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不完的历史(七)

来源 :音乐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yu_hi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能与柏林和维也纳两大乐团抗衡的大概只有荷兰阿姆斯特丹音乐厅管弦乐团了,门盖尔贝格正是这个乐团历史上第一位伟大指挥家,虽然他并未染指歌剧,但在交响乐指挥大师中绝对是独树一帜,他与富特文格勒都属于浪漫派大师,是托斯卡尼尼的对立面。法国指挥学派基本属于中庸类型,其代表人物有蒙都、孟许和克吕依坦,蒙都在其巴黎时期的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已经留下录音,而后两位的录音以立体声居多。英国人比彻姆是音乐史上富有传奇色彩的指挥巨匠之一,他在保留曲目的广泛性上几乎无人可及,无论是交响乐还是歌剧领域,他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威廉·门盖尔贝格
  Willem Mengelberg
  1871– 1951
  十九世纪末期的阿姆斯特丹随着经济的振兴,音乐文化也蓬勃展开。1882年开始兴建的新音乐大会堂(Concertgebouw)在1888年落成,具有极佳的声学效果。同年晚些时候成立了音乐厅管弦乐团。和柏林爱乐乐团一样,成立至今一共经历了六任首席指挥,其中统治时间长达半个世纪的巨人就是门盖尔贝格。
  他生于荷兰的乌德勒支,在当地他已经纯熟的掌握了管风琴和钢琴的演奏技巧。接着他去了科隆音乐学院,跟随院长弗朗茨·维尔纳(Franz Wullner,《莱茵的黄金》《女武神》首演的指挥)学习指挥和作曲,在1892年毕业时,门盖尔贝格获得了指挥、钢琴和作曲三项第一名,并获得了在瑞士卢塞恩的指挥职位。门盖尔贝格迅速取得的成就和维尔纳的大力推荐,年仅二十四岁的他在1895年就获得了阿姆斯特丹大会堂管弦乐团首席指挥的职位。在接下来的五十年里,他把这个乐团带领到世界一流的高度。门盖尔贝格同时还担任着其他乐团的指挥,尤其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在美国,首先就任于国家交响乐团,后出任纽约爱乐乐团的首席指挥,1927年他和托斯卡尼尼分享了这个职务。
  门盖尔贝格是那个时代许多作曲家的亲密朋友,其中包括马勒、理查·施特劳斯、勋伯格和雷格。他的乐谱上布满了对这些作曲家所对应的作品诠释上细节的标记。尤其是马勒作品的乐谱,门盖尔贝格的注解几乎覆盖了马勒的原作,有评论竟然说马勒作品的成功主要归功于门氏的“润色”云云。他在阿姆斯特丹音乐厅管弦乐团的第二十五个演出季里轮回上演了马勒的作品。至于理查·施特劳斯,他直接把交响诗《英雄的生涯》题献给了这位荷兰指挥和他的乐团。
  1928年门盖尔贝格获得了哥伦比亚大学授予的荣誉学位,1934年出任乌德勒支大学教授。他在二战期间接受邀请在德国和其他被占领国家演出,虽然他并没有主动支持过纳粹德国,但他的声誉还是大受影响,1947年他最终被定为非纳粹协作者和同情者,即便如此,荷兰政府还是禁止他在国内指挥乐团直到他去世前几个月,门盖尔贝格最后在瑞士退休并去世。
  从指挥风格上来说,门盖尔贝格是一位技巧大师,他对管弦乐团的掌握如同钢琴家之与键盘,他的“演奏”总体上给人以活力四射的感觉。他把乐团训练得完美无缺,像一件打磨得异常精致的器皿,所有的要素——节奏、音准、整齐划一,这是一种高超的乐队技巧,在那个时代绝无仅有,即使在当今——乐团发展得更为完善的时代,也很难有超越者。在音乐的处理上,门盖尔贝格宁肯相信浪漫传统,而并非遵照乐谱,他的老师正是贝多芬的徒孙,这点很让托斯卡尼尼瞧不起:“门盖尔贝格说他的诠释是从贝多芬的学生那里传下来的,而我是直接从贝多芬那里学的——从乐谱上!”。门盖尔贝格对弦乐的处理也很老套,甚至使用滑音来表现情感,这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已经完全过时了。带来的好处是他的录音特别容易被辨认,因为很少有同时代的人像他那样处理音乐的细节。
