学研究。
关键词:《喜福会》;爱与尊严;女性自我意识
人的幸福往往相似,而痛苦却各有不同。近代中国的女性作为第二性,命运中包含着时代赋予的苦难与挣扎。而在这苦难与挣扎之中,显现其自我意识的站立最是令人折服。从女性处处受压迫与抑制的旧中国,到号称最民主自由的新时代美国,这些绵延半世纪的故事展现了一幅女性从受压迫到站立起来寻找自我的画卷。表面看来,女性不再受制于父权与夫权,但其对自己的桎梏却仍旧存在。在喜福会,来自同样文化背景的几个女人聚在一起互诉衷肠并帮助彼此放下对自己的压制。在这个意义上,作者笔下的喜福会已不是单纯的一个家庭聚会,而是一种文化的认同,是女性自我意识的崛起。令我们久久回味的,除了故事本身的吸引力,更多的还是出于叹服对这些为爱与尊严而努力的典范。
一、不幸与争取:近代中国女性的努力
近代中国的历史是被战乱堆砌的。在大清朝国力式微,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乱世背景中,女性这个原本在社会中就是第二性的身份逃脱不了身为附属品的不幸。身处民国时代的喜福会上一辈在中国都曾遭受了各自不同的屈辱。带着成为天鹅的希望来到美国的苏,在中国身处战乱时期,医疗条件的落后与当时情境的混乱导致她不得不与两个女儿分离,以期冀她们能获救。在中国的亲情失落导致她对于在美国的女儿君有很强的希望,希望女儿活得更好——没有人会以她丈夫的身份来评定她的身份,没有人会嘲笑她,因为我会让她讲一口流利的美国英语,她会幸福得不容一点悲伤。虽然这望女成凤的希望包含了上世纪中国父辈普遍的将希望寄托在下一代的作风,但其对于尊严的追求还是打动了我。苏的好友盈盈在中国嫁给了一个花花公子,在遭遇了迷恋,怀孕,结婚,丈夫外遇不止,并且当着妓女的面侮辱自己的绝望后,她失误溺死孩子。从此也迷失了自己的灵魂,并远渡美国。幸运的是,盈盈的失落终于令她重新思考自己想要的是爱与尊重。
另一位好友安美父亲早亡,而母亲又被迫改嫁作为侧室,备受欺凌。在痛苦与挣扎过后,安母选择吞鸦片自杀,并在临终前与安美說,要清楚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并且勇敢去追求。在安母的葬礼上,她学会了呐喊,并且最终得到了吴家的尊重。四位好友中最后一位林多在四岁时因为家境困难,被母亲与无良的媒婆卖与黄家作童养媳,陷入不幸的婚姻,林多无法忍受而选择编造一个谎话,离开黄家。四位好友各有各的不幸,她们女性自我意识的站立与对自己命运的争取或早或晚,但都体现了旧中国女性特有的思维方式与反抗意识。反抗是这一部影片想要体现给我们的主题之一。种种因素,战乱,逃荒,骨肉分割,童养媳,恶婆婆,贪钱而无良的媒婆,不懂事的小丈夫,恶土豪,姨太太,上海滩花花公子,脸谱化的旧中国场景与人物,走马观花似的出现,虽意在表现西方人以及美籍华裔对于中国大陆的想象,但其主要目的仍为通过这些典型化的故事与人物,更好地体现中国女性自我意识的站立与为其努力。
二、失语与沟通:母女之间的努力
对于血脉相承的下一代,母亲们希望的是自己的不幸不会再发生在下一辈身上。可是这种痛的记忆深入骨髓,导致他们对女儿有着过高的期冀,希望女儿成人中龙凤。这些过高的期望,受迫者过分的敏感与自尊,与文化不同导致的观念像一块块巨石压在女儿们的身上,稚嫩的肩膀无法过早接受,结果造成了女儿与母亲深深的隔阂与长久的失语。
