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今的中学教材都是近几年通过改编的实验教科书,与以往的教科书相比,明显有了极大的进步。内容不再那么单一、死板,不仅有美文阅读鉴赏,还囊括了写作的表达,名著的导读,以及对语文文化的探究等各种综合性活动。内容的拓宽也就意味着教学思想的延展:语文教育工作者不再局限于书本上 “小语文”的教学观点,而是实行把眼光延伸到生活上的“大语文”的教学方式,如此一来,就更有利于学生在语文学科上的能力提高和素质培养。
遗憾的是,理想和现实毕竟有一定的差距。在大容量的教材中,在中高考的实际要求下,教师对教科书上的教学内容并不能一一落实,而是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一番挑选。大多数老师首当其冲地选择学生在生活中甚少接触的文言文,并且花相当多的时间来讲读,练习,而写作表达、名著感悟和其他语文文化探究的教学时间就必然受到压缩。这样的实际操作所达到的效果,势必与教材编写者的原意相去甚远。在此,谈谈对教科书改革的几个设想。
一、初中教科书应以语法知识点为准则划分单元
长久以来,语文教科书一直都以文体作为划分单元的标准,尤其在吹响素质教育改革的号角后,基础的语法知识点成了教育工作者避之不及的雷区。似乎一提及语法知识就是应试教育,就和素质教育的大方向背道而驰,因此大家毫不犹豫地把它打入冷宫,坚决不提。
语文学科本身就比其他学科更讲究语感,具有感性多于理性的特点。倘若再不确切落实每个阶段应该掌握的基本知识点,语文课堂真是雾里看花。因为一篇篇文章似乎都涉及到某些知识点,但又都没有系统地讲透,所以大多数学生也显得迷迷糊糊,似懂非懂。正由于许多学生在初中阶段没有牢固地掌握好基础知识,如今在理解高中语文的一些内容时,显得尤为困惑和被动,最后只好一切都靠感觉。
如果能设置好每个单元的文章,并突出相应的语法知识点,让学生不仅明确掌握好各种基础知识,而且还能不脱离具体文章而灵活运用。这样,在确切的知识点引导下,语文课堂不会再是内容相似的文章分析课。
二、高中依然根据文体划分单元,但要控制文章的总量,并安排相应的活动和练习
在初中学习好语法知识的基础上,高中当然在知识深度上和能力培养上要拔高一层。现代文里有写人记事的记叙文(散文、小说),点评时事的议论文,叙写科学知识的说明文,还有更为具体的分类:如新闻、报告文学、演讲稿、剧本等。古代文章里同样也有各类文体的文言文和蕴意丰富的诗词歌赋。如此多样的文体知识应该有步骤地安排在三年的高中学习中,并控制总量地设置于每个学期里。当然,这些活动和练习的时间一定要计入课堂教学的时间中,这样才能保证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因此,控制课本的总量很重要。
中学语文教师除了能让学生感受到中国语言文学的魅力外,更应让他们切切实实地掌握语文这门基础学科的听说读写能力。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有了可供实行的教学活动,学生也必不会像丈二和尚,对诗歌、文言、现代文等文体懵懵懂懂地摸不着方向。
三、重视和落实具有语文文化素养的活动课堂因为教材容量较大的关系,一线教师“避轻就重”,忽略掉其他探究课,一心专注于文言文和诗歌的教学。长此以往,语文课堂必将陷入一种枯燥乏味的恶性怪圈,学生定然生厌不已。其实,有多少生动活泼的内容都属于语文课堂的范畴,像学写硬笔字、毛笔字,感受对联的奇妙,品评影视文化,接触网络流行语,等等。不要说初中生,就是翻开高中生的作业本,映入眼帘的是写得歪歪扭扭、似是而非、别字错字一大堆的方块变形字。可想而知,中国文字书写的未来是多么惨淡。真正与生活紧密连接的中国文化似乎已和学生的认知渐行渐远了。因此,只有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课堂,才能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
这一切都应该囊括在“大语文”的教学中,这是能够影响学生一生的教育,这样的教学内容不能把它拒之门外。相反的,这才是语文教学的生命力所在,因为书本知识永远是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因此,只有把这些具有语文文化素养的活动课堂计入平时的教学时间表,并在试卷上体现相应的考题,一线教师才不会对它们视而不见。
以上对中学语文教科书改革的一些设想,其中必有许多粗糙之处,诚恐贻笑大方。但在几年的教学工作中,越来越清晰地感受到中学语文在教育教学中起着重要的承前启后作用。面对着这一群生命力最为鲜活的学生,不应该死板地在固有的框架中启发和引导他们。要让他们既能牢固地掌握好基础知识,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做好充分的准备,又能生动地感受到最富有魅力的中国语言文化,为他们的素质培养抹上一层浓重的色彩。只有真正做到这些,才能实现真正的素质教育。