  门盖尔贝格的录音很多,而且幸运的是质量都非常高,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胜利公司和四十年代的德律风根磁带录音都是当时最先进的技术。Teldec在十几年前发行过很多他的CD,不过如今都已经绝版了。在早期的录音中最重要的无疑是录制于1928年理查·施特劳斯的《英雄的生涯》,这不仅是作曲家题献给他的作品,也是电气录音时代早期最成功的代表作,有着宽厚的音响效果,纽约爱乐乐团在他的棒下显得精力旺盛,富有色彩。Biddulph公司的CD早就绝版已久,日本RCA的CD还有发行,由Marston转录。1941年再次录制的版本效果似乎还没有超过1928年的版本,Teldec的CD还搭配了1938年录制的《唐璜》。
  另一个门盖尔贝格的先锋录音是马勒的《第四交响曲》,他曾在1904年与作曲家共同在音乐会上演奏过这部作品。虽然他在音乐会上曾大量演出过马勒的交响作品,但留下的完整交响曲录音仅此一首,这也与当时的录音技术对付这类大型作品存在局限有关。唱片录制于1939年,充分体现了门盖尔贝格浪漫派的特色,从开头的大胆的自由节奏和滑音就表明这是一个不同寻常的诠释。在速度的选择上,他的幅度很大,整体诠释富有戏剧性,夸张的细节处理的确为马勒冗长的音乐润色不少,录音效果极也其出色,乐器的质感色彩斑斓。廉价的Documents公司的套装把马勒交响曲早期录音几乎完全收入囊中,转录并没有标明出处,效果一般。
  Andante的唱片一向都非常有创意,三张一套的门盖尔贝格专集涵盖了1927-1940年的精彩录音,乐团全部都是阿姆斯特丹音乐厅管弦乐团。丰富的曲目显示出这位大师广泛的兴趣,其中最值得一听的是1928年录制的柴科夫斯基《第五交响曲》,火爆程度毫不亚于任何俄国版本,有着狂飙的速度和巨大的力度与节奏的变化,对滑音的运用到了极限。另一个重要录音是1940年录制的贝多芬《英雄交响曲》。与德国传统指挥家相比速度偏快,动力十足。除了传统作品以外,唱片还收录了荷兰作曲家多珀的《恰空》和鹿特根的《六首老荷兰舞曲》,这些曲目也属于大师的专利。
  Tahra发行的不少唱片都已绝版,第一集是舒伯特作品,《伟大》交响曲来自1942年的音乐会。另一首1940年12月12日音乐会演出的舒伯特《阿佩乔尼》大提琴奏鸣曲——这部原本为大提琴与钢琴而作的奏鸣曲,被大提琴家卡萨多彻底改写为协奏曲并由卡萨多亲自独奏,在大提琴部分加入了大量華彩,是个很独特的版本。勃拉姆斯的“第二”“第四”交响曲收录在第二集中,里面可以听到大量的门盖尔贝格的个人处理手法,包括分句、速度都与乐谱有很大的差异,乐团的水平无可挑剔。第三集收录了贝多芬“第二”“第六”“第七”交响曲和小提琴协奏曲,都是之前从未发行过的现场录音,让人惊叹的除了门盖尔贝格夸张的手法,还有好得惊人的录音质量,他的唱片总能让人感到兴奋,如果你想听特别浪漫的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试试这个版本吧,小提琴家路易·齐默尔曼技巧不足而激情有余,速度和音准都不是很稳定。说到贝多芬的录音,另一张Teldec的CD 收录了1937年的《命运》和1938年的《第八交响曲》。与1933年托斯卡尼尼和1937年富特文格勒的版本相比,1937年门盖尔贝格的《命运》也是不可忽略的,“命运”的动机被演奏得弹性十足,速度变化也远超过另两位大师,整体感略逊一筹。   