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中考改革的深入,中考历史与社会学科也在不断的改进。考试实施开卷后,以往考试死记硬背的状况改变了,给许多考生和家长带来了诸多的困惑。开卷考了,还需要复习吗?怎样去复习呢?为什么考分上不去……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从六个方面来探讨如何有效搞好中考历史与社会的复习。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中考;有效;复习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历史与社会的考察不再是简单的死记硬背,而是着重考查考生的理解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复习时,只要掌握适当的方法,加强复习的针对性,提高学生应试的能力,就可以有效提高考试成绩。
一、学习“课标”和“考纲”,制定复习计划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修订)和中考历史与社会考试说明(或大纲)是进行中考命题的依据,也是我们教学和复习备考的依据。历史与社会课《课程标准》所规定的重点内容,是命题的重点。师生在复习过程中,始终都要按照考纲上规定的考试范围和具体要求,弄清楚有关考点及其所要求的识记、理解、运用等能力层次。并以此为据,把握基础知识复习的内容和重点。制定好复习计划:首先是第一轮复习,这是打好基础的关键,这一遍要细、要慢,一般是要先从教材中找到考点,然后分析考点,最后还要强化识记考点;其次在第二轮复习时,要依据专题,整合构建知识网络,从不同角度审视知识;再次第三轮复习时,要在模拟训练中查漏补缺,进一步巩固基础。
二、以教材为本、重视基础
开卷考试反对死记硬背,强化考查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能力,降低了识记的题量和分值,但不是不要求识记了。综观各省的历史中考试题,都非常注重考查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包括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等,占整份试题的70%以上。可见,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掌握牢了,对历史中考是有利的。因此,我们在复习时必须重视巩固基础知识,对教材中的内容一定要识记、理解,要在弄懂每个知识点的基础上,着重把握好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形成知识体系。这样,我们在答题时才能做到快速、准确,避免失误。抓好历史基础知识的复习,必须要以教材为本,熟悉教材中每一知识点;忌贪多图快,复习的内容在于精不在于多,时间安排在于合理不在于图快省事;要抓住重点,忌死记硬背。复习的内容一定要有所选择,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抓关键,围绕历史主干知识及与现实联系比较密切的知识下功夫,做到有的放矢,同时不能死记硬背;要注重对知识的整合与提炼,归纳与应用。讲究记的方式方法,把死的历史学活。
三、纵横联系,整合构建知识网络
在复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放眼整个课程,不能只局限于某一课,某一单元,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纵横联系,整合构建知识网络,达到“一览众山小”的效果。如在复习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国近代化的探索”时,这一单元的主题是“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寻求新的出路的过程”,近代中国真正的救国出路到底在哪里?一部分先进的中国人开始了探索救国之路,以第二单元的学习内容为主体,以中国近代史为范围,进行纵横联系,最后归纳为“一线多元”。在复习的过程中我们要带领学生跳出本单元的框架,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去掌握、领会主干知识,整合构建知识网络。具体表现如下:
1.强调主干知识。主干知识既是重点内容,同时又是常考点。主干知识抓住了就能提纲挈领、纲举目张。例如九年级上册第20课《人类迈入“电气时代”》,主要抓住“‘电气时代’的到来、‘发明大王’爱迪生、汽车和飞机的问世”等主干知识的复习。
2.综合比较相同点。历史知识纵横交错,在复习过程中,要分门别类,把相同相似的知识串起来,然后进行综合分析,抓住其共同特点。例如两次世界大战的比较,近代史上中国、俄国和日本三国变法与改革的比较,三次科技革命的比较等。这就需要指导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将性质相同的历史事件归纳、综合在一起进行学习。
3.把握历史发展规律。我国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涉及面广。要掌握好历史知识就要把握住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从而揭示历史发展从低级向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规律。要分清历史长河中的主流,如中国历史,“融合与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如世界史,“和平与发展”是主流。这些规律性的知识在复习时就必须让学生领悟。
四、加强训练、提高能力
知识的积累,理解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离不开一定的有效训练。为此,我们应该不断加强训练,循序渐进,归纳分类,不断积累、提高能力水平,以便取得良好的成绩。1.精选练习,提高能力。开卷考试重视对能力的考查,而能力的高低一方面取决于基础知识的熟练程度,另一方面取决于练习的程度。练习要坚持精细的原则、要有归纳总结、要注意培养审题能力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2.充分发挥试卷的利用价值。在初三的总复习中试卷是必不可少的一样工具。通过考试,我们既可以锻炼学生的应试能力,又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不足,以便及时进行补缺补差,提高学生应试的能力和分数。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看分数、讲答案,应充分发挥试卷的利用价值。首先,教师要有目的地选用试题或编写试卷。选择试卷既要与复习的进度相符合,又要与考纲相符合,不能简单地套用某一种试卷。其次,要帮助学生搞好考试后的试卷分析,发现问题。只有不断总结,不断巩固薄弱环节,才能提高复习效率,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注意培养学生审题的能力
