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信息时代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是在学生已有一定基础的情况下进行的,但学生的认知和基础大相径庭。如何教学才能满足学生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或者说让学生在不同的基础上有所得并发展他们的兴趣呢?这是我们每位信息技术教师每天必须面对的问题。教学是个不断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如琢如磨的过程,只有课前对教学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上有充分的思考和把握,好课多磨,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异彩纷呈,实现教学最优化,学生学得愉快,教师教得轻松。教师就会享受到因教学成功所带来的满足感和幸福感。正应了那句话:过程精彩,结果自来。
[关键词]注重;过程;精彩;结果
[中图分类号] G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30-0087-02
本周一,教导主任安排我上一节公开课,按照教学进度,正好该上“初识画图”(江苏省小学《信息技术》上册第八课)。该课教学内容是学会打开和退出《画图》程序,认识窗口,学会使用“铅笔”“刷子”工具。这是以前上过多次的内容,我对它相当熟悉。于是我成竹在胸。
根据以往教学经验,本课主要采取以学生自学为主的方法,通过学生演示操作,相互学习,教师适时点拨,掌握本课学习内容。下面是我对八次教学的反思:
第一次教学:
上课伊始,我先展示以前学生在《画图》中创作的优秀作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再根据教材内容我让学生完成以下五个任务:(1)找到并打开《画图》软件;(2)认识画图窗口各部分名称;(3)改变画布的大小;(4)再尝试用“铅笔”“刷子”工具写数字;(5)退出画图。
本课教学之前大部分学生已经学会“打开”和“退出”《画图》程序方法,且其窗口各部分名称也很容易掌握。我忽略了学生基础。但是在“改变画图区域的大小”的问题上,他们错误地认为用“放大镜”工具放大画图区域就是把画图区域真正的放大。之后,通过实际操作,他们的看法得到纠正,这里我没有教学通过菜单里的“属性”改变画布大小,我认为直接拖动简单快捷,不想因为复杂的操作而影响学生对画图的兴趣,因此想把它作为课后学习内容的延伸,或在今后适当的时候再教学。实际上,我低估了学生,根据学生的基础,教学这一点完全不会降低他们对本课学习的兴趣。同时,我还发现两个问题。一个是教学内容需增加两个知识点:如何换一张新画布和擦除画错的内容?这两点虽不是本课教学任务,但非常有必要让学生掌握,是他们操作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问题。另一个是对教材上的课例不大感兴趣,甚至有学生不知画什么好。
针对此,经过思考我进行了改进和调整。
第二次教学:
在学生通过自学完成五个问题的基础上,还增加“画错了怎么办”和“如何换一张新画布”两个问题,并且不限于用铅笔和刷子工具,可以根据需要自主选择工具。
由于课本上改变画图区域的大小是通过“图像(I)”菜单下的“属性(A)”来完成的,因此,大部分学生都是用这种方法。
接下来学生进行自主创作。学生的作品多数仍是教材上的内容,个性的不多,出彩的更少。
课后我反思如下:本课主要通过学生自学课本掌握所学内容,虽然我增加了两个问题,但他们完全能够自己解决。只是这些问题是我課前的预设,不是学生自己提出来的,他们处于被动状态。如果让学生在创作中自主发现问题再通过同学互相帮助解决问题,结果会怎样?在改变画布大小这一知识点上,他们总以为是用“放大镜”放大画布,通过实际操作学会用“属性”设置和直接拖动的方法来变大画布,由此,学生对改变画布大小有了更清楚、更深刻的认识。但是,在学生设置时,我没有强调其宽度和长度不可太大(这里应该给他们一个范围,比如不要超过2000像素),否则在保存文件时会出现因文件太大而无法保存的现象。好几个学生都因此出问题。我忽略了这一点,应该强调,另外在学生自由创作时,他们总是囿于“铅笔”和“刷子”工具及教材上的实例,没有自己的个性、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所创作的作品几乎千篇一律,应该鼓励他们有自己的想法,画自己想画的画,这样就有了想象和创造的空间。
由于有了前面一次又一次的实践、反思、调整,再实践再反思再调整的反复过程,当我第八次上完本课时,感到很满意,甚至很兴奋。
教学后记:
几天的探索没有让我失望,今天的课堂教学效果出乎意料的好,主要得益于依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兴趣爱好的特点进行开放式教学。(1)对练习内容开放,不限于本课的写“一至九数字”,可以画自己最想画或最拿手的画;(2)对学习工具开放,不囿于“铅笔”和“刷子”工具的运用,可以根据需要任意选取工具;(3)问题的开放,在绘画过程中,只要是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都可以提出来(不限于本课的问题);(4)求助方法开放。可以用你喜欢的方式寻求帮助,如自学课本、向老师或同学求助等。有了上面的几点的开放,上课时,学生的学习状态明显不同,他们全身心投入。在操作过程中他们不时地提出问题,并从同伴那里得到解决。通过及时捕捉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进行真实情境的教学,非常有说服力,学生学得主动、愉快,教者教得轻松,这种教学是师生共享学习的快乐过程。