巴赫的《马太受难乐》的历史首个录音是由门盖尔贝格完成的,1939年的现场录音。从1899年开始门盖尔贝格就有每年在4月演出这部作品的传统。由于这个录音并非录在78转唱片上, 而是录在一种每秒32厘米的胶片上,因此没有时间的限制,而且背景噪音很小,音质上乘。演释方面完全浪漫!缓慢的速度,随意被改动的节奏,句尾的渐慢,没有现代的倚音处理,删去了被认为不重要的咏叹调和众赞歌。但从技术上来说是近乎完美的演出,无论是乐团、合唱团还是独唱家,而且主要参与演出的艺术家们都久经磨合了,路易·齐默尔曼自1911年以来一直担任乐团首席,乔治·布朗查从1904年开始就在乐团演奏双簧管,独唱家们都处于事业的巅峰期,演出整体充满了神圣的气氛。Opus Kura公司的转录来自1953年发行的原版四张LP唱片,比后来的LP 或CD音质都要更好。
  Biddulph和Pearl 都转录了不少门盖尔贝格的录音,前者出品的“法国音乐”专辑包括了柏辽兹、德彪西和弗兰克的代表作品,他浪漫热情的风格给法国作品增添了几分豪气。后者的“稀有录音”专辑多为德奥作品——巴赫《双小提琴协奏曲》、莫扎特《G大调小夜曲》、舒伯特《未完成交响曲》,录制于二战被德国占领期间,也是门盖尔贝格最后的一批遗产。
  皮埃尔·蒙都
  Pierre Monteux
  1875 – 1964
  法国自十九世纪后期就没有出现过什么伟大的指挥家,本来科尔托可以成为超级指挥,他在拜罗伊特当过李希特和莫特尔的助理指挥,又在法国上演了《众神的黄昏》和《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但他后来还是把精力放在钢琴演奏上。
  比科尔托大两岁的蒙都是法国首个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现代指挥家,他是以小提琴家身份进入专业领域的,九岁入巴黎音乐学院学习,他的水准好到足以与雅克·蒂博分享音乐学院的小提琴最高奖项。之后他又学了中提琴,1902年德彪西的歌剧《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首演时他正是乐团的首席中提琴。1910年他开始指挥赌场的乐队,1911年加入了俄国芭蕾公司,并首演了斯特拉文斯基著名的《春之祭》,那场首演几乎引发了骚乱,接下来是《彼得鲁什卡》(1913)、德彪西的《游戏》(1913)、拉威尔的《达夫尼与克罗埃》(1912),这影响了他之后的道路,他以诠释俄国和法国作品著称。一战期间他去了美国,在大都会歌剧院客席指挥两年,然后回到法国。1929年他组建了巴黎交响乐团,录制了一些唱片。二战时他主要在旧金山和洛杉矶活动。1952年又回到法国指挥国家交响乐团演出了一系列音乐会,同时他又在大都会歌剧院客席指挥。1961年蒙都出任伦敦交响乐团总监,那时他已经八十六岁高龄了,他还是孜孜不倦的录制了不少立体声唱片。在指挥家中,蒙都是年龄最高的大师,一直干到八十九岁。
  从风格上来说,蒙都是彻底的现代派,与托斯卡尼尼完全相同,他的风格甚至更中庸和轻快,从来没有任何虚张声势或是深刻的哲学,他总是能让乐团发出最清晰的声音。他比托斯卡尼尼幸运的多,赶上了立体声时代,即便是早期单声道录音,他的音响效果也要好许多。
  蒙都最早的录音是与巴黎交响乐团在普莱耶尔大厅的一系列录音,除了巴赫《双小提琴协奏曲》之外(独奏是梅纽因和埃内斯库),都是他最拿手的法国和俄国作品,录音质量都是那个年代里最顶尖的。其中最重要的当然是1929年录制的《春之祭》,作为當时的首演者,蒙都的诠释已经和现在没有任何不同,严谨而流畅,其表现出的丰富色彩丝毫没有受到古老效果的影响。如今这部当年的先锋作品已经成了经典曲目了。1930年的一组柏辽兹作品也同样引人注目。《幻想交响曲》虽然不是首次录音,但效果大大好于魏因加特纳1925年的声学录音,早期音乐与艺术公司的转录还是很用心的,音质非常饱满,像《幻想交响曲》这样的作品如果没有好的效果,绝对是听不下去的。
