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Facebook的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被尊称为“世界上最年轻的富翁”。
1704年,美国著名政治家本杰明?富兰克林曾出版《穷人理查德年鉴》一书。书中有这样一段话:“挣钱不是贪婪,也不是谋生,而是使命,是精神,是为了最大限度地使人生绚丽多姿,是改变个人命运的最好途径。”此书一面世,立即成为畅销书,三个月就卖出1万本。如今,300年已过去,他的思想所释放出的力量深深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美国人。
美国的财富传奇人物就是带着这样的烙印而成为世界一道风景线。2010年12月15日,《时代》周刊宣布了2010年度人物——年仅26岁的Facebook(脸谱)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获此殊荣。《时代》周刊给出的理由是:“他完成了一项此前人类从未尝试过的任务:将全球5亿多人口联系在一起,并建立起社交关系。”
人们将扎克伯格亲切地称为第二个比尔•盖茨。比尔?盖茨夫妇曾被《时代》周刊评为2005年度人物,当年还有爱尔兰U2乐队主唱波诺。
自1927年以来,美国《时代》周刊一直坚持评选年度人物,每每评出的年度人物都会受到全世界的关注。争议最大的是,1938年希特勒和1979年霍梅内伊两位政治要人的当选。当时,《时代》周刊做出的解释是,我们评选的宗旨是“选出对新闻和人们生活影响最为重的人,不管是好是坏。”
非“循规蹈矩”成就他
对于“奇才”,或许社会对他们设定的成长路径不适合;但社会对他们的宽容及设计的制度可使这一群体创业成功。日前,《福布斯》评选出十位最年轻的亿万富翁,马克•扎克伯格以69亿美元的身价列居首位。
1984年5月,扎克伯格生于纽约的一个富人区。由于家庭比较富足,10岁的时候,他得到第一台电脑,从此开始了一段奇妙的电脑人生。
对于编程,扎克伯格可以说是自学成才。高中的时候,他为一款MP3播放器设计了插件,这个软件可以识别用户的收听习惯,自动创建符合用户口味的播放列表。扎克伯格把这款软件上传到互联网上供人免费下载,他的才华很快得到了一些大公司的赏识,包括美国在线和微软等大公司出高薪聘用他。但扎克伯格最终决定以学业为重,于是他来到哈佛。
在哈佛,扎克伯格读的是心理学,不过他仍然痴迷于电脑。在最初的那些日子里,扎克伯格就已经表现出创业者所需要的大胆、自信以及能干的特质。
正是在哈佛的宿舍里,扎克伯格写出了Facebook的网站程序,他甚至还在这里尝试了一下黑客生涯。当时,哈佛大学不像其他学校那样提供附有学生照片和基本信息的花名册。扎克伯格想为学校建立一个网络版的花名册,但学校以各种理由拒绝提供相关信息。“我只是想证明这事可以办成,”扎克伯格说。于是这位哈佛大一新生在某个夜里入侵了学校电脑的数据库,获取了里面存储的学生照片。
扎克伯格把这些照片放在他自己设计的网站上,后来这些照片的点击量超过了2.2万次。校方对他的行为非常不满,给了他一个“留校察看”的处分。扎克伯格最后向他的校友表示道歉,尽管他一直认为自己没错。他说:“我只是认为这些信息应该是公开的。”
“黑客事件”后不久,扎克伯格与他的两个室友一同创建了Facebook网站。他们花了一个星期编写程序,把网站定位为哈佛校友的联系平台。2004年2月,Facebook正式对外推出,它立刻横扫哈佛校园。截至2004年底,它的注册人数已经突破了100万。
