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生本理念 实施高效管理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llg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郭思乐教授在他的《教育走向生本》一书中给生本教育下了定义:所谓生本教育就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支撑生本教育体系的有三个基本理念是:价值观,一切为了学生;伦理观,高度尊重学生;行为观,全面依靠学生。笔者在工作中结合郭教授的“生本教育”理念,结合自己的教学管理工作,进行了一点浅显的探索。
  一、生本教育,关注学生自主学习
  传统的课堂是教师的讲堂,是教师一厢情愿的话语场,学生是“聆听”,教师将知识、技能、方法、价值观等进行“告知”,确立权力和权威,学生被动“接受”,是“沉默的大多数”。
  生本教育的行为观是全面依靠学生。他首先把学生作为教育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资源来看待。例如对同一个问题,有多少学生就有多少种思考方法,那么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有多少种,如果每人各献一策,交流出来,资源共享,那将是多么大的财富。新课改理念与生本教育理念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新课改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教师是学习共同体中的一员,是学生学习的一个资源。因此笔者在课堂教学管理中,努力倡导“合作探究、小组合作、交流展示”等作为课堂教学的基本板块,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变老师的“讲堂”为师生共同学习的“学堂”。引导学生积极自主地自学、展示、预习,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提升素质,在自主管理中提高技能。
  二、生本教育,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传统的教育中,课堂上教师的价值追求往往体现在自身的能力、才华和魅力上;学生在成全教师的追求时,学生的需求和期望往往被忽视。部分时间是教师讲、学生听;少部分时间是学生在练、教师在查。这样的课堂中教师是“神圣的领导者”,不仅侵犯和取消学生面对新文本(新世界)体验的权利和思维的权利,也让教师失去了许多提高自身专业能力的机会。生本教育的伦理观是高度尊重学生。对学生的尊重是生本教育的本质和基本原则。生本教育中老师的教不能定位在知识的传授上,而应该起着学习引路(提出学习任务,明确学习目的,确立学习方向)、学习帮助(提供学习模式,组织学习活动,解答疑难问题)、学习的激励(对学习评估,鞭策、鼓励、表扬)的作用。笔者在教学管理中,积极引导教师善于倾听,包括对学生心灵的倾听。强调学生在自主式地自学、展示、预习过程中,要穿插教师的积极的鼓励性的点拨、引导,要让教师清楚并认同课堂上他们只是学习共同体的一员,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资源,是第N 1个学生,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他们在互相尊重中合作、探究新知。
  生本思想引领下的高效课堂,对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面对思维活跃、知识面不断宽广的学生,教师要想在高效课堂上驾驭自如,不仅要不断丰富各类知识,而且还要掌握更多的现代化教育手段,不断接受最前沿的教育学、心理学、语言学等的思想与方法,否则便会落伍。另一方面,课堂上,教师在学生平等的交流中,在与学生思维的碰撞中,会获得许多教育的灵感与全新的思考。从以上意义来说,生本教育将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三、生本教育,引领考核评价体系
  一切为了学生,是生本教育的教育价值原则。这一原则在考试方面最为突出,传统教育的考试是带有极强的功利思想的考试,是教师排队、学生分类式的考试,是几家欢喜几家愁的考试。生本教育的考试是以增强自信、培养个性、发现差异、鼓舞热情为目的的考核。生本教育的考试是否成功的标准是看考试能否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主动性,能否鼓舞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勇气。生本教育的考核理念具体包括以下几种:
  1.考核的周期性。这是针对传统教育中频繁的、反复的、带有功利思想的考试而提出的。生本教育不是不要考试,而是不要频繁地考,不要带有浓厚的功利思想的考。就此问题郭教授打了两个形象的比喻:其一是养鸡厂主要把鸡养大养肥,不能不间断地把鸡放在秤上称一称。不言而喻,频繁地考是不能教好学生的。另一个比喻是村妇蒸馒头总是不放心,常常把笼屉打开看一看,这样也是蒸不熟馒头的。其实频繁的考试客观上使师生疲于应付各种不同的考试,天天忙得疲惫不堪、心力交瘁,导致没有精力去潜心钻研和用心学习。生本思想关于考试周期的观念,为我们落实常规管理规范,打造以高效课堂提供了理论依据。
  2.考核的动态性。把学生放在学习过程中考察,能够反映学生的进步、发展、变化,及时地起到调节学生的学习情感、学习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的作用。例如我校在实施课堂管理中,把学生的课堂参与率作为考评的一项重要指标,鼓励学生课堂发言,每天统计发言的次数与老师夸赞的频率,学生只跟自己的过去相比,学生每天的进步都能看得见,那么他的发言热情与学习主动性也就越来越高。
  3.考核的多样性。以赛代考,或是多赛少考。例如同是写日记,我们可以比赛谁写得字数多,比赛谁的错字少、谁的书写工整规范、比赛谁的内容丰富、句子生动等等;以达标代考。例如我校在打造高效课堂中每节课我们都设计了当堂达标环节。只要当堂课达到某种标准,大家就都成功,让每名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在积极参与新课改,打造高效课堂的过程中,只要我们坚持生本教育理念,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一定会更精彩,我们的师生教育生活定会更幸福!