  音乐与艺术公司发行了两个大套装分别收录了蒙都两个时期的现场录音——1941-1952年在美国旧金山“星期日之夜”广播录音和1952-1958年在法国的音乐会,总计十八张CD。“星期日之夜”是蒙都在旧金山“这是你的一小时”系列广播录音,在一小时时间里包括一首完整交响曲,再加上几个小品或者交响曲的某个乐章组成。CD的发行则是按照作曲家编辑的。总的来说这还是蒙都比较“年轻”时的录音,比晚年的录音更富有活力。第一张贝多芬作品中,《命运交响曲》速度飞快,第一乐章加上反复才六分半钟,比听起来已经很快了的伦敦交响乐团版还要快四十秒!莫扎特专辑里威廉·卡佩尔演奏了《A大调钢琴协奏曲》(K.414)。第三至第五张分别是理查·施特劳斯、瓦格纳和李斯特的音乐。在《玫瑰骑士》组曲中,蒙都展现了无比自然的维也纳式的自由节奏。法国音乐和俄罗斯音乐始终是他的保留节目,柏辽兹、梅西安、弗兰克、鲍罗丁、里姆斯基-科萨科夫、格拉祖诺夫、拉赫玛尼诺夫纷纷登场,其他诸如门德尔松、罗西尼和韦伯等早期浪漫主义的音乐也是他的拿手好戏,轻盈的律动和飞速的节奏都特别符合这些作品的气质。
  1952-1958年法国系列音乐会的质量之高是难以想象的——精确、完美、细腻、均衡,这些形容词都用得上。在录音的音质上对于单声道来说也已经没什么可挑剔的了,曲目也更重要一些,包括完整的斯特拉文斯基《彼得鲁什卡》《春之祭》、普罗科菲耶夫《第一交响曲》、德彪西《意象》《游戏》、拉威尔的《舍赫拉查德》、柴科夫斯基《第五交响曲》、埃尔加《谜语变奏曲》、弗兰克《D小调交响曲》等蒙都被公认的权威演释之外,令人震惊的是贝多芬“第二”“第七”“第八”“第九”交响曲也是完美无缺,尤其是1958年11月演出的《第九交响曲》,充满现代气息,除了严谨的处理之外,还不失大气,鲜有法国指挥家能够把贝多芬交响曲诠释到如此地步。
  EMI出版的“二十世纪伟大指挥家”系列收录了蒙都晚年的精彩录音,有一部分已经是立体声录音了。1951年在孟许的邀请下,蒙都经常客席指挥波士顿交响乐团,1955年德彪西《夜曲》就录制于1955年坦戈伍德音乐节之后,这个版本蒙都作了个人修订,有趣的是在《节日》乐章中,通常遥远断奏的小号被处理成朦胧的连奏。1957年与伦敦交响乐团密切接触后录制的柴科夫斯基《睡美人》片断的精彩版本是首次以国际版发行,别忘了蒙都是一位指挥芭蕾舞的大师。蒙都的职业生涯指挥过的乐团超过一百个!晚年指挥过北德广播交响乐团、丹麦国家广播交响乐团,唱片收录了富有戏剧性的贝多芬《第二交响曲》,他的瓦格纳《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前奏曲和“爱之死”都毫不拖沓。他还录制了二十世纪最负盛名的欣德米特的《画家马蒂斯》,1962年丹麦国家交响乐团的现场录音展现了蒙都掌控高潮的能力,是个近乎完美的版本。   法国稍晚一些出现的两位指挥家——孟许和克吕依坦也都是完全的现代派,继续着中庸风格,同时带有法国人特有的洒脱气质,他们的录音已经进入到立体声时代,别忘了克吕依坦是第一个用立体声录制全套贝多芬交响曲的指挥家,乐团是柏林爱乐!这是个很出色的版本。克氏还是瓦格纳专家,首个在拜罗伊特登台的法国指挥家。孟许并不指挥歌剧,他长期执掌波士顿交响乐团,录制了大量高质量的立体声唱片。
  托马斯·比彻姆
  Thomas Beecham
  1879 – 1961
  英国历史上名气最大的指挥家无疑是托马斯·比彻姆爵士,在他那个时代,他是耀眼的明星式的人物,不光在音乐圈里,他备受争议的性格使他几乎到了家喻户晓的地步。这位总能够语出惊人的人物对于同行的评论总是以不屑一顾的姿态,出言不逊。他对英国的音乐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比彻姆的家境极其富裕,当别人小时候还在玩钢琴、小提琴的时候,他已经开始玩乐队了。
