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应用不同的有限元建模方式,对钢筋混凝土梁进行了非线性分析,结果发现不同的建模方式对结果影响很小,但是对计算效率影响很大,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选择合理的模型单元和计算方法对结果影响很大。
关键词:混凝土;非线性分析;有限元
一、问题描述
钢筋混凝土简支梁,梁的跨度为L=2.0m,横截面为矩形,尺寸为b×h=150mm×300mm,支座范围100mm,净跨度为1800mm。梁内受拉纵筋采用3φ2,架立筋采用2φ10,箍筋采用φ10@100,钢筋保护层厚度为30mm。混凝土采用C30,钢筋全部采用HRB335。跨中集中荷载P作用于一刚性垫板,垫板尺寸为150mm×300mm。
二、分离式建模分析
(一)模型与单元
建立分离式有限元,混凝土采用SOLID65单元,钢筋采用LINK8单元,不考虑钢筋混凝土之间的粘结滑移。创建分离式模型时,将几何实体以钢筋位置切分,划分网格时将实体的边线定义为钢筋即可。加载点以均布荷载近似代替钢垫板,支座处则采用线性约束。考虑模型的对称性,创建1/4模型。单元尺寸以50mm左右为宜。
(二)材料性质
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规定的强度设计值。
1.混凝土材料
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fcu,k=30MPa,单轴抗压强度fc=14.3MPa,单轴抗拉强度ft=1.43MPa,张开裂缝的剪力传递系数βt=0.5,闭合裂缝传递系数βt=0.95,弹性模量Ec=3×104MPa,泊松比υc=0.2,拉应力释放系数采用缺省值Tc=0.6。
混凝土本构关系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建议的应力-应变关系,数学表达式为:
按照规范计算和规定可分别求得n=2,ε0=0.002,εcu=0.0033,上述曲线可用一系列数据拟合以便于输入,此处采用多线性等向强化模型MISO模拟。
(2)钢筋的屈服强度fy=300MPa,弹性模量Es=2.0× 105MPa,泊松比υs=0.3。采用双线性等向强化模型BISO模拟。
(三)有限元建模
考虑到模型的对称性,创建1/4模型。三个轴向的尺寸分别为75,300,1000。在钢筋位置进行切分。通过循环切分,切出箍筋位置,拟加载面,拉区钢筋竖向位置,压区钢筋竖向位置,钢筋水平位置,单元尺寸取50mm。
加载点以均布荷载近似代替钢垫板,即在垫板处施加12N/mm2的均布荷载,支座处采用线约束。跨中对称面和水平对称面都施加对称约束。施加约束和载荷之后的模型如图 2.1所示。
计算方法选择牛拉法,收敛准则采用位移收敛准则,收敛误差设为1.5%。
(四)分析结果
计算得到简支梁跨中截面荷载位移曲线,如图 2.2所示。
极限荷载为172.156KN,最大竖向变形为11.0541mm,屈服荷载为168.356KN,屈服时跨中竖向变形为5.60643mm。由于采用牛拉法,无法捕捉到下降段,因而计算结果没有出现下降段。
三、整体式建模分析
将钢筋连续均匀分布于整个单元中,通过计算钢筋的体积率考虑混凝土与钢筋对刚度的贡献,单元仅为SOLID65。选取的材料本构关系、网格划分、施加荷载和约束与分离式建模相同。
计算得到的荷载位移曲线如图 3.1所示
极限荷载为176.034KN,最大竖向变形为8.65513mm,屈服到破坏的时间很短,屈服荷载为172.069KN,屈服时的竖向变形为5.6668mm。
四、手算分析
参考《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计算跨中荷载位移曲线如图 4.1所示。计算采用的混凝土本构关系,钢筋本构关系与有限元分析相同,所得的极限承载力为138KN,最大竖向变形为7.08mm。
五、比较分析
由于未找到相关的试验数据,所以采用手算的方式进行验证。计算中发现被分析的构件属于超筋梁,钢筋在混凝土压碎前都没有发生屈服。
比较发现,建模方式对结果的影响很小,但是整体式建模计算收敛速度要快得多。
手算结果比有限元分析结果要保守的多,且没有明显的延性段,与超筋梁实际破坏形态接近。