后来扎克伯格选择从哈佛心理学系退学,专心营运Facebook网站。他在2006年接受《福布斯》杂志采访时表示,促使他决定离开哈佛,是比尔?盖茨2004年在哈佛电脑课上的一席讲话。“盖茨鼓励我们利用课余时间从事某个项目,而当时哈佛也允许学生休学创业。当时盖茨开玩笑对我们说‘如果微软失败,我会重返哈佛’。”没有犹豫太久,扎克伯格追随前辈的道路,也离开了校园。
“关于隐私的争论,实际上就是关于控制力的争论”
网络可以保护个人隐私吗?一般认为,网络安全非常脆弱,做不到保护个人隐私。扎克伯格的“脸谱”网站在挑战这种说法。但在完善技术、建立这一理念过程中,扎克伯格首先是破坏这一理念,然后倡导这一理念。
2010年3月初,美国著名的科技博客Business?Insider.com做的一系列报道指出,扎克伯格至少违反了两项保护个人隐私的法律条款。该博客耗时2年,对扎克伯格建立Facebook的全过程进行了调查,并声称:他们有证据证明,扎克伯格在2004年曾经非法入侵他人电脑。
该博客网站指出,“2004年,扎克伯格发现哈佛学生报《哈佛红》正准备对他进行一系列报道,此后,他就入侵了报道作者的Facebook账户。此外,扎克伯格还入侵了他在哈佛大学时的竞争对手的账户,并试图破坏其网络。”
当时,《哈佛红》正着手调查扎克伯格偷窃其竞争对手的社交网络创意一事。此案最后以扎克伯格花费6500万美元巨资与对方和解而告终。
有了这样的经历,扎克伯格在思索如何保护个人隐私保护?他是搞技术的出身,自然在这方面苦下功夫。
扎克伯格对外公开表示,Facebook有一套复杂的个人隐私保护法则。如果第三方想了解某个用户的信息,该用户很快就能洞察对方的举动,所以用户可以允许属于特定群组的朋友了解他本人,同时能阻止无关紧要的其他用户窥视自己。用户甚至可以决定他提交给Facebook的信息究竟有多少能被第三方搜索到。例如,个人相册是每个用户资料的重要内容。按照扎克伯格的功能定义,用户使用相册时能有选择性地挑选对象,可以让一个相册由他的大学同学看,另一个相册由他的同事看,而其他的不相关人员一张照片也看不到。用户的所有信息都被严格保密,任何试图闯入进来并且窃取手机号码等隐私信息的人都会被阻挡在大门之外。“这种对用户身份的甄别要求整个网站的系统结构和其他传统网站完全不一样。”扎克伯格表示。这一措施也有效地避免了信息泛滥威胁个人隐私的网络难题,类似于My?Space曾遭遇过的尴尬事件:某用户信息被其他人获取并提出勒索,当用户拒绝合作甚至遭遇性骚扰的非分要求,在Facebook中就能有效避免。
扎克伯格认为,Facebook是一个缩微的现实社会,超过60%的用户会每天上来逛逛,看看朋友在做什么,检查有没有新收到的消息并作出回复,或者更新调整个人的资料。
2008年4月,Facebook社交网站正式推出聊天服务“Facebook?Chat”,业内人士称此举有望对传统IM(即时通信)服务构成威胁。据使用过“Facebook?Chat”服务的人士介绍,这款基于社交网站的IM“的确非常吸引人,传统的IM不具备社交网站这样的优势资源,因此在未来的竞争中很可能将处于不利地位。”
“关于隐私的争论,实际上就是关于控制力的争论。我们所创建的系统,致力于让人们能够更多地控制自己的信息。”扎克伯格进一步解释这种理念。我认为,社会准则已经有了些许进步。刚刚开始时,人们并不确定是否愿意将与自己有关的东西放到网上去,他们更在乎控制力。人们希望将与己有关的内容放到网上的同时还能够牢牢对其进行控制,由自己决定谁可以浏览这些内容,以及是否将其撤下。通过为人们赋予这种控制力,他们就可以分享更多内容。
就是这样一种“更加人性化的交往方式”已风靡全世界,如今,它已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社交网站之一,就连美国总统奥巴马、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等政界要人都成了“脸谱”的用户。