  这位出生于富裕家庭的公子哥几乎没有什么专业的音乐学习经历,十几岁的时候他想去德国上音乐学院,但父亲却把他送到牛津大学学习古典文学,有那么一点儿时间和几位老师私下学习作曲,包括在利物浦的弗雷德里克·奥斯丁,伦敦的查尔斯·伍德和巴黎的莫什科夫斯基。至于指挥,全靠自学。他的第一次登台在1899年,但第一次职业演出是1902年在莎士比亚大剧院演出巴尔菲的《波西米亚女孩》。比彻姆很喜欢当时非主流的作品,他的音乐会曲目里有丹第的《魔力森林》、斯美塔纳的《萨尔塔》和鲜为人知的拉罗《G小调交响曲》。1906年他组建的“新交响乐团”是他自己的第一个乐团,在一长串不为人熟知的名字中,戴流斯成为了他一生中最钟爱的作曲家。1909年比彻姆成立了以他名字命名的交响乐团——“比彻姆交响乐团”,成员非常年轻,包括萨蒙斯、特蒂斯等一批顶尖演奏家。他在父亲的支持下,他开始投身歌剧事业,1910年在科文特花园上演了三十四部歌剧,他自己也不得不承认剧目过于冷僻,只有四部歌剧赚了钱——理查·施特劳斯的《埃莱克特拉》和《莎乐美》(英國首演),奥芬巴赫的《霍夫曼的故事》和小约翰·施特劳斯的《蝙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比彻姆先后指挥了哈雷管弦乐团、皇家阿尔伯特大厅乐团和伦敦交响乐团,但他还没有属于自己的乐团。1932年他终于成立了伦敦爱乐乐团,这个乐团包括一百余名音乐家,人员来自全英各地乐团甚至音乐学院的学生。这个乐团进入世界一流行列,不仅演奏交响乐,而且在科文特花园歌剧院演奏歌剧,签约哥伦比亚唱片公司,并与世界一流的独奏家和指挥家合作。1937-1938年,比彻姆指挥柏林爱乐乐团录制了历史上首个《魔笛》录音(不包括对白),1942年他进入美国,首次指挥了美国大都会歌剧院,并客席指挥十八个美国的交响乐团。1946年比彻姆建立了他的第三个乐团——皇家爱乐乐团,该团成为格林德伯恩夏季音乐节的常驻乐团。1951年他重返科文特花园歌剧院。他的晚年奔波于英美两地,一直指挥到1960年在朴次茅斯最后的音乐会。
  比彻姆是个与现代音乐绝缘的指挥家,他的曲目绝大部分是浪漫派作品,涵盖了所有浪漫派作曲家,基本上到理查·施特劳斯为止——当然,他认为戴留斯是最后的浪漫派伟大作曲家。他的风格是被广泛认可的中庸派,遵照乐谱行事,几乎没有主观诠释。
  他是历史上最早为乐团录制唱片的指挥家之一,Symposium公司发行的1910年施特劳斯歌剧《蝙蝠》序曲是他最早在HMV的录音。为了把时间压缩在四分半钟,不得不进行大量的删节,音响效果也不尽如人意,但依然可以感受到欢乐的情绪和奔放的处理。另外六面唱片大约由Odeon公司录制于1912年,几乎全部来自歌剧音乐,《费加罗的婚礼》序曲才用了三分半钟,快得让人透不过气来。1916-1918年又在哥伦比亚公司录制了十面唱片,曲目五花八门——罗西尼《塞维利亚理发师》序曲,柴科夫斯基《悲怆》第二、三乐章,吕利和马斯奈的《小步舞曲》、理查·施特劳斯《玫瑰骑士》圆舞曲、德彪西的《小组曲》、斯特拉文斯基《火鸟》片断……基本上都是他后来没有录制过的作品。从这些依稀可辨的录音中已经可以感受到比彻姆精致、干练的风格。
  真正正式而优秀的录音是与伦敦爱乐乐团的录音,其中莫扎特交响曲是精髓,比彻姆早期的莫扎特交响曲录音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他是第一位成批录制这些作品的近代指挥家,二战前的录音只有1929年托斯卡尼尼的《哈夫纳交响曲》能与之抗衡,而比彻姆从1934-1940年录制了九首,无论质量上还是数量上当时都无人可比。这些顶级录音具有超强的活力,细腻的处理,纯正的风格,处处体现出这位英国大师过人的控制力,同时期瓦尔特录制的相同曲目与之相比要逊色不少。属于同一级别的还有一张Biddulph发行的唱片,收录了1944-1945年录制的莫扎特《后宫诱逃》序曲,贝多芬《第四交响曲》和舒伯特《第六交响曲》,其中贝多芬《第四交响曲》是他唯一的一次录音,不仅处处严谨,而且带有优雅的风度和气质,相比之下,另一张海顿《第九十七交响曲》只能划为第二等级。
