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团”参与,共享成果等

来源 :销售与市场·营销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r41084325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对奥组委防范隐性市场的举措,众多中小企业欲“搭奥运顺风船”的想法似乎荡然无存。怎样才能路过而不错过?我们的理念是:以正和,以奇胜。以正和,就是按照常规渠道去获得资源,这是战略问题;以奇胜,就是以非常规手段达成资源的重新配置和组合。具体来说就是——中小企业可以紧密合作,抱团参与奥运营销。
  国际奥委会TOP计划、北京2008奥运合作伙伴、北京2008奥运赞助商,这些都需要数亿元甚至数十亿元才能“入门”,留给中国本土中小企业的也就是“奥运供应商”这一角色了。供应商又分“独家供应商”和“供应商”,前者需要500万美元,后者为200万美元,加上企业投入的宣传费用,大致要几千万人民币。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未免负担太重,但是,如果这笔费用不是一家承担,而是众多企业合作承担,又共同享有机会呢?我认为可以有如下几个思考的方向:
  
  第一,行业抱团
  
  这种方式适合于地域产品,在一区域内聚集了大量的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它们拥有强势的资源能力和生产能力以及地域形象,而且更需要奥运机会来再次放大它们的影响,原产地保护产品也在此列。如金华的火腿、杭州的龙井、义乌的小商品、余姚的塑料、南浔的地板等,他们可以通过行业协会、政府相关部门、企业的合作等方式形成一个整体,以整体名义参与奥运,共享奥运带来的商机。分担高额的奥运入门费的同时,还可借奥运这个大平台宣传自己,同时也让企业改变原先的松散状况,更加紧密地联合起来。
  如杭州要发展西湖龙井,打破目前的小散格局,关键是要茶农、茶商、政府、协会等各方面“抱成团”。2008年有北京奥运会,2010年有上海世博会,要抓住这些机遇练内功,并尽快与奥组会接触,在了解具体申报程序和相关要求后再与会员企业分工协作。
  
  第二,产业链抱团
  
  中小企业做不了奥运的直接供应商,但可以做“供应商的供应商”,通过在整个产业链条上的价值间接链接奥运,这也不是不可能的。因为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品牌的意义可能要小于实际销售的意义,主动与已经获得供应商资格的企业洽谈合作,在生产、物流、服务、配送、宣传等方面配合其完成奥运赞助,这对自身的短期和长期业务都将是一个极大的提升。
  
  第三,抱团成品牌
  
  行业协会或者政府携众多中小企业进京,或多或少会因为企业“杂而乱”而出现合作上的难题,那么是否可以考虑另外一种合作方式?为了奥运,进行基于行业基础的品牌运作——重新注册一个品牌或者筛选一个品牌,这个品牌的所有权按照股份或者投入归业内几家企业所有,然后共同出资完成奥运供应商的申请,再通过生产合作、子母品牌等多种方式实现“共享奥运成果”。
  
  奥运是背景,体育营销才是核心
  
  说实话,“隐性市场”或所谓“埋伏式营销”都是奥运史上不可避免的事实。之所以称“隐性”,在于它的隐蔽与间接性,也有一定的存在合理性。毕竟奥运在中国是千载难逢的机遇,而中国的市场之大、企业之多也是全球特例,这对北京奥组委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对企业而言,将是更大的挑战。
  任何企业都不可能漠视奥运的机会,只不过是现在要在尊重规则的前提下创意出新,巧妙运作,而中国市场从来不会缺乏这种应对和变通的智慧。对广大非奥运赞助企业来说,我以为主要的应对策略在于以下三点:
  
  1.奥运营销“不只是16天”
  首先,广大非奥企业要树立正确的奥运营销观,正确看待奥运与体育营销的关系。奥运仅仅16天,但与奥运相关的营销并非只是这16天的营销,而是一个至少为期一年的周期。很多企业现在只想着这16天怎么办,把钱都捂到那时候再大花一把。殊不知届时国内外知名品牌汇集,出手阔绰者多的是,要想突出重围,为消费者所发现和记忆,实在不易,也是一种冒险。
  其实,那16天只不过是奥运大背景下的一个高潮。将奥运看作营销大背景,广大非奥赞助企业才能突破旧的营销思维模式,发现更大的创新空间。可以说,在这一背景下,真正的核心是体育营销,体育营销才是持续的竞争高地。其实,在北京奥运进入倒计时一周年后,奥运与体育已经一体化,所有的体育营销都天然地与奥运相关联、相接近,这种消费者潜意识是任何法规文件都难以禁止的。
  同时,当企业专注于“奥运背景下的体育营销”之时,才能具备营销的合法性、持续性和深度。强行与奥运标识直接相关联只是一种肤浅的跟风,并不能真正打动消费者,只有开发出个性化的体育营销策略,深度开发自己选定的体育营销资源(如选定跳水、网球等各项赛事类别赞助),才能达到品牌传播的持续性和长期性,达到市场的深度传播。
  
