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综观目前的品德与生活课,活动化教学确实在轰轰烈烈地开展着。有些活动确实很热闹,有些活动确实很精彩,但仔细观察,我们也不难发现活动背后存在着值得思索的问题,那就是活动教学缺乏有效性。这里的实效性是指是否真正让学生在活动中有所体验和感悟,是否经历了过程,训练了方法或行为,培养了情感、态度、价值观。活动化教学的有效性是品德与生活课程的生命所在,也是本课程所追求的目标。那么要如何提高品德与生活活动教学的有效性呢?我认为以下几方面值得我们探究和努力。
一、增强活动教学的目的性
寓教育于活动之中,是品德与生活课活动化教学的基本特点。那是不是只要学生活动起来。就改变了传统学习方式,建立了主体教育的学习模式呢?回答应该是否定的。有一位教师在上二年级上册《我们都是集体的一员》一课时,组织了一个“折筷子”的游戏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几乎所有的同学都在竭尽全力折断那把筷子,但是教师这时没有引导学生去感受为什么不能折断一把筷子。而是在活动过后追问:做了游戏,你想说什么?结果很多孩子的回答是可以用什么办法来折断筷子,而不是“一根筷子容易折,一把筷子难折断”、“集体的力量大无比”的感受,跟原来的教学目标相差甚远。
因此,教学活动一定要有目标,活动目标也就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之后应达到的最低或平均要求。可以说,教学活动目标应该是教师教学的灵魂,也是每堂课的方向,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所以,我们在设计每个活动时,要明确设计这个活动的目的和意图是什么,落脚点以及活动的价值在哪里。活动的形式和过程也一定要为内容和目标服务。就如我执教的《我帮你,你帮我》一课,在两次试教时,我原本设计了—个“互帮互助拿礼物”的活动环节。但在试教的活动过程中,发现大部分的孩子只关注拿礼物的结果,却忽视了同伴间的互帮互助,学生的兴奋点已经转移,因此学生几乎感受不到互相帮助的快乐和成功。虽然这原本是我在设计教案时,颇为满意的一个活动,但根据活动效果,最后还是忍痛割爱,毅然删除这个活动,换成另一个课堂生成的活动情境,那就是“时间快到了,但互助爷爷的礼物却还没发完,怎么办呢?”让学生即兴体验帮助别人的快乐。而在这整节课中,每个教学活动都具有很强的指向性,自始至终围绕目标进行点拨,深入挖掘学生已有生活经验,重视活动过程中学生的体验、感知、感悟,让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所以这节课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关注活动教学的生活性
活动作为品德与生活教与学共同的中介和实现课程目标的主要途径,必然要关注活动内容的生活性。正如课程标准所指出的:“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
据此,教师对教学活动内容进行选择、改造、充实和重组。对现行教材进行“二次创造”,让教材成为和学生的生活进行对话的文本。而根据“小”、“近”、“趣”的要求去筛选、改换、补充、重组和整合活动内容,使活动内容实实在在地贴近学生的生活比较可行。
◆“小”
“小”就是开口小、小中见大。例如《五星红旗升起的地方》一课,我从队旗人手,让学生看看教室里的那面破旧的队旗,让学生说说“为队旗做了什么”,再让学生说说平时升旗时自己所做的,自己所看到的和自己所想到的,感受国旗的庄严,产生对国旗的尊敬。
◆“近”
“近”是指注重选择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情组织实践活动。如教学《我们都是集体的一员》一课时,我让学生当个小小设计师,结合即将进行的班容班貌评比展开讨论,说说如何装扮我们的教室。这件事就发生在学生身边,所以他们个个兴致勃勃,各显神通,有的建议齐心协力捐赠书本,建立班级百科图书角,有的建议同学们发挥特长,做一个作品百花园,还有的建议做一个“我爱我家”的班级全家福,让同学们感受班级的温暖等等。
◆“趣”