反思:
在学生已有一定基础的情况下如何教学才能满足学生需要,或者说才能让学生学有所得并发展他们的兴趣,是我们每位信息技术教师每天必须面对的问题。本节课最大的特点是开放式的教学,我的体会如下:
其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形式的开放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思考和想象的空间,让他们自由创作,尊重和彰显了学生个性。尤其在目前学生对有些内容已有一定基础且又参差不齐甚至大相径庭的情况下,实现开放式教学尤为适合。
其二,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做,还学生一个真实、灵动的学习空间。学生更喜欢自己探索或向同伴学习,这样可以无拘无束,没有担心和顾虑,他们学得更投入、更有趣。
其三,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人,课堂上的问题都是学生在主动学习过程中发现并在同学的帮助下得到解决的,应培养学生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者只是引导者、合作伙伴。
其四,授人以渔。所有教学资源都是动态生成的,真实的。利用学生自身资源进行教学,让他们亲历学习过程,学会学习。
其五,面向全体学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画自己想画的内容,可以让他们都能享受到学习成功的快乐;
其六,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给学生提供适宜的学习环境,才更能激发他们学习热情。
教学就是不断实践,不断反思,最终达到让学生享受学习成功、快乐的过程,也是教师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过程,只有课前对教学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上有充分的思考和把握,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才能使课堂异彩纷呈,教师也因此才能享受到教学成功的快乐。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如果想从教学中获得快乐,就必须用心设计你的课堂教学。一个理想的教学设计并不是一蹴而就,也不是两次三次就可以完成的,有时甚至要经过十多次的研磨才能说服自己。从事小学科学教学的教师,每周一般在10节课以上,如果你是一位认真且有责任感的教师,你一定不会因为第一节或第五节课设计好了就一成不变地“复制”每节课,而是要随着各班学生认知能力和基础的不同或是认识的深入而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从而更好地适应学生,实现教学最优化。这时不仅学生学得愉快,教师也会收获成就感、幸福感,此所谓:过程精彩,结果自来。
(责编 韦淑红)
[关键词]注重;过程;精彩;结果
[中图分类号] G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30-0087-02
本周一,教导主任安排我上一节公开课,按照教学进度,正好该上“初识画图”(江苏省小学《信息技术》上册第八课)。该课教学内容是学会打开和退出《画图》程序,认识窗口,学会使用“铅笔”“刷子”工具。这是以前上过多次的内容,我对它相当熟悉。于是我成竹在胸。
根据以往教学经验,本课主要采取以学生自学为主的方法,通过学生演示操作,相互学习,教师适时点拨,掌握本课学习内容。下面是我对八次教学的反思:
第一次教学:
上课伊始,我先展示以前学生在《画图》中创作的优秀作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再根据教材内容我让学生完成以下五个任务:(1)找到并打开《画图》软件;(2)认识画图窗口各部分名称;(3)改变画布的大小;(4)再尝试用“铅笔”“刷子”工具写数字;(5)退出画图。
本课教学之前大部分学生已经学会“打开”和“退出”《画图》程序方法,且其窗口各部分名称也很容易掌握。我忽略了学生基础。但是在“改变画图区域的大小”的问题上,他们错误地认为用“放大镜”工具放大画图区域就是把画图区域真正的放大。之后,通过实际操作,他们的看法得到纠正,这里我没有教学通过菜单里的“属性”改变画布大小,我认为直接拖动简单快捷,不想因为复杂的操作而影响学生对画图的兴趣,因此想把它作为课后学习内容的延伸,或在今后适当的时候再教学。实际上,我低估了学生,根据学生的基础,教学这一点完全不会降低他们对本课学习的兴趣。同时,我还发现两个问题。一个是教学内容需增加两个知识点:如何换一张新画布和擦除画错的内容?这两点虽不是本课教学任务,但非常有必要让学生掌握,是他们操作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问题。另一个是对教材上的课例不大感兴趣,甚至有学生不知画什么好。
针对此,经过思考我进行了改进和调整。
第二次教学:
在学生通过自学完成五个问题的基础上,还增加“画错了怎么办”和“如何换一张新画布”两个问题,并且不限于用铅笔和刷子工具,可以根据需要自主选择工具。
由于课本上改变画图区域的大小是通过“图像(I)”菜单下的“属性(A)”来完成的,因此,大部分学生都是用这种方法。