  (责编 婷 子)
其他文献
随文练笔,顾名思义就是以课文的内容作为写作的素材,把对课文的理解和语言形式的运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去体察文本、自我解构文本,实现知、情、意的和谐“共振”。它既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又巧妙地建构了习作的训练场,成为读写结合最有效的载体。但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随文练笔收效甚微。究其原因,主要是练笔的随意性过大,教师往往随笔选材,并没有进行深思熟虑,缺少练笔的系统化,从而导致练笔有效性的缺失,也就
识字教学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然而,我们的识字教学长期以来却割裂了汉字与汉字文化的联系,忽视了汉字作为民族历史文化的全息镜像;忽视汉字中渗透的智慧灵感;忽视汉字中凝聚的民族文化精神。学生只知有其字,但不知其字形与字义及字音之间的联系。识字教学不能脱离汉字文化语境,要回归汉字文化这一肥沃的土壤,让学生在丰厚的民族文化中感受到:认识汉字就是认识民族文化,就是用“母亲”的乳汁来哺育自己。笔者在教学
课堂小练笔不能为练而练。在教学中,要找准练笔的切入点,点击情感的兴奋点,寻求内容的散发点。这样,练在当练时,练在理解的深入处,练在情感的共鸣处,练在主题的升华处……教师不问一句,不着一语,却能使学生沉浸在情感的波澜里,遨游在思考的世界里,飞翔在想象的王国里。  课堂小练笔的关键就是教师能够“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结合文章找到恰当的练笔引燃点,从而有效启动学生的练笔欲望,“给学生一个支点,让他们可以
综观目前的品德与生活课,活动化教学确实在轰轰烈烈地开展着。有些活动确实很热闹,有些活动确实很精彩,但仔细观察,我们也不难发现活动背后存在着值得思索的问题,那就是活动教学缺乏有效性。这里的实效性是指是否真正让学生在活动中有所体验和感悟,是否经历了过程,训练了方法或行为,培养了情感、态度、价值观。活动化教学的有效性是品德与生活课程的生命所在,也是本课程所追求的目标。那么要如何提高品德与生活活动教学的有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小儿垂钓》一诗是唐代诗人胡令能所作,本诗叙写初学垂钓的稚童天真可爱,勾勒了一幅生动、有趣的“小儿垂钓图”,尤其后两句“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写出了小孩钓鱼时的专注,一副干正事的派头,一副行家的模样。  教学本诗时我采用了“调动积累,导入新课”、“图文结合,自学感知”、“小组合作,质疑解惑”、“反复吟诵,体会诗境”、“放飞想象,化诗为文”、“创设情境,强化理解、背诵”的
通过大量的课堂观摩,我发现很多教师在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操作过程中,还存在一些有待研究和改进的问题。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    问题1:合作学习缺乏技巧,影响学习效果。  [案例1](略)。  问题2:教师定位不明确,没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案例2]  教师利用投影投出式子:123 154=。学生分组,但分组后学生也是自己算自己的,有些同学不会计算,只是抄别人的答
自我校开展“自主合作”的主课题研究以来,“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已被广泛地应用在课堂教学中。最近听了一位老师执教的“统计与可能性”这一单元所安排的数学活动课一下棋,颇有体会。下面以“下棋”内容为例,谈一谈感受。  [案例]  做一个小正方体,五个面涂红色,一个面涂黑色,再从附页上剪下棋纸来下棋。一人拿红棋,一人拿来黑棋,从“0”开始走起。两人轮流抛小正方体,红色朝上,红棋走一格;黑色朝上,黑棋走两格
教学实践证明,一个真实的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间动态的推进过程,它不可能百分之百的按预定轨道行进,会生成一些“意外”。因此,我们要充分重视已有教学设计之外的教学设计,即“二度设计”。关注二度设计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  一、预设充分——课前“二度设计”  课前“二度设计”是指在上课之前教师预设的多种教学方案。  我在教学“简单的统计”时进行充分预设后,不用教材中静止的画面,而是先让学生观察一段录像,录像
有人说:“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怎样将自己的数学思维方法,用数学语言准确地表述出来是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课堂教学既是整个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数学教学的核心。《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经历数学的发生、发展过程,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因此,“做数学”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时常山现。我认为,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如果能将“做数学”与“说数学”有机结合,对完成新课程标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新课程强调了语文教育要回归生活,要让语文课堂与社会天地相接壤,使语文教学突破“书本世界”的束缚而成为“生活语文”。    一、 语文学习“生活化”    “生活化”是指教师在教学语文知识和训练语文能力的过程中,结合课文内容,因地制宜地注入生活内容,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