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针对目前高中文言文教学费时费力收效不明显的现状,提出改革传统文言文课堂教学方式的策略,从确定合理目标内容,充分调动学生學习兴趣,转变陈旧教学理念,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角度入手,革新教学方式,从而使学生拥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关键词]高中文言文;课堂教学;实效性;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06-0029-01
目前,在高中文言文课堂教学中,老师们通常采用先字字落实的串讲,后面面俱到的分析的教学模式。看起来扎实、有效,实则老师教得费时费力,辛苦至极;学生听得头晕目眩,苦不堪言。一篇篇传诵千古的美文,就这样在师生的共同煎熬中,变成了一顿顿让学生难以下咽的“芋梗汤”。那么,如何改变这种尴尬现状呢?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目标定位 符合实际
课堂教学目标规定了课堂的发展方向和学生应达到的预期学习效果,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教者对于每一节语文教学内容,都应仔细思考教学目标,并加以准确定位,使之符合学生接受文言知识的实际,切合所教文言文的实际,适合教者本人语文素养的实际,然后在课堂上积极和学生对话,向他们提出一系列适合学情的问题,促使学生活跃地参与学习。例《氓》可将下列内容作为教学目标就比较合适:了解《诗经》赋、比、兴手法,四言句特点;掌握匪、愆、贿、耽、徂等字,信誓旦旦、二三其德、夙兴夜寐等成语的含义;读懂古代一个负心郎与一位贤良女的爱情故事;树立正确的爱情观(感情加责任,真诚而永恒);背诵这首诗。
二、情景创设 激发实趣
选入教材中的文言文都是文化底蕴深厚,思想丰富,文质兼美的文章。在文言文教学中,完全可以利用其浓郁的文化底蕴这一特点,通过介绍一些文学、文化、政治、经济、军事等有关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文中的字、词、成语、人物也可能包含着一定的故事,还有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诗词歌赋、历史背景等,这些都可以用来作为激发学生兴趣的材料。如《鸿门宴》的课程导入阶段,教师以说故事的方式开头,联系楚汉相争的历史,给学生创造氛围,带领他们穿越到那个各路诸侯纷纷揭竿而起、逐鹿中原的年代,想象自己亲眼目睹了这个楚汉风云的历史,就会让学生兴趣盎然,在这样的氛围下开始讲解这篇文章就能让学生们更容易理解了。
三、知识讲解 生动实在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文言文学习的要求是让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通过教师的讲解,不仅要让学生读懂,还要理解字、词句的意思,知道其写法,提高其言语能力,进而从中汲取其思想情感、民族智慧,将之内化为自己的精神。高中课本中所选用的文言文篇目,大多是先秦诸子散文。这些作品既具文学性,又基本忠于历史史实,且人物、事件互相关联。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多读史书,了解、熟悉中国历史。教师要结合历史、放开眼界、纵横联系、旁征博引把文言文讲得生动、细致、传神,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使学生实实在在地积累文言知识,陶冶情操,从而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四、理念教法 灵活实用
高中学生已积累了相当的文言知识、文学常识及相关的文化常识及历史知识,再加上人教版语文教科书文言文部分的注释相当详尽,学生通过注释,结合已有的知识,基本上能疏通文义。教师只要教给学生一些自学的方法,课堂教学完全可以做到以学生学为主,教师讲为辅,从而避免出现教师讲得口焦舌燥,学生听得昏昏欲睡的尴尬情景。对于文言文中常见的特殊句式、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等,完全可以发动学生自己去归纳总结,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对词句的理解自然增强。教师只是讲解学生知识的“空白处”“关键处”,知识模棱两可的“朦胧处”,学生思维无法触及的“纵深处”和“拓展处”。
五、目标检测 确保实效
新课结束之后必须立即进行课后训练,趁热打铁,讲求实效。检测习题一定要精心选择设计。题目应是针对课堂学习内容的巩固提高,要着眼于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拓展阅读其他文言文的能力,努力做到分层设计,难易适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适合自己的训练。习题内容应包含重点字词、特殊句式、内容分析、重点语句翻译等考察内容。答题结束之后,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逐题讲解分析,其他同学可进行补充,积极表达自己的意见,促进切磋交流和经验分享。最后,教师对学生存在的困惑和盲点进行讲解、分析和释疑,注重方法的指导和思维的启发。
文言文教学的目的,是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具备一定的文言文知识,从而拥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教师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可以因人而异,因课而异,各人有各人的技巧,各课有各课的教法。但笔者认为,教师转变理念,改革传统文言文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不要让文言文成为学生难以下咽的“芋梗汤”,是提高文言文教学实效的重要举措。