接下来学生进行自主创作。学生的作品多数仍是教材上的内容,个性的不多,出彩的更少。
课后我反思如下:本课主要通过学生自学课本掌握所学内容,虽然我增加了两个问题,但他们完全能够自己解决。只是这些问题是我課前的预设,不是学生自己提出来的,他们处于被动状态。如果让学生在创作中自主发现问题再通过同学互相帮助解决问题,结果会怎样?在改变画布大小这一知识点上,他们总以为是用“放大镜”放大画布,通过实际操作学会用“属性”设置和直接拖动的方法来变大画布,由此,学生对改变画布大小有了更清楚、更深刻的认识。但是,在学生设置时,我没有强调其宽度和长度不可太大(这里应该给他们一个范围,比如不要超过2000像素),否则在保存文件时会出现因文件太大而无法保存的现象。好几个学生都因此出问题。我忽略了这一点,应该强调,另外在学生自由创作时,他们总是囿于“铅笔”和“刷子”工具及教材上的实例,没有自己的个性、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所创作的作品几乎千篇一律,应该鼓励他们有自己的想法,画自己想画的画,这样就有了想象和创造的空间。
由于有了前面一次又一次的实践、反思、调整,再实践再反思再调整的反复过程,当我第八次上完本课时,感到很满意,甚至很兴奋。
教学后记:
几天的探索没有让我失望,今天的课堂教学效果出乎意料的好,主要得益于依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兴趣爱好的特点进行开放式教学。(1)对练习内容开放,不限于本课的写“一至九数字”,可以画自己最想画或最拿手的画;(2)对学习工具开放,不囿于“铅笔”和“刷子”工具的运用,可以根据需要任意选取工具;(3)问题的开放,在绘画过程中,只要是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都可以提出来(不限于本课的问题);(4)求助方法开放。可以用你喜欢的方式寻求帮助,如自学课本、向老师或同学求助等。有了上面的几点的开放,上课时,学生的学习状态明显不同,他们全身心投入。在操作过程中他们不时地提出问题,并从同伴那里得到解决。通过及时捕捉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进行真实情境的教学,非常有说服力,学生学得主动、愉快,教者教得轻松,这种教学是师生共享学习的快乐过程。
反思:
在学生已有一定基础的情况下如何教学才能满足学生需要,或者说才能让学生学有所得并发展他们的兴趣,是我们每位信息技术教师每天必须面对的问题。本节课最大的特点是开放式的教学,我的体会如下:
其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形式的开放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思考和想象的空间,让他们自由创作,尊重和彰显了学生个性。尤其在目前学生对有些内容已有一定基础且又参差不齐甚至大相径庭的情况下,实现开放式教学尤为适合。
其二,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做,还学生一个真实、灵动的学习空间。学生更喜欢自己探索或向同伴学习,这样可以无拘无束,没有担心和顾虑,他们学得更投入、更有趣。
其三,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人,课堂上的问题都是学生在主动学习过程中发现并在同学的帮助下得到解决的,应培养学生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者只是引导者、合作伙伴。
其四,授人以渔。所有教学资源都是动态生成的,真实的。利用学生自身资源进行教学,让他们亲历学习过程,学会学习。
其五,面向全体学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画自己想画的内容,可以让他们都能享受到学习成功的快乐;
其六,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给学生提供适宜的学习环境,才更能激发他们学习热情。
教学就是不断实践,不断反思,最终达到让学生享受学习成功、快乐的过程,也是教师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过程,只有课前对教学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上有充分的思考和把握,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才能使课堂异彩纷呈,教师也因此才能享受到教学成功的快乐。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如果想从教学中获得快乐,就必须用心设计你的课堂教学。一个理想的教学设计并不是一蹴而就,也不是两次三次就可以完成的,有时甚至要经过十多次的研磨才能说服自己。从事小学科学教学的教师,每周一般在10节课以上,如果你是一位认真且有责任感的教师,你一定不会因为第一节或第五节课设计好了就一成不变地“复制”每节课,而是要随着各班学生认知能力和基础的不同或是认识的深入而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从而更好地适应学生,实现教学最优化。这时不仅学生学得愉快,教师也会收获成就感、幸福感,此所谓:过程精彩,结果自来。
(责编 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