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的开头?古称“起笔”、“开篇”,它是文章结构的基本要素之一,是所写事物的发端,或是问题的提出,或是矛盾的初起,它关系到文章的展开和全文的基调,体现着作者的写作动机和写作目的。文章的开头必须把全文的内容、整篇的结构联系起来通盘考虑,真正起到统领全文、广开文路、警策有力、吸引读者,收到含蓄隽永的艺术效果。开头方法很多,下面例说八种。
1 说明动机开头
即开头说明写作动机与缘由,旨在使读者了解撰文的目的,唤起情感的共鸣。如:鲁迅的《为了忘却的纪念》一文的开头:“我早已想写一点文字,来纪念几个青年的作家。这并非为了别的,只因为两年以来,悲愤总是时时来袭击我的心,至今没有停止,我很想借此算是辣身一摇,将悲哀摆脱,给自己轻松一下,照直说,就是我倒要将他们忘却了。”这种开头,作者撰文的目的十分明确,文字含蓄非常深沉,给全篇制造了一种强烈的感情氛围。
2 提示主题开头
即篇首开宗明义揭示文章主题或提出全文中心论点,旨在使读者把握全文总纲,理解文章要义,为阅读下文奠定基础。如:恩格斯《论权威》的开头:“有些社会主义者近来开始了系统性的十字军征讨,来反对他们声明说某种行为是有权威的,就足以把它定罪了。”这种开头,观点鲜明,开门见山,战斗性强。新闻报道、调查报告、总结报告、学术论文通常采用这种开头。
3 提问式开头
即先提出问题,引人注意,后摆出论点,层层论述;或先提出疑问,后引出文中要叙写的人物、事件。前者如:“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呢?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毛泽东《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后者如《回到杨家岭》一文的开头:“离开延安的同志,常有一种强烈的怀念。究竟怀念什么呢?是巍巍的宝塔山,杨家岭山后的窑洞,香喷喷的小米,还是延河的流水?”这种开头富有吸引力,引人遐想,开启读者思路。
4 点题式开头
即开头点明题目,指出题旨,说明文题的含蓄以及文章的取材范围。如:“我曾经使用过一辆纺车,离开延安那年,把它跟一些书籍一起留在蓝家坪了。后来常常想起它。想起它,就像想起旅途的旅伴,战场的战友,心里充满了深深的怀念。”(吴伯萧:《记一辆纺车》)
5 展开情节开头
即开头不加周折,扣住故事情节并迅速展开,成为情节的发端,使读者立即进入情节,非读下去不可。一般用于记叙性的文章,这种开头语言精炼,开门见山。如:“诸位朋友,今天让我来说个新故事。这个故事题目叫“登记”,要从一个罗汉钱说起。”(赵树理《登记》)
6 引入式开头
即开头引用与文章内容相关的材料,如故事、传说、诗词、格言、警语、谣谚等。它新颖别致,含蓄委婉,既可提示、 引起下文,也可沟通、连贯文章意脉,还可渲染作品气氛。如:“在美丽的西双版纳流传着这样一个神话: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尼族姑娘,上山放牛的时候,迷路了。她在虎狼蟒蛇成群的大森林中度过了七天七夜,最后在吉祥的孔雀引导下走出了原始森林。”(《来自西双版纳的报告》)
7 交代式开头
即文章的开头根据正文的需要,首先交代人物活动或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线索、缘由等,预作铺垫,显示背景。如:“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华老栓忽然坐起身,擦着火柴,点上遍身油腻的灯盏,茶馆的两间屋子里,便弥漫了青白的光。”(鲁迅:《药》)
8 描写式开头
即开篇就勾勒某一具体的场面或描写某一特定的景物,以点名人物活动的环境,介绍事件发生的背景,烘托某种特殊的气氛。如:“算来已整整七天七夜了,这秋季的淋雨还是索索的下着。昨夜起,又添了大风,呼呼地吹得帐幕想要倒塌下来似的震摇。偶尔风势稍杀,呜呜地象远处的悲笳;那时候,被盖住了的猖獗的雨声便又突然抬头,腾腾地宛然是军鼓催人上战场。”(矛盾《大泽乡》)这种自然景物的描写,暗示了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的革命暴风雨即将到来。
文章的结尾?古称“收笔”、“结穴”,是文章结构的基本表现形式,指文章的终止段落,表明所写事物的终结、问题的结论或矛盾的解决。结尾必须从全篇的内容和结构的实际出发,收到总结全文、深化主题、发人深思、耐人寻味的效果,正如古人所云:“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结尾方法很多,笔者例说六种:①深化主题结尾。古代写作理论中称之为“点结”。即结尾处在总结全文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全文的内容归纳集中、高度概括,以突出题旨,深化主题。其特点是“一语为千万语所托命,是为笔头上担得千钧。”如,“但倘说梁先生意在要得‘恩惠’或‘金镑”,是冤枉的,绝没有这回事,不过想借此助一臂之力,以济其“文艺批评”之穷罢了。所以从‘文艺批评’方面看来,就得在‘走狗’之上,加上一个形容字:‘乏’。”