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整本书阅读教学通常有两方面困难:内容庞杂,教学无从下手;学生关注细节,导致舍本逐末。为克服这些困难,我在教学《童年》这本书时将主题确定为“辨·变·辩”,引导学生通过辨识颜色、变换角度、思想辩论等形式展开学习活动,使复杂的整本书阅读教学变得方便、简单。但在教学中,并没有明确的界限划分:哪个环节是“辨”,哪个环节是“变”,哪个环节是“辩”。这是因为辨识颜色的过程和变换角度的过程,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整本书阅读教学通常有两方面困难:内容庞杂,教学无从下手;学生关注细节,导致舍本逐末。为克服这些困难,我在教学《童年》这本书时将主题确定为“辨·变·辩”,引导学生通过辨识颜色、变换角度、思想辩论等形式展开学习活动,使复杂的整本书阅读教学变得方便、简单。但在教学中,并没有明确的界限划分:哪个环节是“辨”,哪个环节是“变”,哪个环节是“辩”。这是因为辨识颜色的过程和变换角度的过程,
其他文献
综观当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可以发现,字、词、句等知识,叙述、描写、说明等方法,被高度重视;语法知识和逻辑要素则常被忽视。小学是基础教育,重视基础性知识和方法当然是应该的,淡化语法知识的教学也有一定道理,但忽视或无视逻辑要素教育,就不大妥当了。因为语法是否规范、正确,一般比较容易识别,而逻辑是否合理、正确,是不太容易发现的。那么,有必要开展逻辑知识方面的专题教学吗?对小学生而言,
一、字理识字,理解题意1.出示摇篮图片,体会摇篮的温馨甜蜜。师:(出示摇篮图片)这是什么?生:摇篮。师:摇篮是用什么做的?有什么用呢?(生发言交流,师顺势从字理上对“篮”字进行形义析解:摇篮是用竹篾编制而成的,所以“篮”是竹字头;课文要写的生字是“蓝天”的“蓝”,“蓝”与草色有关,所以是草字头)评析:“篮”与“蓝”字形相近,形义比较十分有必要。
《十六年前的回忆》中,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搜查,李大钊的朋友和家人都劝他离开,他却坚决留在北京。李大钊遇害是在1927年,距今已有95年,在这期间,社会变化很大,所以学生理解起来有难度。在教学中,不止一个学生提出:“李大钊为什么不离开北京?”针对上述学情,笔者在教学中搭建支架帮助学生体会李大钊崇高的革命精神。
统编教材阅读单元最大的编排特点是双线结构。自三年级起,教材编排了单元导读页,每个单元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在单元导读页上均有明确体现,这样的编排便于一线教师准确把握教学要点。但一年级教材没有单元导读页,语文要素不那么明确,那么,除识字、写字外,在阅读能力方面,还有哪些训练要点呢?通过课后练习题,笔者总结出如下教学要点。
一、激发兴趣,大胆猜测1.儿童节快要到了,你想得到什么礼物?2.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份节日礼物。(抱出纸箱)猜猜里面是什么,并说说猜测的理由。(板书:礼物)3.谁能用一个成语形容自己此刻的心情?设计意图:本课的导入设计遵循课标“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表达真情实感”的理念,激发了学生的习作兴趣。
笔者曾听过某教师执教的《草房子》整本书阅读交流课,课堂围绕问题“草房子里有哪些人物?他们有什么性格特点?哪个人物的什么事情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组织交流。该教师先出示人物的外貌描写、语言描写,让学生猜测人物,然后通过讲故事的形式使其重点交流印象深刻的事情。由于猜人物难度较小,学生脱口而出,
大单元教学重视知识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站在单元整体的高度,立足于单元主题,整合单元难点、要点,并以此整体设计教学内容。这在很大程度上节约了教学时间,把更多的时间和更广的空间留给学生去阅读、感悟、实践,真正达到减负提质的教学效果。
一、营造科幻情境,感受科幻故事1.播放《流浪地球》中“引爆木星”的视频片段,学生观后谈感受。2.出示科幻故事的概念:科幻故事就是有着科技元素的想象故事。它以现有的科技资料作为根据,对未来世界或过去情景作幻想式描述。3.出示下面几段话,学生在阅读中感受科幻故事的基本文风。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师:我们先来读一个有趣的故事。(出示,生读)相传,明朝初年,皇帝朱元璋听信了小人的话,说李尚书家的公鸡会下蛋,便下旨让李尚书上贡公鸡蛋。这可把李尚书急坏了,公鸡怎么可能会下蛋呢?正在此时,他的学生解缙说:“恩师莫急,我能劝皇上收回成命。”李尚书没有办法,只好让他前去。师:面见皇上时,解缙仅用三言两语就把朱元璋说服了,想知道他是怎么劝说的吗?(出示,生读)解缙:臣代李尚书献公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