  2.隐性营销退后,“关联营销”上前
  在违规风险加大的现实下,企业“打擦边球”的隐性奥运营销势必退后,而一种新的我称之为“关联营销”的方式将披挂上阵,别开生面。非奥企业的传播,也一样可以与奥运相关联,只不过它建立的是间接的,是精神与文化层面的共通与关联。这种关联,不再是“表层标识关联”,而是一种人人可得而共享的“奥运精神深度关联”。这既是一种回避,同时也是一种进步。
  对奥运与体育的精神与文化价值的挖掘与开发,已经进入中国企业的视野。比如安踏,现在的广告片已经不再是产品广告,也不再是与奥运或体育的强行嫁接,而是上升到了对“keep moving”的体育精神的宣扬。新的防范隐性市场措施中一个引人注目之处是奥运会期间,刘翔等明星运动员不能为非奥企业代言,这意味着明星代言在奥运营销中的风险加大。而以“奥运精神深度关联”的思路,很容易找到创意突破,比如,可以请刘翔的教练、父母或其他相关者来讲述这个孩子的传奇,甚至他在各大赛事中的夺冠成绩(12秒88等)按一定逻辑排列起来,也会是一个激励人心的故事。
  中国市场已经超越“叫喊式”、“贴标式”广告时代,只有与消费者达成精神文化层面的共鸣,才是体育营销乃至奥运营销的独特魅力和价值所在。而在这一更高的竞争点上,非奥企业一点也不会输于奥运赞助商。
  
  3.抓住“媒体和消费者”两个核心
  坦率地说,赞助行为拿到的只是一个名义,真正的营销和传播的核心还在于“媒体和消费者”。将非奥赞助企业排除在外的奥运场馆周边户外广告、地铁广告等固然重要,但真正的奥运传播终端还在于电视体育频道、门户网站、体育视频网站甚至手机电视等媒体上,与电视直播数以亿计的观众相比,现场观众只是一个百万分之一的零头。所有的奥运或非奥运营销,合法的也好,隐性的也罢,最终的目标和成败标准只有一个,就是争取到了多少消费者。
  媒体和消费者的争夺,是奥运和非 奥运营销的主战场。钱花得多与少,直接或间接,并不是关键,有时候钱少也可以办大事,一样可以赢得消费者的喜爱与尊重。有案例为证,雪花啤酒发起“啤酒爱好者合作伙伴”,它的群众性传播基础不比奥运合作伙伴逊色多少,而王老吉日前启动的“56个民族祝福北京”活动又哪里会比火炬传递弱上几分?蒙牛在2006年即赞助CCTV-5大型群众性体育娱乐活动《城市之间》,配合线下600多场路演,将“激情08,现在出发”演绎得淋漓尽致,人所共知。
  所以说,非奥企业不要慌,防范隐性市场无可厚非,维护知识产权人人有责。化不利为有利,提前启动,科学规划,策略创新,中国数以万计的非奥企业一样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百年难遇的商棚。
  