  比彻姆是戴留斯作品的代言人,他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就孜孜不倦地录制了大量这位被他称为“最后的浪漫派作曲家”的作品,他的演奏使这些《在夏日花园》《河上夏夜》《春日闻杜鹃初啼》等等缓慢的音乐显得那么平静、安详,同时又充分挖掘了类似于印象派的配器特点。
  在比彻姆广袤的曲目中,西贝柳斯的作品也是他特别关注的。在音乐会和录音棚里,它对于西贝柳斯的演奏持续了四分之一个世纪,他为后人留下了“第一”“第二”“第四”“第六”“第七”交响曲的录音(有的多次录制)、小提琴协奏曲(与海菲兹和斯特恩)、还有《塔皮奥拉》《芬兰颂》《传奇》《列敏凯宁返乡》《节日》《暴风雨》等系列管弦乐作品。比彻姆的手法十分凝练,,西贝柳斯作品带有史诗性,而又细腻的情感表达很合他的“胃口”。
  比彻姆指挥理查·施特劳斯的《英雄的生涯》录制于1947年,乐团是英国皇家爱乐。他赋予这首英雄的交响诗以亲和力,是他的标志性曲目,并且总是在重要场合演奏它:1932年1月与纽约爱乐乐团在卡耐基音乐厅、同年晚些时候和巴伐利亚国家歌剧院在慕尼黑;1932年10月7日伦敦爱乐乐团在女王大厅的首演节目单中正有这首《英雄的生涯》;1947年10月理查·施特劳斯被邀请到伦敦举行音乐会,10月12日,比彻姆在作曲家亲临下指挥了这部作品,两个月后便诞生了这个录音室版本。尽管后来1958年他又和皇家爱乐录制了一次,但1947年的版本无疑是两个之中更好的,那是比彻姆的全盛时期。1961年他去世后,发行的追忆专辑中,就有1958年版的《英雄的生涯》,也是对他最好的纪念。
其他文献
亚历山大·斯克里亚宾(Alexander Scriabin)既是位作曲家,又是位杰出的钢琴演奏家,在他的音乐创作中,钢琴作品与交响乐作品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钢琴独奏作品包括数量众多的奏鸣曲、前奏曲、练习曲、音诗、即兴曲、玛祖卡和夜曲;大型交响曲包括三首带编号的交响曲和《狂喜之诗》。而钢琴与交响乐的交集处,是《升F小调钢琴协奏曲》和交响诗《普罗米修斯》。有意思的是前者是斯克里亚宾完成的第一部大型管
期刊
菜花甜妈的天然美声  偶然看到央视在播放中国达人秀决赛的镜头,菜花甜妈正引吭高歌威尔第的《饮酒歌》,歌词依然是“送你葱”之类,颇为有趣。不禁想起去年夏天,上海书展上,单位有一个活动,请来菜花甜妈做嘉宾,场面十分热闹。不少读者慕名而来,早早地坐在签售现场等候;菜花甜妈进场时,身后还跟了个十多人的粉丝团,个个兴高采烈。活动过程中,主持人请菜花甜妈为大家献歌一曲,她就大大方方地拉开嗓子,唱起了《今夜无人
期刊
2011年下半年,登上国家大剧院交响乐舞台的世界名团不胜枚举,过去人们翘首以待的大牌、大腕,现在一个个地接踵而至。从这一点看,人们不能不为我们国家近年来的音乐文化发展感到惊讶。我有幸出席了国家大剧院下半年所有到访名团的音乐会,对他们的演奏和目前的状态有着一定的感受和了解。  意想不到的维也纳广播交响乐团  2011年下半年第一个露面的是维也纳广播交响乐团。这个创建于1969年的乐团,虽然只有四十二
期刊
记得我在“展品之一”中,曾介绍过两张一套德国Christophorus公司出品的唱片,由圣彼得堡普莱耶尔三重奏团演出,用“时代乐器”(亦称“古乐器”或“本真乐器”)演奏安东·埃布尔的三重奏。我说:“这两张一套的唱片不但演奏精彩,而且录音非常令人满意,声音清晰而透明。”不久之后,我就买到了这个三重奏团演奏的另一张唱片,名叫《献给沙皇的音乐—— 为亚历山大一世和他家属而作》。我是作为“展品之二”来介绍