随着中考改革的深入,试题形式和设问方式日趋多样灵活,要解答好试题审题非常关键。要想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考出更好的成绩,除了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外,强化审题、解题方法训练,提升应试技巧是十分必要的。
那么,如何培养审题能力呢?一要会审材料,即认真阅读材料,找出涉及问题的关键词语。二要会审问题,即弄清答题的方向和要求。三要会审结合,即找准材料,设问和教材知识的结合点。如果审题不准,必然导致答题失误,例如:“你认为我国入世成功有哪些原因?”该题的主旨是要学生说明我国入世成功的原因,但有不少学生却回答成了“我国为什么要入世”。盲目下笔,导致失分。再如,指导学生做选择题时,要学会“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正确审题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前提和关键。首先要求学生一定要对题干中明确规定或隐含着的时间、空间、角度、次数、人物等限制条件以及题干的设问形式弄得清清楚楚、准确无误,然后指导学生采用不同方法排除迷惑性干扰项,指出正确答案。针对组合型选择题要巧用排除法会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准确率高又节省宝贵的考试时间。
六、针对考试,加大心理调控强度
对于中考,有的学生“怯场”,有的恐惧,思想高度紧张。平时成绩不错的学生到了真枪真刀的考场中,会出现答题“会而不对,对而不全”等各种心理因素造成的问题。可见,每一场的考试都是综合素质的较量,心理素质、学习品质,越来越严重影响学生考试的成败。所以,教师要把非智力素质的培养贯穿于整个复习过程的始终。教育学生正确对待成绩和挫折,胜不骄败不馁;教育学生平时扎扎实实学习;特别注意给后进生灌输“永不言败”的思想。在每次测试后, 作学生的要在老师指导下,对照试卷,找弱项、查原因,积累应考技巧,找到自己克服怯场的有效对策,树立信心,轻松上场,发挥自己的真实水平。
总之,只要我们在复习的过程中,善于总结、比较,在复习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紧扣课标,科学备考。我们的学生都能在中考中交出一份圆满的答卷,成功地实现自己人生的第一个梦想和抉择。
【参考文献】
[1]魏立舟《历史与社会课程中教师的引领智慧》.试教通讯.2005.19-20
[2]李木林《教学巧设活动,课堂充满灵气》.思想政治课教学.2006.2
[3]李昌江《中考文科综合历史复习策略》.学周刊·C.2010年第2期
[4]王满英《对历史中考复习的几点建议》.学问·现代教学研究.2009年8期
(作者单位:浙江省上虞市小越镇中学)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中考;有效;复习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历史与社会的考察不再是简单的死记硬背,而是着重考查考生的理解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复习时,只要掌握适当的方法,加强复习的针对性,提高学生应试的能力,就可以有效提高考试成绩。
一、学习“课标”和“考纲”,制定复习计划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修订)和中考历史与社会考试说明(或大纲)是进行中考命题的依据,也是我们教学和复习备考的依据。历史与社会课《课程标准》所规定的重点内容,是命题的重点。师生在复习过程中,始终都要按照考纲上规定的考试范围和具体要求,弄清楚有关考点及其所要求的识记、理解、运用等能力层次。并以此为据,把握基础知识复习的内容和重点。制定好复习计划:首先是第一轮复习,这是打好基础的关键,这一遍要细、要慢,一般是要先从教材中找到考点,然后分析考点,最后还要强化识记考点;其次在第二轮复习时,要依据专题,整合构建知识网络,从不同角度审视知识;再次第三轮复习时,要在模拟训练中查漏补缺,进一步巩固基础。
二、以教材为本、重视基础
开卷考试反对死记硬背,强化考查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能力,降低了识记的题量和分值,但不是不要求识记了。综观各省的历史中考试题,都非常注重考查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包括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等,占整份试题的70%以上。可见,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掌握牢了,对历史中考是有利的。因此,我们在复习时必须重视巩固基础知识,对教材中的内容一定要识记、理解,要在弄懂每个知识点的基础上,着重把握好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形成知识体系。这样,我们在答题时才能做到快速、准确,避免失误。抓好历史基础知识的复习,必须要以教材为本,熟悉教材中每一知识点;忌贪多图快,复习的内容在于精不在于多,时间安排在于合理不在于图快省事;要抓住重点,忌死记硬背。复习的内容一定要有所选择,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抓关键,围绕历史主干知识及与现实联系比较密切的知识下功夫,做到有的放矢,同时不能死记硬背;要注重对知识的整合与提炼,归纳与应用。讲究记的方式方法,把死的历史学活。
三、纵横联系,整合构建知识网络