“趣”是指基于满足儿童情趣的需要,注重将儿童喜爱的游戏资源,有机地切入到教学活动中。例如教学一年级下册《找春天》,可将黑猫警长侦探的活动引入课堂,让孩子们以小侦探的身份去侦察,去发现春天的秘密,在活动中,谁能侦察到春天的秘密就能加入黑猫侦察队。孩子们活动的热情很高,而且观察也格外仔细,捕捉的春天信号丰富多彩。
三、发挥活动教学的主体性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关系到教育效果的首要问题。学生主体亲身感受体验,会使他们印象深刻,他们会设身处地地去思考,亲自感受事情发生变化的全过程。所得到收获是真实的,也是有效的。
要弘扬人的主体性,就是在活动中要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面向全体学生,让不同情感,不同认识的各类学生相互交流碰撞,真正在活动中体验,感受,感知,感悟,实实在在参与。所以,让学生的体验多一点也是发挥学生主体性的一个重要表现,因为品德与生活课活动化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导行”,而要“行动”必先“心动”,体验就是促使“心动”的催化剂。在体验中成长,才能真正品味生活的乐趣,才是幸福的成长过程。又如《我帮你,你帮我》一课,我组织学生“蒙着眼睛贴鼻子”的活动,一次是自己尝试困难,一次是在同学的帮助下体验成功,然后再让这位学生说说两次不同结果的不同感受。很明显,那位同学在那时候感受得到帮助的喜悦是深刻的,而其他同学参与活动,帮助那位同学获得成功,感受到帮助别人的快乐也是显然的。这样的体验活动才是真正心动的催化剂。才能让孩子们在快乐的课堂活动中获取真知,激发真情,从而促进少年儿童的人格健康成长。
四、提倡活动教学的开放性
开放性是品德与生活课程的一个重要特征。突出活动过程的开放性,注意课内外结合,校内外结合,课前、中、后的结合,注意活动之间的连续性,帮助学生获得彼此联系的,不断深化的经验和体验是教学活动取得实效性的又一个保障。
首先不能忽视的是活动教学的连续性。要使活动行之有效,教师应该注重课前、课中、课后活动的整体性和连续性。如《亲亲热热一家人》一课中,教师就可以事先进行家长问卷调查,了解家长和孩子的一些情况,再让学生在课中进行游戏问答,看看父母与子女的答案是否一致,这样学生在活动中与父母进行了交流,增进了了解也激发了他们对父母的热爱之情。
课后活动是课程内容的延伸,也让道德规范回归于生活中,使道德规范焕发活力。例如,观察月亮变化,记录每天刷牙、做家务情况等活动,都能使学生将自己的道德体验进行深化,让学生真正做到“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其次应该提倡的是活动教学的多元评价。评价既要关注结果,又要重视过程,品德与生活活动教学既要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例如,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互评、小组交互式评价、家长评价等;又要注重评价内容的多元,评价内容应包括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方法以及学习结果。既要注重评价方法的多元,包括可启动观察、问卷、成长资料带、作品分析等评价方法,又要注重评价功能的多元,例如评价的激励功能、反馈功能还有学生探究、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品德与生活课程具有很强的生成性和动态性,使得教师不可能完全设计好活动的每一个细节,更不可能完全预料到学生的言语、行为、动作、想法、活动的结果和会产生的问题,这就使得课程的实施过程具有了不确定性,上课成为富有创新性,包含着非预期性因素的教育进程。这就需要教师能够随机应变,更好地发挥教学机智,更密切地关注活动开展的实际情况,在课程生活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活的生命体的相互碰撞中不断生成新的教学资源、新的教学内容、新的教学程序,乃至新的教学目标。
再如,《我帮你,你帮我》一课,在补充对联“得到帮助我( ),帮助别人我( )时,有一位学生站起来说:“帮助别人,快乐自己,”他改变了对联的形式,但却充分表达了自己的感受,多么精彩的生成啊,多么闪光的亮点。当然,还有许多活动的生成问题,让人措手不及,但同样也回味无穷。当然,面对生成问题,我们还应加以选择。对于共性的问题,教师要善于转换成大家的问题,让大家共同来关注;对于个性的问题则可以个别处理。
