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学语文教科书变革的设想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qing32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今的中学教材都是近几年通过改编的实验教科书,与以往的教科书相比,明显有了极大的进步。内容不再那么单一、死板,不仅有美文阅读鉴赏,还囊括了写作的表达,名著的导读,以及对语文文化的探究等各种综合性活动。内容的拓宽也就意味着教学思想的延展:语文教育工作者不再局限于书本上 “小语文”的教学观点,而是实行把眼光延伸到生活上的“大语文”的教学方式,如此一来,就更有利于学生在语文学科上的能力提高和素质培养。
  遗憾的是,理想和现实毕竟有一定的差距。在大容量的教材中,在中高考的实际要求下,教师对教科书上的教学内容并不能一一落实,而是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一番挑选。大多数老师首当其冲地选择学生在生活中甚少接触的文言文,并且花相当多的时间来讲读,练习,而写作表达、名著感悟和其他语文文化探究的教学时间就必然受到压缩。这样的实际操作所达到的效果,势必与教材编写者的原意相去甚远。在此,谈谈对教科书改革的几个设想。
  一、初中教科书应以语法知识点为准则划分单元
  长久以来,语文教科书一直都以文体作为划分单元的标准,尤其在吹响素质教育改革的号角后,基础的语法知识点成了教育工作者避之不及的雷区。似乎一提及语法知识就是应试教育,就和素质教育的大方向背道而驰,因此大家毫不犹豫地把它打入冷宫,坚决不提。
  语文学科本身就比其他学科更讲究语感,具有感性多于理性的特点。倘若再不确切落实每个阶段应该掌握的基本知识点,语文课堂真是雾里看花。因为一篇篇文章似乎都涉及到某些知识点,但又都没有系统地讲透,所以大多数学生也显得迷迷糊糊,似懂非懂。正由于许多学生在初中阶段没有牢固地掌握好基础知识,如今在理解高中语文的一些内容时,显得尤为困惑和被动,最后只好一切都靠感觉。
  如果能设置好每个单元的文章,并突出相应的语法知识点,让学生不仅明确掌握好各种基础知识,而且还能不脱离具体文章而灵活运用。这样,在确切的知识点引导下,语文课堂不会再是内容相似的文章分析课。
  二、高中依然根据文体划分单元,但要控制文章的总量,并安排相应的活动和练习
  在初中学习好语法知识的基础上,高中当然在知识深度上和能力培养上要拔高一层。现代文里有写人记事的记叙文(散文、小说),点评时事的议论文,叙写科学知识的说明文,还有更为具体的分类:如新闻、报告文学、演讲稿、剧本等。古代文章里同样也有各类文体的文言文和蕴意丰富的诗词歌赋。如此多样的文体知识应该有步骤地安排在三年的高中学习中,并控制总量地设置于每个学期里。当然,这些活动和练习的时间一定要计入课堂教学的时间中,这样才能保证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因此,控制课本的总量很重要。
  中学语文教师除了能让学生感受到中国语言文学的魅力外,更应让他们切切实实地掌握语文这门基础学科的听说读写能力。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有了可供实行的教学活动,学生也必不会像丈二和尚,对诗歌、文言、现代文等文体懵懵懂懂地摸不着方向。
  三、重视和落实具有语文文化素养的活动课堂因为教材容量较大的关系,一线教师“避轻就重”,忽略掉其他探究课,一心专注于文言文和诗歌的教学。长此以往,语文课堂必将陷入一种枯燥乏味的恶性怪圈,学生定然生厌不已。其实,有多少生动活泼的内容都属于语文课堂的范畴,像学写硬笔字、毛笔字,感受对联的奇妙,品评影视文化,接触网络流行语,等等。不要说初中生,就是翻开高中生的作业本,映入眼帘的是写得歪歪扭扭、似是而非、别字错字一大堆的方块变形字。可想而知,中国文字书写的未来是多么惨淡。真正与生活紧密连接的中国文化似乎已和学生的认知渐行渐远了。因此,只有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课堂,才能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
  这一切都应该囊括在“大语文”的教学中,这是能够影响学生一生的教育,这样的教学内容不能把它拒之门外。相反的,这才是语文教学的生命力所在,因为书本知识永远是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因此,只有把这些具有语文文化素养的活动课堂计入平时的教学时间表,并在试卷上体现相应的考题,一线教师才不会对它们视而不见。
  以上对中学语文教科书改革的一些设想,其中必有许多粗糙之处,诚恐贻笑大方。但在几年的教学工作中,越来越清晰地感受到中学语文在教育教学中起着重要的承前启后作用。面对着这一群生命力最为鲜活的学生,不应该死板地在固有的框架中启发和引导他们。要让他们既能牢固地掌握好基础知识,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做好充分的准备,又能生动地感受到最富有魅力的中国语言文化,为他们的素质培养抹上一层浓重的色彩。只有真正做到这些,才能实现真正的素质教育。
其他文献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明确规定:“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诵读。琅琅成韵的诵读,是眼、口、耳、脑整体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与阅览相比,更是直觉体悟语言的一种基本方式。吟咏诵读可以感悟文章的真谛,在不经意间对文章中抑扬顿挫的语音、错落有致的节奏和奇特严谨的结构拥有了深切的体验。  在此,主要就诗歌、散文、戏剧、小说和文言文