1704年,美国著名政治家本杰明?富兰克林曾出版《穷人理查德年鉴》一书。书中有这样一段话:“挣钱不是贪婪,也不是谋生,而是使命,是精神,是为了最大限度地使人生绚丽多姿,是改变个人命运的最好途径。”此书一面世,立即成为畅销书,三个月就卖出1万本。如今,300年已过去,他的思想所释放出的力量深深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美国人。
美国的财富传奇人物就是带着这样的烙印而成为世界一道风景线。2010年12月15日,《时代》周刊宣布了2010年度人物——年仅26岁的Facebook(脸谱)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获此殊荣。《时代》周刊给出的理由是:“他完成了一项此前人类从未尝试过的任务:将全球5亿多人口联系在一起,并建立起社交关系。”
人们将扎克伯格亲切地称为第二个比尔•盖茨。比尔?盖茨夫妇曾被《时代》周刊评为2005年度人物,当年还有爱尔兰U2乐队主唱波诺。
自1927年以来,美国《时代》周刊一直坚持评选年度人物,每每评出的年度人物都会受到全世界的关注。争议最大的是,1938年希特勒和1979年霍梅内伊两位政治要人的当选。当时,《时代》周刊做出的解释是,我们评选的宗旨是“选出对新闻和人们生活影响最为重的人,不管是好是坏。”
非“循规蹈矩”成就他
对于“奇才”,或许社会对他们设定的成长路径不适合;但社会对他们的宽容及设计的制度可使这一群体创业成功。日前,《福布斯》评选出十位最年轻的亿万富翁,马克•扎克伯格以69亿美元的身价列居首位。
1984年5月,扎克伯格生于纽约的一个富人区。由于家庭比较富足,10岁的时候,他得到第一台电脑,从此开始了一段奇妙的电脑人生。
对于编程,扎克伯格可以说是自学成才。高中的时候,他为一款MP3播放器设计了插件,这个软件可以识别用户的收听习惯,自动创建符合用户口味的播放列表。扎克伯格把这款软件上传到互联网上供人免费下载,他的才华很快得到了一些大公司的赏识,包括美国在线和微软等大公司出高薪聘用他。但扎克伯格最终决定以学业为重,于是他来到哈佛。
在哈佛,扎克伯格读的是心理学,不过他仍然痴迷于电脑。在最初的那些日子里,扎克伯格就已经表现出创业者所需要的大胆、自信以及能干的特质。
正是在哈佛的宿舍里,扎克伯格写出了Facebook的网站程序,他甚至还在这里尝试了一下黑客生涯。当时,哈佛大学不像其他学校那样提供附有学生照片和基本信息的花名册。扎克伯格想为学校建立一个网络版的花名册,但学校以各种理由拒绝提供相关信息。“我只是想证明这事可以办成,”扎克伯格说。于是这位哈佛大一新生在某个夜里入侵了学校电脑的数据库,获取了里面存储的学生照片。
扎克伯格把这些照片放在他自己设计的网站上,后来这些照片的点击量超过了2.2万次。校方对他的行为非常不满,给了他一个“留校察看”的处分。扎克伯格最后向他的校友表示道歉,尽管他一直认为自己没错。他说:“我只是认为这些信息应该是公开的。”
“黑客事件”后不久,扎克伯格与他的两个室友一同创建了Facebook网站。他们花了一个星期编写程序,把网站定位为哈佛校友的联系平台。2004年2月,Facebook正式对外推出,它立刻横扫哈佛校园。截至2004年底,它的注册人数已经突破了100万。
后来扎克伯格选择从哈佛心理学系退学,专心营运Facebook网站。他在2006年接受《福布斯》杂志采访时表示,促使他决定离开哈佛,是比尔?盖茨2004年在哈佛电脑课上的一席讲话。“盖茨鼓励我们利用课余时间从事某个项目,而当时哈佛也允许学生休学创业。当时盖茨开玩笑对我们说‘如果微软失败,我会重返哈佛’。”没有犹豫太久,扎克伯格追随前辈的道路,也离开了校园。