(鲁迅《‘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结尾囊括全篇,凝聚一点,一语托命,深刻揭示了梁实秋之流的“乏走狗”的反动本质及黔驴技穷的丑态。②总结性结尾。即在结尾处对全文内容的各个方面进行总体归纳和全面总结,使读者对文章内容获得完整印象和深刻理解。如:“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我用什么办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终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活的生活。”(朱德《母亲的回忆》)。“总结性”有两种情况:其一是在论述问题、阐明事理的分析基础上作出结论;其二是在叙事写人、状物绘景的描述基础上概括主题。③号召性结尾。指在结尾处紧扣前文内容并承接全篇意脉,向读者提出希望、发出号召,以鼓舞人们斗志,展示事物前景,其作用是具有鼓动性和号召力,可使文章思路扩展、意境开阔。如,“一切忠诚、坦白、积极、正直的共产党员团结起来,反对一部分人的自由主义的倾向,使它们改变到正确的方面来。这是思想战线的任务之一。”(毛泽东《反对自由主义》)。④含蓄式结尾,又称“隐结”。即在结尾处不直接揭示主旨,而是用含蓄的写法,引发读者深思回味。其特点和作用是:文有不需一说而尽,而使人自悟其意于语言之外的艺术效果。如,“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又如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变成了路。”(鲁迅《故乡》)⑤诗歌式结尾。即在文章结尾处引用诗歌、民谣、快板等有韵的文字结尾,以总结归纳全文,或暗示另种含意。如:“这个善良而机智的农民形象,将永远和我们并肩战斗,正是:老赵去世早,留下‘传家宝’。板人李有才,永远死不了。”(王希坚《李有才之死》)这是用板块结尾。又如,“抚今思昔,人们都说:要是陈毅同志还健在的话,一定会挥笔写诗和我们一起欢呼:万里江山今谁属?红旗十月满天飞!”(顾寄南《黄桥烧饼》)这是用诗句作结。这种结尾方式新颖别致,饶有趣意,表达效果尤佳。但运用时应特别注意:引用的诗句、民谣、快板等一定要与文章内容相关相适,切忌游离,画蛇添足。⑥议论式结尾。也称“论结”,即在以记叙为主体的文章的结尾部分以议论收束全文。有两种情况:其一,是在前文叙述的基础上加以分析,揭示文章主题,是文章内容的必然归纳,如(鲁迅)《一件小事》的结尾,呼应了文章的开头,表达了作者对“小事”的感受,也自然地揭示了“小事”的深刻意义;其二,是在前文叙述的基础上发表评论,使文意突进,推出另外一层新意。如《促织》(蒲松龄《聊斋志异》)的结尾,以“异史氏”的口气发表评论,在指出统治阶级一举一动都会关系到人民生命的同时又借机引典推论出“一人飞升,仙及鸡犬”的社会。
1 说明动机开头
即开头说明写作动机与缘由,旨在使读者了解撰文的目的,唤起情感的共鸣。如:鲁迅的《为了忘却的纪念》一文的开头:“我早已想写一点文字,来纪念几个青年的作家。这并非为了别的,只因为两年以来,悲愤总是时时来袭击我的心,至今没有停止,我很想借此算是辣身一摇,将悲哀摆脱,给自己轻松一下,照直说,就是我倒要将他们忘却了。”这种开头,作者撰文的目的十分明确,文字含蓄非常深沉,给全篇制造了一种强烈的感情氛围。
2 提示主题开头
即篇首开宗明义揭示文章主题或提出全文中心论点,旨在使读者把握全文总纲,理解文章要义,为阅读下文奠定基础。如:恩格斯《论权威》的开头:“有些社会主义者近来开始了系统性的十字军征讨,来反对他们声明说某种行为是有权威的,就足以把它定罪了。”这种开头,观点鲜明,开门见山,战斗性强。新闻报道、调查报告、总结报告、学术论文通常采用这种开头。
3 提问式开头
即先提出问题,引人注意,后摆出论点,层层论述;或先提出疑问,后引出文中要叙写的人物、事件。前者如:“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呢?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毛泽东《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后者如《回到杨家岭》一文的开头:“离开延安的同志,常有一种强烈的怀念。究竟怀念什么呢?是巍巍的宝塔山,杨家岭山后的窑洞,香喷喷的小米,还是延河的流水?”这种开头富有吸引力,引人遐想,开启读者思路。
4 点题式开头
即开头点明题目,指出题旨,说明文题的含蓄以及文章的取材范围。如:“我曾经使用过一辆纺车,离开延安那年,把它跟一些书籍一起留在蓝家坪了。后来常常想起它。想起它,就像想起旅途的旅伴,战场的战友,心里充满了深深的怀念。”(吴伯萧:《记一辆纺车》)
5 展开情节开头
即开头不加周折,扣住故事情节并迅速展开,成为情节的发端,使读者立即进入情节,非读下去不可。一般用于记叙性的文章,这种开头语言精炼,开门见山。如:“诸位朋友,今天让我来说个新故事。这个故事题目叫“登记”,要从一个罗汉钱说起。”(赵树理《登记》)
6 引入式开头
