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教育从古代到现代,应不同时代的教育要求,其手段不断变化丰富。历史早期的语文教育阶段是以识记背诵为主,近代要求言文一致讲究基础与理论相结合,新时期强化了现代电子教育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的结合,进一步丰富了课堂教学手段,提高了语文教学效率。
【关键词】语文 教育 手段 发展 浅探
一、语文教育手段产生的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开办了私塾,标志着私学的正式建立。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语文教育逐渐在封建社会占据主导地位,语言和文字成为古代文人认识世界、观察世界、改造世界的有力武器。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是最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是音、形、义的统一体,以之记录的典籍,内容主要包括政治、哲学、历史、文学等丰富性内容,其综合性非常强。根据历史记载,秦代李斯编著的《仓颉篇》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识字课本,之后出现的《急就篇》、《千字文》、《百家姓》、《三字经》都是古代常用的语文识字教材。这些教材主要是学习书面语,学习的目标主要是“识文断句”,以便解读经书,因此“死记硬背”便成为了当时的主要教学手段,教育服务于当时封建统治的需要,培养以儒家学说为核心,讲究仁义礼智信的人才,这便是当时语文教育手段产生的基本背景。
二、语文教育手段的发展
传统语文教育可以分为两个时间段,一是五四运动之前的旧式传统语文教育,二是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的新式传统语文教育。下面分别展开论述。
五四运动之前的语文教育的目的主要是识字。这是进行语文教育的前提,大部分的做法是在学生的幼年时期对其进行短期的集中识字教育。而古人在此阶段用到的主要教材有《三字经》《百家姓》和《千字文》。识字的手段之一便是阅读。从识字到阅读,是一个慢慢积累的过程,当学生们掌握了基本的识字手段之后,并不是马上就能阅读那些比较复杂的文章,而是需要慢慢的去学习,这个学习过程所依托的主要教材是散文故事,主要有一些简单的散文故事书。学生们在经过一段时间的阅读训练之后,便开始学习古人教育必备的阅读教材《四书》和《五经》。随着阅读的逐步扩展,阅读教材的范围也逐步扩大。其范围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经书和古文、诗赋、时文、涉猎。属对也是古代识字教育的一种手段。属对是将古代学生们属对文章拿出来查看,针对语音、词汇、语法的训练,当然还要学习对于当时人们来说十分重要的修辞和逻辑训练。为应付八股文考试,死记硬背是当时最重要的学习手段。
五四运动的开展,是中华民族思想的伟大觉醒,在这个时候语文教育也进行着变动。首先是对旧式传统语文教育进行革新。1904年,清政府废除了科举制度,中国有了第一所近代学校。在这期间对传统教育进行了新的变革,变革之一是广建学堂,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都在各地建设带有西方特色的学校,进行新思想的传播,新知识的学习,为中国培养新型人才;变革之二是反对尊孔,拒绝读经。当时的革新者们认为儒家思想是封建守旧势力的代表,要打倒封建势力就必须反对孔孟之道;变革之三是课程种类的增加,在旧式语文传统教育中,为了配合封建科举制度,课程都是固定的,学子们往往进行的都是枯燥的学习,但是废除科举制度之后,学生们可以学习更多的课程,开阔学生们的眼界,活跃学生们的思维,对生活进行更多的探索,语文知识成为指导社会发展的精神力量与活水源头。其次是倡导白话文。文言形式已经成为束缚中国思想内容的一条缰绳,不再适合中国的社会实情,白话文成为常用的书面语言,伴随五四运动兴起的白话文运动,国语运动,使得当时的教育也提出了白话文取代文言文的要求,进行白话文教育也成为中小学课程中的必学科目。白话文的发展使其克服了文言文与现实脱节的弊端,学生们不再是先生面前的应声虫,而成为了新社会的参与者和建设者,不再局限于课本内容之上,而拥有了自己的思想。
新中国成立初期,在中国语文教学中最常用到的方法又有了改变。一方面,依然用旧式传统语文教育的方法对文言文进行讲解以及点评等,逐字逐句的深入分析,将道理置于文学之上;另一方面,由新式传统语文教学演变而来的教学法,分段进行讲解,将教学的重点放在研究文章结构与内容方面。此外,改进串讲方式。解放初期,部分教师还是比较擅长用串讲法进行文言文的讲解,对于这种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教育部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对老师的教学方法进行培训,在各个中小学成立语文教学研究组,相互交流教学经验,编写教案与资料等,让教师们逐渐了解并掌握白话文的讲解方式。同时,要求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强调听说读写训练,避免出现过去那种文言文与现实需要脱钩的情况,导致言文不一致。这种训练补正了传统语文教学中忽视听说的偏颇,而且也为现代教育指明了一个方向。中国语文教育若想得到更好的发展,必须重视言文一致的问题。中小学生进行语文学习不光是为了学会那些文言古句,还需要进行大量的日常交流,将语文运用到生活中,达到融会贯通。
三、现代语文教育手段的兴起和运用
进入21世纪,现代教育手段兴起,语文教育手段也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具体表现为学习以学生为主,教师起辅助指导作用,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其次,现代教育技术和传统语文教育手段进行了有机结合。古代语文教育多以识字和阅读为主,新中国成立后期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语文教育手段也同样集中在对于文本的架构和解读上,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语文教育手段也逐渐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课堂教学当中,语文教师不仅可以运用粉笔和板书进行教学,同样还可以把现代多媒体糅合其中进行智能化教学,把语文当中的字词句等通过整合兼并,以集约化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帮助学生从多维度、多方面了解课文,熟悉课文,提升课堂效率。