总之,我们的活动教学必须源于学生的现实生活,注重学生丰富的体验,充分调动一切参与者的主体性。这样我们的活动才能发挥它的独特魅力,让学生真正动起来,从而提高活动的实效性。
一、增强活动教学的目的性
寓教育于活动之中,是品德与生活课活动化教学的基本特点。那是不是只要学生活动起来。就改变了传统学习方式,建立了主体教育的学习模式呢?回答应该是否定的。有一位教师在上二年级上册《我们都是集体的一员》一课时,组织了一个“折筷子”的游戏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几乎所有的同学都在竭尽全力折断那把筷子,但是教师这时没有引导学生去感受为什么不能折断一把筷子。而是在活动过后追问:做了游戏,你想说什么?结果很多孩子的回答是可以用什么办法来折断筷子,而不是“一根筷子容易折,一把筷子难折断”、“集体的力量大无比”的感受,跟原来的教学目标相差甚远。
因此,教学活动一定要有目标,活动目标也就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之后应达到的最低或平均要求。可以说,教学活动目标应该是教师教学的灵魂,也是每堂课的方向,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所以,我们在设计每个活动时,要明确设计这个活动的目的和意图是什么,落脚点以及活动的价值在哪里。活动的形式和过程也一定要为内容和目标服务。就如我执教的《我帮你,你帮我》一课,在两次试教时,我原本设计了—个“互帮互助拿礼物”的活动环节。但在试教的活动过程中,发现大部分的孩子只关注拿礼物的结果,却忽视了同伴间的互帮互助,学生的兴奋点已经转移,因此学生几乎感受不到互相帮助的快乐和成功。虽然这原本是我在设计教案时,颇为满意的一个活动,但根据活动效果,最后还是忍痛割爱,毅然删除这个活动,换成另一个课堂生成的活动情境,那就是“时间快到了,但互助爷爷的礼物却还没发完,怎么办呢?”让学生即兴体验帮助别人的快乐。而在这整节课中,每个教学活动都具有很强的指向性,自始至终围绕目标进行点拨,深入挖掘学生已有生活经验,重视活动过程中学生的体验、感知、感悟,让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所以这节课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关注活动教学的生活性
活动作为品德与生活教与学共同的中介和实现课程目标的主要途径,必然要关注活动内容的生活性。正如课程标准所指出的:“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
据此,教师对教学活动内容进行选择、改造、充实和重组。对现行教材进行“二次创造”,让教材成为和学生的生活进行对话的文本。而根据“小”、“近”、“趣”的要求去筛选、改换、补充、重组和整合活动内容,使活动内容实实在在地贴近学生的生活比较可行。
◆“小”
“小”就是开口小、小中见大。例如《五星红旗升起的地方》一课,我从队旗人手,让学生看看教室里的那面破旧的队旗,让学生说说“为队旗做了什么”,再让学生说说平时升旗时自己所做的,自己所看到的和自己所想到的,感受国旗的庄严,产生对国旗的尊敬。
◆“近”
“近”是指注重选择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情组织实践活动。如教学《我们都是集体的一员》一课时,我让学生当个小小设计师,结合即将进行的班容班貌评比展开讨论,说说如何装扮我们的教室。这件事就发生在学生身边,所以他们个个兴致勃勃,各显神通,有的建议齐心协力捐赠书本,建立班级百科图书角,有的建议同学们发挥特长,做一个作品百花园,还有的建议做一个“我爱我家”的班级全家福,让同学们感受班级的温暖等等。
◆“趣”
“趣”是指基于满足儿童情趣的需要,注重将儿童喜爱的游戏资源,有机地切入到教学活动中。例如教学一年级下册《找春天》,可将黑猫警长侦探的活动引入课堂,让孩子们以小侦探的身份去侦察,去发现春天的秘密,在活动中,谁能侦察到春天的秘密就能加入黑猫侦察队。孩子们活动的热情很高,而且观察也格外仔细,捕捉的春天信号丰富多彩。