期刊
这世间有许多杰出的作曲家,尽管作品深受爱戴,但对音乐史的变革并没有做出太多贡献。只有少数作曲家能够做到集前人之大成,开后人之先河。巴赫、勋伯格、瓦格纳和贝多芬都是个中佼佼者,充满了创新精神。古典音乐的演出界也同样如此。在帕布罗·卡萨尔斯之前,人们通常以为大提琴是一件连音都拉不准的乐器。卡萨尔斯通过演释巴赫的大提琴组曲改变了人们对大提琴的概念,让我们的听觉体验发生了一次翻天覆地的变革。  迪特里希·
期刊
歌剧录音在录音技术发明之初是紧跟时代的潮流,无论亨德尔如何绚烂,莫扎特如何经典,美声时代的罗西尼、多尼采蒂、贝利尼如何优雅,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的歌剧录音都是威尔第到真实主义的天下。威尔第在1901年去世时声誉已经完全遮盖了前人的光芒,成为意大利最伟大的作曲家,莱翁卡瓦洛、马斯卡尼和普契尼都活到二十世纪,他们的歌剧都成为唱片公司竞相录制的对象。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的歌剧录音——莱翁卡瓦洛的《丑角》
期刊
巴塞尔是瑞士的第三大城市,它位于这个被誉为“欧洲花园”的国度的西北角,如同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镶嵌在左右两个大国——德国和法国之间。巴塞尔城市的市徽是一个向左弯曲的黑色的权杖,它体现着尊贵和威严。这也难怪,因为巴塞尔(Basel)一词源于古希腊的Basilea,它的意思就是“王位,王权,王尊”;而权杖下端三个分开的尖角不仅表明了它与相邻的德国、法国的地理位置,还暗示着在古罗马时期它甚至享有与德、法这
期刊
“中国风格”的由来  ○ 钢琴这件乐器从1709年问世至今,已经走过了三百年的辉煌岁月。钢琴传入中国也就一百多年的历史,但真正进入民众的社会生活当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后。在西方传教士创办的基督教会的教堂内,在教会学堂内,在以西方音乐教育为主体的专业音乐学校(如创办于1927年的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内,钢琴作为西方音乐“王冠上的明珠”主要在城市上层社会中流传。自从钢琴传入中国,就会面临这件乐器的中
期刊
如今,我们似乎生活在一个对专业性的赞美之辞有着盲目崇拜的时代。人们不再谈论一个艺术家全面的优秀了,取而代之的是像这样的句子“特别是他对后杰苏阿尔多(Carlo Gesualdo,1566-1613年,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作曲家)时代作品的演释”。对,它听上去不错,而且不太容易引起争议。这种“纸上谈兵”(Look-Ma-No-Hands)的评论文章总是充满了华丽的辞藻,现在,它开始逐渐蔓延到音乐类随笔
期刊
中国钢琴音乐的节奏问题  ○ 中国钢琴音乐在节奏上同样表现出自身鲜明的特点,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锣鼓节奏、复合节奏、设计节奏、变量节奏。这些怎样理解呢?  ● 首先,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中锣鼓节奏十分丰富发达,这自然成为表述中国钢琴音乐民族特征的一个重要着眼点。最常见的锣鼓节奏如瞿维《花鼓》节奏,《双飞蝴蝶》的连续切分节奏,左焕《随想曲》“递减”式节奏,《跳绳》中的“递减加密”节奏,《侗乡鼓楼》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