  胆子要大,创意要出彩
  
  我相信,很多中国企业在奥运期间想进行宣传并非只是从品牌传播和产品推广的角度考虑的,他们对于奥运的关注根本上在于他们是中国企业和中国人。2008年的奥运会对于地球上的每个中国人来说都太重要了。
  体育营销,我认为现在正是时候!未来两年,人们对于奥运、体育的情感宣泄肯定是酣畅淋漓的,任何企业都不应该错过这个大好的历史机遇。
  在信息社会里,能够找到大众的焦点已经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要知道,当人们的目光都集中一个地带,而你在这个地带出现了,实际上你付出的成本是最低的。只要可能,中小企业都应该通过体育营销缩短攻占消费者心智的时间。关注体育就是关注人性,关注人性就是关注人的动物性,所以我们要洞察这一点,利用体育营销,利用人的动物性来进行品牌的新传播、新建树。
  对于奥组委的举措,我是赞成的,而且我也注意到,北京的路牌广告就正在治理中。知识产权的保护是我们一直提倡的。那么是不是说非奥运赞助商就要放弃做点什么的动力了?
  我们的企业能做点什么呢?
  如果中小企业在企业营销方面的预算资金较少,那他就一定要在另外两个方面特别重视——胆子要特别大,创意要特别出彩。这就好比一个人,如果他很聪明,胆子不是特别大,也没有钱,他有可能会成功;不是很聪明,也没有钱,但是胆子特别大,他也有可能会成功;最可怕的是这个人不聪明、没有胆,也没有钱,那他必败无疑。对于中小企业来讲,没有足够的广告预算是很正常的事情,这时候企业就要胆子大起来,创意好起来,否则就无法立足于市场。
  比如,我们是否可以考虑让产品深入到社区中去?卖电视机的企业可以在奥运会期间向社区的活动电视公开区域赠送电视机,在电视机上打出自己企业的标志。一个城市几十个社区做下来,投入不见得大,效果却是顶呱呱。
  还可以打入酒吧或者餐厅,在人们喜欢聚集观看奥运会电视节目的地方使用特殊广告载体传播自己的品牌形象,餐巾纸包、菜牌、火柴盒、一次性打火机这样的小玩意都可以作为打入消费者记忆的“子弹”。
  再比如可以利用发达的互联网,针对国内网民和海外消费者上网观看比赛的情况,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网络广告的投放……
  方法有很多,关键是你是否想得到。小贩为了叫卖冰激凌和水,先赠送加盐的豆子让消费者口渴,以便创造需求,这是一种创造需求的创意。如何让自己的品牌形象在消费者那里增加美誉度和记忆深度,则来源于对消费者真实的关爱和提醒。
  利润永远是满足需求后的“副产品”。所以,想办法满足他们的需要,你就能进驻他们心里。因此,企业无论大小,奥运期间都可以做点什么。既然如此,那么就做吧!
  
  走差异化路线,开辟“第二战场”
  
  对于实力弱小,资源配置不足的中小企业,赚取“奥运门票”依然成为他们一道难以释怀的“心结”。那么中小企业如何通过自己的方式来共分奥运市场的一杯羹呢?坚持“差异化”路线,也许是较为有效的途径。
  相比于奥运赞助商大把大把地“烧钱”,走“差异化路线”则是避开奥运舆论的焦点,通过将营销资源聚焦或游离于“禁区”内外的市场、人物、媒体、渠道、目标人群、策略手段等,从而避开锋芒,找到一条光明大道。
  首先,采取先发制人的策略。新政规定:“奥运会比赛期间,北京奥组委将禁止参赛运动员为非奥运会赞助企业做广告宣传;防止观众在场馆内从事隐性市场行为以及对比赛场馆周围、空域和主办城市主要地区的户外广告进行控制。”但这个规定却是对“奥运会比赛期间”而言的,并且,它的限制范围在奥运会举办城市,因此,对于广大无缘奥运会赞助商的企业来讲,仍然有文章可做。比如,将工作提前做,在奥运会没有开始之前,就将广告做了,形象代言人请了,可以利用的宣传空间布置了,在举办城市以外的其他城市进行活动等。这样一来,即使奥运会期间不做宣传,效果不是可以同样提前达到么?这一点与每年的糖酒会很相似:会前熙熙攘攘,热闹非凡,会议开始,却人去楼空,大势不再。
  其次,巧妙地创造新的奥运话题。虽然,“在市场开发中实行赞助类别排他或共同排他原则,尽可能防止出现同类别产品企业之间相互间产生隐性市场”,但通过巧打与奥运相关的主题概念、空间概念,同样可以达到曲径通幽的效果。比如,以华润雪花啤酒为例,通过打“非奥运营销”,把奥运参与者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本身参与奥运会的人,另一部分是观看奥运会的人群。但华润却紧紧抓住后者,而这些人恰恰是其目标消费人群,这样既赢得了目标人群的广泛支持,同时又不违反相关规定,同样达到了借渠浇水的良好效果。创造新的奥运话题,也可以与公益、公关活动结合起来,通过“经商不言商”的方式,来最终达到目标。
  再次,用“边缘化”的明星人物来达到集群效应。参赛运动员是不允许为非奥运会赞助企业做广告宣传的,但如果企业能够利用一些边缘化的明星人物代言,同样可以起到不错的效果。同时,代言人一定要与奥运或体育赛事有一定的关联度。比如,啤酒行业四强的金星啤酒集团,就让原央视体育频道著名体育评论员黄健翔做代言人,并拍摄了一系列与体育赛事现场有关的广告片,这让人很容易跟奥运联系起来。并且,黄健翔是一个有着传奇色彩的人物,通过巧妙搭桥,起到了“有心插柳”的效果。
  最后,积极开辟“第二战场”。北京、上海等几个主办城市,届时无疑是众人关注的焦点,而中小企业可以避实就虚,积极开拓“第二战场”。比如,根据企业战略市场、基地市场的定位,聚焦一些区域市场;或者将将市场重心下移,聚焦于二、三线城市,将市场模块化。
  总之,在奥组委新政下,中小企业完全可以通过走差异化的道路来避免违规行为,从而远离挤“独木桥”的风险。只要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就可以去尝试,这也正应了奥林匹克“重在参与”的精神。
  