三、发挥活动教学的主体性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关系到教育效果的首要问题。学生主体亲身感受体验,会使他们印象深刻,他们会设身处地地去思考,亲自感受事情发生变化的全过程。所得到收获是真实的,也是有效的。
要弘扬人的主体性,就是在活动中要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面向全体学生,让不同情感,不同认识的各类学生相互交流碰撞,真正在活动中体验,感受,感知,感悟,实实在在参与。所以,让学生的体验多一点也是发挥学生主体性的一个重要表现,因为品德与生活课活动化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导行”,而要“行动”必先“心动”,体验就是促使“心动”的催化剂。在体验中成长,才能真正品味生活的乐趣,才是幸福的成长过程。又如《我帮你,你帮我》一课,我组织学生“蒙着眼睛贴鼻子”的活动,一次是自己尝试困难,一次是在同学的帮助下体验成功,然后再让这位学生说说两次不同结果的不同感受。很明显,那位同学在那时候感受得到帮助的喜悦是深刻的,而其他同学参与活动,帮助那位同学获得成功,感受到帮助别人的快乐也是显然的。这样的体验活动才是真正心动的催化剂。才能让孩子们在快乐的课堂活动中获取真知,激发真情,从而促进少年儿童的人格健康成长。
四、提倡活动教学的开放性
开放性是品德与生活课程的一个重要特征。突出活动过程的开放性,注意课内外结合,校内外结合,课前、中、后的结合,注意活动之间的连续性,帮助学生获得彼此联系的,不断深化的经验和体验是教学活动取得实效性的又一个保障。
首先不能忽视的是活动教学的连续性。要使活动行之有效,教师应该注重课前、课中、课后活动的整体性和连续性。如《亲亲热热一家人》一课中,教师就可以事先进行家长问卷调查,了解家长和孩子的一些情况,再让学生在课中进行游戏问答,看看父母与子女的答案是否一致,这样学生在活动中与父母进行了交流,增进了了解也激发了他们对父母的热爱之情。
课后活动是课程内容的延伸,也让道德规范回归于生活中,使道德规范焕发活力。例如,观察月亮变化,记录每天刷牙、做家务情况等活动,都能使学生将自己的道德体验进行深化,让学生真正做到“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其次应该提倡的是活动教学的多元评价。评价既要关注结果,又要重视过程,品德与生活活动教学既要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例如,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互评、小组交互式评价、家长评价等;又要注重评价内容的多元,评价内容应包括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方法以及学习结果。既要注重评价方法的多元,包括可启动观察、问卷、成长资料带、作品分析等评价方法,又要注重评价功能的多元,例如评价的激励功能、反馈功能还有学生探究、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品德与生活课程具有很强的生成性和动态性,使得教师不可能完全设计好活动的每一个细节,更不可能完全预料到学生的言语、行为、动作、想法、活动的结果和会产生的问题,这就使得课程的实施过程具有了不确定性,上课成为富有创新性,包含着非预期性因素的教育进程。这就需要教师能够随机应变,更好地发挥教学机智,更密切地关注活动开展的实际情况,在课程生活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活的生命体的相互碰撞中不断生成新的教学资源、新的教学内容、新的教学程序,乃至新的教学目标。
再如,《我帮你,你帮我》一课,在补充对联“得到帮助我( ),帮助别人我( )时,有一位学生站起来说:“帮助别人,快乐自己,”他改变了对联的形式,但却充分表达了自己的感受,多么精彩的生成啊,多么闪光的亮点。当然,还有许多活动的生成问题,让人措手不及,但同样也回味无穷。当然,面对生成问题,我们还应加以选择。对于共性的问题,教师要善于转换成大家的问题,让大家共同来关注;对于个性的问题则可以个别处理。
总之,我们的活动教学必须源于学生的现实生活,注重学生丰富的体验,充分调动一切参与者的主体性。这样我们的活动才能发挥它的独特魅力,让学生真正动起来,从而提高活动的实效性。