综合分析,有限元模拟可以很好的考虑材料的非线性,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选择合理的模型单元和计算方法对结果影响很大。
关键词:混凝土;非线性分析;有限元
一、问题描述
钢筋混凝土简支梁,梁的跨度为L=2.0m,横截面为矩形,尺寸为b×h=150mm×300mm,支座范围100mm,净跨度为1800mm。梁内受拉纵筋采用3φ2,架立筋采用2φ10,箍筋采用φ10@100,钢筋保护层厚度为30mm。混凝土采用C30,钢筋全部采用HRB335。跨中集中荷载P作用于一刚性垫板,垫板尺寸为150mm×300mm。
二、分离式建模分析
(一)模型与单元
建立分离式有限元,混凝土采用SOLID65单元,钢筋采用LINK8单元,不考虑钢筋混凝土之间的粘结滑移。创建分离式模型时,将几何实体以钢筋位置切分,划分网格时将实体的边线定义为钢筋即可。加载点以均布荷载近似代替钢垫板,支座处则采用线性约束。考虑模型的对称性,创建1/4模型。单元尺寸以50mm左右为宜。
(二)材料性质
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规定的强度设计值。
1.混凝土材料
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fcu,k=30MPa,单轴抗压强度fc=14.3MPa,单轴抗拉强度ft=1.43MPa,张开裂缝的剪力传递系数βt=0.5,闭合裂缝传递系数βt=0.95,弹性模量Ec=3×104MPa,泊松比υc=0.2,拉应力释放系数采用缺省值Tc=0.6。
混凝土本构关系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建议的应力-应变关系,数学表达式为:
按照规范计算和规定可分别求得n=2,ε0=0.002,εcu=0.0033,上述曲线可用一系列数据拟合以便于输入,此处采用多线性等向强化模型MISO模拟。
(2)钢筋的屈服强度fy=300MPa,弹性模量Es=2.0× 105MPa,泊松比υs=0.3。采用双线性等向强化模型BISO模拟。
(三)有限元建模
考虑到模型的对称性,创建1/4模型。三个轴向的尺寸分别为75,300,1000。在钢筋位置进行切分。通过循环切分,切出箍筋位置,拟加载面,拉区钢筋竖向位置,压区钢筋竖向位置,钢筋水平位置,单元尺寸取50mm。
加载点以均布荷载近似代替钢垫板,即在垫板处施加12N/mm2的均布荷载,支座处采用线约束。跨中对称面和水平对称面都施加对称约束。施加约束和载荷之后的模型如图 2.1所示。
计算方法选择牛拉法,收敛准则采用位移收敛准则,收敛误差设为1.5%。
(四)分析结果
计算得到简支梁跨中截面荷载位移曲线,如图 2.2所示。
极限荷载为172.156KN,最大竖向变形为11.0541mm,屈服荷载为168.356KN,屈服时跨中竖向变形为5.60643mm。由于采用牛拉法,无法捕捉到下降段,因而计算结果没有出现下降段。
三、整体式建模分析
将钢筋连续均匀分布于整个单元中,通过计算钢筋的体积率考虑混凝土与钢筋对刚度的贡献,单元仅为SOLID65。选取的材料本构关系、网格划分、施加荷载和约束与分离式建模相同。
计算得到的荷载位移曲线如图 3.1所示
极限荷载为176.034KN,最大竖向变形为8.65513mm,屈服到破坏的时间很短,屈服荷载为172.069KN,屈服时的竖向变形为5.6668mm。
四、手算分析
参考《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计算跨中荷载位移曲线如图 4.1所示。计算采用的混凝土本构关系,钢筋本构关系与有限元分析相同,所得的极限承载力为138KN,最大竖向变形为7.08mm。
五、比较分析
由于未找到相关的试验数据,所以采用手算的方式进行验证。计算中发现被分析的构件属于超筋梁,钢筋在混凝土压碎前都没有发生屈服。
比较发现,建模方式对结果的影响很小,但是整体式建模计算收敛速度要快得多。
手算结果比有限元分析结果要保守的多,且没有明显的延性段,与超筋梁实际破坏形态接近。
综合分析,有限元模拟可以很好的考虑材料的非线性,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选择合理的模型单元和计算方法对结果影响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