即开头引用与文章内容相关的材料,如故事、传说、诗词、格言、警语、谣谚等。它新颖别致,含蓄委婉,既可提示、 引起下文,也可沟通、连贯文章意脉,还可渲染作品气氛。如:“在美丽的西双版纳流传着这样一个神话: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尼族姑娘,上山放牛的时候,迷路了。她在虎狼蟒蛇成群的大森林中度过了七天七夜,最后在吉祥的孔雀引导下走出了原始森林。”(《来自西双版纳的报告》)
7 交代式开头
即文章的开头根据正文的需要,首先交代人物活动或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线索、缘由等,预作铺垫,显示背景。如:“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华老栓忽然坐起身,擦着火柴,点上遍身油腻的灯盏,茶馆的两间屋子里,便弥漫了青白的光。”(鲁迅:《药》)
8 描写式开头
即开篇就勾勒某一具体的场面或描写某一特定的景物,以点名人物活动的环境,介绍事件发生的背景,烘托某种特殊的气氛。如:“算来已整整七天七夜了,这秋季的淋雨还是索索的下着。昨夜起,又添了大风,呼呼地吹得帐幕想要倒塌下来似的震摇。偶尔风势稍杀,呜呜地象远处的悲笳;那时候,被盖住了的猖獗的雨声便又突然抬头,腾腾地宛然是军鼓催人上战场。”(矛盾《大泽乡》)这种自然景物的描写,暗示了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的革命暴风雨即将到来。
文章的结尾?古称“收笔”、“结穴”,是文章结构的基本表现形式,指文章的终止段落,表明所写事物的终结、问题的结论或矛盾的解决。结尾必须从全篇的内容和结构的实际出发,收到总结全文、深化主题、发人深思、耐人寻味的效果,正如古人所云:“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结尾方法很多,笔者例说六种:①深化主题结尾。古代写作理论中称之为“点结”。即结尾处在总结全文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全文的内容归纳集中、高度概括,以突出题旨,深化主题。其特点是“一语为千万语所托命,是为笔头上担得千钧。”如,“但倘说梁先生意在要得‘恩惠’或‘金镑”,是冤枉的,绝没有这回事,不过想借此助一臂之力,以济其“文艺批评”之穷罢了。所以从‘文艺批评’方面看来,就得在‘走狗’之上,加上一个形容字:‘乏’。”(鲁迅《‘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结尾囊括全篇,凝聚一点,一语托命,深刻揭示了梁实秋之流的“乏走狗”的反动本质及黔驴技穷的丑态。②总结性结尾。即在结尾处对全文内容的各个方面进行总体归纳和全面总结,使读者对文章内容获得完整印象和深刻理解。如:“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我用什么办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终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活的生活。”(朱德《母亲的回忆》)。“总结性”有两种情况:其一是在论述问题、阐明事理的分析基础上作出结论;其二是在叙事写人、状物绘景的描述基础上概括主题。③号召性结尾。指在结尾处紧扣前文内容并承接全篇意脉,向读者提出希望、发出号召,以鼓舞人们斗志,展示事物前景,其作用是具有鼓动性和号召力,可使文章思路扩展、意境开阔。如,“一切忠诚、坦白、积极、正直的共产党员团结起来,反对一部分人的自由主义的倾向,使它们改变到正确的方面来。这是思想战线的任务之一。”(毛泽东《反对自由主义》)。④含蓄式结尾,又称“隐结”。即在结尾处不直接揭示主旨,而是用含蓄的写法,引发读者深思回味。其特点和作用是:文有不需一说而尽,而使人自悟其意于语言之外的艺术效果。如,“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又如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变成了路。”(鲁迅《故乡》)⑤诗歌式结尾。即在文章结尾处引用诗歌、民谣、快板等有韵的文字结尾,以总结归纳全文,或暗示另种含意。如:“这个善良而机智的农民形象,将永远和我们并肩战斗,正是:老赵去世早,留下‘传家宝’。板人李有才,永远死不了。”(王希坚《李有才之死》)这是用板块结尾。又如,“抚今思昔,人们都说:要是陈毅同志还健在的话,一定会挥笔写诗和我们一起欢呼:万里江山今谁属?红旗十月满天飞!”(顾寄南《黄桥烧饼》)这是用诗句作结。这种结尾方式新颖别致,饶有趣意,表达效果尤佳。但运用时应特别注意:引用的诗句、民谣、快板等一定要与文章内容相关相适,切忌游离,画蛇添足。⑥议论式结尾。也称“论结”,即在以记叙为主体的文章的结尾部分以议论收束全文。有两种情况:其一,是在前文叙述的基础上加以分析,揭示文章主题,是文章内容的必然归纳,如(鲁迅)《一件小事》的结尾,呼应了文章的开头,表达了作者对“小事”的感受,也自然地揭示了“小事”的深刻意义;其二,是在前文叙述的基础上发表评论,使文意突进,推出另外一层新意。如《促织》(蒲松龄《聊斋志异》)的结尾,以“异史氏”的口气发表评论,在指出统治阶级一举一动都会关系到人民生命的同时又借机引典推论出“一人飞升,仙及鸡犬”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