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简要回顾了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相关理论,用1980---2011年数据做了简单实证分析,结果认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经济成就中有出口贸易的很大贡献。问长认为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人民汇率制度的改革、中国加入WTO是出口贸易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
[关键词]对外贸易 经济增长
[中图分类号]F224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446(2013)1-2-0039-02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辉煌成就,经济增长持续稳定增长。在经济增长中,对外贸易为经济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增长,我国经济实力在国际上的地位也是扶摇直上,目前我国的总体经济规模居全球第二位。面对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国际上产生了一些抵制中国经济增长的行为,对我国出口贸易进行各种方式的抵制。倾销案时发,关税、配额以及一些新的贸易保护主义行为增加。
08年金融危机以及持续的欧债危机、美债危机使得世界经济持续不景气,世界经济的消费不足,加之各国为了保护促进本国经济走出低迷,一些新的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滋长。
面对种种原因引起的对我国出口贸易的不利影响以及实现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目标,我国的出口贸易又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本文分析出口贸易与我国经济增长的关系问题,接下来的部分首先简要回顾国际贸易理论,然后用1980年到2011年的数据做一个简单的实证分析,说明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最后给出简单的结论与政策建议。
二、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相关理论回顾。
西方经济学家中最早研究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是亚当,斯密。他在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中,将一国内部不同个人或家庭之间的分工和交换,推及到国家之间的分工与交换。斯密认为,各国参与国际分工的基础是有利的自然资源优势或某种生产技术优势。每一个国家都应该生产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去交换本国必需的但自己生产又处于绝对不利地位的产品,从而使本国的土地、劳动和资本得到最有效的利用,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社会财富,促进本国经济增长。
大卫,李嘉图在绝对优势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他认为:在国际分工中,如果两国生产力不同,中国生产任何一种商品的成本均低于乙国,甲国拥有绝对优势,而乙国的劳动生产率在任何商品的生产中均低于甲国,处于绝对劣势地位,这时两国仍存在进行贸易的可能性。处于绝对优势的国家不必生产全部商品,而应集中生产在本国国内具有最大优势的商品;处于绝对劣势的国家,也不必放弃所有商品的生产,而只应放弃生产本国处于最大劣势的商品。通过自由贸易,参与交换的国家也可以节约社会劳动,增加产品消费,促进经济增长。
在马克思的观点中,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归根结底是生产与交换的关系。国际分工使各国按照的有利条件,进行专业化生产,发展优势产品,然后通过交换及国际贸易实现其优势产品。这样既能充分利用本国的资源优势,又可以利用本国稀缺的国外资源,借助国外的先进技术及有利因素,节约社会劳动,促进经济增长。
古典经济学家约翰,穆勒用相互需求理论对比较优势理论作了补充和说明,较为系统的论述了贸易的发展利益。他把国际贸易的利益分为直接利益和间接利益。直接利益来自两个方面:第一,通过国际贸易,使国际分工得以实现,从而资源在国际范围内配置,是资源流向效率高的部门和国家,提高产量和实际收入;第二,通过国际贸易,各国可以在国际范围内买到自己发展所需的而自己又没有或不足的机器设备和原材料,从而减少了经济发展的阻碍。间接利益表现在,通过国际贸易推动国内生产过程的创新和改良,提高劳动生产率;同时通过引进进口竞争,刺激储蓄增加,加速资本积累,从而加快国内经济增长。穆勒还指出,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而且从发达国家进口引起的示范效应都可以加速不发达国家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罗默、卢卡斯和斯文森等人为代表的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技术交流能够促进经济增长。一方面,通过国际贸易,一国的某些先进技术不自觉的传播到了他国,从而使他国的生产效率提高;另一方面,处于国际市场的生产商为了提高竞争力,也会不断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从而有一个技术进步与传播的良性循环,不间断地促进经济增长。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以克鲁格曼为代表的新贸易理论认为,各国并不一定因为本国的资源禀赋而参与国际分工,国际分工在一定程度上是本国的历史、某个偶发事件和过去的政策的产物;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也不完全是比较优势,而在很大程度上则是由规模报酬递增驱动的。所以他们认为,国际贸易带来的规模经济效应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动力;他们还认为,国际贸易促进国内资源在物资生产部门与知识生产部门之间的要素优化配置,从而促进一国经济增长。
三、实证分析
1.数据描述。本文搜集了1980年到2011年的GDP和出口总额(CHUK,OU)数据,二者均以亿元为单位。
2.模型设定。本文简单地将出口总额对GDP进行最小二乘回归,模型设定为:
3.回归结果及解释
(1)首先对1980年到1994年的数据回归得到如下结果:
结果显示模型的解释力是较强的,斜率系数是统计显著的。
对1980年到2011年的书籍进行回归得到如下结果:
比较上面两次回归,可见1980-2011年的回归中GDP与出口关系比1980-1994年的回归中GDP与出口关系更大,其中的原因当然很明显,1994年我国启动的汇率改革是这一事实的主要原因。
结论与简单政策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出口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做出很大贡献。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人民汇率制度的改革、中国加入WTO等都极大促进了我国的对外贸易,大大促进我国的出口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
鉴于目前的各种贸易保护行为,我国应该采取各种措施来保持和增强我国对外贸易的优势。改善出口商品结构,增加出口商品的技术含量,真去出口商品的定价权是我们应该努力的方向。