“关于隐私的争论,实际上就是关于控制力的争论”
网络可以保护个人隐私吗?一般认为,网络安全非常脆弱,做不到保护个人隐私。扎克伯格的“脸谱”网站在挑战这种说法。但在完善技术、建立这一理念过程中,扎克伯格首先是破坏这一理念,然后倡导这一理念。
2010年3月初,美国著名的科技博客Business?Insider.com做的一系列报道指出,扎克伯格至少违反了两项保护个人隐私的法律条款。该博客耗时2年,对扎克伯格建立Facebook的全过程进行了调查,并声称:他们有证据证明,扎克伯格在2004年曾经非法入侵他人电脑。
该博客网站指出,“2004年,扎克伯格发现哈佛学生报《哈佛红》正准备对他进行一系列报道,此后,他就入侵了报道作者的Facebook账户。此外,扎克伯格还入侵了他在哈佛大学时的竞争对手的账户,并试图破坏其网络。”
当时,《哈佛红》正着手调查扎克伯格偷窃其竞争对手的社交网络创意一事。此案最后以扎克伯格花费6500万美元巨资与对方和解而告终。
有了这样的经历,扎克伯格在思索如何保护个人隐私保护?他是搞技术的出身,自然在这方面苦下功夫。
扎克伯格对外公开表示,Facebook有一套复杂的个人隐私保护法则。如果第三方想了解某个用户的信息,该用户很快就能洞察对方的举动,所以用户可以允许属于特定群组的朋友了解他本人,同时能阻止无关紧要的其他用户窥视自己。用户甚至可以决定他提交给Facebook的信息究竟有多少能被第三方搜索到。例如,个人相册是每个用户资料的重要内容。按照扎克伯格的功能定义,用户使用相册时能有选择性地挑选对象,可以让一个相册由他的大学同学看,另一个相册由他的同事看,而其他的不相关人员一张照片也看不到。用户的所有信息都被严格保密,任何试图闯入进来并且窃取手机号码等隐私信息的人都会被阻挡在大门之外。“这种对用户身份的甄别要求整个网站的系统结构和其他传统网站完全不一样。”扎克伯格表示。这一措施也有效地避免了信息泛滥威胁个人隐私的网络难题,类似于My?Space曾遭遇过的尴尬事件:某用户信息被其他人获取并提出勒索,当用户拒绝合作甚至遭遇性骚扰的非分要求,在Facebook中就能有效避免。
扎克伯格认为,Facebook是一个缩微的现实社会,超过60%的用户会每天上来逛逛,看看朋友在做什么,检查有没有新收到的消息并作出回复,或者更新调整个人的资料。
2008年4月,Facebook社交网站正式推出聊天服务“Facebook?Chat”,业内人士称此举有望对传统IM(即时通信)服务构成威胁。据使用过“Facebook?Chat”服务的人士介绍,这款基于社交网站的IM“的确非常吸引人,传统的IM不具备社交网站这样的优势资源,因此在未来的竞争中很可能将处于不利地位。”
“关于隐私的争论,实际上就是关于控制力的争论。我们所创建的系统,致力于让人们能够更多地控制自己的信息。”扎克伯格进一步解释这种理念。我认为,社会准则已经有了些许进步。刚刚开始时,人们并不确定是否愿意将与自己有关的东西放到网上去,他们更在乎控制力。人们希望将与己有关的内容放到网上的同时还能够牢牢对其进行控制,由自己决定谁可以浏览这些内容,以及是否将其撤下。通过为人们赋予这种控制力,他们就可以分享更多内容。
就是这样一种“更加人性化的交往方式”已风靡全世界,如今,它已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社交网站之一,就连美国总统奥巴马、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等政界要人都成了“脸谱”的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