  开创报纸软性传播的蓝海
  
  奥运营销属于注意力营销,谁能在奥运期间吸引大众的注意力谁就是赢家。吸引注意力就少不了传播,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如果能开创报纸软性传播,可能是最经济和最划算的计划了。
  所谓软性传播是指通过和相关报纸合作,采取嵌入式方法,推出具有企业自身特色的内容,最大化地对品牌进行塑造和表达。具体来讲,有以下几种方式:
  
  1.买断版面
  对于一份报纸来说,每个版面的价格肯定是不一样的。而对于企业,无论是塑造品牌的广告还是产品销售的广告,不是每一个版面都是合适的,而要看投放的广告是不是合适,或者投入产出比是否理想,因此要根据产品特点选定合适的版面。而买断版面的目的是为了保证排他性,既然奥运是全民关注的事情,体育类版面是最合适不过了。
  
  2.买断栏目
  栏目的买断主要是和报纸深度合作,比如冠名权,嵌入式传播等。不同产品的消费者是不一样的,因此,要根据自己的产品特点选择栏目,尽可能选择关联性强的栏目,比如生产食用油的企业,可以针对报纸的生活类栏目买断。既然买断了,就要寻找到与奥运有关的话题来做,往届奥运会中运动员的生活是怎么样的?吃的什么?喝的什么?要把这些内容挖掘出来,与自己的产品联系起来,这时你的品牌才会在不自觉中进行传播。
  