(责任编辑 韦淑红)
[关键词]高中文言文;课堂教学;实效性;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06-0029-01
目前,在高中文言文课堂教学中,老师们通常采用先字字落实的串讲,后面面俱到的分析的教学模式。看起来扎实、有效,实则老师教得费时费力,辛苦至极;学生听得头晕目眩,苦不堪言。一篇篇传诵千古的美文,就这样在师生的共同煎熬中,变成了一顿顿让学生难以下咽的“芋梗汤”。那么,如何改变这种尴尬现状呢?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目标定位 符合实际
课堂教学目标规定了课堂的发展方向和学生应达到的预期学习效果,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教者对于每一节语文教学内容,都应仔细思考教学目标,并加以准确定位,使之符合学生接受文言知识的实际,切合所教文言文的实际,适合教者本人语文素养的实际,然后在课堂上积极和学生对话,向他们提出一系列适合学情的问题,促使学生活跃地参与学习。例《氓》可将下列内容作为教学目标就比较合适:了解《诗经》赋、比、兴手法,四言句特点;掌握匪、愆、贿、耽、徂等字,信誓旦旦、二三其德、夙兴夜寐等成语的含义;读懂古代一个负心郎与一位贤良女的爱情故事;树立正确的爱情观(感情加责任,真诚而永恒);背诵这首诗。
二、情景创设 激发实趣
选入教材中的文言文都是文化底蕴深厚,思想丰富,文质兼美的文章。在文言文教学中,完全可以利用其浓郁的文化底蕴这一特点,通过介绍一些文学、文化、政治、经济、军事等有关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文中的字、词、成语、人物也可能包含着一定的故事,还有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诗词歌赋、历史背景等,这些都可以用来作为激发学生兴趣的材料。如《鸿门宴》的课程导入阶段,教师以说故事的方式开头,联系楚汉相争的历史,给学生创造氛围,带领他们穿越到那个各路诸侯纷纷揭竿而起、逐鹿中原的年代,想象自己亲眼目睹了这个楚汉风云的历史,就会让学生兴趣盎然,在这样的氛围下开始讲解这篇文章就能让学生们更容易理解了。
三、知识讲解 生动实在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文言文学习的要求是让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通过教师的讲解,不仅要让学生读懂,还要理解字、词句的意思,知道其写法,提高其言语能力,进而从中汲取其思想情感、民族智慧,将之内化为自己的精神。高中课本中所选用的文言文篇目,大多是先秦诸子散文。这些作品既具文学性,又基本忠于历史史实,且人物、事件互相关联。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多读史书,了解、熟悉中国历史。教师要结合历史、放开眼界、纵横联系、旁征博引把文言文讲得生动、细致、传神,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使学生实实在在地积累文言知识,陶冶情操,从而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四、理念教法 灵活实用
高中学生已积累了相当的文言知识、文学常识及相关的文化常识及历史知识,再加上人教版语文教科书文言文部分的注释相当详尽,学生通过注释,结合已有的知识,基本上能疏通文义。教师只要教给学生一些自学的方法,课堂教学完全可以做到以学生学为主,教师讲为辅,从而避免出现教师讲得口焦舌燥,学生听得昏昏欲睡的尴尬情景。对于文言文中常见的特殊句式、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等,完全可以发动学生自己去归纳总结,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对词句的理解自然增强。教师只是讲解学生知识的“空白处”“关键处”,知识模棱两可的“朦胧处”,学生思维无法触及的“纵深处”和“拓展处”。
五、目标检测 确保实效
新课结束之后必须立即进行课后训练,趁热打铁,讲求实效。检测习题一定要精心选择设计。题目应是针对课堂学习内容的巩固提高,要着眼于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拓展阅读其他文言文的能力,努力做到分层设计,难易适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适合自己的训练。习题内容应包含重点字词、特殊句式、内容分析、重点语句翻译等考察内容。答题结束之后,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逐题讲解分析,其他同学可进行补充,积极表达自己的意见,促进切磋交流和经验分享。最后,教师对学生存在的困惑和盲点进行讲解、分析和释疑,注重方法的指导和思维的启发。
文言文教学的目的,是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具备一定的文言文知识,从而拥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教师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可以因人而异,因课而异,各人有各人的技巧,各课有各课的教法。但笔者认为,教师转变理念,改革传统文言文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不要让文言文成为学生难以下咽的“芋梗汤”,是提高文言文教学实效的重要举措。
(责任编辑 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