在复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放眼整个课程,不能只局限于某一课,某一单元,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纵横联系,整合构建知识网络,达到“一览众山小”的效果。如在复习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国近代化的探索”时,这一单元的主题是“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寻求新的出路的过程”,近代中国真正的救国出路到底在哪里?一部分先进的中国人开始了探索救国之路,以第二单元的学习内容为主体,以中国近代史为范围,进行纵横联系,最后归纳为“一线多元”。在复习的过程中我们要带领学生跳出本单元的框架,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去掌握、领会主干知识,整合构建知识网络。具体表现如下:
1.强调主干知识。主干知识既是重点内容,同时又是常考点。主干知识抓住了就能提纲挈领、纲举目张。例如九年级上册第20课《人类迈入“电气时代”》,主要抓住“‘电气时代’的到来、‘发明大王’爱迪生、汽车和飞机的问世”等主干知识的复习。
2.综合比较相同点。历史知识纵横交错,在复习过程中,要分门别类,把相同相似的知识串起来,然后进行综合分析,抓住其共同特点。例如两次世界大战的比较,近代史上中国、俄国和日本三国变法与改革的比较,三次科技革命的比较等。这就需要指导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将性质相同的历史事件归纳、综合在一起进行学习。
3.把握历史发展规律。我国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涉及面广。要掌握好历史知识就要把握住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从而揭示历史发展从低级向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规律。要分清历史长河中的主流,如中国历史,“融合与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如世界史,“和平与发展”是主流。这些规律性的知识在复习时就必须让学生领悟。
四、加强训练、提高能力
知识的积累,理解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离不开一定的有效训练。为此,我们应该不断加强训练,循序渐进,归纳分类,不断积累、提高能力水平,以便取得良好的成绩。1.精选练习,提高能力。开卷考试重视对能力的考查,而能力的高低一方面取决于基础知识的熟练程度,另一方面取决于练习的程度。练习要坚持精细的原则、要有归纳总结、要注意培养审题能力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2.充分发挥试卷的利用价值。在初三的总复习中试卷是必不可少的一样工具。通过考试,我们既可以锻炼学生的应试能力,又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不足,以便及时进行补缺补差,提高学生应试的能力和分数。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看分数、讲答案,应充分发挥试卷的利用价值。首先,教师要有目的地选用试题或编写试卷。选择试卷既要与复习的进度相符合,又要与考纲相符合,不能简单地套用某一种试卷。其次,要帮助学生搞好考试后的试卷分析,发现问题。只有不断总结,不断巩固薄弱环节,才能提高复习效率,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注意培养学生审题的能力
随着中考改革的深入,试题形式和设问方式日趋多样灵活,要解答好试题审题非常关键。要想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考出更好的成绩,除了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外,强化审题、解题方法训练,提升应试技巧是十分必要的。
那么,如何培养审题能力呢?一要会审材料,即认真阅读材料,找出涉及问题的关键词语。二要会审问题,即弄清答题的方向和要求。三要会审结合,即找准材料,设问和教材知识的结合点。如果审题不准,必然导致答题失误,例如:“你认为我国入世成功有哪些原因?”该题的主旨是要学生说明我国入世成功的原因,但有不少学生却回答成了“我国为什么要入世”。盲目下笔,导致失分。再如,指导学生做选择题时,要学会“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正确审题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前提和关键。首先要求学生一定要对题干中明确规定或隐含着的时间、空间、角度、次数、人物等限制条件以及题干的设问形式弄得清清楚楚、准确无误,然后指导学生采用不同方法排除迷惑性干扰项,指出正确答案。针对组合型选择题要巧用排除法会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准确率高又节省宝贵的考试时间。
六、针对考试,加大心理调控强度
对于中考,有的学生“怯场”,有的恐惧,思想高度紧张。平时成绩不错的学生到了真枪真刀的考场中,会出现答题“会而不对,对而不全”等各种心理因素造成的问题。可见,每一场的考试都是综合素质的较量,心理素质、学习品质,越来越严重影响学生考试的成败。所以,教师要把非智力素质的培养贯穿于整个复习过程的始终。教育学生正确对待成绩和挫折,胜不骄败不馁;教育学生平时扎扎实实学习;特别注意给后进生灌输“永不言败”的思想。在每次测试后, 作学生的要在老师指导下,对照试卷,找弱项、查原因,积累应考技巧,找到自己克服怯场的有效对策,树立信心,轻松上场,发挥自己的真实水平。
总之,只要我们在复习的过程中,善于总结、比较,在复习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紧扣课标,科学备考。我们的学生都能在中考中交出一份圆满的答卷,成功地实现自己人生的第一个梦想和抉择。
【参考文献】
[1]魏立舟《历史与社会课程中教师的引领智慧》.试教通讯.2005.19-20
[2]李木林《教学巧设活动,课堂充满灵气》.思想政治课教学.2006.2
[3]李昌江《中考文科综合历史复习策略》.学周刊·C.2010年第2期
[4]王满英《对历史中考复习的几点建议》.学问·现代教学研究.2009年8期
(作者单位:浙江省上虞市小越镇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