  3.出企业特刊
  企业特刊是最好的方式,因为内容集中,可以全面传播,但一定要找出和奥运的联系点。比如可以在特刊上打出“××和你一起关注奥运,为中国健儿加油!”这是一种传播的比附方式,要和奥运站在一起,要和一线企业站在一起。
  奥运营销更多的是通过对品牌的传播而达到改善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通过把奥运文化融入到品牌文化中来,最终使消费者对品牌产生认同。要得到这种认可,企业就要找到和奥运以及消费者之间的连接点,唯有如此,奥运传播才能花小钱办大事。
其他文献
从2006年底银行业开放以及外资银行大举进军以来,中资银行迅速将目光转向高端客户,于是,高端客户理财中心遍地开花,各种面对高端客户的贵宾服务、增值服务也迅速兴起,银行业卷入了一场高端客户的争夺战。    三个层级的需求    高端客户群体理财服务不仅仅是一种产品/服务消费,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体现,因此高端客户对于银行服务的要求比一般群体要高。  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研究发现,高端客户因时间精力有限,
期刊
6月13日,在“奥林匹克知识产权保护和反隐性市场”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奥组委向媒体和公众推出了有关“防范隐性营销市场”的一系列“新政”。  新政对于奥运隐性市场明显加大了防范力度——首先,在市场开发中实行赞助类别排他或共同排他原则,尽可能防止出现同类别产品企业之间相互间产生隐性市场;其次,北京奥组委与中国奥委会、香港奥委会和中国残奥委联合实施市场开发,避免有竞争关系的企业加入不同的奥林匹克和残奥市场
期刊
上篇主要谈供应商如何结合自己的优势去满足超市的基本需求,包括:1.追求商品价格形象;2.达到销售和利润预算;3.新品牌及新品的补充速度;4.充足的有货率和符合计划的到货率;5.市场的平衡力。  在实现了供应商竞争优势与超市基本需求的对接后,接下来要上的台阶,就是有效满足超市的促销需求和深入合作需求了。  促销需求包括:1.终端的拉动力;2.促销的特色程度;3.专供或独有的资源投放;4.定期而有计划
期刊
隐形的对手最可怕。强者最怕灯下黑。当雨润发展到10个亿时,双汇才猛然觉察,而当年双汇崛起时,春都也蒙在鼓里。如今,双汇做到了200多亿,雨润做到了100多亿,春都却早已经不见了。  在中国短暂的市场经济史上,已经有太多“隐形者”的成功案例,它们或隐身于行业老大的影子里,或寄居在价值链巨头的腋下悄然成长,最终或后来居上,或反客为主,如蒙牛、雨润、思念……  说到这些,是因为感触于当今中国之于世界的情
期刊
大多数企业把进场费当做战术问题看待,认为只是与渠道模式有关。其实,进场费影响着企业的根本性战略性决策。    进场费仅仅是战术问题吗    与谁结盟和怎样结盟,是企业最重要的战略问题之一。  科特勒分析企业的机会时认为,“技术突破”、“同盟竞争变革”、“政府管制变化”、“消费者变化”四大因素都可以让行业“重新洗牌”。  其中,“政府管制变化”、“消费者变化”是需要企业观察、研究、适应的;“技术突破
期刊
贵阳雀友公司成立于2002年8月,在贵阳这样一个300多万人口的城市,仅用5年时间,就快速成长为雀友全国最具发展潜力的经销商。从白手起家到现在已有30家专卖店,从一个区域经销商成长为区域强势经销商,是什么让贵阳雀友如此快速成长?成为厂家标杆的贵阳雀友有何独到之处?流火七月,记者在贵阳采访了贵阳雀友老总李敬山,随同前往的还有雀友的营销总监及东北大区经理,学习贵阳雀友的成功是他们这次前行的主要目的。 
期刊
品类管理一直是零售商和供应商都非常关注的话题,但是在国内的品类管理实践中,成功的案例并不是很多,零售商无法从品类管理的实施中获得真正的竞争能力的提升。  品类管理逐渐变成了一个奇怪的事物:应该由零售商主导但却被他们主动放弃,而供应商虽然承担了重任,但是可惜的是他们对此并不专业。于是,宝洁、可口可乐等国际消费品巨头又开始考虑采用其他的形式来打动零售商了,比如店内的顾客调查、跨部门的团队服务于大型零售
期刊
观察    在华欧盟企业向二、三线城市转移  2007年11月22日,中国欧盟商会与罗兰·贝格国际管理咨询公司联合发布了《中国欧盟商会商业信心调查2007》。该调查显示,更多的在华欧盟企业趋向于从一线城市向二线、三线城市转移;47%的被调查公司已形成了覆盖全国各地的销售、服务网点;仅有20%的企业专注于一线地区。    农村剩余劳动力供给可能枯竭  最近社科院人口所发布的2007年《人口与劳动绿皮
期刊
由中国最大的专业营销杂志《销售与市场》联合系列权威媒体、国内外学术机构发起的年度大型巅峰交流平台2007中国营销盛典于12月14~15日在北京梅地亚中心隆重召开。这也是中国营销盛典的五周年庆。  在14日早上的主论坛上,汇智咨询公司总裁、前惠普(中国)首席知识官高建华在主题演讲《创新·融合·全球竞争力》中,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中国品牌出了国门还能靠策划吗?他认为,本土企业所赖以发家的广告轰炸、造
期刊
近几年的中国市场,恐怕没有哪个行业能够像烟草行业那样,对于打造高端品牌倾注了如此多的热情和努力,以致成为整个行业竞争的焦点。  行业空前的大整合,使各个烟草集团都把拥有、巩固高端品牌纳入了自己的战略目标,而基于国家的整体人文取向,高档烟草的确也承载了太多的内容。考察这种努力迄今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到,高价位的烟草产品层出不穷,而真正确立了为市场认同的高端品牌地位的,仍然屈指可数;至于能够以高端品牌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