作者简介:牟成金:女,1976年9月生,云南省广南县人,现工作于云南省文山州广南县旧莫乡旧莫中心学校,校长,小学高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小学教育和管理。
【关键词】语文 教育 手段 发展 浅探
一、语文教育手段产生的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开办了私塾,标志着私学的正式建立。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语文教育逐渐在封建社会占据主导地位,语言和文字成为古代文人认识世界、观察世界、改造世界的有力武器。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是最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是音、形、义的统一体,以之记录的典籍,内容主要包括政治、哲学、历史、文学等丰富性内容,其综合性非常强。根据历史记载,秦代李斯编著的《仓颉篇》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识字课本,之后出现的《急就篇》、《千字文》、《百家姓》、《三字经》都是古代常用的语文识字教材。这些教材主要是学习书面语,学习的目标主要是“识文断句”,以便解读经书,因此“死记硬背”便成为了当时的主要教学手段,教育服务于当时封建统治的需要,培养以儒家学说为核心,讲究仁义礼智信的人才,这便是当时语文教育手段产生的基本背景。
二、语文教育手段的发展
传统语文教育可以分为两个时间段,一是五四运动之前的旧式传统语文教育,二是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的新式传统语文教育。下面分别展开论述。
五四运动之前的语文教育的目的主要是识字。这是进行语文教育的前提,大部分的做法是在学生的幼年时期对其进行短期的集中识字教育。而古人在此阶段用到的主要教材有《三字经》《百家姓》和《千字文》。识字的手段之一便是阅读。从识字到阅读,是一个慢慢积累的过程,当学生们掌握了基本的识字手段之后,并不是马上就能阅读那些比较复杂的文章,而是需要慢慢的去学习,这个学习过程所依托的主要教材是散文故事,主要有一些简单的散文故事书。学生们在经过一段时间的阅读训练之后,便开始学习古人教育必备的阅读教材《四书》和《五经》。随着阅读的逐步扩展,阅读教材的范围也逐步扩大。其范围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经书和古文、诗赋、时文、涉猎。属对也是古代识字教育的一种手段。属对是将古代学生们属对文章拿出来查看,针对语音、词汇、语法的训练,当然还要学习对于当时人们来说十分重要的修辞和逻辑训练。为应付八股文考试,死记硬背是当时最重要的学习手段。
五四运动的开展,是中华民族思想的伟大觉醒,在这个时候语文教育也进行着变动。首先是对旧式传统语文教育进行革新。1904年,清政府废除了科举制度,中国有了第一所近代学校。在这期间对传统教育进行了新的变革,变革之一是广建学堂,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都在各地建设带有西方特色的学校,进行新思想的传播,新知识的学习,为中国培养新型人才;变革之二是反对尊孔,拒绝读经。当时的革新者们认为儒家思想是封建守旧势力的代表,要打倒封建势力就必须反对孔孟之道;变革之三是课程种类的增加,在旧式语文传统教育中,为了配合封建科举制度,课程都是固定的,学子们往往进行的都是枯燥的学习,但是废除科举制度之后,学生们可以学习更多的课程,开阔学生们的眼界,活跃学生们的思维,对生活进行更多的探索,语文知识成为指导社会发展的精神力量与活水源头。其次是倡导白话文。文言形式已经成为束缚中国思想内容的一条缰绳,不再适合中国的社会实情,白话文成为常用的书面语言,伴随五四运动兴起的白话文运动,国语运动,使得当时的教育也提出了白话文取代文言文的要求,进行白话文教育也成为中小学课程中的必学科目。白话文的发展使其克服了文言文与现实脱节的弊端,学生们不再是先生面前的应声虫,而成为了新社会的参与者和建设者,不再局限于课本内容之上,而拥有了自己的思想。
新中国成立初期,在中国语文教学中最常用到的方法又有了改变。一方面,依然用旧式传统语文教育的方法对文言文进行讲解以及点评等,逐字逐句的深入分析,将道理置于文学之上;另一方面,由新式传统语文教学演变而来的教学法,分段进行讲解,将教学的重点放在研究文章结构与内容方面。此外,改进串讲方式。解放初期,部分教师还是比较擅长用串讲法进行文言文的讲解,对于这种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教育部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对老师的教学方法进行培训,在各个中小学成立语文教学研究组,相互交流教学经验,编写教案与资料等,让教师们逐渐了解并掌握白话文的讲解方式。同时,要求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强调听说读写训练,避免出现过去那种文言文与现实需要脱钩的情况,导致言文不一致。这种训练补正了传统语文教学中忽视听说的偏颇,而且也为现代教育指明了一个方向。中国语文教育若想得到更好的发展,必须重视言文一致的问题。中小学生进行语文学习不光是为了学会那些文言古句,还需要进行大量的日常交流,将语文运用到生活中,达到融会贯通。
三、现代语文教育手段的兴起和运用
进入21世纪,现代教育手段兴起,语文教育手段也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具体表现为学习以学生为主,教师起辅助指导作用,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其次,现代教育技术和传统语文教育手段进行了有机结合。古代语文教育多以识字和阅读为主,新中国成立后期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语文教育手段也同样集中在对于文本的架构和解读上,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语文教育手段也逐渐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课堂教学当中,语文教师不仅可以运用粉笔和板书进行教学,同样还可以把现代多媒体糅合其中进行智能化教学,把语文当中的字词句等通过整合兼并,以集约化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帮助学生从多维度、多方面了解课文,熟悉课文,提升课堂效率。
作者简介:牟成金:女,1976年9月生,云南省广南县人,现工作于云南省文山州广南县旧莫乡旧莫中心学校,校长,小学高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小学教育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