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教学活动是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的活动。在平时教学时我就注意,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教学时,我结合学生的实际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和理解数学,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一谈对数学实践活动课的认识和做法:
1更新观念,提高对数学实践活动课的认识
1.1实践活动加强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活动教学是指在教学活动中,以直接经验和综合信息为主要内容,以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操作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为基本特征,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的一种新型的教学观念和教学形式。数学实践活动课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和主动创新的自由天地。例如:一年级学生在初步认识和长方形、正方形、圆等几何图形之后,设计“折一折、拼一拼、剪一剪、画一画,说一说”等系列活动,使学生形象地看到当两个或几个图形拼起来会出现一个新的图形,这样易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另外应鼓励学生拼出不同图画,让学生在求异、求新中培养审美情趣和创新能力。
1.2实践活动关注“过程”的教育价值。我们的教学往往让学生去记忆现成的知识,有意无意地压缩了学生对新知识的认识过程,造成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然而,学生综合素质中最重要的态度、情感、意志等个性品质的培养大多是在学习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的。实践活动倡导“让学生去经历”,强调学生活动对学习数学的重要性,认为学生的实践、探索与思考是学生理解数学的重要条件。学生在探索中不断发现,在交流中不断碰撞,在思考中相互接纳。学生不仅能体验到进步的快乐、成功的喜悦,有时也会受到一定的挫折教育,实现了智力与能力的共同发展。
1.3实践活动重视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我认为,数学学习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主动的建构过程,即通过内部认识结构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建构知识。这就是说,数学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创设条件使新的学习材料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相互作用,让学生主动地建构新的认知结构。
实践活动提倡“做中学”也就是让学生在各种各样的操作探究、体验活动中,去参与知识的生成过程、发展过程,主动地发现知识,体会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培养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1.4实践活动使数学与生活更接近。传统的数学教学,教师特别重视知识的教学,而很少关注这些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有哪些联系。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却不会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学生也不善于用数学眼光去思考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造成了知识与生活、知识与能力的脱节,于是有些学生认为数学太抽象、不容易理解,对数学学习也就不感兴趣。
2精心设计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活动一般分为课内和课外两种方式。课内实践活动以解决单一知识点为主,活动内容一般课内完成。课外实践活动相对范围较宽,多用于众多知识点的学习和综合能力的训练等,而且活动时间较长。教师设计实践活动一般要从紧密联系教材内容和学生生活来考虑,实践活动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2.1操作与制作。手与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操作与制作实践活动就是把学生手的动作和脑的思维结合起来,以活动促思维,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例如:教学“数的认识”,让学生操作学具,在数大量的具体事物中,抽象出数的概念。
2.2游戏竞赛。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比较喜欢有一定主题和角色的社会化游戏。数学有较强的趣味性,如果把它和游戏、竞赛活动巧妙地结合起来,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教学“人民币的认识”一节后,开展“小小商店”课内游戏,让学生分别扮演顾客和售货员,体验购物的步骤,掌握简单的人民币加减法计算。再如:为了提高一年级学生口算20以内加减法的能力,设计玩“扑克牌”游戏,让同学在玩扑克牌的过程中提高口算的速度和正确率。
2.3实际测量。这类实践活动主要针对数学教学中“量的计量”。我在教学“克、千克、吨”的认识时,根据以往的经验,学生一般都能正确地进行单位换算和简单的计算,但在实际运用这些单位时,如:妈妈体重52( ),一个苹果重100( )……往往闹出一些笑话。这说明学生对这些单位建立的表象是模糊的。于是我设计了一节实践活动课,让学生实际称一称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质量、同学的体重等,帮助学生进一步建立重量单位的表象。
数学实践活动课解放了学生的头脑、眼睛、嘴巴,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与空间,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1更新观念,提高对数学实践活动课的认识
1.1实践活动加强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活动教学是指在教学活动中,以直接经验和综合信息为主要内容,以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操作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为基本特征,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的一种新型的教学观念和教学形式。数学实践活动课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和主动创新的自由天地。例如:一年级学生在初步认识和长方形、正方形、圆等几何图形之后,设计“折一折、拼一拼、剪一剪、画一画,说一说”等系列活动,使学生形象地看到当两个或几个图形拼起来会出现一个新的图形,这样易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另外应鼓励学生拼出不同图画,让学生在求异、求新中培养审美情趣和创新能力。
1.2实践活动关注“过程”的教育价值。我们的教学往往让学生去记忆现成的知识,有意无意地压缩了学生对新知识的认识过程,造成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然而,学生综合素质中最重要的态度、情感、意志等个性品质的培养大多是在学习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的。实践活动倡导“让学生去经历”,强调学生活动对学习数学的重要性,认为学生的实践、探索与思考是学生理解数学的重要条件。学生在探索中不断发现,在交流中不断碰撞,在思考中相互接纳。学生不仅能体验到进步的快乐、成功的喜悦,有时也会受到一定的挫折教育,实现了智力与能力的共同发展。
1.3实践活动重视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我认为,数学学习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主动的建构过程,即通过内部认识结构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建构知识。这就是说,数学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创设条件使新的学习材料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相互作用,让学生主动地建构新的认知结构。
实践活动提倡“做中学”也就是让学生在各种各样的操作探究、体验活动中,去参与知识的生成过程、发展过程,主动地发现知识,体会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培养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1.4实践活动使数学与生活更接近。传统的数学教学,教师特别重视知识的教学,而很少关注这些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有哪些联系。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却不会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学生也不善于用数学眼光去思考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造成了知识与生活、知识与能力的脱节,于是有些学生认为数学太抽象、不容易理解,对数学学习也就不感兴趣。
2精心设计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活动一般分为课内和课外两种方式。课内实践活动以解决单一知识点为主,活动内容一般课内完成。课外实践活动相对范围较宽,多用于众多知识点的学习和综合能力的训练等,而且活动时间较长。教师设计实践活动一般要从紧密联系教材内容和学生生活来考虑,实践活动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2.1操作与制作。手与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操作与制作实践活动就是把学生手的动作和脑的思维结合起来,以活动促思维,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例如:教学“数的认识”,让学生操作学具,在数大量的具体事物中,抽象出数的概念。
2.2游戏竞赛。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比较喜欢有一定主题和角色的社会化游戏。数学有较强的趣味性,如果把它和游戏、竞赛活动巧妙地结合起来,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教学“人民币的认识”一节后,开展“小小商店”课内游戏,让学生分别扮演顾客和售货员,体验购物的步骤,掌握简单的人民币加减法计算。再如:为了提高一年级学生口算20以内加减法的能力,设计玩“扑克牌”游戏,让同学在玩扑克牌的过程中提高口算的速度和正确率。
2.3实际测量。这类实践活动主要针对数学教学中“量的计量”。我在教学“克、千克、吨”的认识时,根据以往的经验,学生一般都能正确地进行单位换算和简单的计算,但在实际运用这些单位时,如:妈妈体重52( ),一个苹果重100( )……往往闹出一些笑话。这说明学生对这些单位建立的表象是模糊的。于是我设计了一节实践活动课,让学生实际称一称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质量、同学的体重等,帮助学生进一步建立重量单位的表象。
数学实践活动课解放了学生的头脑、眼睛、嘴巴,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与空间,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