期刊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这是2009月11月第一版中等职业教材(语文)《基础模块》(下)第六单元《荀子》《劝学》中的文字,“蟮”出现在小字部分, 而“ 鳝” 出现在正文中,同一篇文章中,同一处却使用了2个截然不同的字。到底是“鳝”还是“蟮”?这一问题值得商榷。  最新版《现代汉语词典》中,“鳝”的释义,为“鳝鱼,通
期刊
景物托于世,皆有其形;而若感于心,则赖其神。历来,文章家和文学家都推崇写景物要写出其形与神。郑振铎写于1927年的《海燕》,便是一个神形兼具的范例。  形者入眼,不靠五花八门面面俱到,而靠准确把握住景物的特征。“一身乌黑的羽毛”,“一双剪刀似的尾巴”,“一对劲俊轻快的翅膀”,“凑成”了一只小燕子。作者未写燕头、燕肚、燕爪,但这并不妨碍读者联想到熟悉的、展翅的小燕子,因为作者已抓住了燕子的形体特征,
期刊
古诗中,诗人常借助景物描写传情达意。清人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近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进而指出:“一切景语皆情语。”可见情、景确实是古典诗词中最基本的内容,于是“情景鉴赏”便成了近年高考诗歌鉴赏题的常见考查类型。情景交融的诗歌浩如烟海,不妨就现有的教材《唐诗宋词》,进行挖掘指导。下面借《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旅夜書怀》《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扬州慢》等
期刊
语文教学中的作文教学是极为重要的,作文反映的是学生对所学语文知识的领悟和综合运用能力,是衡量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手段。抓好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是新课改下语文教学的重要课题。新的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将它作为一种精神贯串于课程标准的始终。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作文教学的一些方法。  一、习惯养成,全面发展  写作中注意联系学习和生活实际,联系学生的思想,
期刊
班主任是班集体的领导者,班级活动的组织者、策划者,学生的教育者,在整个班级工作中起主导作用,是班级的“灵魂”。学校、家长把几十名学生交给班主任,在委以重大责任的同时,也寄予班主任无限的希望。班主任从事班级教育和管理活动,切实管好班级,保障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让每一个学生能够在团结友爱、身心愉悦、积极健康、勤奋向上的环境发奋求学,是班主任工作的重中之重。  众所周知,面对现在的学生,最有效的方法不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目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许多误区,直接导致学生阅读主体地位的动摇和削弱,影响了语文教学的效果。  一是教学目标偏离,即忽视、轻视学生阅读的主体性地位,削弱甚至不尊重这种主体性;二是教学过程简化
期刊
“大自然”与人力相反,它有着人力所不具有的独特魅力,这种魅力就是自然之美。如,“微风柔柔”“细雨丝丝”“泉水叮当”“落叶簌簌”等,还有“蝉鸣虫唱”“雁叫鸟鸣”等。可惜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离大自然愈来愈远,对自然的体会就愈加稀少,而走进大自然的意识却逐渐强烈。诗词歌赋、名篇佳作里,不乏自然美景的描寫。那是因为作者徜徉于自然之中,受自然的启迪,才有如此之妙笔。所以只有亲近自然,才能更好地品味写景佳作。
期刊
“问题教学法”,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教学出发点,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我发现激发智慧的潜能,培养他们强有力的内在学习动机,即把作为人的本质的创造精神激发出来。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教师必须科学地设计问题,使学生发挥智力因素,以带动他们的创造型思维。课堂教学中,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发展、情感的培养,都是在教师所提问题的引导下,学生从自己的学习操作活动中完成的,教学中学生的主体
期刊
高三语文教学几乎每年都是在浩如烟海的各种复习训练题中度过,老师干得昏天黑地,心力交瘁。于是乎,一套套老师引以为自豪的试题发到学生手中,学生却把它们当做做完数理化后的调味剂,老师总是在不断希望、不断失望中过完忙碌的一年。所以一直试图找寻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体系,能实现训练次数的减少和获取效益的提高,以运用于高三语文的教学实践。那么如何让高三学生卓有成效地进行语文学习和复习呢?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