面对持续低迷的国际经济形势,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国内市场、扩大国内需求,减小对国际经济的依赖、增强我国经济对国际市场的抵抗力,使我国经济增长更加健康稳定。
[关键词]对外贸易 经济增长
[中图分类号]F224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446(2013)1-2-0039-02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辉煌成就,经济增长持续稳定增长。在经济增长中,对外贸易为经济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增长,我国经济实力在国际上的地位也是扶摇直上,目前我国的总体经济规模居全球第二位。面对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国际上产生了一些抵制中国经济增长的行为,对我国出口贸易进行各种方式的抵制。倾销案时发,关税、配额以及一些新的贸易保护主义行为增加。
08年金融危机以及持续的欧债危机、美债危机使得世界经济持续不景气,世界经济的消费不足,加之各国为了保护促进本国经济走出低迷,一些新的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滋长。
面对种种原因引起的对我国出口贸易的不利影响以及实现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目标,我国的出口贸易又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本文分析出口贸易与我国经济增长的关系问题,接下来的部分首先简要回顾国际贸易理论,然后用1980年到2011年的数据做一个简单的实证分析,说明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最后给出简单的结论与政策建议。
二、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相关理论回顾。
西方经济学家中最早研究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是亚当,斯密。他在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中,将一国内部不同个人或家庭之间的分工和交换,推及到国家之间的分工与交换。斯密认为,各国参与国际分工的基础是有利的自然资源优势或某种生产技术优势。每一个国家都应该生产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去交换本国必需的但自己生产又处于绝对不利地位的产品,从而使本国的土地、劳动和资本得到最有效的利用,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社会财富,促进本国经济增长。
大卫,李嘉图在绝对优势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他认为:在国际分工中,如果两国生产力不同,中国生产任何一种商品的成本均低于乙国,甲国拥有绝对优势,而乙国的劳动生产率在任何商品的生产中均低于甲国,处于绝对劣势地位,这时两国仍存在进行贸易的可能性。处于绝对优势的国家不必生产全部商品,而应集中生产在本国国内具有最大优势的商品;处于绝对劣势的国家,也不必放弃所有商品的生产,而只应放弃生产本国处于最大劣势的商品。通过自由贸易,参与交换的国家也可以节约社会劳动,增加产品消费,促进经济增长。
在马克思的观点中,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归根结底是生产与交换的关系。国际分工使各国按照的有利条件,进行专业化生产,发展优势产品,然后通过交换及国际贸易实现其优势产品。这样既能充分利用本国的资源优势,又可以利用本国稀缺的国外资源,借助国外的先进技术及有利因素,节约社会劳动,促进经济增长。
古典经济学家约翰,穆勒用相互需求理论对比较优势理论作了补充和说明,较为系统的论述了贸易的发展利益。他把国际贸易的利益分为直接利益和间接利益。直接利益来自两个方面:第一,通过国际贸易,使国际分工得以实现,从而资源在国际范围内配置,是资源流向效率高的部门和国家,提高产量和实际收入;第二,通过国际贸易,各国可以在国际范围内买到自己发展所需的而自己又没有或不足的机器设备和原材料,从而减少了经济发展的阻碍。间接利益表现在,通过国际贸易推动国内生产过程的创新和改良,提高劳动生产率;同时通过引进进口竞争,刺激储蓄增加,加速资本积累,从而加快国内经济增长。穆勒还指出,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而且从发达国家进口引起的示范效应都可以加速不发达国家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罗默、卢卡斯和斯文森等人为代表的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技术交流能够促进经济增长。一方面,通过国际贸易,一国的某些先进技术不自觉的传播到了他国,从而使他国的生产效率提高;另一方面,处于国际市场的生产商为了提高竞争力,也会不断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从而有一个技术进步与传播的良性循环,不间断地促进经济增长。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以克鲁格曼为代表的新贸易理论认为,各国并不一定因为本国的资源禀赋而参与国际分工,国际分工在一定程度上是本国的历史、某个偶发事件和过去的政策的产物;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也不完全是比较优势,而在很大程度上则是由规模报酬递增驱动的。所以他们认为,国际贸易带来的规模经济效应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动力;他们还认为,国际贸易促进国内资源在物资生产部门与知识生产部门之间的要素优化配置,从而促进一国经济增长。
三、实证分析
1.数据描述。本文搜集了1980年到2011年的GDP和出口总额(CHUK,OU)数据,二者均以亿元为单位。
2.模型设定。本文简单地将出口总额对GDP进行最小二乘回归,模型设定为:
3.回归结果及解释
(1)首先对1980年到1994年的数据回归得到如下结果:
结果显示模型的解释力是较强的,斜率系数是统计显著的。
对1980年到2011年的书籍进行回归得到如下结果:
比较上面两次回归,可见1980-2011年的回归中GDP与出口关系比1980-1994年的回归中GDP与出口关系更大,其中的原因当然很明显,1994年我国启动的汇率改革是这一事实的主要原因。
结论与简单政策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出口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做出很大贡献。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人民汇率制度的改革、中国加入WTO等都极大促进了我国的对外贸易,大大促进我国的出口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
鉴于目前的各种贸易保护行为,我国应该采取各种措施来保持和增强我国对外贸易的优势。改善出口商品结构,增加出口商品的技术含量,真去出口商品的定价权是我们应该努力的方向。
面对持续低迷的国际经济形势,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国内市场、扩大国内需求,减小对国际经济的依赖、增强我国经济对国际市场的抵抗力,使我国经济增长更加健康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