苏在中国有着与亲生骨肉分离的痛苦经历,在离开中国来到美国,她失落的心想要寻找另一个寄托,因此她买了一只天鹅。小贩天花乱坠的讲述契合了她的心:希望展翅高飞,飞向幸福的生活。苦难的经历赋予她坚强与固执的外在,希望一切都是最好的。因此她十分自然地对君抱有很高的希望,希望君能活得比她更好,拥有更好的生活,说纯正的美国英语,没有人看不起,不因所嫁丈夫身价高低而定,在自己的领域做得最好。但是这给君带来很大的压力,原本拥有惊人钢琴天才的君无法忍受这种压力,而又无法与母亲沟通,因此在音乐会上故意失败,想要从此逃离这种压力。但结果是带来更大的误解与伤害,导致君一步步抑制自己的天分,让自己成为一个普通人。母女之间的冲突早期体现在君音乐会“失误”之后,不愿练钢琴,而与苏发生的冲突。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苏说:“这个房子里只有两种女儿,听话的和不听话的,只有听话的女儿能住在这里。”而君的反抗则是扯出了苏之所以如此强硬敏感与对君抱有极高希望的原因,那段骨肉分离的痛。一直到长大,母女之间才通过一次喜福会深入的谈话,说出了各自长久以来的心声,这才冰释隔阂。女性对自己命运的抗争若是在家庭中,以女儿作为自己与命运斗争的载体,若是方法不当,极易对女儿的成长与人生造成了深深的伤害。这种中国式将自己的希望寄托与下一代身上,目的过于明确,要求过高的教育,是对女儿人格独立性的剥夺,非但不能实现自己的目的,还加深了东方母亲与西方女儿之间更深的代沟。从此女儿因畸形的教育而成为心灵的弱者。这是上一辈对下一辈的伤害,更是女性对女性的伤害。
心灵上的弱者才是真正的弱者。上一辈在中国遭受过种种苦难,,她们都用自己的方式为自己挣脱了不公的命运。此时她们是心灵的强者。而在对女儿的教育方面,她们急于求成的心态使得女儿们在心中受到伤害,在此后的生活中都抹不去那个阴影。女儿们这些生活在自由平等的新时代美国,这个不再剥削她们人格自由的国度,却因内心的创伤成为心灵的弱者,在与母亲暗暗较劲故意让自己平庸,母女间失语导致长期的误解,一味容忍丈夫抠门习性受尽委屈,否认自己的价值以致与丈夫产生隔阂。所幸母女之间后来有了消除隔阂的契机。这里母亲们在女儿们成家立业遇到家庭困难时,用自己各自的方式帮助她们解决,从此母女之间有了更多的沟通。盈盈的告诫女儿丽娜不要放弃自己的价值,离开那个男人,直到他能给你你想要的——爱与尊严。安美则对过分将生活的重心放在丈夫身上而缺少对自己的爱的女儿萝丝说:要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并且努力去追求。萝丝在真正开始思考与她的丈夫的关系,并且醒悟自己需要是平等的爱后,其努力使得这个婚姻走向美满。上一辈用她们的经验以给下一辈以指引,母亲们是在与女儿们共同战线努力,这是女性对女性的帮助。
三、爱与尊严:女性共同的努力
这个关于上一个世纪旅美家庭的故事时间跨越了三代,从烙有旧中国印记的母亲一代,从中国社会试图融入美国社会,到后来和“咽下的可乐多于忧伤”美国女儿各自遭遇到的不同问题。爱与尊严是每一个人共同的追求,在谭恩美在故事中用了这样微型史诗般,两代人,四个家庭,八个故事来阐述不同的人对此的努力与其心路历程。其信息量之广,故事性之强,很容易让人专注情节而忽略主题。再者是也许作者想要表现女性追求爱与尊严的例子本身过于典型,以致有人会认为其颇为失真,但是这毕竟是美籍华人用中国式的形象与中国式的故事展现关于女性的主题,我们可以对此宽容一些。喜福会是女人们的故事,父亲角色的集体缺席使得女性自身的努力与行动显得格外重要。全片就是女性对自己命运的反抗,对彼此殊途同归的伤害与相互帮助的温暖。因为女人最懂女人,懂的不论是旧中国还是新时代民主国家,女人要的,不过是爱与尊重。中国女性对于爱与尊严的追求,或许就像故事开头苏所抱着的天鹅一样,渴望从一只普通的鸭子变成天鹅,努力伸长脖颈,向自由平等的人生飞翔。
作者简介:
张盈盈(1993-),女,浙江温州人,浙江师范大学初阳学院本科生,主要从事英语语言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