遗憾的是,理想和现实毕竟有一定的差距。在大容量的教材中,在中高考的实际要求下,教师对教科书上的教学内容并不能一一落实,而是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一番挑选。大多数老师首当其冲地选择学生在生活中甚少接触的文言文,并且花相当多的时间来讲读,练习,而写作表达、名著感悟和其他语文文化探究的教学时间就必然受到压缩。这样的实际操作所达到的效果,势必与教材编写者的原意相去甚远。在此,谈谈对教科书改革的几个设想。
一、初中教科书应以语法知识点为准则划分单元
长久以来,语文教科书一直都以文体作为划分单元的标准,尤其在吹响素质教育改革的号角后,基础的语法知识点成了教育工作者避之不及的雷区。似乎一提及语法知识就是应试教育,就和素质教育的大方向背道而驰,因此大家毫不犹豫地把它打入冷宫,坚决不提。
语文学科本身就比其他学科更讲究语感,具有感性多于理性的特点。倘若再不确切落实每个阶段应该掌握的基本知识点,语文课堂真是雾里看花。因为一篇篇文章似乎都涉及到某些知识点,但又都没有系统地讲透,所以大多数学生也显得迷迷糊糊,似懂非懂。正由于许多学生在初中阶段没有牢固地掌握好基础知识,如今在理解高中语文的一些内容时,显得尤为困惑和被动,最后只好一切都靠感觉。
如果能设置好每个单元的文章,并突出相应的语法知识点,让学生不仅明确掌握好各种基础知识,而且还能不脱离具体文章而灵活运用。这样,在确切的知识点引导下,语文课堂不会再是内容相似的文章分析课。
二、高中依然根据文体划分单元,但要控制文章的总量,并安排相应的活动和练习
在初中学习好语法知识的基础上,高中当然在知识深度上和能力培养上要拔高一层。现代文里有写人记事的记叙文(散文、小说),点评时事的议论文,叙写科学知识的说明文,还有更为具体的分类:如新闻、报告文学、演讲稿、剧本等。古代文章里同样也有各类文体的文言文和蕴意丰富的诗词歌赋。如此多样的文体知识应该有步骤地安排在三年的高中学习中,并控制总量地设置于每个学期里。当然,这些活动和练习的时间一定要计入课堂教学的时间中,这样才能保证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因此,控制课本的总量很重要。
中学语文教师除了能让学生感受到中国语言文学的魅力外,更应让他们切切实实地掌握语文这门基础学科的听说读写能力。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有了可供实行的教学活动,学生也必不会像丈二和尚,对诗歌、文言、现代文等文体懵懵懂懂地摸不着方向。
三、重视和落实具有语文文化素养的活动课堂因为教材容量较大的关系,一线教师“避轻就重”,忽略掉其他探究课,一心专注于文言文和诗歌的教学。长此以往,语文课堂必将陷入一种枯燥乏味的恶性怪圈,学生定然生厌不已。其实,有多少生动活泼的内容都属于语文课堂的范畴,像学写硬笔字、毛笔字,感受对联的奇妙,品评影视文化,接触网络流行语,等等。不要说初中生,就是翻开高中生的作业本,映入眼帘的是写得歪歪扭扭、似是而非、别字错字一大堆的方块变形字。可想而知,中国文字书写的未来是多么惨淡。真正与生活紧密连接的中国文化似乎已和学生的认知渐行渐远了。因此,只有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课堂,才能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
这一切都应该囊括在“大语文”的教学中,这是能够影响学生一生的教育,这样的教学内容不能把它拒之门外。相反的,这才是语文教学的生命力所在,因为书本知识永远是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因此,只有把这些具有语文文化素养的活动课堂计入平时的教学时间表,并在试卷上体现相应的考题,一线教师才不会对它们视而不见。
以上对中学语文教科书改革的一些设想,其中必有许多粗糙之处,诚恐贻笑大方。但在几年的教学工作中,越来越清晰地感受到中学语文在教育教学中起着重要的承前启后作用。面对着这一群生命力最为鲜活的学生,不应该死板地在固有的框架中启发和引导他们。要让他们既能牢固地掌握好基础知识,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做好充分的准备,又能生动地感受到最富有魅力的中国语言文化,为他们的素质培养抹上一层浓重的色彩。只有真正做到这些,才能实现真正的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